盤龍山古建築群

盤龍山古建築群

位於陝西省米脂縣城北100米處。盤龍山原名馬鞍山。明嘉靖年間(1522-1566年)為真武廟。明末農民起義軍領袖李自成在大順永昌二年(1645年)派遣其侄李過回家鄉米脂縣修築行宮和祖墳。李過將真武廟擴建成行宮。行宮依山踞險,布局嚴謹,構築奇巧。主體建築由樂樓、梅花樓、捧聖樓、二天門、玉皇閣、啟祥殿、北慶宮七處重要建築組成。

信息


物質文化遺產
盤龍山古建築群
盤龍山古建築群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古建築
盤龍山古建築群 VI-791

簡介


.
.
盤龍山古建築群(李自成行宮)位於米脂縣城內盤龍山南麓,南眺文屏山,北依印台山,東臨飲馬河,西傍無定河,海拔高度為870米。行宮南旁為米脂中學,東、
.
.
西兩側有米中教職工宿舍10餘處。盤龍山古建築群原身為真武祖師廟,建於嘉靖年間(公元1522~1566年)。明崇禎十六年(公元1643年)李自成建立大順政權,其侄李過返鄉於大順永昌二年(公元1644年)將原馬鞍山真武廟改擴建為行宮,並將馬鞍山改為盤龍山。

據米脂縣誌載


.
.
李自成曾兩次返里,在此居住。清乾隆五十六年(公元1792年)、清光緒二十一年(公元1896年)兩次重修真武廟。新中國成立后,行宮的建築、文物受到的國家的重視和保護,
.
.
1992年4月20日陝西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三批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5月25日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行宮佔地3333平方米,建築面積1740平方米,主要建築由樂樓、梅花亭、捧聖樓、二天門、攬勝樓(后改為玉皇閣)、啟祥殿(正殿)、兆慶宮(寢殿)七大部分組成。整個建築群依山就勢,分台而築,分佈二三個台地上,因年久失修,各建築均出現不同程度的殘損,加之環境、地形的變遷,二、三級台地石檔土牆出現不均勻沉降,導致石牆開裂,使上部建築出現不同程度的牆體裂縫,整體傾斜,各單體建築保存狀況附后。盤龍山古建築群是一處建於明末,保存完整,頗具影響的古建築群,在選址、規劃上強調“氣勢”,通過山勢起伏來布置建築,層層遞進,以表現其威嚴。行宮布局嚴謹,排列變化有序,玲瓏的山、陡立的石階、巍峨的殿堂,頗為壯觀雄偉。從樂樓順坡而上,過梅花亭、捧聖樓至石牌坊,二天門台階高聳,莊重威嚴;登上台地,玉皇閣巧奪天工,凌空峙立,后出廈,登階穿洞至宮院內,對面牌樓相迎,瑰麗無比;富麗堂皇的啟祥殿氣勢雄偉,兆慶宮尉為壯觀,鐘鼓二樓等建築錯落有致,廊配殿將其主體建築巧妙地連為一體。
行宮大型建築結合地形順應山勢,採用曲折的軸線,統一連貫的藝術構思,將一些相距較遠的建築物按軸線對應關係進行安排,結合地形、地貌、建築體量等方面,創造出多種配製方案,多種手法並用,或與體量均衡式布局並用,雖有成法,而無定式。行宮建築體量均不大,但其建築技藝同超,或玲瓏典雅,或莊重威嚴。樂樓的設計,更是匠心獨具,為使其音響效果達到最佳,建造時將數十口瓷缸埋置於地下,具有餘音繞樑,三日不絕之奇效。盤龍山古建築群是陝西保存的一組較為完整的古建築群,與民末農民起久領袖闖王李自成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具有較高的歷史、藝術、科學價值。

李自成行宮


李自成行宮,正式名稱是“盤龍山古建築群”,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這是李自成崇禎十六年(公元1643年)第二次歸鄉時建的。其時他已經在西安建立了大順政權,
.
.
年號永昌。就在頭一年,明毅宗朱由檢下旨命米脂知縣邊大授刨毀了李自成在三鋒背山的祖墳,並焚燒屍骨,揚言已斬斷了闖王家的“龍脈”,從此可以高枕無憂了。為報毀墳揚骨之仇,重建祖墳,闖王命侄兒李過統兵3萬,回師米脂先行做準備祭陵等事宜。回米脂后,李過見城北馬鞍山群山環抱,前有無定河迴繞,龍盤虎踞,氣勢雄威,便仿承天府的式樣,將山上原有真武廟改建為闖王行宮,以恭侯闖王駕臨。行宮修成后,整個建築更加威武顯赫,公然帝王居址。是年十一月,闖王親率大軍回故里參加祭奠,“戌馬萬匹,旌旗數十里。”沿途百姓扶老攜幼,歡聲雷動,以迎闖王。到米脂后在行宮前下馬,闖王見行宮地勢雄偉,建築莊嚴,心中十分歡喜,遂賜名為“盤龍山”,行宮正殿為“啟祥殿”,後殿為“兆慶宮”。並在樂樓唱戲3天,與民同樂。盤龍山原名馬鞍山,明嘉靖年間,曾在山間修建真武祖師廟。崇禎十六年(1643年),闖王李自成於西安建立大順政權后,派其侄李過回米脂掃墓。李過率兵3萬駐紮山下,並將山上的真武祖師廟擴建為行宮。是年11月,李自成親率大軍回米脂參加祭奠。他見行宮建築雄偉,十分高興,便賜山名為盤龍山,行宮正殿為啟祥殿,後殿為兆慶宮。李自成起義失敗后,當地群眾為保護這群建築,塑起真武祖師像,行宮又變成一座廟宇。
近年來,當地政府對行宮進行了修葺,恢復了原來規模和景觀,並建立李自成紀念館介紹其生平事迹,正殿中安放著李自成的玻璃鋼鑄像。現已成為一處重要的旅遊景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