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8條詞條名為陳玉芳的結果 展開
陳玉芳
山西省臨猗縣臨晉博達學校校長
山西省臨猗縣臨晉博達學校校長。臨猗縣代村婦代會主任。陳玉芳還是一家服裝廠的董事長,而在“博達”這所擁有400多名學生的民辦學校中,孤殘兒童都把陳玉芳稱為“陳姨媽”。
村裡的“大能人”
陳玉芳也是一名孤兒,從小由養父母撫養大。
1979年,一直在家務農的陳玉芳被吸納到大隊縫紉組裡幹活。心靈手巧的陳玉芳做的衣服最受大家歡迎。1982年,土地承包到戶,大隊的縫紉組也隨之解散。
隨後,陳玉芳在自己家裡辦起了縫紉培訓班。為了能更好地發揮自己的特長,陳玉芳開始到北京、西安等地學習裁剪縫紉技術。1984年,陳玉芳在村裡創辦起了“代玉服裝藝術學校”,開始招收學員。此後不久,她又借鑒南方“廠校合一”的模式創辦華禹制衣廠。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陳玉芳的小廠越來越難以迎合服裝市場的時尚潮流。眼看著制衣廠的生意一天不如一天,學縫紉技術的人也越來越少,陳玉芳思索著未來的路該如何走。沒有上過大學的她決定投資辦學。
近20年的辦學經歷,1000多名農家子女接受培訓,數百名農村青年走進大城市,其中不少人成為令人羨慕的公務員和白領。陳玉芳也獲得了“山西省模範校長”的稱號。
陳玉芳的辦公室顯得有點簡陋,甚至連普通農家的會客廳都比不上。沙發是舊的,電視機是老式的,不少傢具都是結婚時置辦的,讓人很難想象這是一個企業董事長的辦公室。在辦公室一角的一張桌子上擺滿了各種獎盃、牌匾——“全國雙學雙比女能手”、“山西省優秀女企業家”、“山西省十大公益事業功臣”、“臨猗縣政協委員”、“感動臨猗縣十大人物”……
56名孤殘兒的“媽媽”
陳玉芳家中的“全家福”照片里竟有23個人,“一家人”其樂融融的樣子讓人很難想象照片中的孩子大多是她收養的孤兒。
從1989年收養第一個殘疾兒開始,二十餘年間,陳玉芳先後收養孤殘兒童56名,其中年齡最大的20歲,最小的僅10歲。目前,已有3個孩子在北京和當地企業工作,“其中還有一個進了國家大劇院”。
陳玉芳還能清楚地記起21年前收養第一個殘疾兒艾厚庭的情景。
那是1989年。陳玉芳到北京學習裁剪技術,她的師傅是京城有名的服裝設計師,經常為智障兒童講課,內容是服裝裁剪的基礎知識。在中央電視台《青年之路》的一期節目中,陳玉芳出鏡並接受採訪,講述自己開創服裝廠的經過。
遼寧殘疾青年艾厚庭看到電視節目后,慕名從東北來到山西學習縫紉技術。陳玉芳一見艾厚庭,不由得吃了一驚:嚴重的小兒麻痹後遺症,使他站都站不起來。“我當時覺得,這咋學裁剪縫紉啊。”但看到艾厚庭懇切的目光,陳玉芳最終決定收下這個殘疾青年。
陳玉芳和丈夫商量,自己掏錢送艾厚庭到當地一家小兒麻痹矯治專科醫院治療。“先看病再學技術”。經過一年的手術治療,陳玉芳花費4000多元,小艾終於扔掉了手中的拐杖,能夠獨立行走了。“扔掉拐杖的那天,娃都哭了,哭完後到我跟前,叫了一聲‘媽’,我和老伴也忍不住掉了淚。”
此後,陳玉芳安排艾厚庭在自己的服裝廠免費學習了兩年多。學成后,艾厚庭回到遼寧老家開了家服裝加工店,生意挺紅火,還成了當地的富裕戶。
“陳姨媽”讓我找到了家
趙春萍是個孤兒,從小跟爺爺長大。因年齡大了,爺爺的身體每況愈下,無法照顧孫女。趙春萍面臨輟學。就在此時,陳玉芳向她伸出了援助之手,出資供小春萍上學。2007年春節后,正當小春萍沉浸在幸福中時,卻在路上被車撞傷。
聽到消息后,陳玉芳放下剛端起的飯碗,直奔醫院。在趙春萍住院治療期間,陳玉芳召集丈夫、兒子、兒媳等六七個人守在病床前,輪流照顧小春萍。同室的病友都十分羨慕這個小姑娘有這麼多親人關愛她。出院后,趙春萍上課下課都是由陳玉芳和丈夫背著。
趙春萍在學校的一次演講中這樣說:“我們是群沒家的孩子,沒有家的我們就像是沒了根的蓬草,隨時被狂風颳走……就在我痛哭的時候,陳媽媽把我擁入博達的懷抱。我們15名孤兒,共同組成了這個大家庭,我們又感覺到了家的溫暖,又有了書讀。理想的風帆,我再次揚起。”“感謝您,我最最親愛的‘春蕾媽媽’!我再也不是沒有家的孩子了。”在一次作文課上趙春萍這樣寫道。
在陳玉芳的幫扶下,趙春萍現已成為臨猗三中高一年級學生,她上學的一切費用都由陳玉芳負擔。目前,被陳玉芳收養的孤兒中,已有3人順利就業:張曉英成為北京華音電子公司的一名員工,高烽源被國家大劇院錄用為安檢員,19歲的張培德也準備在當地上班。
在今年春節的聯歡會上,正在讀高中的趙春萍動情地朗誦了一首自己創作的詩歌《媽媽,我愛你》,抒發了對陳玉芳媽媽的感激之情。遠在北京的高烽源、張曉英則在大年初一一大早,就打來了拜年電話,祝媽媽和弟弟妹妹們新年快樂。
6歲小放羊娃有學上了
陳玉芳收養孤殘兒童的事迹在當地傳開后,方圓百里的村民都把附近的孤殘兒童送到了她的博達學校。民政部門也經常會把無法安置的孤兒送來,陳玉芳的博達學校儼然成了一所收養中心。
“說實話,沒辦法。”陳玉芳坦言,起初只是覺得自己經濟狀況相對較好,幫助幾個孩子沒有問題,但現在“名聲在外”了,“別人送來的孩子總不能拒之門外吧”。
2006年,陳玉芳收養了一個“放羊娃”。這個孩子叫張全順,是臨猗縣耽子鎮柳村人,兩歲的時候父親去世,母親患精神病。一直由爺爺奶奶撫養,全順6歲的時候,爺爺奶奶相繼去世,不久后,患精神病的母親也走失了。
從此,無依無靠的張全順給別人放起了羊。臨猗縣婦聯在了解到張全順的情況后,找到了陳玉芳,希望她能接收這個放羊娃到博達學校。
陳玉芳在見到這個沒爹沒媽的孩子后哭了。“孩子太可憐了,衣服破破爛爛的,臉也髒兮兮的。”到學校的第一天,陳玉芳給孩子理髮洗澡,換了一套乾淨的衣服。
小全順還能記得“陳姨媽”對他說的第一句話是:“從今天起,你不但是博達學校的學生,還是我的娃。”
照顧“兒女”們忙壞一家
從最初的一個兩個,陳玉芳的“兒女”越來越多。因為陳玉芳收養的孩子大多出自殘缺家庭,心理方面有著這樣或那樣的問題。她承受的壓力也越來越大,就連家人也開始不理解她了。
春節前後,從不和妻子紅臉的陳天力與陳玉芳大吵了一架。陳玉芳的丈夫陳天力一向低調憨厚。“幫助一兩個孩子我們還能撐得過去,但收養這麼多孩子確實很吃力。”
張小和是陳玉芳收養的一個孤兒,在到博達之前,孩子一直由爺爺奶奶撫養。與其他的孩子一樣,陳玉芳收養的所有孤殘兒平時都在學校食堂用餐。到了雙休日,所有的孤殘兒童就都到陳玉芳家和他們全家一起吃住。
有一次,想念爺爺奶奶的張小和回到爺爺家過雙休日。第二天,張爺爺打電話到學校,表示“孩子太淘氣,以後讓他在學校就別回家了”。接電話的陳天力聽了很不是滋味,給了張爺爺一句“你是孩子的爺爺,學校收養了孩子,你們為什麼啥也不管”。
陳玉芳知道這事後,和丈夫大吵了一架。“我們倆幾天不說話,心裡再有氣,不能給孩子和老人撒。”陳玉芳轉身向著丈夫,“我當時也是一時生氣,咱既然收留了孩子,就不要有啥怨言。”
在陳玉芳的動員下,她的家人都參加了進來。孩子們生活上的瑣事,丈夫和兒子都幫忙做,孩子們換下來的衣服,她的女兒和兒媳都幫著洗,一家人將無私的愛都奉獻給了這些孤殘兒童。
2007年,陳玉芳被評為“感動臨猗十大人物”。在頒獎晚會上,主持人給出了這樣的感動印象:“在鄉鄰們眼裡,她是頭雁;在孤兒們心中,她是媽媽。她用寬大的胸襟和並不寬裕的家境孕育希望托起艷陽。一個農村婦代會主任,用她那太多的慈母情,暖熱黃土地,也暖熱了世道。”
尷尬的“慈善家”
25日下午,兒子兒媳從服裝廠下班回家,給陳玉芳買了件新衣服。陳玉芳顯得有點不好意思:“買什麼新衣服,省點錢,‘六一’還得給孩子們置辦點東西。”
陳玉芳告訴記者,現在在校的孤殘兒一共還有27名,去年“孩子”們的開支超過了14萬元。
2008年,受經濟形勢影響,陳玉芳服裝廠的效益開始下滑。加之學校事務繁雜,陳玉芳把服裝廠交給兒子、兒媳經營。她把所有的精力放到了她的孤殘兒女身上。“說實話,以前服裝廠效益好的時候,應該不是什麼問題,但現在確實有點力不從心。”陳玉芳給記者出示了一份“博達學校孤兒、殘疾學生及家長殘疾、單親、困難學生情況登記冊”。上面詳細登記了孤殘兒童及家庭困難學生的家庭狀況、減免學雜費情況。
陳玉芳的丈夫告訴記者,這只是20多年來資助孤殘兒的一小部分。
記者隨後在臨猗縣有關部門了解到,陳玉芳20多年辦學歷程,一直是主動接收孤殘兒,給政府減輕了不少負擔。“博達沒有向政府開口要過一分錢,因為資助孤殘兒,陳玉芳把她的服裝廠都搭上了。作為義務教育的實際承擔者,我們也考慮將來給予一定的政策和資金支持。但就目前的情況而言,政府也無能為力。”
回憶起辦學和創業中的種種艱辛,陳玉芳沒了先前的堅強,淚水順著臉頰流下,她擺擺手,轉過臉,不願讓別人看到。“現在只能堅持,為了這些娃,我沒有別的選擇!”(文中部分孤兒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