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黑金龜子

昆蟲綱鞘翅目的蟲

大黑金龜子屬昆蟲綱鞘翅目,金龜甲科。該蟲以成蟲和幼蟲兩種蟲態,同時在土壤下20~40cm深處越冬。大黑金龜子以幼蟲危害苗木的根部和地下莖,成蟲危害榆、楊、蘋果等的葉片,常造成整株葉片被食光,影響當年林木生長量或果品產量。可利用養雞和保護天益鳥等金龜子天敵,控制其危害。

簡介


大黑金龜子幼蟲叫蠐螬,俗稱蛭蟲、大牙,以幼蟲危害甜菜幼根造成死苗,一般被害率可達30%以上,除危害甜菜外,同時危害玉米、高粱、大豆、馬鈴薯。
大黑金龜子在黑龍江省2-3年完成一世代,幼蟲危害盛期在6月中、下旬,咬食作物幼根,危害根部深度大部分在4-5厘米以下,一頭幼蟲可連續食害數株甜菜,使甜菜造成嚴重缺苗,幼蟲共三齡,以2、3齡幼蟲越冬,越冬深度在80-160厘米凍土層越冬。幼蟲活動受土溫影響較大,當10厘米深土溫20-30℃時,幼蟲活動範圍在土表下3-5厘米,23℃時,幼蟲活動範圍10-12厘米,土溫降到10℃以下時,幼蟲向下移動到,20厘米以下,隨著氣溫下降逐漸移到越冬深度作土窩越冬。第二年6月上、中旬氣溫升高,幼蟲上升危害甜菜。

形態特徵


成蟲
大黑金龜子
大黑金龜子
長橢圓形。初孵化時紅棕色,后逐漸加深至黑褐色或黑色,有光澤;體長16.5~22.5mm,寬8~11.2mm。觸角10節,鰓片部3節呈黃褐或紅褐色;雄蟲鰓片狀部明顯,長於后6節之和。前胸背板寬大於長,前緣中部呈弧形凹陷,側緣和后緣向外突,背板上有許多刻點。鞘翅長度為前胸背板寬度的2倍,鞘翅最寬處在兩鞘翅中部;每鞘翅上各有4條明顯的隆線;兩鞘翅匯合處,呈縱線隆起,且向後逐漸擴大;前足脛節外緣齒3個,內方有距1根與中間齒相對,中後足脛節末端有端距2個。後足脛節中間有一個完整具刺的橫脊。三對足的爪均為雙爪,爪中部有垂直分裂的爪齒1個。臀板隆突頂端橫寬,被一縱溝平分為2個矮小的圓丘。胸部腹面密生黃毛,腹部腹板光亮。雄蟲尾節中部凹陷,尾節前有1個三角形橫溝。雌蟲尾節中央隆起。
橢圓形,乳白色,有光澤;長約2.7mm,寬約1.5mm;後期近球形,長約2.7mm,寬約2.2mm;孵化前卵殼透明,可見幼蟲體節和上顎。
幼蟲
老熟幼蟲體長35~45mm,頭寬4.7mm;乳白色。頭部紅褐色,頭部前頂區剛毛每側各3根,成1縱裂,其中2根靠近位於冠縫兩側,另1根位於額縫近中央的偏上方。肛門孔3裂,臀節腹面無刺毛列,鉤狀剛毛群,呈三角形分佈。
為裸蛹,初為黃白色,2日後變為黃色,7天後變為黃褐至紅褐色;體長20mm,寬8mm。頭部細小,複眼明顯,前3對氣門明顯,尾節端部有1對角狀突起;雄蛹尾節腹面有3個毗連的瘤狀突起,雌蛹則無瘤狀突起。

生物學特性


在河南省每1~2年完成1代,以成蟲和幼蟲兩種蟲態,同時在土壤下20~40cm深處越冬。越冬成蟲,一般於4月中旬,當10cm深土層溫度達到14~15℃或日平均溫度達到19.5℃時開始出土,5月上中旬開始產卵,其產卵期可延續到9月下旬,產卵盛期在6月上旬至7月上旬。卵期15~22天,多數為20天左右。6月上旬幼蟲開始孵化,6月下旬至8月中旬為孵化盛期。幼蟲期134至280天;其中一部分化蛹羽化為成蟲越冬,另一部分則以幼蟲越冬。翌年4月越冬幼蟲繼續發育危害,至6月初開始化蛹,6月下旬進入盛期,7月開始羽化為成蟲。在8月以後羽化的成蟲當年不出土,而在土中潛伏越冬。雌成蟲壽命為95~145天,雄成蟲壽命88~106天。以成蟲越冬為主的年份次年春季危害輕,但夏秋季危害重;以幼蟲越冬為主的年份,次年春季危害重,而夏秋季危害輕。
成蟲每日黃昏開始出土活動,晚8~9時為出土高峰期,以後又逐漸減少至後半夜2時相繼入土潛伏,白天很少出動。成蟲出土后先交尾,後進行覓食;食量大,偏食李、楊、榆、蘋果等樹葉,能連續取食1~2個小時;成蟲有多次交尾、分批產卵習性。卵散產於有機質較多的土壤里,產卵深度為5~10cm,常4~10餘粒連在一起,每雌蟲一生產卵量為100~200粒。成蟲有假死性和較強的趨光性,對黑光燈趨性強,但雌成蟲很少撲燈。初羽化成蟲,出土后先在地面爬行,后做短距離飛行覓食尤其喜歡在路旁、地邊群集取食交尾,並在近處土壤里產卵。
幼蟲共3齡,各齡幼蟲均有互相殘殺習性,初孵化幼蟲先取食土中腐殖質,以後取食苗木、雜草及農作物的地下根部,各齡的初期和末期食量較小,3齡食量最大,取食根莖及播下的種子。幼蟲具假死性。常沿壟向前移動,在新鮮被害株下很容易找到幼蟲,上下垂直活動力較大,每年隨地溫升降而上下活動;春季,深處10cm地溫上升至10℃左右時,幼蟲向上移動,地溫20℃時多在表土層活動危害,當地溫降至10℃以下時,又向深層潛移。土壤濕度對幼蟲的生長發育有很大影響,過濕或過干都會造成幼蟲大量死亡,尤其是10cm以下的幼蟲,反應更為靈敏,如土壤含水量低於10%,初齡幼蟲就會很快死亡,當土壤含水量在10.2%~25.7%範圍內幼蟲則生長發育良好。取食危害期間,如遇雨水或灌水則下移,深處暫停危害,如浸漬3天以上,則窒息而死。6月下旬,老熟幼蟲下潛至20~38cm深處,營建一個長橢圓形蛹室,在其中不食不動,進入預蛹期。預蛹期23天,蛹期22~25天;化蛹盛期為7~8月。9~10月中旬地溫降到200C左右,幼蟲大部分進入3齡期,食量增大,形成秋季危害高峰期。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地溫下降到100C左右,幼蟲開始下移到10cm以下土層,11月中旬后地溫降到60C以下時,則移至30~40cm深處越冬。不同土壤質地發生的蠐螬的種類也不同。低洼潮濕的粘土地帶,以大黑金龜子的幼蟲數量多;粉沙壤土或沙壤土地帶,尤其是果園區,銅綠金龜子的幼蟲發生數量大。

防治措施


其一,苗圃地必須使用充分腐熟的廄肥做底肥,否則極易滋生蠐螬。
其二,在蠐螬分佈密度大的宜林地,造林前先整地以降低蟲口密度。
其三,及時剷除苗圃地雜草和適時灌水。
人工捕殺
1.在蠐螬入土越冬前或上升到表土后適時深翻圃地。利用成蟲的假死性,在發生期進行人工捕殺。
2.利用成蟲的趨光性,在成蟲期用黑光燈誘殺成蟲。
化學防治
成蟲盛發期,在無風天氣,下午3時左右,採用20~30cm長楊、柳、榆、刺槐的帶葉樹枝沾上2.5%溴氰菊酯200倍液,間隔10~15m插在苗圃或新植幼林地誘殺成蟲;苗圃苗木葉部受其危害,可噴灑2.5%溴氰菊酯3000~5000倍液或20%速滅殺丁1000~1500倍液。
生物防治
利用養雞和保護天益鳥等金龜子天敵,控制其危害。

生活習性


地下害蟲
在東北地區約2年發生一代,以成蟲或幼蟲在土中越冬。第二年直至5-6月份,土壤解凍到其越冬深度時,才開始向上移動,咬食幼根,在陰天小雨時為害最嚴重,一頭幼蟲可轉移為害數株幼苗。老熟的幼蟲在土中化蛹,約20天即可羽化為成蟲,在土中越冬。成蟲有趨光性和假死性,晝伏夜出,多在豆田取食、產卵。卵經20天左右孵化成幼蟲。幼蟲共3齡,一齡幼蟲只取食腐殖質,二齡以後開始為害豆苗。

種群分佈


蠐螬是重要的地下害蟲,各地由於氣候、土壤不同,在不同的草地和草坪類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