鱗硨磲

鱗硨磲

鱗硨磲(學名:squamosa)在拉丁文中的意思是“鱗”。整個貝殼上有數排大鱗片,很多生物都以其作為避難所,像小螃蟹、貝類及其他無脊椎動物。貝殼是對稱的,當需要時會閉合的很緊。一般生活在鹿角珊瑚叢中,用足絲固定著。長長的觸鬚長在開口處向內的地方。在水族箱中能夠長到24厘米或更大。

物種簡介


鱗硨磲
鱗硨磲
鱗硨磲,雙殼綱軟體動物。貝殼極厚,呈杯碗形扇狀。就體形比例而言,是硨磲中最重的蛤,但其尺寸和重量遠不及巨硨磲。殼頂後方有一大足絲孔,殼表有4—12條肥圓而突出的放射肋,其寬度從殼頂到殼緣迅速膨大。肋上有凹槽狀鱗,自上至下逐漸變大。殼緣的形狀與肋與其間隔溝槽的輪廓相對應。殼表白色,常染有橙色及黃色,內面白色。突起的鱗片是鱗硨磲的標記。

分佈區域


東非至南太平洋區的珊瑚礁中。中國南海有產。

形態特徵


鱗硨磲
鱗硨磲
鱗硨磲,貝殼卵圓形,厚重堅實,殼長約200mm,殼高約130mm,殼寬約136mm。兩殼大小相等,兩側亦近等。殼頂位於背緣中央,殼頂前方有一長卵形的足絲孔,孔邊緣具有肋狀突起若干條,近殼頂的大而突出,排列緊密,向前端漸稀不清。殼背緣稍平。外韌帶黃褐色,長約為具殼後半部的3/4。殼表黃白色,生長線細密,具有4-6條強大的放射肋,肋上有寬而翹起的大鱗片,肋間溝內又有寬的放射肋紋數條。肋與溝使腹緣彎曲呈波狀。於殼頂附近常因磨損而使鱗片脫落。殼內面白色,具有光澤,鉸合部長,左殼有主齒及后側齒各1枚右殼有主齒1枚及並列的后側齒2枚。后閉殼肌痕卵圓形,位於殼中部。外套痕明顯,生活時外套膜緣紅褐色。

生態習性


鱗硨磲
鱗硨磲
在海里生活的鱗硨磲,當潮水漲滿把它淹沒時,便張開貝殼,伸出肥厚的外套膜邊緣進行活動。它們的外套膜極為絢麗多彩,不僅有孔雀藍、粉紅、翠綠、棕紅等鮮艷的顏色,而且還常有各色的花紋。
鱗硨磲也和其他雙殼類一樣,也是靠通過流經體內的海水把食物帶進來的。但鱗硨磲不光靠這種方式攝食,它們還有在自己的組織里種植食物的本領。鱗硨磲和蟲黃藻有共生關係,這種關係對彼此都有利。蟲黃藻可以借硨磲外套膜提供的方便條件,如空間、光線和代謝產物中的磷、氮和二氧化碳,充分進行繁殖;鱗硨磲則可以利用蟲黃藻作食物。鱗硨磲之所以長得如此巨大,就是因為它可以從兩方面獲得食物的緣故。鱗硨磲是雙殼類中最大的種類,最大的殼長可達1.8米,重量可達500公斤。一扇貝殼便可以供給嬰兒做洗澡盆使用。鱗硨磲的貝殼可以做各種用具,肉可食用。

收藏價值


鱗硨磲
鱗硨磲
麟硨磲在海洋中綻放著美麗的外套膜。每個麟硨磲的外殼顏色都不一樣,那是因為共生藻的組成不同,而有各種不同美麗的外形。
麟硨磲屬定棲性生物,生長十分緩慢,一年長不到2、3厘米,生長緩慢,外觀美麗被當做珍藏品。其殼硨磲在中國古代已被視為一種寶物,早在漢朝伏勝所著的《尚書大傳》當中,便記載了一則關於周文王商紂王囚於羑里的地方,散宜生用硨磲大貝敬獻紂王,贖迴文王的故事。
硨磲更是“佛教七寶”之一(此七種寶物為“硨磲、金、銀、瑪瑙珊瑚、琉璃、琥珀”),和珊瑚、珍珠、琥珀並列為西方四大有機寶石。硨磲的純白度被視為世界之最。硨磲經過千百年的蘊育生長,能散發出的能量磁場非常大,有使佩戴者增進身心調和、啟發自在智慧、摧毀眾生煩惱的功能。自古在清朝二品官上朝時穿戴的朝珠就是由硨磲製成。在各地佛教高僧、西藏喇嘛高僧都手持硨磲製成的佛珠。

藥用價值


《本草綱目》中記載硨磲有鎮心安神涼血降壓的功效。經長期佩戴可具不可思議的神奇力量,如增強免疫力、防止老化、穩定心律,改善失眠等藥效。硨磲同時具有極高的藥用價值:能涼血、降血壓、安神定驚,特別對咽喉腫痛,小孩生皰更有療效。硨磲可護身健體,延年益壽,藏傳佛教更視之為驅魔避邪的神奇寶物。

飼養


鱗硨磲很容易飼養,不是特別需要強光照。當然,鹵素燈提供的強光照會幫助其生長及保持艷麗的色彩。需要保證水中鈣含量在400-480mg/L,微量元素,像鍶和碘也是需要的。
它的體內有共生的藻類,通過光合作用,能獲得大部分營養。但最好追加一些食物,除非缸中有魚和珊瑚,投喂它們的食物剩餘能足夠保證食物來源。也需要一定的氮保證生長,如果缸中氮過低,需要添加一些,但不能高於2mg/L。

保護措施


2021年2月1日,鱗硨磲入選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