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冀魯豫邊區政府

晉冀魯豫邊區政府

晉冀魯豫邊區政府位於河北邯鄲涉縣城西北索堡鎮彈音村,為革命傳統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邊區政府於1941年7月18日成立,1942年2月,從涉縣靳家會村遷此,1945年遷往涉縣下溫村,同年12月遷至武安縣下柏樹龍泉村。管理全邊區的政務,對邊區施政、頒發命令綱領,制定實施方法、規程及特別地區之單行法規。楊秀峰薄一波戎伍勝任正副主席,下設秘書處、財政廳、交通廳、教育廳、稅務總局、軍區司令部、高等法院等。

1945年抗戰勝利后,以毛澤東同志為首的黨中央,作出了重組根據地和成立新的中央局的戰略大調整,8月20日,宣布成立中共晉冀魯豫中央局晉冀魯豫軍區,與抗戰時期成立的晉冀魯豫邊區政府同駐河北省涉縣,后遷至邯鄲市。

劉伯承鄧小平在邯鄲指揮晉冀魯豫野戰軍成功地進行了隴海、定陶等一系列戰役。為野戰軍南征、解放全中國創造了有利條件。在這裡召開了華北財經會議,劉鄧大軍南征會議。這裡還是《人民日報》誕生地和《毛澤東選集》第一卷印刷地。

1948年,駐邯鄲的黨政軍等機關遷入西柏坡,組建華北人民政府,是中央人民政府的前身。

1948年9月1日,華北人民政府成立後撤銷。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發揮了巨大作用,為民族解放和民主革命勝利做出了巨大貢獻。現為一獨立的四合院,由正房、北屋、戲台和西耳房組成。

歷史


1945年抗戰勝利后,國民黨挑起內戰。以毛澤東同志為首的黨中央,作出了重組根據地和成立新的中央局的戰略大調整,8月20日,宣布成立中共晉冀魯豫中央局和晉冀魯豫軍區(簡稱中央局和軍區),與抗戰時期成立的晉冀魯豫邊區政府(簡稱邊府)同駐河北涉縣。
因戰事緊張,邊區領導投入到上黨戰役中,戰役尚未結束,劉鄧便揮師東進,把邯鄲(平漢)戰役的指揮所設在了靠近戰場的峰峰邯鄲戰役的結束,挫敗國民黨內戰部署同時,邊區保衛抗戰果實的鬥爭宣告勝利。
楊秀峰
楊秀峰
邊區機關為適應形勢需要,進可攻退可守 的武安,成為遷駐地的最佳選擇。11月11日至13日,中央局在河北峰峰召開了全體(擴大)會,明確了邊區黨政軍今後工作的主要任務和具體措施。會後調整和理順了邊區各直屬機關。
各機關先後由涉縣、遼縣(左權縣)、峰峰等地轉入到太行山下的武安縣。中央局和邊府及直屬機關駐伯延鎮及附近村莊,有些廳局駐武安城(建設廳、工商總局等);軍區及直屬機關先駐午汲、下柏樹,后駐龍泉村。
1946年1月10日,國共兩黨經過艱苦談判,達成停戰協定。和平建國初顯一縷曙光,解放區人民歡欣鼓舞。2月8日,邊府在武安召開各界人士5000多人參加的慶祝和平民主大會。邊區領導誠實地履行國共雙方軍調處代表達成的協議,在伯延鎮為釋放后的馬法五、劉世榮二位國民黨將軍餞行。國民黨釋放新四軍葉挺軍長等人。

範圍


1945年下設太行、太岳、冀南、冀魯豫4個行署,22個專署,154個縣,東起津浦路,西至同浦路,南抵隴海路;北接石德、正太線,包括山西、河北、山東、河南、四省的部分地區。全區面積12萬多平方公里,人口2551萬。

成就


人民日報創刊
人民日報社邯山區舊址
人民日報社邯山區舊址
邊區機關於1946年3月初,相繼由武安縣遷往邯鄲市。中央局和軍區駐市西南郊龐村一帶,邊區政府駐城內 日偽縣政府舊址。邊區機關駐邯鄲期間,圍繞著減租、生產、練兵,開展政治、經濟、文教衛生等項事業建設,召開了邊區一屆二次參議會,創辦了中央局機關報《人民日報》。
6月23日,國民黨撕毀停戰協定,在佔領張家口之後,全面發動內戰,揚言要佔領邯鄲,消滅邊區。邊區領導遵照毛澤東主席戰略部署,以退為進。邊區機關陸續撤離邯鄲返回武安。9月以後,中央局和軍區機關駐冶陶鎮一帶;邊府及各機關駐三王村及附近村莊。這樣就使主力部隊減輕了保衛邯鄲的沉重負擔。
人民日報》從1946年5月15日創刊到1948年6月15日終刊,發行746期,還出版了民主革命時期篇幅最多,內容最豐富的《毛澤東選集》一部。
1947年是解放戰爭的關鍵時期。邊區機關在邯鄲的活動更加緊張和繁忙。3月,黨中央和毛澤東主席撤離延安后,牽著國民黨的主力部隊在陝北周旋。5月15日,劉鄧在冶陶鎮主持召開了南征會議。
晉冀魯豫邊區政府
晉冀魯豫邊區政府
6月30日,12萬大軍一舉突破了國民黨視為可抵四十萬大軍的黃河天險,千里挺 進大別山。7月至9月邊區代表團參加了《中國土地法大綱》制定。10至12月召開邊區土改整黨會。這一年的確不平凡,從延安轉移來的一大批學者、專家和延安保小的學生,工作學習生活得到了保證。
著名的國際友人斯特朗和柯魯克夫婦等來邯鄲訪問后,編輯出版《中國人征服中國》和《什里店———一個村莊的群眾運動》書籍,在西方國家發行併產生了巨大影響。
1948年,國共兩黨戰略大決戰前夕,駐邯鄲的邊區黨政軍等機關奉命陸續撤離,遷入平山及附近各地,併入華北解放區各機關,接受中央委以的重任:做好進城準備,在成立華北人民政府的基礎上,組建中央人民政府。晉冀魯豫邊區建置於同年5月撤銷。
獎勵生產技術的法令
晉冀魯豫邊區政府頒發的減租減息布告
晉冀魯豫邊區政府頒發的減租減息布告
1941年10月15日,晉冀魯豫邊區政府公布施行了《晉冀魯豫邊區公布獎勵生產技術的辦法》。該辦法主要內 容有:凡有規定條件的依本辦法獎勵。有重大發明的,給以特別的獎金。受本辦法獎勵的發明及改良、政府得公布全邊區採用。有正確設計而無力試驗者,請求政府給予試驗費或試驗場所。請獎人呈請獎勵時,須附呈其發明品物樣或圖案與新方法的說明書。如果有冒充、頂替、騙取獎勵者,經發現后得追繳其獎勵金。
"掃蕩"作戰取得勝利
反“掃蕩”設在房頂的機槍陣地
反“掃蕩”設在房頂的機槍陣地
1941年10月26日,晉察冀邊區軍民反"掃蕩"作戰獲得勝利。這次反"掃蕩"開始於8月14日。日軍出動6個師團、6個旅團及一部分偽軍,由華北方面軍司令岡村寧次指揮,在飛機、坦克配合下,採取"鐵璧合圍"、梳篦式清剿"、"馬蹄形保壘戰"、"魚鱗式包圍陣"等戰術,對晉察冀邊區之北嶽、平西地區進行大規模"掃蕩"。
晉察冀邊區軍隊採用廣泛的游擊戰的作戰方針,以分散對集中,以集中對分散,展開反"掃蕩"作戰。10月26日,日軍被迫退出阜平,反"掃蕩"作戰勝利結束。在兩個多月中,八路軍同日偽軍作戰100多次,斃傷日偽軍5500餘人,八路軍傷亡5900餘人,群眾傷亡4000餘人,6000餘萬斤糧、1萬多頭牲畜被搶走,15萬間房屋被燒毀。
闡述婦女運動
唐縣第一任女縣長陳舜玉
唐縣第一任女縣長陳舜玉
1943年4月22日,彭德懷在晉冀魯豫四區黨委婦委聯席會上發表演講,肯定了華北根據地婦女工作的成績,指出了存在的問題,並闡述了婦女運動的指導思想和方向:一、婦女運動的基本綱領是解除婦女本身所受的特殊的封建束縛和壓迫,以便達到協同抗日的總任務,婦女必須要有單獨的組織;二、在新民主主義政治下、真正做到男女政治平等、經濟平等、人格平等;三、農村的婦女運動必須與農民運動相結合,提出不同時期的婦女運動恰當的中心口號;四、根據地和游擊根據地的婦女工作應以生產為中心,青年婦女是婦女運動中的基本力量,反對婦女救會中的黨化作風,不能把婦女救會看成黨的組織一樣等等。
消滅封建土地制度
邊區機關駐邯期間,中央局把減租減息和土地改革當作保衛解放區大事之一,在全國率先消滅了封建土地制度。
1945年11月,中央局在全區掀起了以反奸、清算、訴苦、復仇為主的群眾運動,敵偽在農村的殘餘勢力很快被催垮。1945年12月,武安縣召開4萬人的公審大會,槍斃了李茂齋、韓老三等8個漢奸惡霸。1946年初,中央局發布了《關於晉冀魯豫區進一步發動群眾工作的指示》,將群眾運動引導到減租減息的鬥爭上來。繼而全區掀起了大規模的群眾性減租減息、清算租息、迫使地主拿出土地賠償積欠的農民運動。當時武安縣的群眾運動,在中央局的直接指導下,成為全區的典型,至2月,全縣188個村的農民得地135896畝。
1946年4月,劉少奇在延安召集薄一波和華中分局的鄧子恢、山東分局的黎玉參加的彙報會。薄一波作了“一條批准九條照顧”的發言,提出照顧中農利益,照顧富農的自耕部分,照顧“軍干屬地主”(抗日軍人及抗日幹部之家屬中屬於地主成分者),等等。5月4日,中共中央召開會議,討論通過了關於土地問題的指示,后稱“五四指示”,是指導解放區農民運動的綱領性文件。
1946年6月10日,中央局在邯鄲市召開土地會議,傳達“五四指示”和毛澤東主席有關的重要指示,提出了貫徹執行的意見。全區經過七八九三個月大規模的群眾運動,三分之二的地區,兩千多萬人口基本上實現了耕者有其田。
1947年6月,解放戰爭進入大反攻,中央於7至9月舉行了全國土地會議。會議討論了土改和整黨兩大問題。大會研究制定並最終通過了《中國土地法大綱》(簡稱《大綱》),還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中國土地法大綱的決議》。《大綱》是中國共產黨面向全國公開高舉的一面旗幟,它和解放區已經實行的土改,在國民黨統治區產生了廣泛的政治影響。
1947年10月2日至12月26日,由中央局召開的邊區土地會議在武安縣冶陶鎮舉行,1700多名縣團級以上幹部參加了會議。會後全區開展了土改複查和整黨運動,邊區成為同國民黨大決戰的大後方。

發展生產

在戰爭條件下,邊區機關把發展生產擺在重要位置,有力地支援戰爭。
在土改運動中,用黨的政策保護城鎮工商業。解放初期邊區內的城鎮迅速收復,土改中發動起來的農民,不僅分土地分浮財,而且要求分地主工商業。由於基層幹部的政策界線不清,沿用農村的“雇佃貧”,在城鎮搞起了“工店貧”運動,導致工商業者關門停業,市場蕭條。對待這一問題,中央局從政策上進行分析,弄清漢奸、惡霸、官僚的含義,對真正的漢奸、惡霸、官僚資本進行沒收,對私營工商業嚴格區分。中央局和邊區政府利用會議、報紙等各種形式,大力宣傳黨的工商業政策,端正幹部群眾思想,鼓勵工商業者打消顧慮,積極經營。1946年6月8日,邊區召開職工總會二屆二次會議,果斷地停止了“工店貧”運動和聯合鬥爭地主工商業的錯誤,市場形勢得以好轉。
受中央委託召開華北財經會議,為發展解放區經濟創造良好的環境和機遇。1947年1月3日,中共中央發出由晉冀魯豫中央局負責籌備和召集華北財經會議的指示。中央局成立了由薄一波、楊立三、楊秀峰、戎伍勝組成的籌備處。3月10日至5月11日華北財經會議在冶陶鎮舉行,會議座談討論的內容涉及到華北財政經濟領域的方方面面,3月25日進入正式會議階段,主要任務是解決財政困難,保證戰爭所需要的財力供給。各區代表在會上作了本區財經工作情況的報告,集思廣益,作出了《華北財經會議決定》,並成立了以董必武為主任的華北財經辦事處。會後,各解放區的財經政策得以統一,緩解了財政困難,增強了經濟實力。
深入調查研究,有針對性地制定發展工商業政策。華北財經會議后,中央局審時度勢,把恢復和發展工商列入各級黨委和政府的議事日程,作出了調整工商業政策和扶持發展的具體措施。調整工商業政策中貫徹“發展生產,繁榮經濟,公私兼顧,勞資兩利”的方針,有力地促進了邊區經濟的大發展,帶動了各項事業的繁榮。1948年4月19日,薄一波給中央寫出了《關於發展工商業的報告》,毛主席於4月29日批轉給中共中央東北、華東、西北、中原局及熱河、晉綏分局,請各地領導研究並參照辦理。邊區經濟建設的實踐成為貫徹“十六字方針”的典範。
晉冀魯豫邊區的歷史雖過去60多年,但3000多萬邊區人民為中國革命勝利所做的貢獻永垂青史。

人民軍隊

在戰爭期間,邊區人民一邊土改生產,一邊參軍支前,不僅成為劉鄧、陳謝、陳粟、徐帥各路大軍的力量源泉和堅強後盾,還對東北、西北、中原戰場作出了有力支援。
支援晉冀魯豫野戰軍,三年解放戰爭,全區參軍農民達148萬人;軍區成立戰勤指揮部,在作戰區設分區、縣、區、村四級,統一組織戰勤工作,按實際需要調度縣區民工、擔架、糧食等開展支前活動;抽調幹部接管劉鄧大軍解放的新區,劉鄧大軍和陳謝兵團執行不同方向的反攻任務,中央局先後抽調四五批幹部調入新區,1948年6月,4700名解放區幹部到達中原。
擴充內線野戰軍解放山西。晉冀魯豫野戰軍展開外線作戰後,內線所剩無幾,可閻錫山的軍隊還佔據著以太原為中心的大片地區。1947年秋,在延安養病還未痊癒的徐向前,向中央請戰出山,被任命為軍區第一副司令員。他來到軍區司令部駐地武安縣冶陶鎮,向中央局提出了擴充內線野戰軍解放山西的問題。薄一波當即表示同意,從太行、太岳、冀南、冀魯豫抽調地方主力整編成3個野戰縱隊和3個獨立旅共5萬人,歸徐帥指揮,解放山西的整個過程是由外圍向太原中心逐漸推進。經過半年多時間的攻堅作戰,晉中以外的據點全部攻克。1948年5月17日,臨汾戰役取得勝利。一個月後晉中戰役結束。
適應戰局調整,供應陳粟野戰軍。1947年9月,華東野戰軍主力六個縱隊在陳毅粟裕率領下,越過隴海鐵路,執行外線作戰任務。中共中央和中央軍委決定陳粟野戰軍受晉冀魯豫中央局領導,陳毅、粟裕、張雲逸、鄧子恢加入中央局委員。鄧小平為中原局書記兼晉冀魯豫中央局書記,薄一波為中央局第一副書記兼代理書記,陳毅為第二副書記。中央局接到黨中央戰局調整和要求邊區供應陳粟野戰軍的電報后,派滕代遠和楊立三立即前往並住在冀魯豫區,負責給陳粟野戰軍送糧食、衣服、補充兵員,組織民工支前等。中央局和邊區政府商議,立即籌款,每天保證陳粟大軍25萬元經費(每萬元摺合小米900斤)。劉鄧、陳粟兩大野戰軍,1948年會師淮海,取得了戰略決戰的偉大勝利。

景點


將軍嶺
將軍嶺位於司令部舊址西北角百米處,1986年以後,劉伯承、黃鎮、徐向前、李達、王新亭、袁子欽、趙子岳等七位將帥的靈骨陸續安放在山上,從此,廟坡山改名為"將軍嶺"。1990年10月,鄧小平同志親筆為"將軍嶺"題寫了嶺名,為"劉伯承元帥紀念亭"題寫了亭名。
鄧小平故居
鄧小平故居,位於河北省邯鄲市涉縣赤岸村。當年曾被稱為129師家屬院,鄧小平的大女兒鄧林、二女兒鄧楠在這裡出生。南房5間為129師司令部作戰處。七十年代被村民拆除,伙房僅剩斷壁,兩遺址2000年被重新修復。位於河北省邯鄲市涉縣赤岸村。
門前是劉華清題寫的“劉鄧舊居”匾額,中院是首長住宿處兼辦公室。南屋是劉、鄧首長的舊居。東屋為二層樓房,是李雪峰的宿舍和辦公室,上院是司令部作戰室,為機關辦公地,院東南角有一防空洞。後院的劉伯承、鄧小平、太行區黨委書記賴若愚的宿辦室,當年曾被稱為129師家屬院,鄧小平的大女兒鄧琳和二女兒鄧楠就出生在這裡。
晉冀魯豫烈士陵園
晉冀魯豫烈士陵園,位於河北省邯鄲市陵園路中段,新中國第一座大型烈士陵園。1946年3月奠基,1950年 10月落成。陵園佔地320畝,分南北兩院,是我國建築最早、規模最大、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題詞和碑文最多的烈士陵園。國務院批准為第一批全國重點烈士紀念建築物保護單位。
在此安葬著副參謀長左權、冀南銀行行長高捷成(我國金融事業奠基者)、《新華日報》社社長何雲、北方局政權工作部秘書張衡宇、冀南銀行第二任行長賴勤及其夫人、中共北方局軍委書記張兆豐、朝鮮義勇軍領導人陳光華和石鼎、抗日英雄范築先等烈士。
晉冀魯豫邊區政府從1937年冬開始創建,到1948年8月與晉察冀邊區合併,有著11年光輝戰鬥的歷史。
129師司令部舊址
劉鄧大軍一二九師司令部舊址由下、下、后三個具有北方民族風格的農家四合院和一個防空洞組成,現存有司令部會議室、軍政辦公室、作戰處辦公室及劉伯承、鄧小平、李達、李雪峰、賴若愚等師首長的宿辦室和警衛室、伙房等舊居及原物陳列。下院有當年師首長劉伯承、鄧小平、李達親手栽種的丁香和紫荊樹。1996年11月,一二九師司令部舊址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7年,司令部舊址被中宣部公布為全國百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
朝鮮義勇軍紀念館
晉冀魯豫抗日殉國烈士公墓是我國第一座安葬中韓抗日烈士的墓園。
由晉冀魯豫邊區政府主持興建的“晉冀魯豫抗日殉國烈士公墓”在涉縣石門村蓮花山落成,並舉行了左權將軍諸烈士公葬大會。中共中央北方局代表李大章、八路軍副參謀長騰代遠、八路軍野戰政治部主任羅瑞卿、129師師長劉伯承、政委鄧小平、晉冀魯豫邊區政府主席楊秀峰、朝鮮義勇軍代表崔昌益及太行各界代表人士 五千餘人出席公葬大會。
大會通過決議:電慰中韓抗日死難者家屬。1982年,晉冀魯豫抗日殉國烈士公墓被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韓建交以來,前來祭拜的韓國遊客不斷增多。石正烈士的家鄉――韓國密陽也經常組織團隊前來開展“朝鮮義勇軍太行山抗日遺跡尋訪”活動。來自韓國的遊客已佔邯鄲海外遊客的一半以上。全面記述了中韓抗日烈士並肩作戰,共同抗敵的光輝歷史。它的建成,將成為太行山紅色旅遊的一個新亮點。
朝鮮義勇軍總部舊址
朝鮮義勇軍總部舊址位於河北省邯鄲市涉縣五指山附近,由朝鮮義勇軍紀念館和朝鮮義勇軍總部舊址組成。
1942年七月,朝鮮義勇軍司令武廷率領朝鮮義勇軍進入河北省涉縣南庄村的五指山附近,義勇軍司令部選在群眾王書文家中,抗日戰爭時期的戰鬥生活中,朝鮮義勇軍在當地創辦太行紡織廠、朝鮮義勇軍醫院(又名朝鮮大眾醫院)、“31”商店、義勇軍照相館等。

紀念


晉冀魯豫烈士陵園
晉冀魯豫烈士陵園
1949年1月,晉冀魯豫烈士陵園落成。劉伯承、鄧小平、張際春題詞,以志悼念。
在此安葬著副參謀長左權、冀南銀行行長高捷成(我國金融事業奠基者)、《新華日報》社社長何雲、北方局政權工作部秘書張衡宇、冀南銀行第二任行長賴勤及其夫人、中共北方局軍委書記張兆豐、朝鮮義勇軍領導人陳光華和石鼎、抗日英雄范築先等烈士。
1986年10月,晉冀魯豫烈士陵園經國務院批准、民政部公布列為第一批全國重點烈士紀念建築保護單位,1995年被中共河北省委、省政府確定為“河北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同年,被民政部命名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