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圖》是明代畫家周臣創作絹本設色畫,現藏於蘇州博物館。
此圖以晉陶淵明的《桃花源記》為題材,繪武陵漁夫因迷路而走進了與世隔絕的桃花源。崇山懷抱之中有屋舍儼然,雞犬相聞,田地中有一家農夫正扶犁耕地。構圖嚴謹,有宋代院體風格。
《桃花源圖》
畫面遠處用簡練的線條勾勒出遠山,其主峰拔地突起,山勢奇特,高峻秀偉,在兩側幾個小山頭的簇擁下更顯示它偉岸的身軀。近景為山間平野,遠近各處均有山石起伏不定。在起伏的山石上有幾棵蒼松,有的樹榦挺拔,有的蒼勁虯曲,枝葉茂密,姿態婀娜鬱鬱蔥蔥。在兒棵大樹下,有數間屋宇茅舍。山從樹下隱露村落,犬吠於野,雞鴨成群,把山村莊園描繪得淋漓盡致。漁人停楫步入,老少奔走相告,山人拱手相迎。山野平地,紅桃綠竹,一片世外桃源景色。
款署:“嘉靖癸己歲夏仲,姑蘇周臣寫。”
該圖根據晉詩人
陶淵明的《桃花源記》繪成。根據圖上自題可知,該圖為周臣晚年作品,創作於
嘉靖十二年(公元1533年)。
此圖中,作者不僅傳達了文章原著的基本精神,而且表現了中國山水人物畫高超的造型藝術能力。全畫淺絳渲染,設色雅緻,用筆有疏有密,有虛有實,硫密相生,虛實相映,從整體上含蓄體現了圖外有圖,畫外有畫的意境。
畫家在施展筆墨時,採用細密工雅的筆致。從此畫實際畫面風格來看,周臣在作此畫時仍不出
浙派的風範,但出於畫家的細心,對斧劈勾斫的筆觸亦作了某種修飾,他把飛白的筆觸縮小到最低限度。從此畫又可窺見,雖有斧劈之名,而全無銳拔刻張的凌厲之勢,周臣卻用特有的溫潤將至消蝕殆盡,雖有馬、夏之貌而無馬、夏之神,從此畫中可見其一斑。
《桃花源圖》局部
該圖構圖上,舍全局而突出表現局部,是“大中見小”:以局部反映全局,則是“小中見大”。畫面鋪陳運用傳統的技法,畫家採取俯視的角度視圖,在平遠中見高峻,表現了桃源境界的曠遠和幽深。遠近層次和大小比例雖不盡合透視原理,但不悖情理,不失法度。
同時,從此畫中也不難發現,周臣作畫較重程式,一般也都是常見的中堂構圖,如此《桃花源圖》與《山齋客至圖》,兩者雖取材不同,但畫法較一致。
此圖不見著錄,原屬近代文學家
周瘦鵑,後周瘦鵑贈給蘇州博物館,現藏於蘇州博物館。
2018年11月3日—12月6日,
北京畫院聯合
故宮博物院、蘇州博物館、
廣州藝術博物院主辦的“我向毫端尋往跡——明清山水畫的古意今情”展覽在北京畫院美術館舉辦,《桃花源圖》在其中展覽。
周臣(生卒年不祥),字舜卿,號東村,吳縣(今江蘇蘇州)人,活動於15世紀末至16世紀初。擅畫山水、人物、花鳥,畫法主宗南宋
李唐、
馬遠等院體畫風,並受文人畫的一定影響,功力深厚。周臣是一位富有創新精神的職業畫師,為了適應人們的欣賞趣味,他一方面突破職業畫家的局限,創作了大量以文人生活為題材的作品,一方面嘗試在技法上學習文人畫的筆墨情趣,使其作品具有周密雄勁而又清曠秀美的格調,在畫壇上獨樹一幟。唐寅、
仇英為其門下高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