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騎術的結果 展開
- 騎術
- 體育競技類運動
騎術
騎術
騎術,又稱馬術。在中國古代是一項重要的體育運動,包括賽馬,還有馬戲等等。騎術的發明最初當是為了狩獵,後來引用到軍事上。由於騎術在狩獵和軍事中的重要作用,歷來受到人們的重視,並逐漸發展為一種體育活動。
騎術,泛指“騎馬的技術”,也稱為“馬術”,中國古代又稱為“御”,與“射藝”一樣,為六藝之一。
“中國奧林匹克委員金銀銅紀念幣”中,以“古代騎術”為主題的紀念幣共4枚,其中30克銀幣、15克銀幣、24克銅幣、12克銅幣各1枚。
騎術在中國出現較早,據考古資料證實,中國最早發明騎術的應該是生活在北部的游牧民族。在甘肅河西走廊、酒泉敦煌地區,自古就是氐、羌、大月氏、突厥、匈奴、鮮卑、回鶻等游牧民族居住生息之地。沿河西走廊的山峽山崖上有大量原始先民雕刻的岩畫。這些岩畫中有大量遠古先民的狩獵圖和作戰圖,其中有騎士挽弓獵殺的。據考古學家們的初步研究,認為這些岩畫刻於4000至1萬年前,是遠古游牧部落先民的文化遺存。70年代考古工作者在內蒙古東部的昭烏達盟寧城縣南山根夏家店文化上層第3號石槨墓中發現一件“騎兵獵兔銅扣環”,環外鑄有兩個騎馬人像,其中一馬前鑄有一奔兔,是一件獵人逐兔的生動造型。
據考證,其時間最早可到周初或商末。這些有關騎馬文化考古資料出土地均在我國古代北方游牧民族的活動範圍。所以《左傳》上說:“翼之北土,馬之所生,無興國焉。”
古代中原地區調教馬匹和馭駕馬車在商、周時期也已出現。當時的六藝之一就有“御”(駕馬車技術)。這一時期還利用馬拉戰車作戰。據《書經·牧誓》記載,武王伐紂時,“戎車三百輛,虎賁三千人”。戎車即戰車。由於馬“寓兵於農,隱武於國”,周代首次把掌握軍政和軍賦的官稱為“司馬”,以突出馬的重要性。公元前305年,趙武靈王為了對付北方的匈奴和西邊的秦國,決心整軍經武,學習胡人穿短裝、習騎射之長,克服中原人寬袍大袖、重甲循兵只善車戰之短。趙武靈王“胡服騎射”的實現,改變了商周時代馬拉戰車的作戰觀念。單騎靈活,速度快,在作戰時能出其不意地攻擊對方。騎兵的出現是一場武裝革命,同時對騎馬技術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隨著騎兵在各國的推廣,騎術成為考核士兵技能的一項重要內容。
春秋時期賽馬已十分盛行。《史記·孫子吳起列傳》中記述了孫臏幫助田忌賽馬取勝的故事:齊威王與大臣田忌賽馬,先是兩人各出上、中、下三匹馬,比賽結果,田忌三戰三敗。後來軍事家孫臏出了個主意,比賽時調整了一下馬匹的排列,讓田忌以上馬對中馬,以中馬對下馬,以下馬對上馬,結果是一敗兩勝,總評獲勝。“田忌賽馬”的故事在中國流傳極廣。雖然當時的賽馬只是諸侯貴族賭博取樂的活動,但說明當時的人們在駕馭馬匹方面已經有了較高的技術。
在中國古代的球類運動中,除了足球——蹴鞠之外,還有一項與騎術密切相關的運動,就是馬球,稱之為“擊鞠”。馬球就是騎在馬上用球杆擊打皮球的一種競技運動。在三國曹植的《名都篇》里就有“連騎擊鞠壤,巧捷惟萬端”詩句。說明在漢末的時候,馬球就已經存在了。馬球運動從漢代一直到整個隋唐都有很大的發展,特別是唐代曾經風行一時。馬球運動對騎術有著相當高的要求,參賽者必須有著十分嫻熟的騎馬技術,而且密切配合,才能夠取勝。因此,馬球運動已不單單是一種球類運動,更是考驗騎手技術的一種騎術比賽。
此外,馬戲也是當時百戲活動的主要內容之一,而且馬戲的表演驚險絕倫,在漢畫像石、畫像磚以及壁畫、漆畫當中曾經留有下了無數著名藝術家對當時馬戲的精妙刻畫。在山東沂南出土的大型百戲壁畫當中有一個畫面,是小孩在進行馬戲表演,非常驚險。
唐代的重馬之風更甚。《山堂考察·論馬》認為:馬是“甲兵之本,國之大用,安寧則以尊卑之序,有變則以濟遠近之行,而兵所以恃以取勝也”。唐太宗李世民騎術精湛,多次征戰南北,衝鋒陷陣,極大地鼓舞了士氣。唐代的軍隊馬術訓練非常嚴格,有一種“透劍門伎”,表演者縱馬從利刃林立的門中急馳而過,而不傷分毫,令人驚嘆。
到了明清,騎術表演除了民間,還作為軍隊訓練的一項重要內容,清宮畫家郎士寧曾經描繪了一幅反映清軍進行馬術訓練的《馬術圖》,表現了清軍在馬術訓練當中的各種動作、各種方式,非常引人入勝。
新中國成立以後馬術運動得到重視。上個世紀50年代末,國家決定在全國範圍內開展馬術運動。1979年中國馬術協會成立,1982年加入國際馬術聯合會,1983年起恢復了全國性馬術競賽活動和奧運會三項賽(盛裝舞步賽、超越障礙賽和三日賽)及民間民族馬術運動。
1900年,在法國巴黎舉行的第二屆奧林匹克運動會上舉行了首次國際馬術比賽。有賽馬、越寬障礙和越高障礙三項。12年後,第五屆奧運會再次舉行了馬術比賽。項目增加到5個,有賽馬(個人和團體)、軍官式騎術(個人和團體)和盛裝舞步個人騎術。從此,馬術成了奧林匹克運動會的正式比賽項目。后又幾經變化,到第九屆奧運會上,比賽項目才正式確定下來,一直沿襲至今。現代奧運會的馬術比賽項目確定為盛裝舞步騎術、三日賽和障礙賽,有團體賽和個人賽之分。1921年,國際馬術聯合會宣告成立,並得到國際奧委會的正式承認,其成員已達70多個國家。
在馬場內對騎手進行嚴格的姿勢、扶助和步法等基本動作的騎術訓練。使騎手學會正確地操縱馬匹的方法,養成良好的騎乘姿勢,培養勇敢果斷、反應敏捷的心理素質。調教馬匹使其服從騎手的操縱,協調地發展馬匹的體格和能力,使馬匹沉靜、柔韌、放鬆而且靈活、自信、注意力集中和機敏.從而與它的騎手配合默契,即“人馬一體,完美結合”。同時訓練其持久耐勞的特性等。
牽馬方法
馬習貫於被兩側牽引但通常要求從左側牽引。
牽馬前進
要求馬向前走時,一匹經訓練的馬會很樂意與你並肩前進.如果你對視著馬的臉牽馬,大多數馬會拒絕前進。
如果馬畏縮不前,不要強拉韁繩,你的另一手可拿一個鞭子,在你背後輕拍馬的脅腹部,或者讓一助手在馬的後面驅趕。也可將馬頭向外側推動,待其前肢移動時再引馬前進或用右手輕抖動紹繩漫慢引導前進。牽馬行講附人和馬的步伐應一致,以免人腳被馬踩。
上馬
上馬前要檢查肚帶確實勒緊,防止馬鞍滾動,馬鐙放下,鐙革調為合適的長度;鞍翼放平等,上馬的動作從立正牽馬姿勢開始,騎手左手持韁站於馬的左肩旁,從馬的左側上馬.通常上馬有從地面上馬、人工輔助上馬和藉助台階上馬3種方法。為學會準確,迅速地上馬首先應當練習分解動作。
人工輔助上馬:騎手站於馬的左側靠近馬體,面向馬鞍,左手握兩細和馬鞭抓住甲毛或前鞍橋,右手抓在後鞍橋右側,左腿膝關節屈曲,將腿向後抬起,由助手雙手扶在小腿部,騎手右腳蹬地,藉助雙手的拉力和助手的抬力,使右腳離開地面用左腿將身體撐起右腿伸直抬起迅速跨過馬臀部,輕輕坐於馬鞍上。
藉助台階上馬:將馬牽於上馬台階旁邊,讓馬與台階平行站立,騎手左手握韁,抓住甲或前鞍橋,右手順時針轉動馬鐙,鐙使馬橙外側對著自己,左腳踩鐙上馬。
下馬
通常從左側下馬,下馬的動作是按照上馬動作的相反順序進行,直到立正姿勢。下馬有2種萬法,一種是不藉助馬鐙下馬,一種是藉助馬鐙陣下馬。有人不王張在平時使用后一種方法,認為用此方法下馬必須有一助手牽馬否則在下馬時馬可能會走動而不安全。
基本乘坐姿勢
騎手騎在馬背部的正確姿勢,是以兩坐骨及縫際坐在馬鞍的最低部位,上體必須保持直立,頭保持正直目視前方,身體的重心均勻地落於兩坐骨上,身體在保持直立的時候應放鬆不緊張,大腿和膝關節自然放鬆地附於馬鞍上,腳掌踩在鐙鐵踏板上,這樣可盡最大的壓力保持馬鐙,在適當的位置,腳掌應始終保持水平,踝部稍彎屈,腳跟略低於腳尖,從側面看,耳、肩、髖、腳跟呈一直線與地面垂直。
雙臂從肩到肘自然下垂,從側面看,由騎手的肘部向前經手沿韁繩至馬口部,應呈一直線。手的動作儘可能地通過肩關節和肘關節的活動來做,腕關節應保持柔韌但不彎曲。騎手應隨著馬頭的上下運動而改變兩手的高度,這樣才能保持“肘一手一口”形成的直線。騎手在馬背上要始終與馬的運動保持平衡,協調。這就要求騎手兩臂放鬆,背腰和肩部有柔韌性。上述正確乘坐姿勢是最基本的騎馬姿勢,但在不同的騎乘種類和運動中,騎手的上身隨馬的運動略有相應的改變,這在馬的各種步法中介紹。
初學騎馬時,在騎乘中容易出現不正確的乘坐姿勢,如偏乘、坐骨乘、縫際乘等,應特別注意。
練習式持韁
這種方法是左手握左韁,右手握右韁,也叫練習式持韁。讓韁繩從小指和無名指之間穿入掌中,自下而上穿行。橫過手心到食指上面穿出大拇指壓於韁上面,左右韁的余端垂在馬頸左側。此外還有一種持韁法也是左手握左韁,右手握右韁方法與雙手持兩單緩基本相同,但是左右韁的余端還要穿過另一隻手形成一個環形拳心向下虎口相對。這種方法只在平地賽馬中採用故又稱賽馬式持疆。
扶助
是騎手用於給馬傳達指令的方法。其目的是無論何時給以快速的,準確的扶助都能使馬立即產生反應。也就是騎手以手、腿和坐姿等正確地操縱馬匹,使馬能感知騎手的意圖自願服從騎手的指揮,毫不猶豫地對各種扶助平靜而準確地做出反應在精神上和體能上都表現出自然鎮定和協調平衡,給人一種印象好像是馬匹自覺地做出要求的動作。完全服從騎手的駕馭,自信而且專註直線運動,絕對保持馬體正直曲線運動時馬體隨之屈曲。扶助有自然扶助和人工扶助兩種形式前者包括騎手的手腿坐姿和聲音等的扶助,後者包括馬鞭和馬刺。
馬鞭
馬鞭用於替代騎手腿的扶助,也用於懲罰馬,但絕不能因生氣而用馬鞭打馬。當馬對腿的扶助沒有反應時,應重複一遍腿的扶助,同時用馬鞭在騎手該腿的後面給予扶助。在馬術中,馬鞭通常拿於內側手,因為馬經常不能很好地服從內側腿的扶助,因此,在改變方向時,要把馬鞭交於內側手。當馬響應馬鞭向前運動時,你要允許其運動,這樣馬就會領會到你用鞭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