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將軍炮

大將軍炮

大將軍炮是大型火炮,身用生鐵鑄造,長三尺有餘,重兩千斤,前有照星,後有照門,裝葯一斤以上,鉛子(炮彈)重三至五斤,射程可達一里之外。有多道加強箍,分大、中、小三種,發射7斤、3斤和1斤的鉛彈,用一輛車運載。車輪前高后低,可在車上直接發射,具有較大威力。嘉靖九年(1530)十月開始製造。

徠在萬曆援朝之戰中,李如松攻打七星門時,就是用這種炮轟開了城門。

目錄

概況


明代中期以前,中國火炮在世界上處於領先地位。我國研製的輕型火炮較著名的主要有戚繼光徠創製的一種小型將軍炮。該炮因其形似虎蹲而得名。炮身長66厘米,重18公斤,自前至後有五六道大寬鐵箍,口端備有大鐵爪。鐵絆,可用大鐵釘將炮身固定在地面上,以便消減發射后產生的后坐力,克服了原有火炮在發射后因炮身後沖而自傷炮手的危險。
此炮便於在山林水網地帶機動,可控扼險隘,一發能射上百枚小彈丸或50枚較大的彈丸,散布面大,比烏鐵更能有效地殺傷以密集隊形進攻之敵,在抗倭作戰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戚繼光在隆慶年間到薊鎮練兵時,又將此炮裝備騎兵使用,成為一種較好的騎兵炮。
據出土實物和兵書記載,明代中期的大型火炮很多,主要由神機營所用的小型神機炮演變而來,它們的發展特點在於使用了炮車,提高了機動性,增強了摧毀威力,其中最著名的是大將軍炮。該炮口徑達100毫米以上,全長4米。自炮口至炮尾共有九道寬箍,葯室呈算盤珠形,室壁開有火門。
據《登壇必究》記載,大將軍炮在發射后,有迅雷不及掩耳之勢。該書還說大將軍炮有大中小三種規格,分別發射7斤、3斤和1斤重的鉛彈。若在戰場上安置千架,人人能放,則可所向無敵。最初以為大將軍炮太重,難以機動,後來用車載運,便能登高涉遠,山地平原皆宜,見者莫不膽寒。明朝中期火炮研製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發明了車載炮。這實際上就是一種車炮合一的重型火炮。車載炮有許多優點。首先是便於機動,炮手既可推拉炮車,又可臨敵發射。其次是提高了火炮的參戰速度,贏得了戰機。其三是兼有擋敵和擊敵之用。炮車既具有一般戰車阻擋北方縹悍騎兵快速衝擊的作用,又可建立軍營,使用火器和疊陣,擊殺敵騎。明火炮雖然在殺傷威力上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它有一大缺點,那就是沒有瞄準具,在發射速度、機動性等方面也不盡人意。
永樂年間定型裝備的火炮,到100年後的嘉靖時期仍沒有新的突破。這主要是由於高度集中的封建專制扼殺了火炮的創新和發展。明廷嚴密控制火器的製造和使用,嚴禁地方和個人研製。而此時歐洲的火炮技術卻有了飛躍性的進步。歐洲人經過對中國的火藥、火器技術的了解、仿製和改進,到了15世紀後期,終於趕上和超過了中國“老師”。
大將軍炮
大將軍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