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萊
莎萊
莎萊(1923~2014.02.18),女,原名李如琳,祖籍河北,1923年生於安徽蚌埠。 1936年參加革命工作,1938年4月加入中國共產黨。老紅軍,著名文藝家,武漢市文聯原主席、黨組書記(比照副市長級享受生活待遇、享受省長級醫療待遇),全國第二至第五次文代會代表。1939年調魯藝音樂系,師承冼星海等,魯藝首演《黃河大合唱》時,擔任《黃河怨》女高音獨唱。畢業后留院工作。解放戰爭中演《白毛女》中的喜兒。創作作品有女聲合唱《紡棉花》(駱文詞),入選柴可夫斯基音樂學院聲樂教材及我國小學音樂課材。合唱《歌唱井岡山》被選入我國中學教材,日共《赤旗報》譯日文刊登。主創大型歌舞詩樂《九歌·屈原》音樂,獲文化部“文華獎”、湖北省“屈原文藝創作獎”等。在部隊立功。歌劇《兵》(與海默、程雲合作)的創作與演出獲冀察熱遼軍區甲等功等。
青少年時的莎萊
年輕時,莎萊幾乎將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革命和音樂事業。在延安創作的第一首歌,是在冼星海的指導下完成的合唱《怒吼吧,鴨綠江》,這首歌很快就在“東北抗聯”中傳唱。1939年,《黃河大合唱》首演時,擔任《黃河怨》的女高音獨唱,獲得“戰地百靈”的美譽。
在延河邊,譜寫了《紡棉花》等膾炙人口的革命歌曲。《紡棉花》后入選我國小學音樂課材,並被俄羅斯最著名的音樂學府——柴可夫斯基音樂學院,選為聲樂教材。
解放戰爭期間,在歌劇《白毛女》中飾演喜兒,角色深入人心。
20世紀80年代,主創大型歌舞詩樂《九歌·屈原》。
1993年離休后,社會公益事業成為莎萊人生的新起點。
莎萊還創作了《獻上心中的歌》《抗議北約炸我駐南使館》《學習孔繁森》《武漢江灘圓舞曲》等一首首膾炙人口的音樂,每一首都激蕩著時代的精神。
邂逅冼星海 與音樂結緣
1939年魯藝排演黃河大合唱(前左四莎萊)
莎萊在延安創作的第一首歌,是在冼星海的指導下完成的合唱《怒吼吧,鴨綠江》,這首歌很快就在“東北抗聯”中傳唱。1939年,《黃河大合唱》首演時,莎萊擔任《黃河怨》的女聲獨唱,廣受好評,由此獲得“戰地百靈”的美譽。在延河邊,莎萊譜寫了《紡棉花》等一批膾炙人口的革命歌曲,極大地激勵了人們的抗戰熱情。從《紡棉花》開始,莎萊走上了專業譜曲之路。
注重培養 文藝新興力量
1950年27歲的莎萊
20世紀80年代,莎萊作為主創人員之一,將屈原的《九歌》以歌舞詩樂的形式搬上舞台。莎萊不顧年邁體弱,多次深入宜昌秭歸山村採風,跋山涉水追尋屈原的足跡,到楚國的故土去搜集民間音樂。《九歌》的藝術性、震撼力、時代感,都達到了一個全新的高度,成為她新時期最重要的作品。
20世紀80年代,作為主要組織者與領導者,莎萊策劃舉辦了湖北省“琴台音樂會”。
2012年5月20日莎萊在家中
1993年離休后,社會公益事業成為莎萊人生的新起點。“為群眾寫歌是我的快樂”,許多大型企業、鄉鎮、學校慕名請她寫歌譜曲,莎萊老人有求必應,從不計報酬。
1952年,莎萊在荊江分洪工地
《怒吼吧,鴨綠江》
莎萊她在延安創作的第一首歌,是在冼星海的指導下完成的合唱《怒吼吧,鴨綠江》,這首歌很快就在“東北抗聯”中傳唱。
《紡棉花》
“太陽出來磨盤大,你我都來紡棉花,棉卷那個緊緊握在手,線線不斷地往出拉……”1948年,莎萊與著名詩人駱文共同創作了《紡棉花》,由於其節奏搖曳輕快、朗朗上口,這首歌傳遍了祖國內外,被收錄到前蘇聯柴可夫斯基音樂學院的中國民歌聲樂教材中。
朱德與莎萊在延安合影
我國第一首歌頌紅色根據地的歌曲——《歌唱井岡山》也出自莎萊之手。
《九歌》
2013年11月15日莎萊90大壽
2.2005年,獲中國文聯“金鐘獎”;
3.2008年,獲湖北省、武漢市人民政府授予“終身成就藝術家”稱號;
4.作為主要組織者與領導者,莎萊策劃舉辦了中國四大音樂節之一“琴台音樂會”。
2014年2月18日7時35分,莎萊同志因病醫治無效在武漢逝世,享年91歲。
1952年莎萊在荊江分洪工地
2.湖北省音樂家協會常務副主席方石評價:“莎萊的經歷記錄了武漢音樂文化歷史發展的脈絡”。
2012年5月莎萊在家中
4.武漢市延安精神研究會會長楊向玲:2012年,莎萊的身體狀況越來越差了,但她還是樂意參加各種活動,好幾次,我用輪椅推著她到中小學校、機關、社區去。她雖然不能自己走路,但精氣神非常好,我從她身上看到一種可貴的精神。
5.莎萊長子程雪林:“我印象中的母親工作特別認真,對我和弟弟妹妹都特別嚴格,因為忙於工作,我小時候常常是半個月才能見她一回。家裡沒人做飯,我們就自己去食堂吃飯。”“母親是把一生都獻給黨和事業的人”。
2012年5月20日莎萊在家中
莎萊逝世后,中央、湖北省及武漢市有關領導,中國文聯、中國音樂家協會敬獻了花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