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希尚

宋希尚

宋希尚(1896—1982),字達庵,出生在嵊縣一個商人家庭,是舊中國一位著名水利專家,我國第一個提出開發三峽計劃的人。

個人履歷


1911年入上海英華書館;
1915年,投考全國水利局總裁張騫創辦的河海工程專門學校,畢業後分到南通保坍會實習。一年後主持修建九孔大閘;
1921年,赴美國學,先入麻省理工學院,繼入布朗大學
1924年獲工學碩士學位後去德國、荷蘭比利時英國、法國、瑞士等國考察水利建設;
回國后,歷任吳淞商埠局建築科長、南通保坍會經理;
1928年,任交通部揚子江水道整理委員會委員兼工程處長,同時兼任中央大學教授,主講水文學
抗戰爆發后,任西北公路運輸局局長;
1949年去台灣,歷任台灣大學教授、台北工專校長、逢甲大學水利系主任、淡江大學工學部灌溉系主任;
1973年、1977年應聘任中國文化學院博士論文考試委員。
1982年,宋希尚去世,終年86歲。

人物生平


好學勤奮踏實 學得一技之長
宋希尚自幼目睹剡溪為患、田禾廬舍漂沒、百姓號啕呼救的慘狀,懷著“學得一技之長,以報效國家”的願望,立志於水利。先入上海英華書館求學,1917年畢業於南京河海工程專門學校。畢業后,由校方遴選分發到南通保坍會見習。
當時,南通沿江各港口岸經常受上游流量衝擊,每年坍去十丈多,全國水利局總裁張謇組織南通保坍會以自衛自救,並延聘荷蘭水利工程師特萊克主持工作,宋希尚為其唯一助手,一面以柴排築保坍,一面修建九孔大閘以控制入江水流。不料工程進行到一半時,特萊克突患急病身亡。23歲的宋希尚自覺義不容辭,毅然接替施工重任,一年後工程竣工。工程雖然完畢,但宋希尚仍懷著忐忑不安的心情,負荊向張謇請罪並陳明施工詳情。張謇聽后,始而怒,繼而驚,轉而頷首微笑。在九孔大閘竣工典禮上,張謇稱讚宋希尚好學勤奮,腳踏實地,並頒贈兩千塊大洋,宋希尚婉謝不受。從此,張謇對宋希尚勇擔重任而薄於受酬的品德極為讚賞,對他更加器重。
1921年,張謇以運河工程局名義,資助宋希尚赴美留學,考察水利。宋希尚先入麻省理工學院攻讀,師從美工程學會會長費禮明博士,不久赴布朗大學深造,三年後獲工學碩士學位,隨即轉赴歐洲,考察德國、荷蘭、比利時、英國、法國、瑞士等國水利建設。回國后,即被上海吳淞商埠局聘任為建設科長。次年又應張謇之邀,去南通任保坍會經理,其後歷任浙江省水道局主任工程師、江南水利局總工程師等職。1928年,任交通部揚子江水道整理委員會委員兼工程處長,同時兼任中央大學教授,主講水文學。
首提開發三峽 巧堵黃河缺口
上世紀30年代初,宋希尚與電氣工程師憚惲、水利工程師曹瑞芝、測量總工程師史篤培等專家組成了我國首支長江三峽勘測隊到現場勘測。經過長達數月的實地踏勘,選定葛洲壩黃陵廟為最適宜建電站的兩個壩址,並聯名發表了《揚子江上游水力發電勘測報告》,率先提出了開發三峽的具體計劃。當時選定建造水電站的壩址和大壩軸線大致與現在建成的葛洲壩水電站和三峽大電站位置相吻合。
1933年秋,黃河陡漲,豫冀兩省大堤缺口,水勢滔天,災及五省60多個縣,黃泛區面積達11000平方公里,災民達360萬。在這危難之際,當局派黃河水利委員長李儀祉負責堵口搶險,恰逢李染病不能赴命,李便力薦宋希尚代理,出任總工程師。宋欣然受命,趕往災區察看險情,發現險段地帶河床鬆浮,用傳統打樁法堵口難以奏效,他苦苦思索,想到嵊縣民間常用柱形竹籠裝卵石來砌壩保堤的辦法,決定採用將卵石裝進鉛絲網串連沉底的方法堵塞黃河缺口。主意打定,宋希尚即率萬餘民工,日夜輪班施工,歷時8個多月,終使大壩在春汛前勝利合龍,使災區人民重新安居樂業,被百姓讚譽為“今世之大禹”。
立志克難攻堅 建成“第一”碼頭
上世紀40年代中期,宋希尚再次去三峽考察,並制訂出發電、防洪、灌溉、航運、供水、旅遊、工農業等綜合開發計劃,終因當局未加重視,遂成一紙空文。
抗戰勝利后,宋希尚奉令調任青島港工程局長。當時青島港年久失修,最大的五號碼頭超載過重引起坍陷,總長37米的岸壁需要全部重建。美國專家視察后說:“此港工具不全,恐需兩年方能完成。”宋希尚聽后,心中湧起一股為中國人民爭氣的激情,決心在短時間內建起一座新型的碼頭。他排除木樁混凝土、鋼筋混凝土、混凝土方作岸壁的方案,採用鋼板樁壁,一面打樁,一面支撐,一面填石,一面蓋頂,分段進行,僅8個月就順利完成了亞洲第一座鋼板樁碼頭的修建工程。
消息傳來后,國內外震動。駐青島的美國海軍基地司令吉爾中將欽佩“中國人克難精神之偉大”,邀請宋希尚登艦以軍禮接待,並電請當局對宋褒獎。從此,宋希尚成為聞名於世的傑出水利工程師。
探尋水利思想 水文專著傳世
宋希尚一生勤奮治學,探尋水利思想,著述頗為豐碩,撰有《歐美水利調查》《黃河堵口實錄》《水文學》《中國河川志》《中國四大海港》《說淮》《長江通考》《航道工程學》《防洪與灌溉工程學》等20餘種著作,均富有學術價值。另有一些譯作,如早年與荷蘭工程師特萊克合譯的《河防一覽》歷述中國數千年治水經驗,譯成的英文稿現存於荷蘭皇家圖書館。1949年後宋去台灣,歷任台灣大學教授、逢甲大學水利系主任等職,從事水利工程教育工作。
1982年,宋希尚去世,終年86歲。

成就及榮譽


30年代初,宋希尚與有關專家組成我國首支長江三峽勘測隊,擬定第一個三峽開發計劃。當時選定建造水電站的壩址,大致與現在建成的葛洲壩水電站位置相吻合。計劃上報后石沉大海。1933年秋,黃河陡漲,豫冀兩省大堤決口,殃及5省50多個縣的400萬人民,危難之際,出任總工程師,負責堵口搶險,獨創柳石鉛絲網串連沉底法,率萬餘民工,經過6個月晝夜施工,終使大壩合龍
1939年,赴莫斯科談判,購買運輸卡車數萬輛,並承運大炮200門,如期運至長沙,為長沙大會戰作出貢獻。
抗戰勝利后,任青島港工程局長,精心擘劃、順利完成亞洲第一座鋼板樁碼頭修建工程。
1944年,宋再次去三峽考察,並制訂出發電、防洪、灌溉、航運、供水、旅遊、工農業等綜合開發計劃,但也成了一紙空文。

著作


宋希尚一生的譯作和著述有《黃河堵口實錄》、《河防一覽》(與特萊克合譯)、《歐美水利調查錄》、《水文學》、《航道工程學》、《防洪與灌溉工程學》、《中國河川志》、《台灣水利》、《中國四大海港》等20餘種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