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儀祉

著名水利學家

李儀祉(1882-1938),陝西省蒲城縣人,著名水利學家和教育家,我國現代水利建設的先驅。他主張治理黃河要上中下游並重,防洪、航運、灌溉和水電兼顧,改變了幾千年來單純著眼於黃河下游的治水思想,把我國治理黃河的理論和方略向前推進了一大步。他創辦了我國第一所水利工程高等學府——南京河海工程專門學校和多所院校,為我國培養了大批水利建設人才,並親自主持建設陝西涇、渭、洛、梅四大惠渠,樹立起我國現代灌溉工程樣板,對我國水利事業作出重大貢獻,陝西人民受益尤大。

人物關係


人物簡介


水利大師 李儀祉
水利大師 李儀祉
李儀祉,原名協,字宜之。父親李桐軒,關中名儒,同盟會會員,辛亥革命后曾任陝西省咨議局副局長、省修史局總纂、西安易俗社首任社長、劇作家。伯父李仲特,數學家,曾任川漢鐵路工程師、同盟會陝西分會會長。
李儀祉的青年時代,滿清政府昏庸腐朽,帝國主義列強入侵,中國人民飽經憂患,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風起雲湧。他自幼受到父輩民主革命思想的熏陶,學習接受近代科學知識,以及兩次留學德國學習西方先進科學技術,奠定了他憂國憂民、科學救國的思想基礎。

生平


李儀祉(1882~1938),原名協,字宜之。陝西蒲城人,是我國著名水利學家和教育家,我國現代水利建設的先驅。他創辦了我國第一所水利工程高等學府——南京河海工程專門學校和多所院校,為國家培養了一大批水利人才。倡導和修建了陝西的涇惠渠等水利工程,樹立起現代灌溉工程樣板,使陝西百萬畝農田旱澇保收,造福後代。他主張治理黃河要上中下游並重,把我國治理黃河的理論和方略向前推進了一大步,治黃導淮、整治運河,貢獻卓著,被譽為一代水聖。
其父李桐軒和伯父李異材,都是關中名儒,同盟會會員。其父李桐軒辛亥革命后曾任陝西省咨議局副局長、省修史局總纂、西安易俗社首任社長。曾在老家成立了戲班子“易俗社”,經常藉助藝術表演宣傳進步思想。其伯父李異材,數學家,曾任川漢鐵路工程師、同盟會陝西分會會長。其父親和伯父的愛好和學識,對李儀祉的影響頗深。在李儀祉先生的幼年,除攻讀了四書五經以外,還從其父及伯父處學習了代數、幾何等科學,接觸了所謂“西學”。
1898年,李儀祉以精於數學考取了秀才第一名。第二年又進入專門學習西學的涇陽崇實書院。1901年,入西安關中學堂。1904年,考取北京京師大學預科德文班。1909年,由西潼鐵路局派赴德國柏林皇家工程大學土木工程科留學。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后,中輟學業回國。1913年,返德國繼續求學,並和陝西水利局局長郭希仁一道遍遊了俄、德、法、荷、比、英、瑞等歐洲諸國,“考察河流閘堰堤防”,目睹歐洲各國水利事業的發達景象,比較我國水利事業的頹廢,百感交集,立下了專攻水利科學技術,振興祖國水利事業之鴻志。留學期間,他為了給國家省錢,不願拿學位,認為只要知識學到手,學位不過是個榮譽而已。務實、不重名利,成為他一生事業的真實寫照。
一、興修水利,造福三秦
李儀祉自幼生長在渭北高原,這片土地長期缺水。他的終生夙願就是效法鄭國、白公,振興關中水利。1922年,李儀祉離開南京,回陝西任省水利局局長兼渭北水利局總工程師,開始了他興修水利的生涯。他回陝后積極網羅人才,組織引涇灌溉工程勘測設計,但因經費一直沒有著落,直到1927年仍無法開工,李儀祉辭職東去。
陝西古代之所以被稱為“天府之國”,是因為秦時有鄭渠,漢時有白渠,引水灌田,民富國強,造就了“秦川自古帝王都”。可是自1929年開始連續五年的大旱災和瘟疫,使關中從天堂變成了地獄。田園荒蕪,渠道廢毀,恢復農業,極需重修水利,興修水利的呼聲越來越高。1930年,楊虎城督陝,任省主席,召回李儀祉任省政府委員兼建設廳廳長,在國外華僑的贊助和楊虎城將軍的支持下,解決了款源問題,使他的引涇計劃得以實施。各方共籌集百萬餘元,於當年開工建設涇惠渠,至1932年6月第一期工程完工通水,可灌地50萬畝。1935年第二期工程完工,擴灌至65萬畝。涇惠渠的建成受益,成為中國當時現代化水利工程之典範,在我國水利史上寫下光輝的一頁。
涇惠渠竣工后,李儀祉辭去建設廳廳長,任省水利局局長,集中精力興修水利,在楊虎誠的支持下,成立洛惠渠工程局。他櫛風沐雨,不辭勞苦,親自出馬勘測設計,1934年至1937年基本修成了洛惠渠主體工程。1935年到1936年底又完成了渭惠渠一期工程。梅惠渠也於1936年開工,到1938年完成。他還親赴陝南陝北考察,籌劃了陝南漢惠渠、褒惠渠和陝北的定(無定河)惠渠。他制訂了《陝西水利工程十年計劃綱要》,籌劃了關中八惠:涇惠、渭惠、洛惠、梅惠、黑惠、澇惠、灃惠、泔惠,計劃在十年內水利惠及全省,使陝西成為一個模範農田水利區。至1938年李儀祉逝世,涇渭洛梅四渠已初具規模,灌地180萬畝,初步實現了“鄭白宏願”。如今,當年李儀祉精心籌劃的“關中八惠”已基本變為現實,陝西關中地區在全國率先實現了水利化,成為我國高產穩產的現代化農業基地。如今涇惠渠水碧波蕩漾,兩岸的莊稼得水之灌溉,綠意盈盈,長勢喜人,李儀祉先生主持修建的水利設施至今仍發揮著造福於三秦人民的巨大作用。關中的農業能有這麼發達,關中農民的生活能這樣富裕,李儀祉先生有著不可磨滅的功勞。
二、情系教育,培養造就大批水利人才
李儀祉畢生致力於教育事業,先後參加創辦三秦公學。1915年,參與創辦中國第一所高等水利專門學府南京河海工程專門學校,任教授、教務長,曾一度主持教務,主講河工學、水文學、大壩設計等課程,培養了中國第一批水利專門人才。1925年春,兼任國立西北大學校長,倡設陝西古物保管會,並完成引涇灌溉工程涇惠渠設計方案。1932年,在西安創辦了陝西省水利專科班,1934年6月,經陝西省政府第100次政務會議決定陝西省水利專科班歸併國立西北農林專科學校(現西北農林科技大學),任國立西北農林專科學校水利組首任主任並執教。他還曾在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同濟大學、第四中山大學、交通大學執教,造就了大批科技人才和志士仁人,為我國水利工程教育事業作出了卓越貢獻。
三、樹立全新理論,科學治理黃河
李儀祉終生以治水為志,求鄭白之願,效大禹之業,鑿涇引渭,治黃導淮,足跡遍布祖國江河湖海,卓有貢獻,尤對黃河治理,精心鑽研,獨有建樹。他把國外的科學技術與我國古代的治水經驗相結合,科學地提出一套治理黃河的理論,給我們留下了一筆寶貴的遺產。正如原水電部部長錢正英所說:“李儀祉把我國治黃理論和方略向前推進了一大步,直到今天仍然具有現實意義。”
1933年至1935年李儀祉任黃河水利委員會委員長兼總工程師,李儀祉生於黃土高原,奔波於黃河上下,對我國歷代治理黃河的經驗教訓,進行了深入調查研究,提出了科學的治河方略,先後撰寫了《黃河概況及治本探討》《導治黃河宜注意上游》《治黃關鍵》《黃河水文之研究》《函德國恩格爾斯教授關於黃河質疑之點》等40餘篇論文與報告,提出了對黃河治理必須是上中下游並重的指導思想,防洪、航運、灌溉和水電兼顧,改變了幾千年來單純著眼於黃河下游的治水思想。綜合開發,利用黃河。特別是在水土保持理論方面開創先河。他提出培植森林,防治河患。李儀祉認為森林有涵養水源、防治洪水之功能。他分析了黃河水沙情況,“就中衛以上而言,則黃河之水本不甚濁,森林之有益於河”,“中國洪水由於沿岸之山原無森林也。欲根本去水患,必自培植森林始……森林為治水惟一要道,森林植則水患從此息矣……吾國內地山谷之間,不適於農田曠地甚多,不植森林焉用之?故為國家生計計,非大植森林不可”。他的這些理論和觀點,在今天仍有現實指導意義。
李儀祉一生勤奮,博學多才。他曾試圖以“水利救國”,直到臨終前他還吩咐說:“未竟及尚未著手之水利工程,應竭盡人力財力,以求於短期內逐漸完成。”終年57歲。人民為了紀念他,墓地選在涇惠渠旁分水閘后的張家山于右任為李儀祉手書的輓聯:“殊功早入河渠志,遺宅仍規水竹居。”題寫在墓園大門兩側。自覺參加送葬的群眾達三萬人之多。國民政府發了特令褒揚,《大公報》發表短評,稱:“李先生不但是水利專家,而且是人格高潔的模範學者,一生勤學治事,燃燒著愛國愛民的熱情,有公無私,有人無我。”表達了社會對這位水利大師一代賢哲的緬懷之情。
許多年過去了,但關中的老百姓沒有忘記這位為人民嘔心瀝血、無私奉獻的水利大師,每逢清明節和李儀祉誕辰日,都會有大批民眾自發來到涇陽縣他的墓前祭奠。

個人履歷


1882年2月20日 生於陝西省蒲城縣
1898年 考取同州府第一名秀才。
1909年 畢業於京師大學堂,獲舉人銜。
1915年 畢業於德國丹澤工業大學,獲“特許工程師”榮譽稱號。
1915—1922年 任南京河海工程專門學校教務長、教授。
1922—1927年 任陝西省水利局局長,兼任陝西省教育廳廳長和西北大學校長。
1927年 任重慶市政府工程師。
1928年 任華北水利委員會委員長,兼任北方大港籌備處主任。
1929年 任導淮委員會委員兼總工程師,浙江省建設廳顧問。
1930年 任陝西省建設廳廳長,全國救濟水災委員會委員兼總工程師,中國水利工程學會會長。
1932—1936年 任陝西省水利局局長,黃河水利委員會委員長兼總工程師,全國經濟委員會常務委員,揚子江水利委員會顧問。協助楊虎城在家鄉蒲城創辦堯山中學,並擔任校董。
1932年,在西安創辦了陝西省水利專科班
1934年6月,經陝西省政府第100次政務會議決定陝西省水利專科班歸併國立西北農林專科學校(現西北農林科技大學),任國立西北農林專科學校水利組首任主任並執教。
1937年 任國立中央研究院評議會會員,中美工程師協會董事,清華大學名譽教授。
1938年3月8日 逝世於西安,安葬於涇陽縣鄭國渠畔。

主要論著


1 李儀祉.永定河改道之商榷.華北水利月刊,1928(1).
2 李儀祉.黃河根本治法商榷.華北水利月利,1923(2).
3 李儀祉.森林與水工之關係.揚子江水道月刊,1929(4).
4 李儀祉.華北之水道交通.華北水利月刊,1930(3).
5 李儀祉.涇惠渠管理意見.華北水利月刊,1930(9).
6 李儀祉.陝西水利工程之急要.華北水利月刊,1930(12).
7 李儀祉.溝洫.華北水利月刊,1931(5).
8 李儀祉.陝西涇惠渠工程報告.華北水利月刊,1932(7).
9 李儀祉.陝西水利工程十年計劃綱要.陝西水利月刊,1933(1).
10 李儀祉.關於變遷河床河流治導之模型試驗.陝西水利季報,1933(7).
11 李儀祉.導渭之真諦.黃河水利月刊,1934(2).
12 李儀祉.治黃意見.陝西水利月刊,1934(3).
13 李儀祉.治理黃河工作綱要.陝西水利月刊,1934(7).
14 李儀祉.黃河治本的探討.黃河水利月刊,1934(7).
15 李儀祉.蓄水.黃河水利月刊,1934(8).
16 李儀祉.後漢王景理水之探討.華北水利月刊,1935(6).
17 李儀祉.鞏固堤防策.黃河水利月刊,1935(6).
18 李儀祉.論德國堵塞決口法.黃河水利月刊,1935(6).
19 李儀祉.固定黃河河床水位應以何水位為標準.黃河水利月刊,1935(8).
20 李儀祉.縱論河患.陝西水利月刊,1935(9).
21 李儀祉.整治洞庭湖之意見.陝西水利季報,1936(1).
22 李儀祉.水功學.上海:商務印書館,1938.
23 李儀祉.論引涇.李儀祉先生遺著(第四冊).西安:陝西省水利局,1938.
24 李儀祉.再論引涇.李儀祉先生遺著(第四冊).西安:陝西省水利局,1938.
25 李儀祉.黃河治本計劃概要敘目.李儀祉先生遺著(第六冊).西安:陝西省水利局,1938.
26 李儀祉.淮河流域之水道交通.李儀祉先生遺著(第七冊).西安:陝西省水利局,1938.
27 李儀祉.對於治理揚子江之意見.陝西水利季報,1940(1).
28 李儀祉.論涸湖墾田與廢田還湖.陝西水利月刊,1940(3).

治學思想


治水興農,濟民利物
他認為:“水利實為利農要圖。西北地勢高亢,旱災時見,不有水利,農事何賴?本水利組以培養水利工程技術之高級人才為宗旨”(《西北農校水利組規劃》)。又說:“學工程的青年,於求學時代,便應存一濟民利物的志願,日展其所學,便時時想到如何始可供一般人民受到我的益處”(《工程上的社會問題》)。
借鑒中外,重視實踐
李儀祉雖然留學德國,攻習水利,但不生搬硬套。對外國的經驗、中國古代治水經驗,他去偽存真,洋為中用,古為今用,結合中國實際,親自編寫具有中國特色的教材和專著。注重理論聯繫實際,參加考察和施工,使學生由“通、廣、博”向“專、深、約”發展。
育才重德,愛國為民
他教育學生以愛國主義為宗旨,提出“要作大事,不要作大官,一切事情要講求實際,不要爭虛名”,“思想要高超,胸懷要廓大,要有堅韌不拔之精神”,號召同學們“將來學成到民間,改良農作物,指導農民復興農業,挽救我們岌岌可危的國家,這麼大的責任都要放在諸位的肩膀上,是多麼大的使命!”(《憶李先生訓詞》)
名師高徒,從嚴治學
李儀祉深知教師水平的高低,是保證教學質量的關鍵。他在河海工專時,聘請茅以升擔任教授,請竺可楨講學。陝西水利專修班,師資力量雄厚,16名教員中,除李儀祉外,有教授7名,副教授1名,講師兩名,助教和助理5名。7名教授都是畢業於國內名牌大學,並赴德、美、法留學取得學位的學者。教學計劃十分嚴密,西北農專水利組每門課程都有《學程一覽》,基礎課與專業課兼顧,3年共設47門課。他要求教師不單純只是知識傳授,還要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判斷力、操作設計技能。並努力改善辦學條件,擴充設備,進口測量儀器,購置圖書,開展實驗,提高學生素質。

創建學府


中國第一所高等水利學府:河海大學
中國第一所高等水利學府:河海大學
李儀祉畢生致力於教育事業,先後參加創辦三秦公學、河海工程專門學校(現河海大學)、陝西水利道路工程專門學校(后改為西北大學工科)、陝西水利專修班(后改為西北農學院水利系,現在為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水利與建築工程學院),擔任教授、教務長、校長、兼任陝西省教育廳廳長。他還曾在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同濟大學、第四中山大學、交通大學執教,造就了大批科技人才和志士仁人,為我國水利工程教育事業作出了卓越貢獻。
1903年于右任出任陝南商州中學堂堂長,李儀祉被聘為數學教習,成為他從事教育的發端。1911年辛亥革命后,于右任出任南京臨時政府交通部次長,請他出任津浦鐵路局局長,他不就任。次年回陝,在西安與友人創辦私立三秦公學,廣聘社會名流和學者任教,設數、理、農各門主課及英、德、日外文課,學習西方科技。招收學生200餘名,培養出魏野疇(中共陝西軍委書記)、劉天章(中共山西省委書記)、楊鍾健(地質學家、古生物學家)等革命家和科學家,對政界、思想界、教育界曾產生過巨大的影響。
李儀祉墓
李儀祉墓
1915年再次留德回國,因陝西政局不穩,財政困難,無法興修水利,便應清末狀元、實業家、全國水利局總裁張謇(字季直)的聘請,參與創辦我國第一所高等水利學府——南京河海工程專門學校(現河海大學),由留學回國有志於我國電力事業的許肇南任校長,李儀祉任教務長。辦學初期教材十分困難,許肇南主張直接使用外國教材,用外語教學。他則主張編寫中國教材,為此,他夜以繼日,編寫了《水工學》(即水工建築學)、《水力學》、《水工試驗》、《潮汐論》、《中國水利史》、《實用微積分》等教科書。把各地水利工程做成模型,進行直觀教學。親自帶領學生在海河流域考察,聯繫實際,示範引導。李儀祉在河海工專執教7年,培養了200多名我國現代水利事業骨幹科技專家,其中包括宋希尚、沙玉清、汪胡楨等。
1922年李儀祉離南京回陝,任省水利局局長。1923年兼任教育廳廳長。親自籌建陝西水利道路傳習所,后改為陝西水利道路工程學校。由於當時人們對水利和交通事業的重要性認識不足,開始招生時僅有七八人報名。李儀祉“不以投考者寥寥而懈其志,常圍坐庭院,講述涇渠計劃,農事改良,及吾國農田水利之切要”(《悼儀師》)。1924年學校改隸國立西北大學工科,李儀祉兼任西北大學校長,擴充設備,延聘人才,卓有建樹。由於引徑工程和西北大學教育經費困難,他經常奔波於京津滬寧等地,籌措錢款。儘管公務繁忙,他還受聘在北京大學、同濟大學、南京河海工專、南京第四中山大學擔任教授,為培養人才,不遺餘力。
1932年,為適應關中水利建設需要,借用省立西安高中部分校舍,創辦了陝西水利專修班,他親自授課。1935年,在於右任、邵力子、辛樹幟的支持下,將水利專修班遷往武功,改為國立西北農林專科學校水利組,他常往返於西安武功之間,親自登台講課,不久水利組發展為水利系。70餘年來國立西北農專已發展成為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為我國培養了一大批水利人才。

成就


陝西近代水利的奠基人
李儀祉自幼生長在渭北高原,他的終生夙願就是效法鄭國、白公,振興關中水利。約在公元前236年,秦國在關中建成了引涇灌溉工程——鄭國渠,與四川都江堰、廣西靈渠並稱秦代三大水利工程。鄭國渠從涇陽縣涇河峽谷出口張家山引水,渠長150公里,灌地4萬餘頃(合今2800萬畝),畝收1鍾(合今122.5公斤),“關中為沃野,無凶年,秦以富強,卒並諸侯。”(司馬遷《史記·河渠書》)“漢武帝太始二年(公元前95年),趙忠大夫白公,奏穿渠引涇水。首起陽谷,尾入櫟陽,注渭,中袤二百里,灌田四千五百餘頃。”(《漢書·溝洫志》)鄭白二渠使關中成為天府之國,起到了“且溉且糞,長我禾黍;衣食京師,億萬之口”(《白渠謠》)的作用。
1922年李儀祉離開南京,回陝西任省水利局局長兼渭北水利局總工程師,在艱難曲折的道路上,真正開始了他興修水利的生涯。他回陝后積極網羅人才,取得陝西陸軍測量局的支持,組織引涇灌溉工程勘測設計,到1924年完成兩種設計方案。但因省長齊振華作梗,經費沒有著落,直到1927年仍無法開工。他在給當局呈文中寫道“協所慮者政治設施舉凡一切傾於革命一端而於增加國家生產,減輕人民痛苦之道,曾無一注意及之者,則不但訓政時期無以見革命之真旨,抑且革命時期亦將大失國人信心也……協生於此國,長於此鄉,救危定難,自愧無方,愛國憫人,亦何能后。”痛斥當局,憤然辭職,拂袖東去。
1927年,李儀祉離陝任上海港務局工程師、局長,兼任南京第四中山大學教授。又去四川任重慶市政府工程師,設計了成渝公路重慶市郊老鷹岩盤道工程,為當時公路設計之傑作。1928年至1930年,李儀祉先後擔任華北水利委員會委員長、兼北方大港籌備處主任、導淮委員會委員兼總工程師、浙江省建設廳顧問。在此期間他籌劃了白河水利,倡辦了華北灌溉講學班,設置了黃河水文站,親自勘察了運河和淮河,擬定了導淮計劃,設計了杭州灣新式海塘,在天津創辦了中國第一個水工實驗室。
李儀祉參加涇惠渠水老大會合影
李儀祉參加涇惠渠水老大會合影
1929年關中大旱,餓殍載道,人相食,百姓流離失所,老弱轉乎溝壑,興修水利的呼聲越來越高。1930年,楊虎城督陝,任省主席,召回李儀祉任省政府委員兼建設廳廳長,才使他的引涇計劃得以實施。由陝西省政府籌款40萬元,華洋義賑會籌款40萬元,美國檀香山華僑募捐15萬元,朱子橋先生捐助水泥兩萬袋,各方共籌集百萬餘元。於1930年開工,至1932年6月第一期工程完工通水,可灌地50萬畝。1935年第二期工程完工,擴灌至65萬畝。涇惠渠的建成受益,成為中國當時現代化水利工程之典範,在我國水利史上寫下光輝的一頁。涇惠渠竣工后,李儀祉辭去建設廳廳長,任省水利局局長,集中精力繼續實施他興建“關中八惠”(涇、渭、洛、梅、黑、澇、灃、泔)的宏偉規劃。1932年涇惠渠一期工程完成後,李儀祉就派人勘測設計洛惠渠工程,他給楊虎城寫信說:“涇惠渠由公手而成,亦復有意再成洛惠渠乎?”楊欣然同意,兩人同到大荔縣鐵鐮山視察,楊批准成立了引洛工程局。計劃由洛河?頭築壩引水,穿越鐵鐮山,灌溉大荔、朝邑縣農田50萬畝,預算投資121萬元。1933年,邵力子繼任陝西省政府主席,支持引洛工程,當年開工,到1936年渠道基本開通,唯鐵鐮山五號隧洞受阻,工程艱巨,1947年勉強通水,1950年灌地10萬畝,后擴灌到70萬畝。
1933年,李儀祉命人勘測渭惠渠,1934年完成設計,決定從眉縣魏家堡築壩引水,灌溉武功、興平、咸陽等縣60萬畝農田。1935年春開工,1936年12月渠成通水,初灌30萬畝。1936年眉縣梅惠渠開工,1938年6月竣工通水,灌地30萬畝。1937年陝北米脂織女渠也相繼開工。此外,李儀祉還親赴陝南陝北考察,籌劃了陝南漢惠渠、褒惠渠和陝北的定(無定河)惠渠。至1938年李逝世,涇渭洛梅四渠已初具規模,灌地180萬畝,初步實現了“鄭白宏願”。
近代科學治理黃河先驅
李儀祉終生以治水為志,求鄭白之願,效大禹之業,鑿涇引渭,治黃導淮,整治運河長江凡數十年,足跡遍布祖國江河湖海,卓有貢獻,尤對黃河治理,精心鑽研,獨有建樹。
1933年,李儀祉奉命籌設黃河水利委員會,並出任第一任委員長。8月,黃河決口泛濫,國民政府在南京成立了黃河水災救濟會,李積極組織防洪搶險,救濟災民。1934年,他長途跋涉,到黃河上游考察。同年,黃河在貫台決口,他組織搶險。1935年,黃河又在山東甄縣董庄決口,他奉命加修金堤。這兩年他還巡查黃河、沁河、不牢河、微山湖、運河,研究驗收貫台堵口工程,督築金堤,並回陝視察指導水利工程,疲憊不堪。在黃委會工作期間,孔祥熙同族孔祥榕任副委員長,主持堵口之事,乘機搜刮民財,凡大事裁決取於占卜,迷信“金龍四大王”。李氣憤地說:“以孔理財,以孔治水,水和財都要從那個孔里流出去”。因此,辭職回陝。
李儀祉生於黃土高原,奔波於黃河上下,對我國歷代治理黃河的經驗教訓,進行了深入調查研究,提出了科學的治河方略,寫成了40多篇文章。正如全國政協副主席、原水電部部長錢正英同志所說:“李儀祉把我國治黃理論和方略向前推進了一大步,直到今天仍然具有現實意義”(《李儀祉傳》序言)。李儀祉治理黃河的觀點,概括起來有以下幾點:
一、泥沙未減,本病未除。李縱觀古今,博覽中外,總結我國治黃的經驗教訓:“溯之史乘,以治河著稱者,得三人:漢之王景、明之潘季馴、清之靳輔而已……王、潘、靳諸氏之治河,雖著殊績,而於河之洪流,未能節制,含沙未能減少。猶之病者,標病雖去,本病未除,固難期以後不再為患。”(《黃河治本計劃概要敘目》)“治理意見,自古至今,主張不一。總其扼要,不外疏、導、防、束,大都皆以囿見,不能顧及全局,此所以河患不已也。河患癥結所在之大病,是在於沙。沙患不除,則河恐終無治理之日……黃河地層,黃土為壤,最易於沖走。土隨水行,河無保障……所以欲圖根本治黃,必須由治沙起。如能將沙治除,則患自可消滅矣”(《治黃意見》)。“故去河之患,在防洪,更須防沙”(《黃河治本計劃概要敘目》)。擊中黃河為患之要害,指出土壤侵蝕,土隨水去,形成泥沙是黃河的癥結所在。
二、中上游不治,下游難安。黃河流域面積75萬平方公里,從內蒙古托克托以上為上游,托克托至河南桃花峪為中游,桃花峪以下為下游。中游三門峽以上所輸沙量為16億噸(其中12億噸入海,4億噸沉積下遊河床),是造成黃河為患的根本原因。李認為:“歷代治河皆注重下游,而中上游無人過問者。實則洪水之源,源於中上游;泥沙之源,源於中上游”(《請測量黃河全河案》)。“誠以導治黃河,在下游無良策。數十年來,但注重下游而漠視上游,毫無結果。故懲前毖後,望吾會是后研究黃河知所取擇也”(《導治黃河宜重上游請早期派人測量研究案》)。他認為黃河挾帶泥沙,泥患尚輕,沙患為重,泥沙本應隨河流人海,因為沙重沉於河床不能泄運,釀成河南境內多沙,河北次之,而山東境內沙少而泥多。河南河北兩省黃河南北河堤距離寬廣,而洪水所佔無幾,大多為泥沙所淤塞。所以治黃不在中上游減沙,免除禍患,只在下游修堤,防不勝防。他說:“現在的河防情形,實在是不能滿意。不能滿意的事實如下:(一)每年河防費三省要擔任到近百萬元……(二)河防雖然花了許多錢,而差不多每隔一年或二年仍免不了出險一次或多次,摧毀的人民財產輒在數百萬至數千萬元。(三)河床歷年加高,說不定什麼時候便有改道之虞,其禍害更不可勝言。(四)歷來河防,專重下游。上游、中游的河害,如綏遠,如秦晉亦自不少,無人顧及。由此看來,我們專對於河防,亦必要改弦更張”(《黃河治本的探討》)。
三、興建水庫,蓄洪減沙。李認為,在黃河中上游開展防止土壤侵蝕,減少沖刷的同時,要在黃河支流和幹流上興建水庫,可以“最經濟、最有效,兼能減輕下游之河患與上游之河患。其工程以施於陝西、山西及河南各支流為宜。黃河之洪水,以來自渭、涇、洛、汾、雒、沁諸流為多,各作一蓄洪水庫。山、陝之間,溪流並注,猛急異常,亦可擇其大者,如山川河、無定河、清澗河、延水河亦可作一蓄洪水庫。如是則下游洪水必大減,而施治易為力,非獨彌患,利且無窮。或議在壺口孟津各作一蓄水庫代之,則工費皆省,事較易行,亦可作一比較設計,擇善而從”(《黃河治本計劃概要敘目》)。這樣可以分散黃河洪水,減下游之患,在上中游攔蓄13500立米/秒(其中渭河攔蓄4000立米/秒、涇河6000立米/秒、洛河2000立米/秒、汾河1000立米/秒),加上沁河、南洛河的攔蓄,可把黃河下游20000立米/秒的洪水減少到6500立米/秒,黃河水患可以基本免除。他還提出汛前將水庫放空,汛期將相當水量從底洞泄出,可沖刷庫內泥沙,減少水庫淤積。
四、綜合開發,利用黃河。李以卓越的才能,高瞻遠矚,在《黃河治本計劃概要敘目》論文中,展示了他科學治黃的治河方略和規劃,其內容主要有:黃河下遊河防整理計劃、黃河入海口整理計劃、黃河干支流水庫建設計劃、黃河防沙(即上中游水土保持)計劃、黃河流域造林計劃、黃河干支流水利計劃。提出了每個規劃的方向方法和實施的內容。對於黃河干支流水利計劃,李儀祉親自在中上游各省考察,把除害與興利結合起來,綜合開發水土草木電力資源,繁榮經濟,為民造福。提出“(一)灌溉,(二)放淤,(三)墾荒,(四)航運,(五)水電”五大水利綜合開發計劃。
近代水土保持工作先驅
李儀祉在他的著作中雖然沒有水土流失和水土保持名詞的出現,而用“土壤侵蝕”、“土隨水去”,“防止沖刷、平緩徑流”相通其意。以根治泥沙為治黃之本,提出了精闢的水土保持觀點、措施和方法。主要有四點:一是他認識了土壤侵蝕的三種主要方式,即風力、水力、重力侵蝕,因害設防;二是從土地利用上,提出治理坡耕地、培植森林、廣種苜蓿、改良鹽鹼荒溝荒灘;三是在治理方式上,層層設防,從坡、溝、川、灘分層治理;四是在泥沙利用上,提出了保(就地蓄水保土)、攔(坎庫攔淤)、排(排洪排沙)、淤(引洪淤灌)。奠定了我國水土保持理論基礎,成為我國近代水土保持工作的先驅。
李儀祉紀念館
李儀祉紀念館
一、賓士階田,推行溝洫。李對坡耕地治理,主張推行兩制一階田制和溝洫制,正本清源,平整土地,就地蓄水。他說:“泥沙之來源,一由於田地之剝蝕,二由於河岸之崩塌……田地剝蝕之防止,其事則在農人。耕穫而耕耨之,土地為大雨洗去,足以蓋其剝蝕也”(《西北畜牧意見書》)。“黃土耕地所受雨水責成各地主治好土地,不許有一滴水流出……我所說的溝洫,不是要恢復古代井田的制度,而是要看地形開溝,容納坡水、谷水、雨水一齊蓄在地下,使不受蒸發消耗,不順著河道消失,而都為生長植物所利用,這才算達到了目的”(《西北各省初勵行溝洫之制》)。
李儀祉紀念館
李儀祉紀念館
二、修築橫堰,控制溝壑。李認為黃土高原應仿效日本、美國之防沙工事,修築谷坊、橫堰(即今之淤地壩),挽救溝壑土地。“制止溝壑之擴大。查陝西黃土山嶺,大多衝成溝壑……廢有用之地,阻交通之路,為害殊多。欲制止之,當於溝壑之口,無論其為支為干,皆須督令人民擇適當地點,以土修築橫堰,則降雨時水勢平坦,泥沙即填其後。及填平一段,則復於上後退若干步,繼築橫堰,如此繼續為之,堰址日高,壑底日平。其益有四:(一)可耕種之地因以增多;(二)橫堰可當作橋樑橫跨,溝壑交通困難可除;(三)水及泥沙既有節制,河患可減;(四)雨水得積蓄,燥地即可資潤澤以便造林”(《請恢復鄭白渠……防止溝壑擴展及渭河通航事宜》)。
三、固堤治灘,防止塌岸。對於洪水造成的崩岸侵蝕,李主張治本與治標結合,積極固堤治灘。他在《導渭之真諦》一文中說:“何以言有益農田也?先之言導渭者,多注意灌溉事業……惟渭河不加治理,則種種灌溉不能達目的。蓋鑿渠不免於淤填,洪漲不免於沖毀,故古時引渭之跡,概皆無存……自三河(黃、渭、洛)口以上至寶雞,約八百裡間,概在二公里至三公里,洪水汜濫,或過此數,而河岸崩毀,河槽遷徙,喪失良田尤多。若涇、渭之谷,節制洪流,復整理河床,狹其槽,固其岸,更施以堤防,使河水流,限於一槽,河身之寬,不逾五百公尺,則兩岸良田,受其保障免除汜濫沖毀者,約有三百萬畝。“科學地論述了水利與水保、用水與治沙、除害與興利、局部與整體的關係。此外,他還對韓城潼關的黃河灘地、黃河下游灘地、黃河出海口灘地整治皆有專論。
四、培植森林,防治河患。李儀祉認為森林有涵養水源、防治洪水之功能。他分析了黃河水沙情況,“就中衛以上而言,則黃河之水本不甚濁,森林之有益於河”(《黃河上游視察報告》),“中國洪水由於沿岸之山原無森林也。欲根本去水患,必自培植森林始……森林為治水惟一要道,森林植則水患從此息矣……吾國內地山谷之間,不適於農田曠地甚多,不植森林焉用之?故為國家生計計,非大植森林不可”(《森與水功之關係》)。
五、廣種苜蓿,肥田養畜。他在《鞏固西北之策》中強調墾殖及畜牧,他說:“竊以西北廣漠,宜牧者多,宜農者少。宜農而牧,則失地利,宜牧而農,則失人和。蓋蒙人生活以牧為宜,奪牧而農,蒙人不願。而皮毛乳酪及牛羊肉食,實亦全國人民所必須。”他在《西北水利問題》一文中說:“西北重要問題除水利之外,尤在於治地。凡農作之地必治使之平,適於蓄水及耕作。坡陡之地不能耕作者,則寧禁止農耕而使其用於畜牧及森林。”主張合理利用土地,實行農林牧綜合開發,各得其所。尤為倡導種植苜蓿,肥田養畜,改良土壤,放蜂產蜜效益可觀,李在《救濟陝西旱荒議》呈案中專有論述。
六、攔水漫田,膏沃壓鹵。他主張用洪用沙,淤灌良田,改良土壤。其一是引洪漫地,肥潤農田;其二是渾水灌溉,膏沃良田;其三是下游放淤,造田壓鹼。皆有專章論述和受益方法。李儀祉十分注重農業生態環境的保護,反對急功近利,顧此失彼,竭澤而漁的掠奪開發,如在《論涸湖墾田與廢田還湖》論文中,批判片面圍湖造田,只顧眼前利益的作法。這些觀點在當時是難能可貴的。綜觀李儀祉治水治黃觀點和措施,論斷英明,科學求實,至今不失工作指南。
1937年7月7日發生蘆溝橋事變。李儀祉抱病積極投入抗日運動,加入陝西各界抗敵後援會,在報紙和電台發表文章和講話,宣傳抗日,組織募捐。同時組織渭惠渠、織女渠的施工,以富國強兵的實際行動,支援抗日,表現了他中華兒女堅毅剛強不屈不撓的赤子之心。終因積勞成疾,1938年3月8日病逝於西安市,終年57歲。
李儀祉畢生致力於水利事業。他不僅精通水利工程技術,而且博學多才,對天文、地理、文史、宗教都有研究,著述豐厚,多達200餘冊(篇),尤長詩歌、戲劇,是一位很有造詣的劇作家。他德高望重,功垂千秋,深受人民敬仰。1938年逝世后,在西安參加追悼會的達萬人之多,當靈柩運到涇陽陵園時,當地群眾有五千人揮淚送葬。國民政府發了特令褒揚,稱他“德器深純,精研水利,早歲倡辦河海工程學校,成材甚眾。近來開渠、浚河、導運等工事,尤瘁心力,績效懋著。”《大公報》發表短評,稱:“李先生不但是水利專家,而且是人格高潔的模範學者,一生勤學治事,燃燒著愛國愛民的熱情,有公無私,有人無我。”于右任為陵園作輓聯稱:“殊功早入河渠志,遺宅仍規水竹居”。表達了社會對這位水利大師一代賢哲的緬懷之情。
新中國成立以後我國水利和治黃事業舉世矚目,實現了李儀祉生前遺願。並且由水利電力出版社出版了《李儀祉水利論著選集》,陝西省擴建了儀祉農校、陝西機械學院樹立了李儀祉像、徑惠管理局擴建了李儀祉陵園,陝西省水利水土保持廳與陝西電視台,聯合拍攝播放了反映李儀祉生平的八集電視連續劇《江河赤子》等。又經陝西省政府批准,在1992年隆重舉行李儀祉誕生110周年和涇惠渠通水60周年大型紀念活動,學習發揚李儀祉愛國憂民鞠躬盡瘁的可貴精神,振興水利事業。

李儀祉墓


李儀祉墓位於咸陽城北30公里處涇陽縣王橋鄉寺背後村,佔地面積約1.3公頃,被列為陝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墓坐北朝南,底部周長36米,高2米。1938年他逝世后,在西安參加追悼會的達萬人之多,當靈柩運到涇陽陵園時,當地群眾有5000人揮淚送葬。國民政府發了特令褒揚,稱他“德器深純,精研水利,早歲倡辦河海工程學校,成材甚眾。近來開渠、浚河、導運等工事,尤瘁心力,績效懋著。”《大公報》發表短評,稱:“李先生不但是水利專家,而且是人格高潔的模範學者,一生勤學治事,燃燒著愛國愛民的熱情,有公無私,有人無我。”1982年和1993年,在李儀祉先生誕辰100周年和110周年的時候,分別在北京和陝西舉行了紀念活動。在2001年9月第29屆國際水力學大會期間,他被作為亞洲近代水利科技工作先驅者的首位,受到了中外學者的高度讚譽。
于右任為李儀祉手書的輓聯:“殊功早入河渠志,遺宅仍規水竹居”,題寫在墓園大門兩側。整座陵園蒼柏蔥鬱,肅穆幽靜。1992年李儀祉誕生110周年之際,中國水利學會等各方單位和人士集資修建的李儀祉雕像,矗立在墓園正中。李儀祉紀念館在2012年建成開放,該館為紀念我國近現代水利先驅李儀祉先生,弘揚悠久三秦水利文化而修建的一座水利專業紀念館。同時也是陝西省唯一的一座水利專業紀念館,第一座水利專業博物館。
許多年過去了,但關中的老百姓沒有忘記這位為人民嘔心瀝血、無私奉獻的水利大師,每逢清明節和李儀祉誕辰日,都會有大批民眾自發前來祭奠。記者在此採訪時,遇到涇陽縣一位農民和其朋友,那位農民向朋友介紹著李儀祉的事迹,他動情地說:“關中的農業能有這麼發達,關中農民的生活能這樣富裕,全賴李儀祉先生的功勞,關中的老百姓永遠也不會忘記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