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市博物館

鄭州市博物館

鄭州博物館,位於鄭州市,創立於1957年,是地方綜合性博物館,原址位於碧沙崗公園內。長期以來,利用自用優勢,致力於鄭州地區的歷史研究、文物保護、陳列展覽、社會教育等等,接待了大批遊客,為河南省愛國主義優秀教育基地,是展示鄭州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的重要窗口。

鄭州市博物館現在的正式名稱為鄭州博物館。鄭州博物館是一座現代化博物館,為首批國家一級博物館。 。

歷史發展


鄭州博物館成立於1957年7月1日,原名鄭州市文物陳列室,它位於碧沙崗公園內的國民革命軍第二集團軍北伐陣亡將士墓地烈土祠堂,為1928年8月馮玉祥所建,館舍佔地4330平方米,前後兩進院,磚木仿古代建築。
1965年更名為鄭州市博物館,郭沫若先生親筆題寫了館名。黨的十四屆六中全會後,隨著社會的發展、城市的變化、精神文明建設的需要,鄭州市委,市政府在制定“九五”社會主義精神文明規劃中決定建設鄭州市博物館新館。
1997年12月18日在嵩山南路168號奠基興建新館。新館佔地面積14.8畝,建築面積14200平方米。其中主展館8337平方米。
1999年12月18日落成開放,並正式更名為鄭州博物館。基本陳列《鄭州文明曙光》、《鄭州古都風采》《鄭州古代文化神韻》對外開放。
2008年5月,鄭州博物館完成改造提升工程,新的基本陳列《古都鄭州》對外開放。

場館特色


鄭州博物館展品
鄭州博物館展品
鄭州博物館是鄭州市地區的文物標本收藏、陳列、展出、宣傳教育與科學研究機構。該館文物藏品相當豐富,共收藏各類文物5萬餘件。其中有距今四五十萬年前的古象等動物化石;有裴李崗、大河村、點軍台等遺址出土的能代表一種文化類型的新石器時代生產、生活用具;有鄭州商城遺址出土的精美古樸的青銅器、玉器、原始瓷器等;有鄭州地區出土的各種紋樣的漢代畫像磚;有藝術價值頗高的魏、唐、宋石刻造像;有蘇軾草書《醉翁亭記》石刻;有絢麗多彩的瓷器、明清及近代名人書畫等珍貴文物1萬多種。藏品曾多次到日本、法國等國展覽,取得較好效果。

建築布局


鄭州博物館
鄭州博物館
鄭州博物館主展館以鄭州出土的商代青銅方鼎為造型的原始基礎,配以圓形碟狀屋頂,取“天圓地方、鼎立中原”之寓意,融民族文化與時代精神於一體,獨具特色。主展館包括地上三層和地下一層。整體建築風格取鼎器粗獷與精美相統一的神韻,並賦予其鮮明的時代感。建築上方的圓形碟狀屋頂,出檐深遠,隱喻著古代“天圓地方”的哲學觀念。
整座建築造型沉穩、凝重,取鼎之意,而超越簡單的形似,既令人感受到歷史文化名城綿延悠久歷史的博大精深,又具有時代建築的獨特形象和嶄新魅力,將成為鄭州市的標誌性建築的重要成果。館內陳列展覽廳配備有現代化的電腦網路系統,觸摸屏參與系統、數碼語音導覽系統及多功能的文物演示報告廳。這使新館具備有完善的陳列展覽、收藏保管、科學研究,社會教育、文化休閑、外事接持、信息交流、標誌性文化建築等多種功能。
鄭州博物館展廳總面積4720平方米,原基本陳列面積約為2000平方米,由三大部分八個展廳組成:
鄭州博物館文明曙光展廳
鄭州博物館文明曙光展廳
一、“鄭州文明曙光”部分,包括舊石器時代、新石器時代兩個陳列,它主要表現遠古鄭州從新生代晚期至新石器時代的漫長歷史階段中的生命活動及人類文明萌芽,通過陳列展示,闡明鄭州地區的古代文化在中華文明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二、“鄭州古都風采”部分,包括夏都陽城,鄭州商都,鄭韓故城三個陳列,這一部分是鄭州博物館的主體陳列,反映鄭州古代史上最為輝煌的階段,通過大量精美文物、輔助版面、沙盤等,展示了鄭州古都的舊貌;
鄭州博物館石刻藝術展廳
鄭州博物館石刻藝術展廳
三、“古代文化神韻”部分,包括古代陶瓷藝術陳列、古代石刻藝術陳列、古代書畫藝術陳列,該部分通過陶瓷、石刻、書畫等館藏文物精品的展示,折射鄭州古代歷史文化的輝煌,謳歌古代先民聰明睿智的創造精神。
鄭州博物館館藏豐富,藏品約30000件,三級品以上10000件。主要藏品有歷代銅器、陶瓷器、造像、碑刻、貨幣畫像磚、骨蚌器、金銀玉器、鐵器、繪畫、書法、革命文物等20個門類。藏品中原始社會時期至唐宋時代段的文物數量較大,具有代表性的商周青銅器、唐宋石雕等在國內外學術界享有盛譽。

主要景點


舊石器時代

考古資料證明,鄭州遠古是亞熱帶氣候,良好的自然生態環境孕育了眾多古生物,鄭州出土的古象化石和野鹿、野馬化石等就是當時環境的最佳見證。十萬年前,鄭州已有古人類活動,滎陽織機洞古人類遺址是典型的代表。陳列以復原生態景觀為主要表現手段,結合化石、石器等文物,重點展示了鄭州遠古生態環境和舊石器時代人類生產生活狀況。

新石器時代

鄭州地區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新石器時代裴李崗文化、仰韶文化、龍山文化,獨具特點。以裴李崗遺址、秦王寨遺址大河村遺址、西山古城遺址、王城崗遺址為代表,遍布鄭州各地,達數百處之多。人文始祖黃帝也曾在這一帶留下了許多傳說故事和文化故跡。
新石器時代展廳通過展出大量的文物,從原始人群農耕、制陶、漁獵、建築等場景,較完整地反映了鄭州新石器時代的歷史進程。

夏都陽城

夏代是中國的第一個王朝,眾多文獻記載,“禹都陽城”、“禹居陽城”。近年來的考古發現和出土文物證明,古代的“陽城”在今登封告成,王城崗遺址即夏禹建都的地方。同時在嵩山周圍,保留有不少夏代文化遺存和大禹活動史跡。

鄭州商都

鄭州是商代前期的都城,鄭州商都陳列以鄭州商城遺址和鄭州小雙橋遺址出土的珍貴文物為主。展示商都城垣、宮殿、祭祀、手工業生產等狀況。反映了商代前期中華民族文明發展的程度。

鄭韓古都

春秋戰國時期,鄭、韓兩國先後在新鄭建都長達500餘年,留下了豐富的文物故跡。鄭韓故都陳列主要展出了鄭國和韓國出土的大型禮品、樂器、兵器等,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春秋戰國時期鄭州地區的社會生產、文化生活、意識形態狀況。

古代陶瓷藝術

陶瓷藝術是火與土的藝術。
鄭州博物館展品
鄭州博物館展品
該展廳共陳列陶瓷佳作百餘件,主要包括漢代釉陶、隋唐青白瓷和唐三彩、宋代單色瓷、元明青花瓷、明清彩瓷等。有的原始樸拙,有的青白單純,有的絢麗多姿,有的深沉高雅,還有的精緻艷俗,它們從一個側面反映了不同的時代特徵、社會習俗和人們的審美觀點。

古代石刻藝術

鄭州博物館古代石刻藝術陳列
鄭州博物館古代石刻藝術陳列
石刻藝術是雕與琢的藝術。古代石刻藝術陳列廳展出文物50餘件,包括佛教造像和法書刻石兩項基本內容。佛教造像或比例協調,或詳盡寫真,或極度誇張。法書刻石包括蘇軾書歐陽永叔《醉翁亭記》和清“瘞鶴銘並序”兩套近50塊,其刻文或行雲流水,或古拙蒼勁,絕妙全在凸凹間。

目前基本陳列

鄭州博物館《古都鄭州》基本陳列
鄭州博物館《古都鄭州》基本陳列
鄭州博物館目前的基本陳列為《古都鄭州》。《古都鄭州》基本陳列開放於2008年5月,分“山河頌·文明沃土”、“商都賦·王者之都”、“鄭韓風·故都春秋”三部分八個展示單元,展出各種精美文物1000餘件,集中展現出鄭州地區在華夏文明起源和中國早期都城發展史上的重要地位。
“山河頌·文明沃土”表現鄭州地區從洪荒至上古,由聚落到城邦,眾多的早期聚落和古城遺址顯示鄭州是中華文明肇始、國家誕生之地。
“商都賦·王者之都”是陳列的核心部分,從政治、經濟、社會生活等視角全面展示早商王都的風貌。數量眾多的青銅瑰寶彰顯出古都鄭州的王者氣魄。一系列的考古成果雄辯地表明鄭州商城是早於安陽殷墟的商代前期都城,享譽世界的殷商青銅文明在這裡開始起步,並從此走向輝煌。
“鄭韓風·故都春秋”表現群雄蜂起的春秋戰國時期,作為萬家之邑的鄭韓故都綿延橫跨500年,風雲人物叱吒縱橫、逐鹿中原,先秦諸子的睿智澤被後世、影響深遠,鄭、韓疆域內出土的青銅器數量眾多、鼎彝萃集,堪為絕唱。
“古都鄭州”陳列總體設計簡約大氣,古樸厚重,體系完整,結構謹嚴,形式設計緊扣主題內容,空間規劃科學,展線設置通順流暢;互動參與設施設計精巧,生動有趣,專業性、學術性和知識性、趣味性、觀賞性有機結合,在文物藏品、展示主題、表現形式、空間布局、語言運用等方面都突出了自己的個性和特色,被評為“第八屆(2007-2008年度)全國博物館十大陳列展覽”精品獎。

臨時展覽


館內臨展

鄭州博物館臨時展覽
鄭州博物館臨時展覽
臨時展廳設在主展館第三層。自新館建成開放以來,鄭州博物館舉辦各種臨時展覽上百個,其中影響較大的有“鄭州市繼往開來·百年文物徵集成果展”、“偉大的愛國主義藝術家中國畫壇巨匠——徐悲鴻作品展”、 “鄭州改革開放以來配合基本建設考古成果展”、“國禮中原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珍貴禮品展”、“紅旗渠精神巡迴展”、“中國古琴藝術展”、“河南民間工藝美術展”、“鄭州城市規劃展”、“非洲文物藝術展”、“紅色豐碑——河南藉共產黨人”等,這些展覽思想性強、藝術性高、知識豐富,滿足了不同階層人士的需求,受到公眾的廣泛好評,不少展覽都榮獲了“河南省優秀展覽”,“鄭州改革開放以來配合基本建設考古成果展”榮獲“全國十大精品陳列最佳綜合效益獎”。

專題展覽

配合青少年教育,先後推出了一系列專題展和流動展,其中包括“為了明天——預防青少年犯罪展”、“少年英雄贊——二十世紀中國少年英烈事迹展”、“為了明天——中小學生自我防護展”、“崇尚科學·反對邪教”、“珍惜生命·拒絕毒品”、“鄭州市第三屆我們愛科學紅領巾藝術博覽會”、“中華傳統美德展”、“預防青少年網路犯罪展”、“孔子故事展”等。這些展覽使廣大青少年學到了知識,提高了素質,得到學校、家長及青少年學生的一致好評。

館藏文物


饕餮紋銅方鼎

商代
高81厘米 口長55厘米 口寬53厘米 重75公斤
直口,平折沿,方唇,深腹,口沿上對稱矗立兩圓拱形雙耳;腹呈方斗狀,向下微收;底近平,唯中部略微下鼓,下承四柱足,上粗下細,外部素麵,其內中空,且直通腹部;鼎腹四外壁紋飾相同,每面四隅、兩側及下部,均飾有排列整齊的乳釘紋;腹上部飾饕餮紋,共八組,呈帶狀貫穿兩側乳釘紋而繞鼎腹一周,饕餮紋飾由寬線條勾曲迴環組成,每組均以淺扉棱或鼎腹棱為軸,左右對稱,雙目圓凸;腹壁和底、柱足表面部分有煙炱痕。此件青銅方鼎1982年出土於鄭州市向陽回族食品廠商代青銅器窖藏坑,整器鑄造精湛,紋飾嚴謹,形制雄渾大氣,古樸凝重,極具神秘威嚴之感。
鄭州市博物館
鄭州市博物館

牛首銅尊

商代
高37厘米 口徑32厘米
大敞口,束頸,折肩,腹弧下內收,圜底,高圈足;頸飾三周弦紋,肩部環飾三個淺浮雕牛首,皆圓目橫角,立體感強;牛首之間飾帶狀夔紋和連珠紋,腹部飾三組獸面紋,獸面紋上下分別界以一周帶狀連珠紋,均技法嚴謹,線條流暢;圈足上飾三周弦紋,間有三個等距的“十”字形鏤孔。牛首尊1982年出土於鄭州市向陽回族食品廠青銅器窖藏坑。整器造型莊重,紋飾精美,鑄工精良。
鄭州市博物館
鄭州市博物館

舉父丁銅鼎

商代
高40厘米 口徑32厘米 腹深21.6 厘米
圓口,折沿,方唇,立耳外侈;深腹圜底,下承三柱足,足上端各飾饕餮紋,饕餮眉間飾有扉棱,其下均飾弦紋;鼎腹近口沿部飾細線雲雷紋襯底的饕餮紋,分六組呈環帶均勻分佈一周,且每組均以淺扉棱為中軸;整器造型渾厚凝重,紋飾古樸;鼎腹內壁鑄有銘文“舉父丁”三字,陰文,“父丁”為受祭者稱謂,“舉”為殷商族徽。
鄭州市博物館
鄭州市博物館

提梁銅卣

西周
通高29厘米 口徑11—9.5厘米圈 足徑14—12厘米
體形扁圓,蓋隆起,中立一四瓣組合的四面人首鈕,蓋沿下垂為深母口,密合至卣頸。下腹侈鼓,圜底,低圈足。卣蓋與身腹均飾大型顧首花冠龍和卷角幼龍:花冠龍顧首回望,張口叱吒,上唇上卷,下唇內翻;頭生巨型帶雙目的戟刺形花冠,一直下垂延伸與爪齊,冠兩側飾卷角紋;軀體較短,上飾鱗紋,足短爪銳,大尾卷翹。幼龍張嘴卷唇,尖尾細身,呈下潛狀附於花冠龍身後。卣頸部飾交尾連體龍紋,蓋立沿、圈足及提梁面上均飾雙體夔龍紋。卣通體四面飾立戟狀扉棱,拱形提梁兩端的大耳獸首與卣頸鈕環套合。整器造型瑰奇,紋飾繁縟華麗,精美絕倫。卣蓋內部及卣腹內底部均鑄兩列七字銘文“作父丁寶尊彝”。

九鼎八簋九鬲

春秋
通高47-53.5厘米口徑45.7-53.3厘米重9.6-13.3公斤簋通高21.1-22.8厘米口徑19.5厘米左右重2.6-3.8公斤
九鼎形制相同,紋飾相近,大小、輕重依次錯遞,具有列鼎性質;銅鼎皆為圓形,口上兩立耳外撇,方唇,平沿,垂腹,圜底近平,三蹄狀足;鼎腹偏上部環飾綯索紋,上下有蟠虺紋,相互頸繞交錯,細密佈於鼎腹,鼎身有六條扉棱將裝飾紋飾均勻等分;鼎足上部飾獸面紋,獸鼻呈扉棱狀。八簋形制亦同,大小略有差異,均為圓形,帶蓋,蓋上有喇叭形捉手,溜肩,鼓腹;八簋為子母口,口內斂,圓形圈足,下承三扁小足,腹兩側各飾一龍首形半環耳;蓋、體口沿處飾“S”形蟠虺紋,蓋身與器身下腹部飾三道瓦棱紋,圈足飾變形蟬紋,底足飾鱗狀紋。九鬲形制、大小均相近,方唇,平沿,束頸,微鼓腹,平襠,獸蹄形足,腹飾三組變形虺龍紋,其間以扉棱相隔。整組器物造型規整,紋飾華美,組合有序,儼然透露出王者之氣。
鄭州市博物館
鄭州市博物館

青銅編鐘

春秋
包括鈕鍾20件和鎛鍾4件,整套編鐘共24件
鈕鍾,同形鈕鍾共20件,10件一組,分為兩組,皆形制相似,大小錯遞。鐘體似合瓦,上部為梯形鈕,平舞,銑微侈,於微凹;鐘面兩側有螺形枚36個,均以三排三列九個為一組對稱分佈於鉦兩側;鼓、鉦、篆、枚各部位均以陰線框相隔,篆飾雲紋,鼓部飾雲紋和三角紋。鎛鍾,四件,亦形制相同,大小錯遞。鍾似合瓦體,上部為雙龍首凸字形鈕,平舞,於近平;鐘面兩側各有螺形枚18個,篆、枚、鉦各部位均以陰線框相隔,篆飾簡體虺紋,鼓部飾對稱雙首龍紋,舞飾蟠虺紋。

雀銅薰爐

漢朱通高20.5厘米
薰爐由圓鼎形爐身與托盤配套組成,爐蓋為鏤空半球形,頂端立一朱雀形鈕,其下環飾三雀,各雀間分飾以折頸花卉。蓋下爐身似缽形鼎,深腹,圜底,下承三蹄形足。蓋、爐間有榫卯,蓋可開啟,便於投料。爐口沿處環飾三朵花卉,與蓋上三花皆為五瓣狀,有圓蒂。托盤侈口,折沿,淺腹,平底,亦有三蹄足。整器造型優美,構思巧妙。蓋鈕朱雀揚冠翹尾,展翅遠眺,似正引頸而鳴;其下小雀環而視之,似唱而和之,再間以花卉點綴,構成一幅百鳥朝鳳、鳥語花香之意境。
鄭州市博物館
鄭州市博物館

青釉瓷尊

商代(公元前1600——前1046年)
高27厘米,口徑27厘米鄭州銘功路商代墓葬出土
大敞口,圓唇,束頸,折肩,深腹,腹下部內收,平底內凹。肩部飾席紋,腹部飾籃紋,內外施青黃色釉,釉色光亮晶瑩。青釉瓷尊已基本具備了瓷器的特徵,其質地堅硬細膩,叩之聲音清脆,胎骨滲水性弱,以高嶺土為胎燒制而成。鄭州商代墓葬出土的原始青瓷把中國燒造瓷器的歷史提前到3600年前,說明中國瓷器生產源遠流長。

青花瓷觚

清代(公元1616——1911年)
高44.3厘米,口徑22.3厘米
觚口呈喇叭形,長頸,鼓腹,下腹亦呈喇叭形,圈足,平底,造型挺拔。內外施白釉,繪青花圖案,釉色蔥翠素雅。頸部繪樹石、欄桿、人物,腹部繪嬰戲圖案,著墨不多,但情趣盎然;下腹部繪翠竹、人物,構圖嚴謹,疏密有致。足底部有楷書“大明成化年制”款識。
饕餮乳釘紋銅方鼎
商代(公元前1600——前1046年)
高81厘米,口長55厘米,口寬53厘米,重75公斤
1982年鄭州向陽回族食品廠青銅器窖藏坑出土。
銅鼎口近正方形,平折沿,方唇,口沿上有圓拱形外槽式雙耳,兩耳略向外張,內側素麵,外側耳槽內有一道圓拱形凸棱紋;斗形方腹,平底,下附四個圓柱形空足。腹部飾帶狀饕餮紋和乳釘紋,饕餮紋用寬線條構成,目鼻凸起,類似浮雕;乳釘紋呈帶狀飾於鼎腹四隅和下腹部。鼎腹壁和底、足間有煙熏痕。該鼎造型宏大,有較高的歷史和科學價值。
姚進造觀音銅像
菩薩
菩薩
南北朝(公元420——589年)高31.7厘米
菩薩赤足立於方形高足座上,體微彎曲,左手持凈瓶,右手上舉至肩。菩薩面相方圓,頭戴冠,寶繒垂至肩下,頸飾聯珠項飾,披帔帛,著臂釧、手鐲。
菩薩身後有圓形項光及火焰紋背光,背光上飾飛天,後有陰刻銘文。

菩薩石造像

唐代(公元618——907年)
殘高180厘米
1976年滎陽大海寺遺址出土
菩薩體態嫻雅自然,面龐豐滿圓潤,雙目微閉,神態安詳;菩薩束髮戴冠,頭上髮髻呈寶珠形,著寶繒,垂髮披肩;頸飾項鏈,臂戴臂釧,上身斜披帔帛,腰間系帶結花,下著裙。

公共服務


鄭州博物館是一座現代化博物館,它集文物收藏、陳列展覽、宣傳教育、科學研究等多功能於一體,配置有先進的電腦網路系統、多媒體觸摸屏系統以及多功能報告廳等,可接待多層次的學術會議和多語種的參觀團體。鄭州博物館館藏文物豐富,有銅器、陶瓷器、石造像、碑刻、貨幣、畫像磚、書畫等多門類數萬件藏品。其中以原始社會時期至唐宋時代的文物數量較大,具有代表性的商周青銅器、唐宋石刻等在國內外學術界享有盛譽。
鄭州博物館始終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根據館藏文物特徵,發揮優勢,先後舉辦過“古代石刻藝術陳列”、“畫壇巨匠——“徐悲鴻繪畫藝術展”、“鄭州改革開放以來配合基本建設考古成果展”、“紅旗渠精神展”等200多個陳列展覽。接待過黨和國家領導人、國際友人以及數百萬觀眾,發揮了重要的宣傳教育作用。被授予河南省文明博物館、河南省優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鄭州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河南省文明單位等稱號,成為展示鄭州地區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的重要窗口。2004年7月1日起,鄭州博物館基本陳列對社會實行免費開放。
鄭州博物館是一座知識的殿堂,漫步其中,接受深厚凝重的歷史文化的熏陶,將給參觀者美的藝術享受。

所獲榮譽


鄭州博物館始終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培養有一支優秀的宣教隊伍,並積極開展豐富多彩的宣傳教育活動。講解員先後在“卧龍杯”、“商都杯”、“嵩山杯”等河南省講解員大賽,以及“延安杯”和“雷鋒杯”全國講解員大賽中,多次榮獲團體第一名、優秀組織獎和個人一等獎的優秀成績,並有多人被河南省總工會和省文物管理局聯合授予“河南省十佳講解員”榮譽稱號。同時,常年開展志願者義務講解活動,先後聯合部隊院校、地方大中專院校及中、小學校培養志願者200餘名。鄭州博物館以傳承歷史文明、弘揚優秀民族精神為宗旨,努力實踐“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的要求,在做好陣地宣傳的同時,還舉辦了多種群眾喜聞樂見的社會教育活動,影響較大的有“鄭州市少兒文化周”、“鄭州文明之旅”、“愛國主義影視周”、“優秀展覽進校園進社區”、“弘揚傳統文化,踐行八榮八恥”、“關愛青少年,攜手創未來”、“服務社區建設,共創和諧家園”等主題活動,受到廣大學生和市民的熱烈歡迎,先後被評為“鄭州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工作先進單位”和“河南省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工作先進單位”。
近年來,鄭州博物館積極參加各種層次的學術活動,參與和組織了省、市的十多項課題獲獎。先後編輯出版有《鄭州覽勝》、《鄭州古代石刻藝術》、《鄭州青銅器》、《徐悲鴻作品鄭州展畫冊》、《輝煌的歷史記憶——鄭州配合基本建設考古成果展精品圖錄》、《鄭州博物館館藏書畫選集》、《鄭州古代陶瓷藝術》、《鄭州商城研究》、《鄭州滎陽大海寺石刻造像》、《鄭州新通橋漢畫像磚藝術》、《鄭州博物館館藏文物精華》等各種畫冊、圖書20餘部。在《中國博物館》、《中國文物報》、《中原文物》、《華夏考古》、《中國博物館通訊》、《文物工作》、《中州今古》、《尋根》、《東方藝術》、《東方博物》等報刊雜誌上發表各類研究文章100餘篇。

實用信息


門票信息

現場免費領取參觀券,講解收費為50元/場

開放時間

周一、周三至周日:9:00-17:00,周二閉館

交通信息

乘B11、44、46、49、58、79、84、60、9路等公交車可到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