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里鎮
汕頭市澄海區轄鎮
東里鎮澄海區轄鎮,地處韓江支流出海口,位於區境北部,南瀕義豐溪於潮安、澄海、饒平、南澳四市縣的交匯處。全鎮總面積35.82平方公里,1996年,下轄22個村委會,24個自然村,7個居委會。2020年,常住人口為74501人。
東里鎮先後被建設部、廣東省確定為“小城鎮建設試點鎮”、“小城鎮健康發展綜合試點鎮”、“廣東省中心鎮”、“廣東省宜居示範城鎮”、“全國改革發展試點城鎮”、“全國重點鎮”。
2016年1月東里鎮文化服務中心被評為廣東省特級文化站。
2018年1月東里鎮文化服務中心被評為廣東省特級文化站。
徠2019年10月,東里鎮入選“2019年度全國綜合實力千強鎮”。
2019年12月30日,入選首批“廣東省旅遊風情小鎮”名單。
東里鎮
東里鎮
東隴 | 北聯 |
大圍 | 頭沖 |
上西隴 | 西洋 |
月窟 | 觀一 |
水寨 | 和洲 |
石丁 | 明德 |
石頭坑 | 河美 |
龍潭 | 南社 |
東和 | 南畔洲 |
新隴 | 新興街 |
塘西 | 下南溪 |
居委
中興居委 | 西園居委 | 東橋居委 |
2021年6月22日,汕頭市澄海區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報公布,東里鎮常住人口為74501人。
2張
東里中學
改革開放以來,東里鎮經濟發展較快,逐步形成了以工貿為主體,以農業為依託,外向型、基地式的發展格局。東里鎮曾是名揚海外的“通江總匯”之地,素有“百載商埠”的美譽,商貿十分發達,逐步發展為鄰近區域的商品貿易集散地。
東里鎮現有各類工業企業1000多家,並已逐步形成了五金機械、食品、工藝、服裝紡織、塑料橡膠五大支柱行業,三資企業30多家,年創產值近10億元。東里鎮努力改善投資環境,工業區設施配套齊全。鎮自來水廠日產水量2萬噸,正在籌建的第二水廠設計日產水量15萬噸。區域內有110千伏變電站一座,火力發電站兩座,年發電量4800萬千瓦時。程式控制電話近兩萬門,“視聆通”、“網際網路”、“電子商務網”等網路也已開通。東里鎮在搞好投資硬環境建設的同時,還制訂了一系列優惠的政策,並以優質的服務營造出良好的投資軟環境,吸引了大量海內外客商前來投資辦廠。
蘇北中學
2016年,東里鎮實現工業總產值74.86億元,比增5%,規模以上工業產值37.35億元,與上年持平,本級財政公共預算收入2356萬元,比增13.54%,固定資產投資9.4857億元,完成區下達任務,農業總產值6.0852億元,比增8.9%,農民人均收入10741元,比增6.3%。
20徠17年,東里鎮實現鎮本級財政公共預算收入2253萬元,比增3.68%;規模上企業實現總產值320668萬元;實現農業總產值63998萬元,比增5.17%。被評為“汕頭市文明鎮”,成功入榜“2017年度全國綜合實力千強鎮”。
教育
1. 東里三中(中學)
學校創辦於1993年9月,2001年6月被評估為區“達標學校”,2002年6月成為區初中首批“一級學校”之一,2005年7月原樟林中學併入學校,辦學規模進一步擴大。
2.蘇北中學 蘇北中學創辦於1946年。系由民主人士陳卓凡先生倡議,原蘇北區各鄉集資、海外僑胞贊助建成。初稱“澄海縣私立蘇北中學”,著名教育家、書法家王鼎新先生為首任校長。1953年改為公辦,稱“澄海縣第三初級中學”。1959年1月改名為“汕頭市蘇北中學”,同年11月改稱為“澄海縣蘇北中學”。文革期間易名為“燎原戰校”、“東里中學”。1984年秋恢復“澄海縣蘇北中學”校名。2003年4月改稱為“汕頭市澄海蘇北中學”。
3.東里中學
東里中學創辦於1980年。學校由原東里工辦小學改辦初級中學,定名“東里聯合初級中學”,簡稱“東里聯中”,最初校址在東里元亨街元亨祠,第一任校長是周繼澤校長。1982年,東里聯中開辦“業餘夜高中”,起初承擔幹部職工學歷培訓,後面向社會招生(夜高中於2004年停辦,共計20屆)。 1984年,學校改名“東里鎮初級中學”。翌年,東里鎮政府開始籌建明德新學校。1987年9月,學校遷至明德新校址。1988年9月,學校創辦首屆職業高中班,改名“東里職業中學”,簡稱“東里職中”。2001年9月,根據上級的要求,學校改名“東里中學”。2002年8月,東里中學再次遷到現址辦學;2005年6月30日,學校通過區教育局的督導和評估,成為澄海區一級學校。
學校本學年度(2006—2007學年度)有50個教學班,學生3071人,其中初中教學班19個,學生1161人,高中教學班31個,學生1910人,高中在校學生數居全區面上中學第一。
東里四中
澄海東里第四中學現位於東里鎮東里新橋東側,是一所創辦於1998年8月的農村初級中學。原校址在東里鎮南和大道中段東側,2002年8月根據東里鎮教育布局調整的需要,與東里中學校址對調。2003年12月被評為區“達標學校”,2004年12月被評估為區“一級學校”,2005年3月被評為區“雙優學校”。
校佔地13249平方米,總建築面積4220平方米,計有辦公樓一座;二層教學樓5座,計教室22間;實驗樓一座,計實驗室和儀器室4間;師生食堂一座。2006~2007學年度共開設22個教學班,學生總數1317人,主要招收南洲、和洲、鎮三、新興、觀一、南社、東和、頭沖等小學的學生。
東里小學
樟林古港現狀
樟林西塘,嘉慶四年,於潮州府澄海縣樟林寨城裡,出現了一落院宅——“西塘”。至光緒年間,為南社洪家購得,廷師按蘇州園林式樣擴建。地雖畝余,亭榭樓閣,假山蓮池,客廳書房,園林花木莫不具備。自此譽之“潮之名園”,可見其韻致不亞於拙政之大觀。
樟林古港舊址,是紅頭船的啟航聖地。這裡曾是清代的“海上門戶”,當年北通福建、台灣、杭州、寧波、上海等地,南達越南、暹羅、馬來西亞、婆羅州、印尼等。潮人先民都從這裡飄洋過海到東南亞諸國僑居和通商。早在康熙年間,清廷初弛海禁,商民集資造船出海,第一艘紅頭船出海就從樟林駛出。據史料記載,清乾隆、嘉慶、道光、咸豐四代皇帝這100年間,從樟林古港乘坐紅頭船飄泊到暹羅的潮人有150萬人之多。
樟林古港
樟林古港
樟林,廣東澄海市東里鎮的一個小村,上世紀初,赫然標入了英國出版的世界地圖!樟林古港位於廣東省汕頭市澄海區東里鎮,方圓2平方公里。中國海上絲綢之路有三個重要起源地,也是三個地標,它們分別是南宋時期的福建泉州港、元明時的漳州月港,以及清朝中葉的樟林港。
歷經兩個世紀的變遷,新興街繁華不再,但遺跡猶存。近些年,前來尋蹤訪跡的專家、學者以及僑胞、遊人頻頻出入,老街再度熱鬧起來,街上的一位老人說,經常有人攝像採訪,還有拍電影拍電視劇的前來取景,有的鄉民因此還上了鏡頭。著名漢學家饒宗頤教授就曾說,新興街是潮人飄洋過海出國謀生的歷史見證,將會吸引成千上萬的人前來尋根認祖。如今,新興街的文化歷史價值已引起當地政府部門的高度重視,將其列入開發建設樟林古港旅遊景區的一部分予以規劃實施。
100多年前,潮州、澄海、饒平、南澳四縣(市)在樟林交匯。這裡,海闊江寬,宋代就已是潮州東部的鹽業中心。明萬曆年間(1573-1619)近海漁業大有發展,這裡迅速成為“漁鮮盈市”的埠頭,樟林開始名播潮州。清開海禁,沿海各省商賈漁船,來往更加頻繁。因廣東商船大桅杆上部及船頭均有紅漆,故有“紅頭船”之稱。當時,紅頭船隊從這裡出發,浩浩蕩蕩,揚帆遠征,成為樟林港的一大特色。時至今日,人們提到紅頭船,仍會聯想到當年樟林港碼頭上,千千萬萬華僑先輩漂洋過海,到世界各地謀生的情景。
樟林古港位於古代的澄海縣東北部(現屬於汕頭市澄海區東里鎮轄區)。北與饒平、潮安接壤;與閩西南、贛東南為咫尺之鄰;東北逕通南海,暢達五洲重洋;其港埠面積約兩平方公里,古時因“遍地樟木,樅灌成林”而得名。
樟林新興街
東里三中
2019年10月,東里鎮入選“2019年度全國綜合實力千強鎮”。
2018年度全國綜合實力千強鎮
2019年12月30日,入選首批“廣東省旅遊風情小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