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兵馬大元帥
天下兵馬大元帥
天下兵馬大元帥,中國古代最高軍職,總領軍政,掌征伐。類似於漢朝官制中的大司馬、大將軍。
中國五代與北宋有天下兵馬大元帥。遼代北面軍官中有天下兵馬大元帥府,以太子、親王為天下兵馬大元帥、副元帥;大元帥府以大臣為大元帥、副元帥;南京都元帥府有都元帥、大元帥。
大元帥是全軍之最高統帥。漢語元帥一詞最早出現在公元前633年的春秋時期,其名源於《左傳·僖公二十七年》(前633年)所載晉文公的“(晉)作三軍,謀元帥”(即考慮中軍主帥人選),晉國名將先軫在城濮之戰與崤之戰中屢立戰功,成為了我國歷史上第一位有元帥頭銜並有著元帥戰績的軍事統帥。當時元帥意為軍中主將,只是表示對“將帥之長”的稱呼,還不是官職名稱。
唐李淵入關后,設有左右元帥。唐太宗李世民在繼承皇位以前曾擔任過“西討元帥”。后又置天下兵馬元帥、副元帥與行軍元帥等,為戰時最高統帥,元帥常以皇子或親王擔任,副元帥常以有威望的大臣擔任,文武官任統帥則稱總管。
金軍之中,設都元帥府,置都元帥、左右副元帥、元帥。大元帥高於元帥、低於作為全軍總司令的都元帥。
《遼朝官制》中,有:天下兵馬大元帥府,設天下兵馬大元帥、副元帥。由太子、親王總領軍政。大元帥府,設大元帥、副元帥,由大臣總軍馬之政。都元帥府,設兵馬都元帥、副元帥、同知元帥府事諸官,由大將總領軍馬之事。東、西都省,分設東、西都省太師,掌軍馬之政。大將軍府,設大將軍、上將軍、將軍、小將軍。各統領所治軍伍之政令。
元朝外省和邊疆常設有都元帥、元帥府或分元帥府及置達魯花赤、元帥等,以元帥為地區軍事長官。元末地主武裝首領多稱元帥。
明朝在樞密院之下設諸翼元帥府,任命元帥、同知元帥等官職,統軍征戰。元、明兩朝的元帥職權較前減輕,僅為二、三品官職。
清朝以皇帝為海陸軍大元帥。如光緒皇帝。
民國以大總統為陸海軍大元帥,后廢。如孫中山(“陸海軍大元帥”)以及蔣介石(“陸海空軍大元帥”、“特級上將”)。
1955年2月8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屆全國人民朝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六次會議通過的《中國人民解放軍軍官服役條例》規定設立“中華人民共和國大元帥”為最高軍銜。
《文獻通考·卷五十九·職官考十三》:“宋靖康元年冬,金虜圍京師,康王奉使至磁、相間,為士民所遏,不得進,乃拜王為天下兵馬大元帥,陳遘元帥,宗澤、汪伯彥副元帥,速領兵入衛。”,“唐制有天下兵馬元帥、副元帥,掌征伐,兵罷則省。”
《宋史·本紀第二十三·欽宗》“己酉,遣馮澥、曹輔與宗室仲溫、士訁布使金軍請和。命康王為天下兵馬大元帥,速領兵入衛。”
《宋史·本紀·高宗》:“癸卯,太后詔:睿聖皇帝宜稱皇太弟、天下兵馬大元帥、康王,皇帝稱皇太侄、監國。賜傅、正彥鐵券。”
《續資治通鑒·卷第一·宋紀一》:“己卯,以天下兵馬都元帥呈越國王錢俶為天下兵馬大元帥。俶名上一字犯宋諱,故去之。”,“丙子,遼主從弟趙王喜袞謀反,詞連其父魯呼及詳袞韓匡嗣。魯呼,太祖第三子也,性殘酷,舒嚕太后篤愛之,太宗時,立為皇太弟,兼天下兵馬大元帥。”
《遼史·卷二十七·本紀第二十七》:“大安七年,總北南院樞密使事,加尚書令。為天下兵馬大元帥......壬寅,以宋魏國王和魯斡為天下兵馬大元帥。”
《遼史·卷一·本紀第一》:“十一月壬寅,命皇子堯骨為天下兵馬大元帥,略地薊北。 ”
《遼史·本紀第二十三 》:“冬十月辛巳,命燕國王延禧為天下兵馬大元帥,總北南院樞密使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