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肯·斯蒂芬斯

林肯·斯蒂芬斯

一個叫林肯·斯蒂芬斯的美國記者,在20世紀第一個10年中,在美國新聞界掀起了一股揭露社會黑暗的文學浪潮,其來勢之猛猶如一股龍捲風,但它的壽命也與龍捲風一樣短暫,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隆隆炮火中平息。1901年登上總統寶座,發起進步運動的西奧多·羅斯福在開始也對這個運動表示讚賞,但隨後覺得事情不妙而反過來斥之為扒糞運動。與卡爾·馬克思煽動暴力革命不同,林肯·斯蒂芬斯推動的那場扒糞運動,目的是打擊腐敗,促進改革,“拯救美國”。

生平簡介


生活背景

1890年代是美國歷史的分水嶺,在分水嶺的一邊,是一個農業的美國,在分水嶺的另一邊,是現代的美國,一個城市化的工業國家。林肯·斯蒂芬斯,就屬於這個時代。此時的美國正好走出南北戰爭的陰霾,迎來經濟騰飛的黎明。但是,血汗工廠、貪污受賄、爾虞我詐、假冒偽劣等問題也給這個“鍍金時代”蒙上厚厚一層灰。林肯·斯蒂芬斯和同道們一起,把美國新聞界的“黑幕揭發運動”推向高潮,也把陣痛中的美國推向了正確的軌道。由此,林肯·斯蒂芬斯被譽為“揭開地獄蓋子的美國新聞人”。

詳細介紹

斯蒂芬斯(Lincoln Steffens),1866年4月6日生於舊金山一商人家庭。祖先為德國移民,在加利福尼亞淘金熱中成為當地顯要。他家的住宅後來賣給州政府,成為州長官邸,一直使用到羅納德·里根當州長,後來成為古迹而保存下來。家人本來有意培養他從商,可是他偏偏對金錢毫無興趣,內心一向排斥商業活動。1885年他進入加利福尼亞大學,主修歷史,1889年自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畢業后赴德國萊比錫大學和法國巴黎大學歐洲著名學府學習心理學倫理學,開始了他在歐洲的遊學生涯。1892年斯蒂芬斯帶著4個德國大學學位和在巴黎認識的妻子回到美國,由於其父斷絕了他的經濟來源,為養家糊口,他在紐約晚郵報》當上了本市新聞部的記者。斯蒂芬斯一度加入該報的華爾街報道組,發表了一系列有深度的報道,初步奠定了他在《晚郵報》的地位。
斯蒂芬斯在《晚郵報》作的最成功的是警界新聞,並在此期間同當時的警長,後來當上總統的西奧多·羅斯福成為好朋友。斯蒂芬斯在任《晚郵報》和《商業告知報》記者期間,發現了商界為謀取特權收買政界人物的大量證據。1901年他轉入愛爾蘭裔人士塞繆爾·希德尼·麥克盧爾創辦的《麥克盧爾》雜誌,擔任編輯主任。在《麥克盧爾》期間,他發現,他的真正專長是當一個撰寫揭露市政黑暗文章的作家型記者。於是斯蒂芬斯從密蘇里城出發,沿路調查明尼阿波利斯、克利弗蘭、紐約、芝加哥、費拉德爾菲亞和匹茲堡的政治狀況。他發現政客和企業家結成聯盟,狼狽為奸,控制政府,處處皆然。回來后,斯蒂芬斯隨即將所見所聞公之於《麥克盧爾》雜誌,並於1904年彙編成書出版,命名為《城市的恥辱》(The Shame of the Cities)。斯蒂芬斯接著研究幾個州的政治狀況,其成果於1905和1906年在《麥克盧爾》雜誌連載發表,並於1906年彙編成《為自治而鬥爭》(The Struggle for self-Government),其後他還出版了《建設者》(Upbuilders)(1909),最終成為黑幕揭發運動中的一位最重要的人物。斯蒂芬斯先後調查了16個大城市、11個州的政治黑幕,成為舉國公認的腐敗問題專家,但是他認為,同更專業的檢察官相比,自己算不上是一個調查高手。他說,他只不過是去了改革派檢察官"做了大量工作的地方,摘取了他們用辛勞和冒險換來的成果,記錄並結識了他們獲得的證據"。他在全國各地所作的演講受到聽眾歡迎,他提出問題而不是解答問題,他用喜劇式的諷刺而不是道德聲討讓聽眾了解公共事務中存在的牟取私利等政治腐敗現象。作為黑幕揭發運動的重要人物,斯蒂芬斯頻頻出入於官場,結交達官貴人,但是他對自己所扮演的角色並沒有由於不切實際的拔高而錯位。雖然他沒有完全做到英國泰晤士報》名主編約翰·德萊恩(1817-1879)所提出的"新聞出版界決不可與當代政治家結成密切的或有約束力的聯盟"這樣的標準。但是他並不以"無冕之王"自居,而自認為是一個在特定的範圍內從事工作的專業人士,即一名記者,一位作家,如此而已。他在自傳中寫道"作為一個撰稿人,而不是一個偵探,從這大堆材料中挑出一部分來解釋美國某州的真實面目,這正是我的工作。"
斯蒂芬斯為黑幕揭發運動和後來的新聞屆培養了一批新一代的記者和接班人。他非常注重從大學生中物色有政治眼光的新人。經他的提攜,哈佛大學二傑——沃爾特·李普曼約翰·里德,邁進了新聞界大門。斯蒂芬斯和二十歲出頭的李普曼聯手寫的有關格林威治市政腐敗狀況的報道是一個不朽之作。李普曼曾這樣對斯蒂芬斯表達感激之情:"我將終生銘記您的教誨。如果將來我能夠理解並敬佩一個人,而不是對他嫉恨或不屑一顧,那應歸功於您......您給了我出頭的機會,您知道,這對於一個面對一個冷漠無情的世界的人意味著什麼。"
黑幕揭發運動結束后,他的注意力轉移到墨西哥革命和俄國十月革命。1919年去彼德格勒旅行時他採訪了列寧,在給一位友人的信中他寫道:"我看到了未來,他行得通。"此後他繼續在歐洲研究革命政治,成為移居國外的美國青年心目中的傳奇式人物。1927年他回國定居。他花費5年時間、以幽默的筆調寫成的自傳於1931年出版,並獲得了巨大成功,被《大英百科全書》稱為"一部講述其人生經歷和腐敗性質與技巧的經典"。斯蒂芬斯一生未加入任何黨派,1936年8月9日逝世於加州卡梅爾。

人物事迹


初露鋒芒

老闆分肥制度
老闆分肥制度
1892 年,從歐洲留學回國的斯蒂芬斯回到紐約,進入報界。各種社會醜惡讓他觸目驚心:金融界和政界狼狽為奸,通過錢權交易牟取暴利;貪贓枉法是警界的家常便飯,警察定期向酒吧、歌舞廳索要黑錢;種種犯罪分子往往是各有“門道”,可以少判、減刑甚至不受任何懲處。 1901 年,受《麥克盧爾》雜誌之邀,斯蒂芬斯出任該刊編輯部主任。這份創辦於1893 年的雜誌,被後人稱為“黑幕揭發運動的橋頭堡”。在這個平台上,斯蒂芬斯開始大展身手。他連續發表文章,揭露美國城市政府官員的腐敗醜行。他說,“要用每一座城市代表城市腐敗中的一類典型”:選擇聖劉易斯是為了反映賄賂問題;明尼阿波利斯則揭露該城盛行的警察貪污;費城的整個市民都已墮落,以致他們甘願放棄自己的投票權

成名之作

斯蒂芬斯的成名之作是《城市的恥辱》,該書反映了美國幾大城市的政府腐敗情況。在該書的前言里,斯蒂芬斯寫道:"無論是單獨寫,還是系列寫,抑或現在結集重印,其目的只有一個:為了喚醒一個明顯無羞恥的公民的自豪,從前是,現在也是。"正如他本人預料的那樣,斯蒂芬斯的系列文章在全國引起了轟動,其揭露使得地方性新聞成為全國性新聞。1907年,斯蒂芬斯聲明:"我的特殊工作就是寫美國貪污現象、貪污分子及總的政治不公正現象。"政治黑幕揭發成為斯蒂芬斯"黑幕揭發"事業的主攻點。
19世紀下半葉美國城市高速發展,是美國歷史上城市化速度最快時期之一。但由於沒有配套的城市管理體制和管理方法,帶來了許多新的社會問題和政治問題。城市問題集中反映了"工業文明綜合症"的特徵。城市發展疏於規劃和管理,環境污染,住房緊張,供水排水設備不足,衛生醫療條件落後,交通不暢,尤其是貧富兩極分化非常嚴重,骯髒、混亂的貧民窟在各大城市比比皆是。
城市的迅速發展,急需建立、健全相應的市政機構和管理體制。但是90年代以前,美國聯邦政府一直奉行自由放任政策,不干預企業活動,對城市事務也疏於過問。各州對城市的管理則是五花八門,或者由州議會分管,或者由市議會獨攬,結果造成城市行政部門普遍軟弱、機構設置許可權不清和不完備。一些職業政客乘虛而入,這些人平日浪跡於街頭巷尾,熟悉城市事務。他們拉幫結夥,並投靠某一大黨為進身之階,進而通過層層黨派組織操縱競選、恩賜官職、安插親信,構成黨派及其把持市政。為避免人們注意,他們多半不出任顯要公職,而是通過黨派機器在幕後發號施令,實際上是城市政府的"太上皇",因而時人稱之為"城市老闆"。這一現象於60年代首先出現於東北部大城市,七八十年代后,隨著西部和南部城市的興起,也像瘟疫一樣蔓延到全國各大城市。
斯蒂芬斯以敏銳的目光發現了政治腐敗的這一焦點問題,而且作為一名優秀的記者,他也善於尋找新聞的切入點,並選擇一些有代表性的城市進行揭露。在《城市的恥辱》一書的前言里,斯蒂芬斯說道:"我並不是為寫芝加哥而寫芝加哥,而是為了其它城市,所以我挑選了那些對其它城市有所啟發的城市來寫。"他抓住了各個城市的主要問題,"使每一座城市代表城市腐敗中的某一類"。譬如,對於他來說,選擇聖路易斯最能反映賄賂問題;而明尼阿波利斯的警察貪污一直非常盛行;匹茲堡則有一台政治和工業機器控制社區生活的方方面面;費城整個市民都已墮落以致他們甘願放棄自己的投票權。
斯蒂芬斯的第一篇重要揭露文章"聖路易市特威德統治的日子裡"出現於1902年10月號上。1902-1903年間,他先後調查了聖路易、明尼阿波利斯、匹茲堡、費城、芝加哥和紐約等地的政治狀況,所見所聞令他眼界大開,所發現的政治腐敗現象之普遍,程度之深廣,令他吃驚不已。斯蒂芬斯發現,政府腐敗與社會壓力和誘惑有關,"在任何地方,只要有人施加壓力,社會和政府就會見縫插針"。鑒於腐敗是一種遍及全國的體制問題,斯蒂芬斯認為,將它歸咎於某個人或某個階層是錯誤的。他將這一切發現公諸於眾,並得出結論性的看法:"城市的腐敗主要是由於人們弛廢的道德引起的。"鑒於政治腐敗的實質是謀取特權,斯蒂芬斯指出,反腐之道不在於改變民主政治的基本架構,而在於完善它,首先要"呼喚公民自身,拯救道德淪喪","為自治而鬥爭",其次是人民共同起來廢除特權,至少是將特權置於覬覦者無法觸及的地方。
《城市的恥辱》系列文章都是經過作者實地考察且"往往是歷經生命危險"而撰就的。其中所包含的材料非常豐富,而且"指名道姓、寫出具體日期、賄賂的金額、討價還價和最後分贓的數額等"。斯蒂芬斯時刻注重新聞的"激動甚至轟動性、可讀性和現實性",使其揭發黑幕的報道引起了極大的轟動。

好友絕交

從市,到州,再到聯邦,斯蒂芬斯揭露的筆觸不斷升級,最後與時任美國總統西奧多·羅斯福短兵相接。他的《自述》中記錄了與羅斯福總統的交鋒。當採訪深入到某些具體法令法案時,羅斯福總統坦言,為了通過某些利國利民的條款,有時他不得不與參議院和眾議院做某種交易,對此自己也時有忐忑,因為參眾兩院並非代表共同的利益。斯蒂芬斯尖銳地指出,這實際也是一種賄賂。羅斯福勃然大怒,堅決否認。斯蒂芬斯說:“總統先生不是說過,儘管參議員們行為不端,你還是不得不與之周旋嗎?”羅斯福答曰:“不錯。”斯蒂芬斯又問道:“總統先生也說過,儘管籠絡某些參議員,你不得不對他們的人選委以官職,不知正確與否?” “不錯。”羅斯福答道。斯蒂芬斯得出結論:“這豈不是意味著,總統先生為了得到他們的支持票而不惜授之以利嗎?”“這正是最令人難以容忍的賄賂。因為這種做法是以公薪的名義花人民的錢,而不是動用參議院的錢,況且如此作為僅僅是為了贏得由人民選出的參議員的支持———支持反映人民意願的議案!這已經不僅僅是賄賂,遮遮掩掩、數目不多的賄賂了。正是這種做法,引發了現在總統和人民鏖戰正酣的腐敗機制。”他越說越激動,而羅斯福總統似乎已被他打動。後來,幾經踟躕,羅斯福終於說出某名參議員與他私怨甚深,總在政治上與他作對,阻撓他要通過的每一條議案。於是,他不得不任命這名參議員的情婦的弟弟當某市地方檢察官。以後,果真就很少遇到這名參議員的刁難。對此,斯蒂芬斯一針見血地指出:“總統先生,甚至是你本人都能察覺到為了推行你的利民政策,你得在參眾院收買選票,以求得到人民選舉的那些代表的支持。”斯蒂芬斯的這些報道引起了軒然大波。羅斯福又將他召到白宮,怒氣沖沖地指責他濫用文字,居然公開說他是賄賂和腐敗。一些隨員嚷嚷道:“什麼文章!簡直一派胡言!”一位部長指責說:“這是誹謗,總統先生,這已經構成了對美國總統的誹謗。”斯蒂芬斯故作驚愕地反唇相譏:“還不至於那麼糟吧?閣下是想控訴我誹謗總統,對我進行審訊嗎?那閣下能否告訴我,我可以要求總統為人證,證明我所說的一切都是基於總統本人所述。”幾經交鋒,羅斯福總統火氣稍減,只是把他趕出白宮。

御賜雅號

不久,在記者招待會上,余怒未消的羅斯福總統將斯蒂芬斯那種專門揭醜的記者稱之為“扒糞者”———這一說法來自班揚的《天路歷程》。小說中的扒糞者手拿糞耙,目不旁視,只知道朝下看,因此看不到任何美好的事物,滿目都是地上的穢物。羅斯福總統後來肯定會為自己這次“出言不遜”感到懊悔,因為金口玉牙的總統先生一不小心“御賜”給了黑幕揭發運動更為生動的名稱:扒糞運動。這枚光榮的勳章被黑幕揭發者欣然接受。黑幕揭發運動於是“名正言順”地開展了十多年。不過,羅斯福也不必懊惱太甚。有歷史學家說,“華盛頓創建了美國,林肯保衛了美國,而羅斯福則恢復了美國的活力。”這麼高的歷史評價當中,也少不了那些扒糞者的監督之功。要知道,這位西奧多·羅斯福並不是那位帶領美國走過二戰富蘭克林·羅斯福。同時為百家報紙撰稿《麥克盧爾》雜誌越辦越火,斯蒂芬斯被人們稱為扒糞運動的“領頭羊”。然而,隨著廣告收入的增加,斯蒂芬斯的自由反而越來越受限制。廣告部警告說他揭發的某公司是重要的廣告客戶,雜誌主編也屢次強行撤下他的文章。斯蒂芬斯震驚了:“在我自己的辦公室竟然有政治的干預!”他與幾名志同道合者終於集體辭職,創辦了《美國雜誌》。在斯蒂芬斯的帶領下,《美國雜誌》很快就打開局面。這時,當初的志同道合者開始提醒他“悠著點兒”,不時給他送來進度報告,告訴他發行量增加多少,廣告增加多少,利潤增加多少。“用不著多說,我心裡很清楚《美國雜誌》碰上了難得的成功機會了,而且我們每個人沒準還能狠狠地賺上一筆。”但這卻使他內心痛苦不堪:“我帶著幾分痛苦和羞恥注意到,儘管我對自己撒謊,但我實在是很悠然自得。一切都是自己所為,不受任何外界影響,我被我自己的錢收買了,被掙錢的前景收買了。”斯蒂芬斯離開了自己一手創辦的《美國雜誌》,成為自由撰稿人。此時美國的報刊業已完成大眾化過程,各類報刊在眾聲喧嘩中蓬勃發展。
由於對美國社會的失望,斯蒂芬斯對十月革命非常感興趣,在1919年訪問了蘇聯。他的蘇聯之行使他相信他看到了人類的希望。他說:“我已經看到了未來,它正在成為現實。”他的這句話在他那一代對共產黨革命著迷的西方知識分子中曾風靡一時。但好景不長,到了1932年,斯蒂芬斯去世前不久,他對蘇聯這個所謂的新社會幻滅了。在那一代西方左翼知識分子中,斯蒂芬斯是覺悟得比較早的。在斯蒂芬斯的身後,他的那些作品成了美國社會文化史的一部分,是人們認識和了解那段美國歷史的重要材料,他對資本主義的批判也一直是美國左翼思想的來源。作為有良知的知識分子,斯蒂芬斯等人對他們所處的社會盡到了自己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