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豐鄉

雲南省雲龍縣下轄鄉

寶豐鄉舊名雒馬井、金泉井,位於雲南省大理雲龍縣境南部,地處沘江下遊河谷地帶,距縣城11公里。為雲龍古鎮之一。

明初鹽井開採,年產鹽三萬餘斤。“因井設治”明崇禎二年(1629年)雲龍州治從舊州三七村遷至此,至民國18年(1929年)一直為雲龍州(縣)治所在地,成為雲龍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歷時300年。

寶豐鄉全鄉國土面積483.11平方千米,最高海撥3296米,最低海拔1239米,年平均降雨在686.3毫米左右,霜期28天,全年日照時間為2180小時,年平均溫度16℃。經濟以農作物為主。

歷史沿革


寶豐舊名雒馬井(也稱祿里)、金泉井。明初鹽井開採,因井設治。
明崇禎二年(1629)雲龍州治從舊州三七村遷至此,至民國18年(1929)一直為雲龍州(縣)治所在地。
民國元年(1912)為城廂。
民國3年(1914)屬第一區。
民國19年(1930)為第二區治所,稱寶豐鎮。
民國28年(1939)改為雒里鄉(也稱祿勛鄉)。
1949年改為祿勛區。1950年為第一區治所。
1958年為寶豐公社。
1962年改屬石門區。
1971年從石門公社劃出,成立比江公社;
1982年更名為寶豐公社;
1984年改為寶豐區;
1988年改為寶豐鄉。1996年,面積474.7平方千米,人口1.8萬人,轄金麥、慶坪、寶豐、福利、東山、南新、大栗樹7個行政村。

行政區劃


1996年,寶豐鄉轄寶豐、大栗樹、南新、福利、東山、庄坪、金麥7個行政村,139個村民小組、2個居民小組。鄉政府駐寶豐村。

地理環境


寶豐鄉位於雲龍縣南部,沘江下遊河谷。東與關坪、團結毗鄰,南與永平接壤,西與舊州相連,北靠諾鄧鎮

人口民族


人口18034人(2017年),其中其中非農1044人;白族13067人,漢族3381人,阿昌50人,傈僳314人,傣族827人,彝族205人。
截止2020年11月1日,常住人口為14686人。

文化


寶豐原名雒馬井,延緩數百年後,到了清末,才改名為寶豐,從它名字演變就不難猜測它的歷史與雲龍鹽井有密切始終的聯繫,事實也確實如此。寶豐的歷史就是一部雲龍鹽井興衰變遷的歷史。
雒馬井是雲龍八大井之一,最早開發於唐代,到了明代隨著雲龍鹽業經濟的興盛,中央政府為了更好的控制八大鹽井,於1629年將雲龍知州錢以敬將雲龍州府遷到了雒馬井,此後的三百年余年間,寶豐作為雲龍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見證著雲龍鹽業經濟的興盛和衰亡,並留下了眾多的歷史遺跡和評道。
雲龍州府遷到雒馬井后,由於各鹽井聯繫的道路被大雒馬山阻隔,交通極為不便,康熙37年,時任雲龍州府的顧芳宗捐資組織從絕壁上鑿開了一條人馬通行的大道,打通了雒馬山的關鎖,始終使各鹽井來往暢通,食鹽出口運銷活躍充盛,同時,又在山道最高處修建郵亭,設專人傳遞郵書信件,員工來往在此閑腳,大雒馬郵亭屬寶豐通往各鹽井的通道,發揮著重要的交通作用。來往馬匹在石板上留下了深深的腳印,見證著當年人馬穿梭的繁忙,如今這條驛道早已荒廢,卻成為研究鹽業經濟、古驛道文化不可多得的遺跡。
寶豐作為州府所在地的三百年間,就是雲龍經濟最興盛的時期,據雲龍州志記載,雍正年間,雲龍八大井附近居民達1300餘戶,日產鹽量3000多斤,鹽稅成為雲龍重要的附稅來源,並形成了各行業以鹽業生產為核心的生產格局,呈現出一業興百業旺的盛世局面,鹽井的興盛為寶豐帶來經濟的繁榮,依靠鹽井起家的人們開始在寶豐城中大興土木,精美豪華的深宅大院,成為寶豐城這一時期顯著的歷史符號。

經濟


概述

2005年年末總人口17914人,其中農業人口16870人,非農業人口1044人。鄉土土面積474.74平方公里,耕地面積21200畝,人均耕地1.25畝,國民生產總值7919萬元,工農業總產值6740萬元,其中農業總產值4271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261元,糧食總產量905萬公斤,農民人均佔有糧405公斤,主導產業有糧食、畜牧、烤煙、林果、小水電和享譽省內外的大栗樹綠茶。

招商引資

寶豐鄉打牢基礎,優化環境,不斷增強發展後勁。努力爭取論證、儲備、實施和建成一批骨幹項目,建立科學規範有效的項目建設推進機制,優化投資環境,以項目促發展。交通建設方面,積極配合實施好石大公路建設,爭取鄉村彈石路改造和南新新安橋、大栗樹苗寨橋開工建設,發動群眾積極實施村社公路建設。能源建設方面,積極配合實施好在建的石房電站,做好寶豐電站等梯級電站的規劃論證並逐步實施。進一步爭取農網改造和德國風力發電項目,不斷提高通電率和安全用電水平。

自然資源


教學大樓
教學大樓
全鄉小春作物播種面積16300畝,其中小麥500畝,蠶豆4000畝,薯類500畝,大麥1000畝,豌豆8800畝,油菜500畝,蔬菜800畝,冬早包穀200畝,小春產量達77.8萬公斤;
2006年大春農作物種植面積26580畝,其中水稻4200畝,包穀15400畝,大豆2500畝,薯類500畝,經濟作物2980畝,其它作物1000畝。
全鄉種植烤煙農戶729戶,27個村民小組,共育煙苗740棚,完成烤煙種植面積2980畝,完成新建烤房273間(任務150間),水窖433口(任務400口),通過努力,已完成中上等煙葉收購7600擔,稅收88.4萬元,煙農收入450萬元,實現煙葉收購價10.6元/公斤。
寶豐鄉完成中藥材(續斷)種植面積100畝,發展自然桑養蠶80戶,春夏蠶養殖80張,蠶繭收入5.6萬元。
冬桃
冬桃
烤煙產量從2001年的5151擔,增加到2005年的6400擔,稅收從2001年的34.5萬元,增加到2005年的87.49萬元,煙農收入從2001年的216.3萬元增加到2005年的426.3萬元。茶葉生產,從2002年到2005年在適宜區域開挖種植茶葉面積4825畝,使全鄉茶園面積達到7515畝。

社會


文化教育

教育工作,全面實施“兩基”目標,合理布局學校校點,狠抓教師隊伍的素質管理,做好學生入學,控制輟學率,鞏固提高普及九年制義務教育成果,努力改善學校的硬體建設,從2001年到2005年,累計完成改造中小學危房230平方米,改擴建校舍2582平方米,全鄉適齡兒童入學率和初中毛入學率逐年提高,小學生入學率達99.68%,初中毛入學率達96.01%。加快教育改革和發展,全面實施農村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工程。文化工作;完成了我鄉民間文化調查,體育設施普查和體育特色鄉申報工作。完成了雲龍白族民居展示區的前期論證和文化旅遊產業的整理宣傳工作。

基礎設施

寶豐橋
寶豐橋
寶豐鄉始終堅持以項目推動發展,突出重點,切實抓好交通、農田水利、能源、通訊等基礎設施建設。一是交通建設方面,實現了歷史性突破,依託項目扶持,實施了福利公路改線工程建設,東山水蒼房至福利山達、大栗樹海口、南新三岔河等片區公路建設71.5公里,以村委會一事一議,發動群眾籌資投勞,挖通了東山地旁村至牛子登、庄坪煉燈至箐門口、金麥南干母、大栗樹凹槽、苗寨等片區公路44.3公里。二是農田水利建設方面,實施完成了東山稗子地國土整治項目建設和杉坪壩土地開發整理項目建設;完成了寶豐石城片區和寶豐機關集鎮區管引工程建設;完成了大栗樹凹槽片區、雲樹街片區的農灌管引工程建設;完成了南新新房子、福利本屋宅、金麥南干母、桃山嶺、寶豐茨沖壩等片區的三面光農灌
通訊設施
太陽能
太陽能
溝工程建設,新建400伏輸電線路22公里,10千伏輸電線路12公里,改造戶表1000戶,實現了社社通電目標,完成沼氣池累計達口,戶均擁有量占農村居民戶的100%。四是通訊設施建設方面,新增安裝了大栗樹行動電話塔和寶豐行動電話聯通通訊手機塔,開通寶豐集鎮小靈通和山區致富通,全鄉固定電話、行動電話普及率分別達80%和96%。五是扶貧開發方面,完成了大栗樹坡腳、悟牡丹和南新新安“311”示範村工程建設,實施了東山水蒼房、庄坪村莊坪和大栗樹黑羊箐溫飽示範村工程建設,完成了金麥重點村一、二期工程建設,完成了安居工程建設戶。五是教育硬體設施建設,完成了寶豐中學的宿舍樓和寶豐完小學生宿舍樓建設。六是集鎮基礎設施,實施完成了江寶豐河西岸一期工程建設,寶豐鄉政府辦公樓建設、寶豐和金麥兩個村委會的辦公用房建設。五年來累計完成項目建設資金投入達1245.9萬元。

新農村建設

通訊設施
通訊設施
寶豐鄉堅持以項目推動發展,突出重點,切實抓好基礎設施建設,一是實施了投資10萬元的南新下科浪防洪擋牆工程建設;二是實施了6.5公里長投資23萬元的大栗樹海口管引工程建設;三是實施了投資45萬元的大栗樹九年制學校希望樓建設工程和投資280萬元的寶豐煙站建設;四是實施了投資32萬元的東山村委會和福利村委會建設;五是積極做好裝機2萬KW石房電站建設協調服務工作和配合實施好投資320萬元的天池擴容輸水署場大溝修建工程建設;六是投資83萬元的庄坪和金麥的農網改造項目正在施工當中,預計春節前完工;七是實施了投資6.8萬元的寶豐中學籃球場、排球場建設;八是完成了寶豐歷史文化名鎮的規劃申報評審工作;九是積極爭取了南新完小希望樓、南新大橋,寶豐衛生院醫技樓建設工程、寶豐敬老院、寶豐派出所、大栗樹和南新兩個村委會等工程項目建設;十是積極規劃上報爭取了投資600萬元的大栗樹小康示範村建設。

旅遊


勤政亭

民國9年雲龍知州張世勛修建勤政亭,同時作為辦公用,有時請地方的有識之士參政議政,並留下了勤政亭記,勤政亭後來雖多次維修,但以其較高的歷史藝術。

董澤故居

此建築為雲龍縣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是雲南大學創始人,東陸大學校長,省政協委員董澤先生故居,佔地面積1300平方米,總建築順深20米,進深65米,已有100多年歷史。

白衣閣

白衣閣位於寶豐古鎮西面德隆山,海拔1710米。據閣中碑記載及《雲南文物古迹大全》載:白衣閣始建於南明弘光元年(1644年),至隆武元年(公元1645年)落成,清道光九年(公元1829年)復修。盛時,白衣閣左右兩側分別有太和寺、三教庵、玉皇閣及放光寺等寺宇,規模宏大,頗有氣勢。白衣閣於1987年公布為雲龍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有專人管護,由寶豐古鎮有小路可達。

福隆寺

福隆寺位於古鎮西側德隆山,白衣閣東北側,海拔1600米。福隆寺始建於明代,現僅存有一大殿,院落破舊。大殿為三開間硬山頂建築,殿四壁繪有山水畫及對聯。殿內有一清乾隆三十三年(公元1768年)的石鼎,鼎座為石雕猴子。寺由古鎮有小路可達。有聯曰:到處雲霞皆手畫,此閣山水亦能靈。院後山深時見松搖月影,園中水曲間看魚躍天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