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澧州瑞木乞不宣示外廷札子

論澧州瑞木乞不宣示外廷札子

《論澧州瑞木乞不宣示外廷札子》北宋文學家歐陽修創作的一篇散文。

作品原文


論澧州瑞木乞不宣示外廷札子
臣近聞澧州進柿木成文,有“太平之道”四字。其知州馮載,本是武人,不識事體,便為祥瑞,以媚朝廷。
臣謂前世號稱太平者,須是四海晏然,萬物得所。方今西羌叛逆,未平之患在前;北虜驕悖,藏伏之禍在後。一患未滅,一患已萌。加以西則瀘戎,南則湖嶺,凡與四夷連接,無一處無事。而又內則百姓困弊,盜賊縱橫。昨京西、陝西出兵八九千人捕數百之盜,不能一時剪滅,只是僅能潰散,然卻於別處結集。今張海雖死,而達州軍賊已近百人,又殺使臣,其勢不小。興州又奏八九十人。州縣皇皇,何以存濟?以臣視之,乃是四海騷然,萬物失所,實未見太平之象。
臣聞天道貴信,示人不欺。臣不敢遠引他事,只以今年內事驗之,昨夏秋之間,太白經天,累月不滅,金木相掩,近在端門,考於星占,皆是天下大兵將起之象。豈有才出大兵之象,又出“太平之道”字,一歲之內,前後頓殊?豈非星象麗天,異不虛出?凡於戒懼,常合修省。而草木萬類,變化無常,不可信憑,便生懈怠。
臣又思若使木文不偽,實是天生,則亦有深意。蓋其文止曰“太平之道”者,其意可推也。夫自古帝王致太平皆自有道,得其道則太平,失其道則危亂。臣視方今,但見其失,未見其得也。願陛下憂勤萬務,舉賢納善,常如近日,不生逸豫,則二三歲間,漸期修理。若以前賊張海等稍衰,便謂后賊不足憂;以近京得雪,便謂天下大豐熟;見北虜未來,便謂必無事;見西賊通使,便謂可罷兵,指望太平,漸生安逸,則此瑞木乃誤事之妖木耳。
臣見今年曾進芝草者,今又進瑞木,竊慮四方相效,爭造妖妄。其所進瑞木,伏乞更不宣示臣寮。仍乞速詔天下州軍,告以興兵累年,四海困弊,方當責己憂勞之際,凡有奇禽異獸草木之類,並不得進獻。所以彰示聖德,感勵臣民。取進止。

作者簡介


歐陽修(1007—1072),北宋文學家、史學家。字永叔,號醉翁,晚號六一居士廬陵(今江西吉安)人。天聖八年(1030年)進士。累擢知制誥、翰林學士,歷樞密副使、參知政事。宋神宗朝,遷兵部尚書,以太子少師致仕。卒謚文忠。政治上曾支持過范仲淹等的革新主張,文學上主張明道、致用,對宋初以來靡麗、險怪的文風表示不滿,並積極培養後進,是北宋古文運動的領袖。散文說理暢達,抒情委婉,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風與其散文近似,語言流暢自然。其詞婉麗,承襲南唐餘風。曾與宋祁合修《新唐書》,並獨撰《新五代史》。又喜收集金石文字,編為《集古錄》,對宋代金石學頗有影響。有《歐陽文忠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