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安鎮

吉林省長春市農安縣下轄鎮

農安鎮,隸屬於吉林省長春市農安縣,地處農安縣中部、伊通河西岸,東與德惠市郭家鎮同太鄉接壤,南與前崗鄉華家鎮相連,西與巴吉壘鎮萬順鄉毗鄰,北與哈拉海鎮高家店鎮萬金塔鄉交界,為農安縣人民政府駐地,區域總面積579平方千米。

歷史沿革


農安一景
農安一景
公元四世紀中葉,夫余國以農安境域為後期的國城。
唐朝時期,為唐代渤海夫余府;十世初。
遼時,遼太祖耶律阿保機滅渤海凱旋,經此駕崩,改稱黃龍府
金代,改稱隆安。
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設城關區。
1954年,城關區改為農安鎮。
1956年,農安鎮改農安鄉。
1958年,農安鄉撤鄉設鎮,改為農安鎮。
1959年,農安鎮改農安公社。
1961年,農安公社改為農安鎮。 

地理環境


農安鎮
農安鎮

地形地貌

農安鎮地處吉林省西部平原腹地,伊通河河谷平原,地勢平坦,略呈西高東低;地形分為河灘地、台地;境內最高點西馬架位於西北部,海拔219米;最低點伊通河出境口位於東北部,海拔160米。

氣候特徵

農安鎮屬溫帶季風氣候,其特點是四季分明,春季回溫快,乾燥多大風;夏季高溫濕熱多雨,秋季少雨天高氣爽;冬季嚴寒漫長,有時多雪。

水文

農安鎮境內河道屬松花江流域;境內最大的河流為伊通河,從南至北流經境內,長24千米,流域面積580平方千米。

行政區劃


2011年,農安鎮下轄黃龍街、德彪街、古城街、寶塔街4個社區,北關、站前西關、鐵西、南關、前鋒、西好萊、東好萊、拉拉屯、孫家五道溝、周家、興隆、後山、紅衛、榛柴、咸家、小橋子、朝陽、西趙家溝、東趙家溝、放牛溝、果園、四馬架、爾墩、三寶、長山卜、平嶺、廣興店、寶城、前唐家、獾子洞、農安堡、十八家子、優勝、曹家崗子、魏家、潘家嶺、閆家、新立堡、三家子、濱河、東五里、西五里、十里、長安、群眾、兩家子48個行政村;下設514個村民小組,326個自然屯。 
截至2020年6月,農安鎮下轄40個行政村:十里堡村、兩家子村、趙家溝村、長安村、三寶村、小橋子村、朝陽坡村、西趙家溝村、果園村、放牛溝村、四馬架村、卜爾墩村、寶城村、廣興店村、平嶺村、長山堡村、榛柴崗村、紅衛村、咸家村、前鋒村、西好來寶村、東好來寶村、西拉拉屯村、孫家油房村、興隆村、後山村、五道溝村、周家園子村、前塘家村、農安堡村、濱河村、優勝村、曹家崗子村、魏家村、潘家嶺村、閆家村、新立堡村、三家子村、獾子洞村、十八家子村; 鎮人民政府駐興華路。

人口民族


人口

2011年,農安鎮總人口256120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118707人,城鎮化率46%;另有流動人口8542人。總人口中,男性126982人,佔49.6%;女性129138人,佔50.4%;14歲以下25612人,佔10%;15—64歲201965人,佔78.9%;65歲以上28543人,佔11.1%;以漢族為主,達255698人,佔99.8%;有滿、蒙古、回、朝鮮、壯、錫伯等14個少數民族,共422人,佔0.2%。2011年,農安鎮人口出生率8.7‰,人口死亡率7.9‰,人口自然增長率0.8‰,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千米425人。
2017年末,農安鎮常住人口為133400人。
截至2018年末,農安鎮戶籍人口為130429人。
2021年,農安縣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報 ,農安縣人口為 867274人。

經濟


綜述

2011年,農安鎮財政總收入6.3億元,比2010年增長6%,其中地方財政收入3.6億元,比2010年增長2.9%。2011年,農安鎮農民人均純收入8953元。
2018年,農安鎮有工業企業117個,其中規模以上9個,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134個。

農業

2011年,農安鎮有耕地面積613545畝,可利用草地面積13.3萬畝,林地面積2.7萬畝。2011年,農安鎮農業總產值14億元,比2010年增長5%,農業增加值占生產總值的37%。農安鎮糧食作物以玉米、水稻為主。2011年,農安鎮生產糧食30.1萬噸,人均1052千克。農安鎮主要經濟作物有馬鈴薯、花生、葵花籽、西瓜、甜瓜、黃煙紅小豆等。農安鎮畜牧業以飼養生豬、牛、羊、家禽為主。2011年,農安鎮生豬飼養量31萬頭,年末存欄20萬頭;羊飼養量7.4萬隻,年末存欄3.1萬隻;牛飼養量5.1萬頭,年末存欄3.5萬頭;家禽飼養量250萬羽,上市家禽200萬羽。2011年,農安鎮生產肉類15.4萬噸。2011年,農安鎮水果種植面積2萬畝,主要品種有葡萄、梨、海棠。農安鎮漁業以池塘養殖為主。2011年,農安鎮水產品總產量74.3噸,漁業總產值296萬元,占農業總產值的4.1%。

工業

2011年,農安鎮工業總產值為16.4億元,比2010年增加5.8%,工業增加值占生產總值的50.6%。2011年,農安鎮有規模以上工業企業13家,職工1586人,實現工業增加值11.4億元,比2010年增長3.9%,其中大中型有工業企業4家,職工580人,實現工業增加值8.4億元,比2010年增長5.5%。

商業

2011年末,農安鎮有商業網點3271個,職工14233人。2011年,農安鎮社會商品銷售總額7.3億元,比2010年增長12.7%;城鄉集市貿易成交額5.9億元,比2010年增長11.7%。
農安鎮
農安鎮
農安鎮自然優勢明顯,糧食商品年產量20萬噸以上,北部固家、五道、後山盛產"三辣"(尖辣、大蒜、朱蔥)複種的白菜、蘿蔔質量好。三寶香瓜非常出名遠銷大慶等地,小橋子韭菜已初具"千畝"規模,長安村胡蘿蔔生產加工配套成龍。全鎮生豬存欄20萬頭,牛3.5萬頭,肉雞300萬隻,鵝2萬隻,公路沿線的水果、蔬菜帶正在崛起。
該鎮堅持城鄉並重,全面發展的原則,依託區位條件,大上城市工業;依託土地資源,做強郊區農業;依託交通優勢,發展現代物流業;依託人力資源,壯大勞務輸出業,全面推進城市現代化、農村城鎮化、農業產業化的進程。全鎮上下,搶抓機遇,同舟共濟,克難攻堅,各項事業都得到了快速發展。現有規模企業13戶,個體私營企業182戶,小型加工1198戶。形成了以機械製造、農副產品深加工、服裝為主的一批重點骨幹企業,實現了產值、利潤、利稅同步增長。特色產業遍布全鎮48個行政村,以胡蘿蔔、香瓜、韭菜、三辣為主導優勢產業。同時利用廣闊的草原、泡塘和豐富的玉米儲備,拉動了養殖業以乘方形勢發展,現存欄牛2.7萬頭、羊6.4萬隻、豬25萬頭、鵝30萬隻、雞75萬隻。
農安鎮是縣政府所在地,鐵路、圖烏公路穿鎮而過,交通便利,大部分村修通柏油路面。農安鎮是2001年全國小城鎮建設示範點。通訊事業發展迅速,人均佔有率全縣第一。社會秩序穩定,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成效顯著。
投資優惠政策:
1、凡在農安鎮投資項目的建設用地,可以採取出讓、租賃等形式獲得土地使用權。鎮政府並協助辦理相關手續。
2、徵用平嶺村、紅衛村、東趙家溝村、朝陽村草甸子的,除上繳國家,給足農民、屬本鎮應收部分,一律免收,經營期較長的,可分期付款。
3、租賃或購買鎮內企業並安置待業人員較多的,除按縣規定免征企業所得稅3年,並有優先租、購權。
2013年全鎮地區生產總將突破80億元,比上年增長11%;全口徑財政收入達到12億元,比上年增長10%;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1680元,比上年增長10%。
2013南部新城、工業園區、鐵西物流這三宗征地共計670公頃,涉及3700戶。難度之大前所未有,為維護全縣大局,投入了主要力量,採取了各種超常規的辦法和措施,各個擊破,取得了實質性的進展。特別是5月15日,組織了300名幹部,出動了24台鏟車,8台運輸車,20把油鋸子,頂烈日,冒風險,顧大局,保穩定,中午在現場吃盒飯,對南到二道河子,北到人民路,西到站前街,東到古城街130公頃的所有違規進行了強制拆除。在公安局、行政執法局、住建局的配合下,經過近12個小時的艱苦奮戰,共拆除假大棚100多處,拔掉突擊搶栽的樹苗100公頃,填埋菜窖9處,拆除違建房32間。這次拆違戰役充分展示了農安鎮這個大團隊能打硬仗、敢打硬仗、善打硬仗的風采。為加快南部新城建設掃清了障礙,提前了時間,節省了資金。由於組織到位,沒有出現人身傷亡事故和信訪案件。9月26日到10月25日,縣委、縣政府打響了第一階段征地拆遷攻堅戰,不講條件,不計代價,全力支持,要人出人,要力出力,做了一些卓有成效的工作,為推進城鎮化建設做出了積極的貢獻。10月13日,縣委、縣政府又打響了第二階段攻堅戰,抽調了30多人,繼續給予全力配合和支持。
在安全生產方面:農安鎮有大、中、小型企業915家,個體工商戶9840戶。安全責任非常重大,監管任務十分艱巨。為此,把安全生產作為壓倒一切的中心,做到了真重視、細安排、嚴管理、求實效。
一是科學劃分,實現了安全生產網格化管理的全覆蓋。根據全鎮企業的分佈情況,劃分農村和城區兩大片區設63個網格。每個網格設網格長1名,網格員1-5名。網格長均由鎮領導、機關幹部、站辦所長等具有公職身份的人員擔任,網格員由村支部書記、社區委主任、黨建專職委員、社區主任助理擔任,全鎮共有網格長63名,網格員101人。任務具體,責任分明,真正達到了“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全員立體式網格化安全管理模式,真正解決了誰來管的問題。
胡蘿蔔基地
胡蘿蔔基地
二是真監實管,全力推進安全生產網格化管理責任落實。安全生產網格建立后,各網格長帶領網格員開展了隱患大排查行動,通過檢查、督促、幫助各企事業生產經營單位完善安全制度,明確安全管理責任,建立健全安全檔案,完善事故應急預案及演練,發現問題及時提出整改意見和防範措施,對存在嚴重隱患的單位下達了整改通知書,並上報鎮安監站建檔歸類,使安全生產工作達到預期效果。
三是科學監管,明確三個責任打組合拳。對發現的問題,下達了整改通知書,對一般隱患能督促解決的,當即責令限期整改。對涉及行業部門管轄的,報到鎮安監站,安監站負責協調縣安監局、工商局、技術監督局、消防大隊等相關部門,協調幫助解決。特別是明確了企業法人的主體責任、政府的監管責任、行業的管理責任,三記重拳聯合出擊,解決了怎麼管的問題。
胡蘿蔔基地
農安鎮群眾村位於縣城南五公裡外的長農公路東側,東臨伊通河,全村共有耕地面積500公頃,從業農戶450戶,有優越的生產灌溉條件,有大型配套機井45眼,小型配套機進井450眼,有噴灌配套設施,此基地交通方便,長春市?農安縣公路、長春?白城鐵路都從此基地通過,基地內主路為油路,通往田間地塊一律沙石路,此基地地勢平坦,海拔145??150米,屬中溫帶大陸性氣候,年平均日照2620小時,平均氣溫5.4攝氏度,無霜期145天,降水量517.7毫米,有效積溫2800度,PH值為中性,土壤適合胡蘿蔔種植。該基地有多年的胡蘿蔔種植歷史和雄厚的技術力量,是生產胡蘿蔔飲品的最理想基地。
胡蘿蔔基地現有規模
此基地共有耕面積500公頃,全部種植胡蘿蔔,每公頃產量達40噸,總產量可達2萬噸,基地輻射周邊24個村屯,種植面積達1200公頃,產量4800萬噸,同時可進行冬貯保鮮,保鮮能力達6萬噸,由於結構調整和基地帶動,胡蘿蔔生產規模在逐年擴大。
胡蘿蔔品種及指標
該基地生產的胡蘿蔔一律使用日本新黑田?五寸參等每列優良品種,長18??20公分,直徑3??5公分,含蛋白質1g、脂肪0.2g、膳食纖維1.1g、胡蘿蔔素4120Ug等,種植時一律使用有機肥和生物苗肥,由於基地的氣候特點和種植方法,沒有病蟲害發生,不使用農藥,是天然的綠色食品,由於基地的獨特土質條件,使基地胡蘿蔔外型美觀,品質優良暢銷俄羅斯、日本等國內外市場。
胡蘿蔔價格情況
2002年胡蘿蔔價格為0.46元/公斤左右,8??10月份為0.36元/公斤,11月份至次年6月份為0.54元/公斤,出口胡蘿蔔價格為0.90元/公斤。
由於種植結構的調整,基地胡蘿蔔的生產規模逐年擴大,所以誠招胡蘿蔔為原料的加工開發商和胡蘿蔔的出口商,為取得投資成功該基地特此對投資商有以下優惠待遇。
1、胡蘿蔔資源:
該基地提供投資商所需胡蘿蔔資源保證投資商加工能力,所需原料,並按市場最低價格給予收購。
2、土地使用:
凡在基地投資用地,可以採取出讓、租賃等形式獲得土地使用權,徵用土地除給足農戶的土地補償費(農戶15元/平方米),省、市上繳費用外,減收縣級以下應收部分。
3、稅費徵收:
如在該鎮投資辦廠,投資規模在100萬元以上,從獲利年度起,免征3年所得稅,視其生產經營情況適當減免稅費。
服務上實施“一站式”辦公及“一條龍”服務。

文化

地名由來
農安鎮原名龍灣,農安鎮因伊通河環繞屈曲像龍一樣;明初時,為三萬屬地的龍安站,後來轉音為農安。

交通


農安鎮有鐵路長白線穿境而過,設農安站1個車站;有302國道過境。

社會


教育

2005年,農安鎮第一中心小學有在校學生數272名。
2011年末,農安鎮有幼兒園24所,在園幼兒1926人,專任教師216人;小學21所,在校生5532人,專任教師748人;初中8所,在校生2177人,專任教師623人;普通高中3所,在校生994人,專任教師88人;職業高中2所,在校生564人,教職工76人。
學校以江澤民同志“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和黨的十六大精神為指導,認真貫徹落實教育局文件精神,在縣教育局的正確領導下,紮實有效開展各項活動,取得了很大成效。以《農安縣中小學星級學校目標管理督導評估體系》為依據,按照學校2005年度工作計劃,經學校教職員工的積極努力,圓滿完成了2005年度全部工作,現總結如下:
學校自然狀況
第一中心小學現有在校學生數272名,共有11個教學班,教職工39名,其中領導7名,專任教師24名,教輔人員8名。學歷合格率達到100%,高層次學歷達87.2%,中級職稱教師達92.3%。一直以“德高技精,學新特長”為辦學思路,以“人本”為理念、以“文明博學,創新健美”為校訓,形成了“誠實友愛,勤奮優雅”的教風。一個校風正,學風濃的學校已初步形成。教師樹立了正確的教育觀、人才觀和質量觀。面向全體學生,尊重學生個性發展,因材施教,促進學生全面健康地發展,抓好每個班級,提高每一名學生。

醫療衛生

2011年末,農安鎮有各級醫療衛生機構146個,其中有衛生院4個,村衛生所142個;病床84張,固定資產總值8270萬元;專業衛生人員425人。2011年,農安鎮醫療機構(門診部以上)完成診療24.8萬人次,出院病人2.31萬人次。

社會保障

2011年,農安鎮城鎮最低生活保障戶數為3318戶,人數11475人,支出2734.38萬元,比2010年增長5%,月人均198元,比2010年增長3.1%;城市醫療救助218人次,民政部門資助參加合作醫療2210人次;城市生活無著人員救助328人次,支出4.89萬元,比2010年下降32%;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戶數227戶,人數623人,支出68.76萬元,比2010年增長14%,月人均91元,比2010年增長15%;農村五保集中供養41人,支出235630元,比2010年增長5.6%;農村五保分散供養257人,支出17萬元,比2010年增長7.6%。
黨政建設
農安鎮
農安鎮
農安縣為提高鄉鎮班子謀划科學發展、服務發展的能力和水平,從創新培訓載體、評價體系、服務舉措和決策方式入手,著力提高鄉鎮領導班子做好農村工作的本領,有力地促進了全縣和諧社會建設和新農村建設進程。
一是創新培訓載體,從素質單一型轉變為素質全面型,增強鄉鎮班子做好農村工作的本領。每年選送鄉鎮黨政一把手到省、市委黨校進行培訓,定期舉辦“鄉鎮黨委書記講壇”、開展“如何當好鄉鎮長”大討論等活動。同時,根據鄉鎮領導幹部的實際和農村經濟發展的需要,採取辦專題班、開專題知識講座、組織參觀考察等多種形式,進行招商引資、小城鎮建設、金融、法律、科技等方面知識的培訓。年初以來,全縣共舉辦各類鄉鎮領導幹部培訓班6期,培訓人員580餘人次。
二是創新評價體系,從單項考評轉變為綜合考評,增強鄉鎮班子駕馭農村工作的整體合力。農安縣將原來對鄉鎮的單項考評升級為“5+5”綜合目標管理考評,將鄉鎮的各項經濟社會發展指標全部納入考評範圍,即對鄉鎮財政收入、園區項目、物流企業、基地建設、新農村建設點等5個方面進行綜合量化打分;對計劃生育、綜合治理、財政收入完成情況、廉政建設、信訪工作等5個方面實行一票否決,並實行一月一調度、每季一督查、半年一考評的專項督查制度,把鄉鎮領導班子的心思和精力聚焦到經濟發展和改善民生上來,在全縣上下形成了抓發展、促和諧的合力。
農安鎮
農安鎮
三是創新服務舉措,從行政命令轉變為服務推動,增強鄉鎮班子服務群眾的效能。在全縣鄉鎮班子中開展以“改進領導方式、改進工作作風,促進新農村建設”為主要內容的“雙改一促”主題活動,建立領導接待日、幫扶連心熱線等,建立鄉鎮服務中心、村便民服務站、組便民服務點和農村黨員中心戶等四級“便民服務網”,從各個層面為農民提供教育培訓、技術扶持、信息發布、法律諮詢等方面服務。全縣鄉鎮班子成員包村率達97%;發放干群“連心卡,1930名農戶通過黨員“連心卡”得到了包聯黨員的熱情幫助,村幹部為農民群眾幫辦民事達2237件。
四是創新決策方式,從人治型轉變為民主法治型,增強鄉鎮班子依法執政和廉潔從政意識。對涉及鄉鎮的重大決策、重大事項嚴格依照法定程序辦理,大力推行黨務和政務公開及民主決策、民主管理制度。同時,以村級制度建設為重點,實行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和政務公開、財務公開等“四民主、兩公開”,讓群眾依法享有知情權、參與權、決策權和監督權。

旅遊


風景景點

農安遼塔
農安遼塔
農安遼塔
農安遼塔農安是祖國東北方歷史上的重鎮,早在公元四世紀中葉,夫余國即以此為後期的國城;八世紀以後,這裡是唐代渤海的夫余府;十世初,遼太祖耶律阿保機滅渤海凱旋,經此駕崩,遂改稱黃龍府;金代改稱隆安;之後歷經元、明、清各代,一直是東北地區的重要交通樞紐。南宋名將岳飛曾對部下說:"直取黃龍府,與諸將共飲耳,"即指此地。
農安遼塔是遼代黃龍府遺留至今的唯一的古建築,建於遼聖宗耶律隆緒太平三年至十年間(1023-1030),距今已近千年。由於歷盡風雨剝蝕和人世滄桑,至解放前已破敗不堪,瀕臨倒塌。1953年,政府撥款進行保護性修繕,修築至十層,1983年,在此基礎上又進行了大規模修繕,使古塔恢復了本來面貌。
農安遼塔為磚築,實心,密檐式,八角十三層,由塔座,塔身、塔剎三部分構成,通高44米,造型優美端莊,表現了遼代建築藝術的風範。
承托塔身的塔座高一米,平整堅固,基部直徑東西8米,南北8.30米,每邊長7米。
塔身第一層13米,每面間隔著各建一個龕門或假門。上方承檐部分置兩組斗拱;稜角部位為仿木構明柱,上置轉角鋪作。第二層以上各層,層層收分,均高1.75米,承檐部分均置斗拱兩組,稜角部位置轉角鋪作。檐上戧脊均飾蹲伏的猛獸,前為獅子,後為龍馬,昂首向天,栩栩如生。在瓦壠前端有圓形瓦當,周飾雙重套環,中間為"喜"字圖案。檐角均安有鐵環,上系風鐸,天半風來,搖曳擺動,錚錚作響,悅耳動聽,為了古城增添了生趣。塔身上面是塔剎,塔剎底部是三層綻開的仰蓮,仰蓮上是細頸鼓腹的寶瓶,寶瓶上是鍍金的圓光,圓光上有一彎鍍金仰月,其上鑲五顆鍍金寶珠。寶蓋設在第二顆寶珠上,頂端兩顆寶珠建作葫蘆形。寶蓋下垂四條銅鏈,分別掛在最上層戧脊的鐵色上。
1953年對農安遼塔進行修繕時,在塔身第十層中部發現一磚室。磚室的西北角設有一磚砌小台,台上為一硬山式木製的圓形骨灰盒、盛骨灰和舍利子的布包、瓷香盒、瓷香爐、銀質小型圓盒、單線陰刻佛像銀牌飾等。其中瓷香爐極為精緻,瓷香盒施用攪釉技術,褐白相間,密密層層如花辨狀呈輻射式展開,晶瑩秀麗,是遼瓷中難得的珍品。
遼代盛行佛教。僅咸雍八年(1072)三月,在今該省西部一帶的長春州、泰州和寧江州,即有三千人出家,剃度為僧尼。農安遼塔作為佛教建築,正是這一歷史背景產物。幾百年過去了,這座建築至今之所以仍備受珍視,卻並非因為宗教價值,而是因為它巍然屹立的本身,向人們展現了遼代高度發達的工藝水平和優美而莊重的建築風格,是人們研究歷史的實物例證。農安遼塔是吉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