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貴鄉

貴州威寧縣的鄉

徠雲貴鄉是貴州省威寧縣下轄的一個鄉,位於威寧縣城西北部,距離縣城90公里,全鄉總面積132.9平方公里,東南與本縣兔街鄉接壤、西北與本縣龍街鎮接壤、南與本縣雪山鎮接壤、北與本縣石門鄉接壤,東與雲南省彝良縣接壤。

鄉鎮簡介


雲貴鄉位於威寧縣城北部,是威寧縣的北大門,距縣城91公里,全鄉總面積132.9平方公里,耕地面積30600畝,轄10個行政村,74個村民組,居住著漢、彝、苗、回、布依、蔡和維吾爾等民族5183戶20012人。北與雲南省彝良縣龍街鄉和奎香鄉相連,南與威寧縣龍街鎮、雪山鎮接壤,西與石門鄉毗鄰,東與兔街鄉相連。雲貴鄉最高海拔2243米,最低海拔1287米,政府所在地海拔1860米,年降雨量698毫升。

建置沿革


1958年,與新民、水塘2鄉合併為和平公社;同年分為雲貴、新民管理區。
1962年,合併為雲貴公社。
1984年7月,分出為雲貴鄉。
1992年,原龍街區新民鄉併入雲貴鄉。

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

2011年末,雲貴鄉有幼兒園1所,在園幼兒60人,專任教師3人;小學10所,在校生3600人,專任教師121人,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98.36%;初中1所,在校生786人,專任教師43人。
2011年,雲貴鄉財政預算內教育經費2200萬元,比上年增長23%。預算內教育經費(包括城市教育費附加)占財政總支出的比例為29%,比上年提高了12個百分點。

文化事業

2011年末,雲貴鄉有文化站1個,村文化活動中心10個,文化專業戶45個;各類圖書室22個,藏書30萬多冊。2011年末,有線電視用戶120戶,入戶率45.6%。

醫療衛生

2011年末,雲貴鄉有門診部(所)11個;病床15張,每千人擁有醫療床位0.75張,固定資產總值1100萬元。專業衛生人員18人,其中執業醫師4人,執業助理醫師2人,註冊護士2人。2011年,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人數1.58萬人,參合率80.20%。

社會保障

2011年,雲貴鄉有城鎮最低生活保障戶數9戶,人數13人,支出2.48萬元,比上年增長10%;醫療救助242人次,民政部門資助參加合作醫療5530人次,共支出230萬元,比上年增長49%。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戶數1571戶,人數5309人,支出354.22萬元,比上年增長10%。國家撫恤、補助各類優撫對象14人,撫恤事業費支出9.06萬元,比上年增長9%。社會福利費120萬元,比上年增長12%;敬老院1家,床位30張,收養農村五保人員19人。五項社會保險(不含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基金收入合計85萬元,比上年增長11%;基金支出合計52萬元,比上年增長13%。參加新型農村養老保險8480人,參保率93.79%。

郵政電信

2011年末,雲貴鄉有郵政代辦所1個。服務網點8個;電話交換機總容量10門,固定電話用戶230戶,電話用戶普及率63%;行動電話用戶4200戶;寬頻接入用戶185戶。

行政區劃


2011年末,雲貴鄉轄10個行政村:群豐、馬街、新民、檢角、水塘、仙水、雲貴、五星、高發、平原,下設74個村民小組。
截至2020年6月,雲貴鄉轄3個社區、7個行政村,鄉人民政府駐群豐社區。

人口民族


居住著漢族、彝族、苗族、布依族、蔡家等民族。2010年底,全鄉總戶數4884戶19361人,其中,少數民族1758戶6984人佔全鄉總人口的39.2%。
截至2018年末,雲貴鄉戶籍人口為21259人。

地理環境


綜述

耕地20707畝,林地97721畝,草山草坡7560畝,多為斜坡,沒有平原地帶。全年日平均氣溫13.2℃,多為丘陵地貌,處於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區,具有低緯度高原季風氣候特徵,冬冷夏涼,年溫差小,日溫差大,雨熱同季,乾濕明顯,四季分明,冬春乾燥,年平均降水量為953毫米。全鎮森林覆蓋率達到42.7%,以農業收入為主,常年種植烤煙面積13000畝以上,無公害蔬菜、水果、乾果2000餘畝,中藥材2000餘畝,畜禽養殖有牛、馬、豬、羊、雞、鴨、鵝等,適宜發展畜牧業,人均純收入2270元。

位置境域

雲貴鄉地處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北部,東、東北與雲南省昭通市彝良縣奎香鄉、龍街鎮隔洛澤河相望,東南與兔街鎮為鄰,南與龍街鎮相連,西接龍街鎮,北與石門鄉接壤,行政區域面積132.96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徠雲貴鄉境內地貌由緩丘谷地和中中山河谷構成、地勢西南高、東北低,地面海拔一般在1900—2100米之間,最高點位於耍山包包,海拔2243.5米;最低點位於仡佬河,海拔1287.3米。

氣候

雲貴鄉多年平均氣溫19.3℃,1月平均氣溫2.6℃,極端最低氣溫-6.2℃;7月平均氣溫28.7℃,極端最高氣溫35.3℃,平均氣溫年較差26.1℃。無霜期年平均230天。年平均日照時數2128.9小時。年總輻射101.7千卡/平方厘米。年平均降水量1050毫米。

水文

雲貴鄉境內河道屬長江水系,仡佬河從五星村入境,由東南至西北流入洛澤河,境內河道長41.8千米。

自然災害

雲貴鄉主要自然災害有冰雹、乾旱、洪澇、低溫、霜凍、雷擊等。雹災平均每年一遇,最嚴重的一次發生在1968年5月10日,降雹時間約20分鐘,受災面積達4500畝。

自然資源

雲貴鄉境內地下礦藏有煤炭、鐵、鉛鋅、銀、高嶺土和螢石等。耕地面積2.3萬畝。

扶貧開發


1、統籌城鄉發展、促進社會和諧為扶貧開發提出了新要求。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近幾年扶貧開發力度不斷加大,農村經濟社會發生了巨大變化,扶貧開發取得了巨大成效。但是,城鄉發展和城鄉收入差距還在拉大,城鄉協調發展、貧富差距問題,已成為影響農村經濟發展、影響農村社會穩定的重大問題。因此,應從統籌城鄉發展的高度,把減少貧困、縮小差距、促進和諧,作為今後扶貧開發工作的戰略任務。
2、新農村建設豐富了扶貧開發工作的新內涵。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黨中央在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階段作出的一項重大戰略決策,是現代化建設進程中的重大歷史任務,是解決“三農”問題的總抓手。扶貧開發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基礎,沒有貧困地區、貧困群眾的脫貧致富奔小康,不但新農村建設任務無法完成,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也無法實現。因此,在一定階段內,扶貧開發就是貧困地區新農村建設的主要內容,新農村建設與扶貧開發應統一規劃、統籌考慮、整合資源,加快推進速度,提高整體效益。
3、農村社會保障制度的建立提升了扶貧開發工作水平。目前,農村義務教育“兩免一補”、新型合作醫療、災害救助和救濟、農村低保等社會保障制度相繼建立,加快了貧困人口和貧困地區脫貧步伐。這些保障制度的建立,特別是農村低保制度的實行,將通過保障、救濟、救助機制解決鰥寡孤獨及殘疾者等喪失勞動能力的貧困人口的生存問題。面對新的形勢,需要適時調整扶貧對象、扶貧方式,提升扶貧開發工作水平。
4、新時期扶貧開發工作對象發生了新的變化。經過多年的努力,扶貧開發成效明顯。但扶貧開發工作對象發生了新的變化,一方面,貧困人口數量大、發展差距大、脫貧成本大。另一方面,在農村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后,扶貧開發工作由解決絕對貧困問題開始轉向相對貧困問題,也就是解決發展差距問題,面臨著“減少貧困、縮小差距、促進和諧”這一新的歷史性戰略任務。應把扶貧開發與新農村建設、縣域經濟發展、建設現代農業、構建和諧社會結合起來,統籌兼顧,逐步縮小發展差距。

畜牧產業


雲貴鄉屬低緯度高海拔高原山區,中高四周低,地質氣候明顯,適宜發展生態畜牧業,2011年以來,鄉黨委政府經過多方了解和實地考察,決定在高發村首先發展生態畜牧業,作為全鄉養殖業的實驗點和示範點,原來的高發村地處邊遠,交通閉塞,轄區內無廠礦、企業、產業發展以玉米、馬鈴薯、烤煙種植為主,在養殖方面,由於科技低、資金投入不足等,牛、馬、羊等牲畜飼養數量少,管理粗放,未形成規模。
2011年1月份開始,在高發村大岩洞鬃嶺種草530畝、養羊525隻、建羊舍806平方米,共投資30萬元,於2011年1月1日至2月28日,落實到組及農戶;2011年3月7日進行公示,與農戶簽訂各種責任書;2011年3月8日至6月30日完成各種項目建設;2011年7月1日至8月31日完成各種相關資料。

彝族風情


威寧馬街是彝族聚居的自然村寨,隸屬於貴州威寧縣雲貴鄉,距縣城北85公里。
古寨坐落在海拔2400米的高原丘陵地帶,山勢平緩,當地稱“涼山”。山坡上有紅松水杉等高大喬木,四季蒼翠;灌木叢中有杜鵑、山茶花;凹地綠草如茵,水草豐茂,牛羊肥壯。因地處高海拔地區,日照長,早晚溫差大,天氣晴朗,空氣清新,充滿黔西北高原風光。
現全寨有村民20多戶,約80人。有安、李、羅、龍、四姓。除安姓外,自稱青彝,彝語名“果蘇”。主要節日有三個,彝年、端午節和火把節。每年的虎月(農曆七月)中旬,彝族都要過火把節。這一天,寨里青年男女衣著盛裝開展鬥牛、賽馬、摔跤等活動。晚上,全體寨民高舉象徵驅邪逐疫的火把,繞田游山,十分壯觀。男女老少善唱民歌,有情歌、酒禮歌、喪歌、兒歌、敘事歌。舞蹈有酒禮舞、鈴鐺舞,舞曲、舞姿多變。還能彈月琴、吹木葉。
據有關彝、漢文字記載,在公元3世紀,威寧彝族系由雲南東部、東北部(即今曲靖、宣威、東川、昭通)等地遷入。但馬街何時形成村寨,現無準確記載。在馬街寨東1公里有一塊巨石,彝語叫“色汝木鹿”,即“神馬大蹄”,石上有“人”、“馬”、“羊”等字印跡,相傳是某個彝族先哲率部經過此地留下的痕迹。寨東頭岩壁上有泉水傾瀉,注入岩腳清池,名“洗平塘”,每到剪毛季節,先民們驅羊群來此洗去羊身的污垢,一直沿襲至今。在寨子路口要道處豎有用石雕成三面人形的“保寨將軍”,石雕年代無考。
馬街彝族服飾較為古老。女子下身著青、藍、乳白色相間的三節長裙,上著琵琶衣衫,罩在褶裙外,系白布腰帶。衣衫的袖口、前襟、肩部綴寬窄不等的各色花邊,呈漩渦紋,前襟提起,左邊插入腰帶里。彝族女子頭飾十分講究,抹額的左右兩束頭髮梳向後,並抹平,用釘有梅花形白扣的帶子橫系髮際部位,以寬2寸的白布帶捲成一圓盤,外用同樣寬的繡花帶繞上,然後套在頭上。發盤中逢橫向套一繡花飄帶,垂到背後。未婚姑娘的兩根飄帶由後腦繞向前額,交叉成人字形正對鼻樑上方,交結在發盤頂端。老年、中年男子頭飾綰青、白布帕,身著長衫,下著寬褲管的燈籠褲,俗稱“裙褲”。

人文古迹


雲貴紅軍橋
雲貴紅軍橋
雲貴紅軍橋
1936年3月中旬,賀龍、肖克等率領的紅二、六軍團在烏蒙迴旋戰中從彝良奎香進入威寧的雲貴鄉和羊街鎮,在洛澤河兩岸和輔處、興隆廠等處住了下來。在這裡,紅軍宣傳革命真理,打富濟貧,對老百姓秋毫無犯。在各族人民群眾中播下了革命的火種,當地苗族群眾為紅軍提供給養,冒著生命危險為紅軍作嚮導,最終通過橫跨兩岸的兩塊巨石從雲南地界順利進入貴州。苗族人李國榮、李德勝參加了紅軍。解放后,洛澤河兩岸人民靠一鐵索為橋以通來往,十分不便,年年均有失足溺水者。
1986年6月,中央電視台軍事部攝製組在編輯宮軍的帶領下深入威寧縣雲貴鄉洛澤河兩岸採訪,並把所攝片子提供給威寧縣有關領導,片子反映了當地老百姓迫切需要修橋的願望。為緬懷當地群眾與紅軍的濃厚情誼,進一步弘揚長征精神、發展地方經濟、兩岸兩省交通部門商定共建“雲貴紅軍橋”。1989年11月,大橋建成,並立碑紀念,使當地老百姓多年的願望變成現實。“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
雲貴紅軍橋遺址位於雲貴鄉雲貴村雲貴組。雲南省、貴州省兩省交通部門商定共建“雲貴紅軍橋”。1989年11月,大橋建成,並立碑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