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4條詞條名為臨河鄉的結果 展開

臨河鄉

河南省信陽市息縣轄鄉

臨河鄉,隸屬於河南省信陽市息縣,地處息縣東南部,東與陳棚鄉相連,東南與潢川縣魏崗鄉接壤,南與關店鄉隔河相望,西和北部與項店鎮為鄰。 區域面積85.56平方千米,截至2018年末,戶籍人口49808人。 

清朝,屬固城裡。民國十九年(1930年),設區。民國三十年(1941年),設鎮轄20保。1950年10月,設鄉屬店區。1958年8月,設立臨河公社。1975年,分立陳棚公社。1983年12月,撤公社改鄉。 截至2020年6月,臨河鄉下轄15個行政村。 

2018年,臨河鄉有工業企業2個,其中規模以上1個,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1個

歷史沿革


清朝,屬固城裡。
民國十九年(1930年),設區。
民國三十年(1941年),設鎮轄20保。
1950年10月,設鄉屬店區。
1958年8月,設立臨河公社。
1975年,分立陳棚公社。
1983年12月,撤公社改鄉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臨河鄉地處息縣東南部,東與陳棚鄉相連,東南與潢川縣魏崗鄉接壤,南與關店鄉隔河相望,西和北部與項店鎮為鄰。 區域面積85.56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臨河鄉地處淮河岸邊,南部和東南部為沿河灣地,比較低洼,西北部沿泥河兩岸為窪地,其餘較高,整個地勢由北向南稍微傾斜;地形較為平坦。最高點位於單台村盧粉坊組,海拔46米;最低點位於臨河村馬庄組,海拔32米。 

氣候

臨河鄉屬亞熱帶向暖溫帶過渡的濕潤季風氣候。 

水文

臨河鄉境內河道屬淮河流域。主要有淮河、泥河2條河流。淮河從西至東經單台、劉大廟、鄭寨、杜圍孜、張寨村流入陳棚鄉,境內長15千米;泥河從西至東經高集、宣樓村進入陳棚鄉,境內長4.7千米。 

自然災害

臨河鄉主主要的自然害有乾旱、洪澇等。最嚴重的一次洪澇災害發生在1968年7月,淮河沿岸7個行政村遭受水災,秋糧絕收。

行政區劃


2011年末,臨河鄉轄臨河、黃庄、杜圍孜、張寨、羅寨、余樓、鄭寨、劉大廟、單台、張樓、新集、常店孜、柿樹園、宣樓、高集15個村民委員會,下設227個村民小組。 
截至2020年6月,臨河鄉下轄15個行政村。 鄉人民政府駐臨河村政府大街227號。 
臨河村黃庄村宣樓村
常店孜村劉大廟村余樓村
單台村羅寨村張樓村
杜圍孜村柿樹園村張寨村
高集村新集村鄭寨村

人口民族


2011年末,臨河鄉轄區總人口47200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3800人,城鎮化率8.1%。總人口中,男性24100人,佔51.1%;女性23100人,佔48.9%; 14歲以下8071人,佔17.1%; 15~64歲34730人,佔73.6%; 65歲以上4389人,佔9.3%。總人口中,以漢族為主,達47193人,佔99.99%;有回、苗、朝鮮3個少數民族,共7人。2011年,人口出生率11‰,人口死亡率5.7‰,人口自然增長率5.3‰。 
2017年,臨河鄉常住人口41604人。 
截至2018年末,臨河鄉戶籍人口49808人。
臨河鄉
臨河鄉

經濟


綜述

2011年,臨河鄉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188.9萬元,比上年增長14%;人均財政收入40元,比上年增長2%。農民人均純收入5442元。 
2018年,臨河鄉有工業企業2個,其中規模以上1個,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1個。 

農業

臨河鄉有農業耕地面積7.9萬畝,人均1.7畝。2011年,農業總產值1.5億元,比上年增長11.3%,農業增加值占生產總值的58%。糧食作物以水稻、小麥為主。2011年,生產糧食4.5萬噸,人均950.3千克。主要經濟作物有蔬菜、花生、油菜、芝麻等,2011年,蔬菜種植面積2.2萬畝,產量4.5萬噸;花生種植面積1.1萬畝,產量0.2萬噸;油菜種植面積8775畝,產量0.2萬噸;芝麻種植面積4590畝,產量570噸。水果種植面積2250畝,產量3226噸,主要品種有西瓜、甜瓜等。畜牧業以飼養生豬、牛、羊、家禽為主。2011年,生豬飼養量2.5萬頭,年末存欄2萬頭;牛飼養量1萬頭,年末存欄0.4萬頭;羊飼養量2.4萬隻,年末存欄2萬隻;家禽飼養量33.8萬羽,上市家禽11.2萬羽。截至2011年末,累計造林5979畝,林地總面積0.7萬畝,總產值10500萬元,增長13%。 

工業

臨河鄉工業以農產品加工、建材生產業為主導產業。2011年,工業總產值達到1.3億元,比上年增長10%,工業增加值占生產總值的35%。工業企業18家,從業人員112人。實現工業增加值0.6億元,比上年增長12.8%。 

商業

2011年末,臨河鄉有商業網點48個,從業人員109人。2011年,社會商品銷售總額達2.5億元,比上年增長16%;集貿市場3個,年成交額1億元。 

金融

2011年末,臨河鄉金融機構各類存款餘額2.3億元,比上年增長10%;各項貸款餘額2.1億元,比上年增長15%。

文化


地名由來
臨河鄉因瀕臨淮河得名。 
文物古迹
臨河鄉境內有馮寨遺址、皇陵冢遺址、霸王台遺址。上述遺址對研究西周、漢代和清代文化具有很寶貴的價值
臨河集始建於隋,興於唐,素有“烏臨包張”之稱,是歷史上息縣四大名鎮之一。
春節,節時為農曆正月初一,又稱元旦節。現代人們多於春節期間給長輩拜年。
清明節,節時在農曆三月初,公曆4月5日前後,是掃墓祭祖的日子,也是春耕農時季節,稻區開始[泡稻種。各家各戶門口插幾條嫩柳枝,頭帶柳葉的風俗。
端午節,是農曆五月五日,又稱端午節。過端陽節的意義,是紀念屈原。是指家家戶戶用糯米,竹闊葉包三角形粽子,門頭插艾草,點燃菖蒲驅毒蟲,飲雄黃酒
七夕節,節時在農曆七月七。傳說為牛郎、織女相會日期,是日夜晚姑娘們遙看牛郎、織女星,暗暗祝願祈禱,希望能選配理想伴侶。少男少女,於是日夜嘴咬絲瓜根,能聽到牛郎和織女說話,實為無稽之談。
中秋節,節時在農曆八月十五日,八月十五日為三秋恰半,金風薦爽,瓜果成熟,丹桂飄香,秋收到倉,銀蟾滿光,是賞月的良好機會。過此節源於傳統習慣,以佳節慶祝一年來辛勤勞動獲得的豐收成果。是日夜,舉家團圓,吃月餅,鮮果,焦饃,賞明月,喝佳釀,趁月光到田野“摸秋”。
小年,節時在農曆十二月二十三日,過小年主要是為了祭灶神,為其送行。據民間習慣認為,灶神是上天派駐到各家各戶主持小神,一年一度於小年夜晚回到天堂,向玉皇大帝彙報民間情況,並領受第二年的旨意,於大年夜晚返回駐家。各家是日殺掉啟明老公雞,給灶神當馬騎,更換新灶歷,燒掉舊曆,寓意迎接美好的新年,製作米糖,擺酒菜,讓灶神“上天言好事,下地保平安”。待到天黑時,焚香燒紙,鞭炮齊鳴,把灶神送上天。送走灶神,舉家入席,歡度小年。到大年夜晚,少不了燒香放鞭炮迎接灶神一舉,此俗民眾對此頗為重視。
大年,年時在農曆十二月三十日(或二十九日),又稱除夕。過大年為一年中最為隆重的節日。進入臘月就開始準備過年的吃穿用物,謂為“辦年貨”,將室內外打掃一新,寓有“除舊歲”之意。城鎮各家店鋪貨物齊全,堆攤壘架,供顧客挑選,農民將農副、土特產品帶到集市銷售,再買回所需年貨,呈現購銷兩旺的繁榮景象,使新年氣氛更加濃厚。臨近過年,於二十七、八日,開始以清油炸魚肉雞等,稱為“過油”。年三傘(或二十九)早上,開始換挑符,貼門神(春聯),更換中堂和神祖牌位。也有窮家於二十八就把門神貼上,故有“二十八,貼花花”民諺。早貼門神的含義是拒討帳上門,民俗中有“門神貼上門,要帳不進門”之戒規。年三十晚上設香案列豬頭(或大塊刀肉)、酒肴、果品,焚香燒紙放鞭炮,舉家以輩次,年歲大小跪墊叩拜。然後,合家吃過年團圓飯,年飯是儘其所有,以豐盛為好。飯後撤席,家長端坐堂屋中上方,晚輩依次叩頭,向老人“辭歲”,老人賞賜“壓歲錢”。除夕夜晚通宵達旦不眠,稱為“守歲”(或稱為守皮襖)。五爐香后,家長到屋外門前,燒紙焚香放鞭炮,為“接年“(迎財神)。
除農曆傳統節日外,以公曆命名的新節日,逐漸為人們所重視。元月1日為元旦節。3月8日為婦女節,3月12日植樹節,5月1日國際勞動節,5月4日青年節,6月1日兒童節,7月1日建黨節,8月1日為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節,9月10日為教師節,10月1日國慶節。

拜年禮

自古以來,於春節閑遐之際,互相往來,訪親探友,尊長隆師,稱為“拜年”。從正月初一至十六日,拜年盛行,初一至初五為拜年高峰期,十六以後拜年稱“晚年”,出了正月相互來往不再稱拜年。
到主要親族拜年的順序為:“初一叔(伯),初二舅,初三初四拜岳父”,即初一,二給本族和姥娘家長輩拜年,初四以後,次要親戚,朋友之間才開始相互交拜。拜年時,多數都要帶幾包糕點,紅糖之類的禮物。
新女婿給岳父、母拜第一個新年,要帶上比較豐富的禮物(原封退回),凡拜客至家,主人都要準備豐盛的酒宴招待,臨走時,主人只收下禮物的一部分,餘下留作“壓筐底”,主人並給新女婿和兒童拜客串錢。同輩或朋友之間先為年輕者至年長者家拜年,受拜者必回拜,否則為不禮貌。晚輩行拜年禮為“叩頭”,平輩相拜禮為“作揖”,現代拜年均改為握手問好。
過春節長輩給晚輩,特別是兒童給串錢,又稱壓歲錢。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絕大部分群眾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人過年給兒童饋以重金,少則幾百元,多則上千元。並相互攀比,此類現象既浪費,又不文明,容易影響兒童成長。

婚禮禮儀

改革開放以來,息縣基本形式新式的結婚禮儀,結婚需持雙方身份證到民政部門辦理結婚登記手續,領取結婚證書方能生效,婚禮有主婚人,證婚人,證婚人講話,新婚夫婦給與會同志鞠躬,夫婦相互鞠躬,介紹自己的戀愛經過,請同志們吃喜糖,給來客敬酒,並表示今後互敬互愛。另有旅遊結婚形式,即新婚夫婦領取結婚證后,或由公家集體組織,或任其自由行動,到大城市或名山佳水勝地度婚假,稱為“度蜜月”。但在農村,仍有媒人說親,父母強當家的訂婚舊俗,父母往往以女為貴,向求婚者索取大量錢財,對方待媳婦到家門,已是一貧如洗,債務高壘。有些家境困難者,盼媳心切,逐獨出心裁,想出換親絕招,換親是兩家有兒有女,且年齡相當互換為媳,可減少大量聘禮,但往往因感情不好而引起不良後果。

生育喜慶之禮

歷代把生男孩稱為大喜,生女成為小喜。無論是大喜或小喜,親友送禮賀喜,主人以禮設宴招待。所送禮品主要有油條、饊子、雞蛋、母雞、紅糖及小孩衣物,現多為送錢。婦女生育休假一般為一個月時間,故稱為“坐月子”,一月後稱為“滿月”。婦女在坐月子期間,忌進別人家宅,更不準進他家屋門,誤犯者得賠禮道歉,並為其燒紙焚香放鞭炮,稱為“祭宅”,婦女生小孩忌在娘家(入贅者例外)

建宅喬遷之禮

建宅為人生一件大事。經數年積蓄和工料籌備,選擇合適基礎,設計好看實惠式樣,建宅蓋房都希望經久堅固,居住安全舒適,避免在建造和居住時出事故,以求大吉大利,故於上樑或結頂時,貼楹聯(以紅紙或紅綾,寫上“姜太公在此,百物禁忌”或“吉星高照”等字樣),撒穀雨(或點紅小蒸饃),放大鞭,既表示歡慶,又寓意吉祥。而建宅必須立飲灶,待宅灶落成,遷入新居后,親友多提肉掂酒前來祝賀喬遷之喜,俗稱“燎鍋底”,現多為送錢。更有一些風流雅士,粉飾昇平,則集資鐫匾相贈,匾位木製,紅底金字,大書“瑞映華堂”等字樣,為新宅更增光彩。
進入1990年代以來,一些外出務工的人員,回村蓋起新居,但由於長年在外,蓋好后即離去,形成空居,形成浪費。
開業、考取中專大學、參軍入伍、轉正進級、陞官提拔、選送出國等,親朋好友紛紛饋贈禮品或錢至家祝賀。人們多在喜慶時,以鳴鞭示眾,設宴招待。此類饋贈送禮,相互攀比,禮金越來越重,已造成日常開支的重要負擔開支,有些人已因此負債。
臨河鄉
臨河鄉

交通


2011年,臨河鄉境內有縣鄉公路2條,總長32千米。客運汽車21輛,客運總量18萬人次。貨運汽車18輛,貨運總量96萬噸。

社會


教育事業

2011年末,臨河鄉有幼兒園2所,在園幼兒210人,專任教師9人;小學18所,在校學生4450人,專任教師189人,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100%;初中1所,在校學生850人,專任教師68人。初中適齡人口入學率、小升初升學率、九年義務教育覆蓋率均達100%。 

文體事業

1966年10月,臨河鄉開通有線廣播站。1996建成有線電視轉播塔。2011年末,有線電視用戶500餘戶,入戶率5.2%。 
2011年末,臨河鄉有文化綜合服務中心1個,村文化活動中心15個,各類圖書閱覽室15個,藏書4萬餘冊。
2011年末,臨河鄉有體育場16個,2個村安裝健身器材。經常參加體育活動人員占常住人口的3%。 

醫療衛生

2011年末,臨河鄉有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16個,門診部(所)10個;病床48張,每千人擁有醫療床位1張;固定資產總值980萬元。專業衛生人員46人,其中執業醫師15人,執業助理醫師21人,註冊護士10人。平均每千人擁有醫療技術人員1人、執業(助理)醫師0.8人、註冊護士0.4人;2011年,醫療機構(門診部以上)完成診療7.3萬人次。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達99%。 

社會保障

2011年末,臨河鄉有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戶數1420戶,人數1890人,支出163.3萬元,比上年增長25%,月人均72元,比上年增長6%;農村醫療救助136人次,民政部門資助參加合作醫療230人次,共支出17萬元,比上年增長12%。國家撫恤、補助各類優撫對象96人,撫恤事業費支出39.5萬元,比上年增長15%。參加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1.8萬人,參保率85%。 

基礎設施

● 郵政電信
2011年末,臨河鄉有郵政支局1個,郵政業務總量590萬元,純收入120萬元。電信服務網點13個,電話交換機總容量1萬門,固定電話用戶720戶,電話用戶普及率8%;行動電話用戶1.5萬戶,寬頻接入用戶200戶。 
● 能源
2011年末,臨河鄉轄區擁有輸電線路1條,15千米。完成售電545.2萬千瓦時;綜合電壓合格率99%;供電可靠率99%。 
● 水利
2011年末,各類塘堰壩550處,各類機電灌站7座,機電井600眼,灌溉面積6.2萬畝

代表人物


於文彬(1916年10月----1938年2月) 又名余士珍,化名余振芳、於啟明,河南省息縣臨河店人。出生於地主兼商人的家庭,先在家鄉讀私塾,后就讀於臨河高等小學、開封省立第一中學。1927年,臨河店發生了黨領導的“抗稅”鬥爭,使他受到愛國救民的思想熏陶。
1932年,考入焦作私立中學高中部,后被選為焦作中學學生自治會主席。
當時,擔任國文課的老師李常青(當時名叫李耀光),是中共焦作中心縣委書記,經常在課堂上講授抗日救國的道理,介紹一些進步讀物。受老師的影響,他進步很快,在黨團組織的幫助下,發起成立了讀書社。
1934年秋,經焦作地下黨支部書記陳荻羅介紹,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他利用擔任學生自治會主席職務的條件,領導和組織各班同學出牆報、演話劇、散傳單,宣傳抗日救國主張,揭露蔣介石的賣國罪行。通過這些活動,使許多青年走上了革命的道理。
1934年10月,焦作地下黨組織遭到破壞。11月,他離開焦作到了北平,開始了新的戰鬥生活。他通過同鄉關係,在華北學院辦了一個學生證,以此為掩護,開展革命工作。為了求得家庭的救濟,以在北平上學為名,讓其父及時寄給生活費。他拿到錢后,總是將錢用於革命活動,或幫助生活困難的同志。後來,父親得知他在北平的活動,極為惱怒,斷然停止了經濟上的支持。此後,生活極為艱苦,但他立志革命,從不叫苦。1935年“一二·九”運動爆發時,按照黨組織的決定,他參加了東北大學的遊行隊伍,喊出了“停止內戰,一致對外”、“打倒日本帝國主義”等口號,還同反動軍警展開搏鬥。
1936年4月,和關山復等組成新一屆共青團北平市委,他任書記。5月,根據中共中央決定,撤銷了白區的團組織,他也於同月轉為中共黨員,並任中共北平市委組織部幹事、市委大學部書記。1937年1月,不幸被捕。在獄中,他倍受折磨,但始終堅貞不屈,仍利用一些機會做黨的工作,鼓勵一些被捕的同志堅持鬥爭。同年7月27日,由於他的耐心教育,一位看守將他扮成獄卒,放出了監獄。
1937年8月底,經天津、青島,輾轉月余到達濟南,在平津同學會國際部工作。中共山東省委遵照劉少奇的指示,決定開闢冀魯邊區的抗日工作,派他前往接收原河北省津南特委和山東魯北樂陵中心縣委所轄11個縣的組織關係,籌建魯北特委。到達冀魯邊區后,成立了魯北特委,他任書記。
同年10月,魯北特委改為冀魯邊工委,仍任書記。期間,他深入發動群眾,積極準備武裝起義,先後在鹽山、慶雲無棣寧津滄縣南皮東光樂陵等縣建立抗日救國會,后又組成“華北民眾抗日救國會”,聯合廣大愛國人士參加抗日。11月,他爭取和改造了一些掌握在愛國人士手中的地方武裝,成立了游擊小組,並收集國民黨散兵游勇遺棄的槍支彈藥,向土豪劣紳借槍、募捐,擴大力量。在鹽山、樂陵、寧津、慶雲、無棣等地舉行抗日武裝起義,組織了“華北民眾抗日救國軍”,任救國軍政治部副主任。他工作深入,注意啟發廣大幹部、戰士的革命覺悟,使部隊屢建戰功,發展成為冀魯邊抗日武裝的主要力量,為開闢冀魯邊抗日根據地建立了不可磨滅的功勛。
1938年2月,不幸犧牲,他的靈柩被安葬在鹽山縣(現屬河北省)雀口鎮西。全國解放后,又遷葬於鹽山縣烈士陵園。
臨河鄉
臨河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