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牧池鄉

山東省臨沂市沂南縣轄鄉

位於山東省臨沂市沂南縣西北部。處於沂蒙山區的核心地帶,是著名的革命老區。徐向前羅榮桓陳毅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都在這裡工作、戰鬥過。這裡曾湧現出明德英王換於等模範人物,成為沂蒙婦女的傑出代表。

馬牧池鄉糧食作物以小麥地瓜玉米為主,經濟作物以蔬菜、花生黃煙和林果為主。馬牧池鄉境內礦產資源豐富,質地優良,主要有石英砂石灰岩、頁岩、花崗岩等。石英砂儲量達到8000萬噸,遠景儲量4億噸以上,屬我國北方少見的大型優質石英砂礦。石灰岩儲量達2.6億噸,遠景儲量為8億噸以上,質量優,易開採,可用於加工水泥、石灰粉、工業制鹼、電石和冶金熔劑等,市場前景十分看好。

歷史沿革


馬牧池鄉圖片
馬牧池鄉圖片
馬牧池鄉現境原屬沂水縣。1941年從岸堤、依汶劃出部分村莊成立常山區,轄48個行政村,區機關駐東南官莊。
1949年改為沂南縣第三區。
1958年3月遷駐馬牧池,改名馬牧池區。同年秋成立人民公社,11月沂南縣撤銷建制,劃歸蒙陰縣
1961年8月沂南縣恢復時划回沂南,稱馬牧池區。1968年改稱馬牧池公社,后稱馬牧池區。
1984年改稱馬牧池鄉。

行政區劃


總面積91.2平方公里,耕地面積3.1萬畝,轄37個行政村。
桃花峪吉利溝王家安子董家莊朱家坡沙山頭
野竹旺拔麻沙山新立橫河窖屋溝
東坪香爐石北村南村劉家城子西南官莊
西北官莊牛王廟東坡池西辛庄大崔家莊小崔家莊
東辛庄西寺堡杏墩子小保護常山莊社區東柳溝
張家峪子萬糧庄下柳溝山西村上柳溝柳紅峪
小窪村\\\\\
馬牧池鄉圖片
馬牧池鄉圖片

人口民族


2017年,馬牧池鄉有28898人。
馬牧池鄉圖片
馬牧池鄉圖片

文化


文物古迹

古文化遺址:東柳溝大汶口、龍山文化遺址位於馬牧池鄉東柳溝村東南。遺址東西長650米,南北寬500米,面積32.5萬平方米。地表0.5米以下為文化堆積層,厚度0.5~1米。遺址東有水溝,常出土遺物,故稱“古董溝”。出土遺物主要有夾砂紅陶罐、夾砂紅陶碗、鼎足石斧、石鑿、石鏟、背水壺等。
此外,境內還有山西村新石器時代遺址、常山莊“九女棺”遺址等。
馬牧池鄉圖片
馬牧池鄉圖片

交通


馬牧池距縣城約23公里,南與孫祖鎮接壤,北與沂水縣高庄鎮為鄰,西與岸堤鎮相連,東與依汶鎮相接。汶河自西向東貫穿全境,336省道、高界公路穿境而過,交通十分便利。東距日照港110公里,距膠新鐵路沂南站30公里,西距京滬高速公路出入口10公里,南距臨沂火車站、飛機場55公里。
馬牧池鄉
馬牧池鄉

社會


教育

馬牧池鄉初級中學是馬牧池鄉唯一一處初級中學,始建於1970年3月。
馬牧池鄉圖片
馬牧池鄉圖片

旅遊


旅遊景點

沂蒙紅嫂明德英
沂蒙紅嫂明德英
馬牧池鄉處於沂蒙山區的核心地帶,著名的革命老區,“沂蒙紅嫂”明德英、“沂蒙母親”王換於均出自老區。抗日戰爭時期,曾是山東黨政機關的大本營,徐向前、羅榮桓、陳毅等眾多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都曾在這裡戰鬥過、工作過,當時有“山東的中心在沂蒙,沂蒙的中心在沂南,沂南的中心在常山”之說。馬牧池鄉紅色旅遊資源十分豐富,主要有“沂蒙母親”王換於紀念館、山東省戰郵紀念館、紅嫂明德英故居、山東沂蒙紅色影視基地、北海銀行舊址等。
紅嫂家鄉旅遊區暨中國沂蒙紅色影視基地,位於沂南縣馬牧池鄉常山莊村,總佔地1129畝。由《中國紅嫂革命紀念館》、《常山古村》、《沂州古縣城》、《山鄉夢影視服務中心》組成,總投資2.6億元。是一處集紅色旅遊、影視拍攝、黨性教育、餐飲娛樂等功能於一體的綜合性休閑度假旅遊景區。因為拍攝為共和國60周年獻禮的長篇歷史電視劇《沂蒙》而設立是在原有村落的自然風貌基礎上稍加修飾而建立的紅色影視基地,又稱山村好萊塢,先後有電視劇《沂蒙》《沂蒙六姐妹》《沂蒙英雄》《地道英雄》《娘》電影《鬥牛》《島城風雲》在此拍攝。
鬥牛拍攝
鬥牛拍攝
曾不為外人所知,至今仍保留著古樸的村落、幽深的石板巷、石板橋以及殘破的老石屋、茅草屋。自從在這裡拍出了《沂蒙》、《沂蒙六姐妹》、《鬥牛》、《沂蒙英雄》等多部影視劇后,這個偏僻的山村逐漸走進了人們的視線,更隨著電視劇《沂蒙》在央視的熱播,以及在山東衛視和臨沂新聞綜合頻道的隆重推出,聚集了無數關注的目光!尤其電影《鬥牛》的主演黃渤先生榮獲台灣金馬獎影帝后更是將我們沂蒙山的一個小山村宣傳了出去,這就是地處沂蒙山腹地的馬牧池鄉常山莊村。電視劇《沂蒙》拍攝基地。電影《鬥牛》的故事發生地。
永不磨滅的番號
永不磨滅的番號

代表人物


王換於,東辛庄人。193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后被選為村婦聯會長、艾山鄉副鄉長。她發動婦女積極開展擁軍支前活動。1939年,中共山東分局、八路軍第一縱隊機關等先後駐東辛庄。王建安、胡奇才、陳沂、艾楚南、朱則民、朱獻輝、江華等領導幹部和一些革命烈士的子女無人照顧,王換於發動本村婦女,擔負起撫養孩子的任務。1989年1月31日,在家鄉病逝,終年101歲。被譽為“沂蒙母親”。
明德英,橫河村人,自幼聾啞。婚後同丈夫一起在該村李家林前搭起一間“團瓢”,以看林護墓、耕種林邊的零星空地為生。1941年冬天一個夜晚,日軍包圍馬牧池村,明德英放下吃奶的孩子,把山東縱隊機關一名負傷的戰士掩藏在一間空墳裡面。為救治高燒不退的戰士,明德英毅然把自己的乳汁擠在他的口中。還殺掉家中僅有的兩隻雞,做成湯給戰士補養身體。經過半個多月的精心護理,直至戰士痊癒。明德英救護傷員的事迹廣泛流傳,被譽為“沂蒙紅嫂”。她救護八路軍戰士的情節,后被編入京劇紅雲崗》、舞劇《沂蒙頌》等。
馬牧池鄉圖片
馬牧池鄉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