漾濞彝族自治縣
雲南省自治縣
漾濞彝族(yàng bì yí zú)自治縣(簡稱漾濞縣)位於雲南省西部,在大理白族自治州中部,東鄰大理市、巍山彝族回族自治縣,西連永平縣、雲龍縣,南交昌寧縣,北連洱源縣。縣城距州府29公里,是博南古道、茶馬古道上的重鎮,滇緬公路、大保高速公路、320國道和大瑞鐵路穿境而過。
截至2019年末,全縣總面積1860平方公里,轄4鎮5鄉65個村委會和1個社區,有彝、漢、白、回等13個民族,2019年末全縣戶籍總人口為105947人。2019年,全縣完成地區生產總值31.34億元、增長3.6%,人均GDP達29583元、增長20.4%。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漾濞彝族自治縣常住人口為97610人。
漾濞縣境內主要景點有:蒼山洱海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石門關景區、玉皇閣等。
2018年12月,農業農村部確定為第二批中國特色農產品優勢區。
2019年4月30日,雲南省人民政府決定漾濞彝族自治縣退出貧困縣序列。
漾濞縣名因境內有漾濞江而名。漾濞江古代寫年“樣備江”,系彝語“梯備厄”的音譯訛寫,意為“出門做活的河”。據民國九年《漾濞縣地誌資料》“釋名”說:“漾濞乃以河名,即今之漾濞河。《永昌府志》載:碧溪江,一名神庄江,一名漾水。因黑惠江源出劍川,經趙賧繞蒼山之西,與濞水合流,即謂之漾濞江。前清設漾濞巡檢司,今遂以漾濞名縣。”
漾濞古稱“蒙嶲/勐嶲”,屬哀牢國。
公元69年,哀牢國歸附漢朝,漢朝在其地設置永昌郡,邪龍縣由益州郡劃歸永昌郡。漾濞屬永昌郡邪龍縣。
公元225年,蜀漢分建寧、越雋、永昌三郡地置雲南郡,邪龍縣由永昌郡划入雲南郡。漾濞屬雲南郡邪龍縣。
西晉滅蜀漢后,漾濞亦屬雲南郡邪龍縣;西晉之後,雲南郡縣名存實亡,漾濞由當地土目把持自治。
公元6世紀,漾濞江河谷一帶形成小邦國“蒙巂”。
大理國時,分屬永昌府盛鄉郡和蒙舍鎮。
元代,分屬大理路蒙化州、永平縣,境內設樣備站。
明、清均分屬蒙化府和永昌府。
明洪武十七年(1384)在今漾濞之地設蒙化府(清為蒙化直隸廳)所屬樣備巡檢司和永昌府永平縣所屬打牛坪巡檢司,
明萬曆四十八年(1620)裁撤打牛坪巡檢司,清朝仍設樣備巡檢司,改由樣備汛(武官)轄。
民國元年(1912年)4月,雲南軍都督府批准,以原蒙化直隸廳所屬漾濞巡檢司及永平所屬漾濞里故地為基礎,划入雲龍、洱源兩縣甌脫地設漾濞縣,屬迤西道,縣域面積約為1860平方千米。同年6月1日,設漾濞縣公署於下街原巡檢司署,正式設立漾濞縣。
民國2年(1913年),迤西道改為滇西道,漾濞縣下分設東南西北中5個區,其中中區又稱城區。五區對應的今地是:東區為今干坡、順濞兩鄉地,南區為今龍潭、雞街、瓦廠三鄉地,西區為今富恆、太平兩鄉地,北區為今雙澗、脈地兩鄉地,中區為今上街鎮和河西鄉地。區下設保,保下設甲。
民國三年(1914年),滇西道改為騰越道,漾濞縣隸屬之。
民國14年(1925年)2月,縣公署遷駐上街。
民國18年(1929年)11月,廢騰越道,漾濞縣直屬於省。
民國19年(1930年),依全國制度縣以下仍設區,區以下設鄉鎮,鄉鎮下設閭,閭下設鄰。按規定應以5戶為鄰、5鄰為閭,20閭為一鄉鎮,但本縣因地廣人稀未完全按規定辦理。共實設5區36鄉5鎮171閭978鄰。其中:一區(城區)設馬廠、山甸、茂林、美翕、密場、卧龍、石鍾、淮安、仁厚、瑞鳳、沙河、上庄、秀嶺、白章14個鄉和新化、金牛、鳳翔三個鎮,共77閭496鄰。二區(東區)設向陽、石坪、玉龍、普應、長樂、碧玉6個鄉和彩雲鎮,共29閭156鄰。三區(北區)設紫陽、尚義、金盞、泮水、普坪、福壽6個鄉和脈地鎮,共27閭123鄰。四區(西區)設雙鳳、太平、普忙、石竹、富恆、長壽6個鄉,共22閶123鄰。五區(南區)設仁里、永盛、安定、純善4個鄉,共16閭80鄰。
民國21年(1932年)4月,漾濞被列為第八政務視察區;民國23年(1934年)改列第十一區;民國24年(1935年),改列為第四區;民國27年(1938年),又改列第十一區。
民國26年(1937年)廢除區和間鄰制設置。縣以下設鄉鎮,鄉鎮下設保,保下設甲。原5區改設3鎮2鄉並給鄉鎮命名:原城區設化平鎮,原東區設洱尾鎮,原南區設白竹鄉,原西區設漢營鄉,原北區設金脈鎮。
民國27年(1938年)12月,漾濞縣奉省命進行戶口整頓,改閭鄰製為保甲制。民國33年(1944年)全縣共設35保266甲。
民國36年(1947年)9月,漾濞、永平爭執了35年之久的迤古摩歸屬問題徹底解決,迤古摩正式划屬漾濞縣。民國37年(1948年),漾濞縣屬雲南省第十一行政督察區(駐大理縣)。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1950年,屬大理專區,1956年,改屬大理白族自治州;1958年,撤銷併入大理市,設漾濞區;1961年復置縣;1985年6月11日國務院批准撤銷漾濞縣,設立漾濞彝族自治縣。
巍山彝族回族自治縣毗鄰,西與永平、雲龍二縣接壤,南交保山市昌寧縣,北連洱源縣。境跨北緯25度12分-25度54分、東經99度36分-100度07分。地域北寬南窄,略呈蘑菇形,東西最大水平距離53千米,南北最大水平距離79千米,總面積1957平方千米。
漾濞縣屬橫斷山滇西高山峽谷區,地形起伏較大。境內最高點為東北部點蒼山馬龍峰,海拔4122米;最低點在南境羊街河入漾濞江的匯流處,海拔1174米。地勢由北向南漸次降低,北部山勢陡峻,嶺谷高差在2000米以上,南部山勢平緩,嶺谷高差小於2000米。
漾濞縣風景
其中,大理石礦儲量達126.147萬立方米;優質建築沙石保有儲量不低於500萬立方米;麻岩儲量達5000萬立方米。
漾濞縣縣境內有植物種類達182科926屬2840種;有野生動物96科,4個亞科309種;有野生食用菌3000多種。
漾濞縣水資源總量12.6億立方米,人均佔有水資源量1.28萬立方米;水能蘊藏量達45萬千瓦。
(以上資料,截至於2011年)
石門關景區
1952年7月至1957年6月,縣以下設區,區下設鄉,全縣共設3區48鄉。
1956年7月,雲龍縣一區河東鄉的芷打拉、皮匠房、莊房、三星廠、白蕎地、撤哥密、羅里密、鐵匠房、董家村等9個自然村共20餘平方千米劃歸漾濞縣。
1956年11月16日國務院全體會議第40次會議決定:撤銷大理專區,設置大理白族自治州,漾濞縣屬大理州。
1957年7月至1958年8月,縣下設鄉,全縣設14鄉:上街鄉、淮安鄉、白羊鄉、河西鄉、馬廠鄉、太平鄉、富恆鄉、平坡鄉、小村鄉、脈地鄉、燒澗鄉、瓦廠鄉、龍潭鄉、雞街鄉。
1958年10月末,中共大理地委發《關於並縣建制的通知》,將全州13個縣(市)合併為6縣(市)。其中,漾濞、大理、鳳儀、下關合併為大理市,屬大理州,漾濞設區(1960年9月13日國務院全體會議第103次會議通過)。
1958年10月至1961年9月,大理市(縣)漾濞區下設公社5個,管理區49個。
1961年6月,原大理市分設為下關市、大理縣,漾濞屬大理縣仍設區(1962年3月27日國務院全體會議第115次會議決定)。
1961年10月,復設漾濞縣,仍屬大理州(1962年10月27日國務院全體會議第117次會議決定)。
1961年10月至1963年2月,縣下設公社,公社下設生產大隊。其中1961年10月全縣設14公社187大隊,漾濞、淮安、白羊、河西、馬廠、太平、富恆、平坡、小村、脈地、燒澗、瓦廠、龍潭、雞街。1962年5月合併為11公社101大隊。
1963年1月,進行農村體制改革,縣下設區,區下設公社(俗稱小公社),原11個公社合併為6個區,上街區(原漾濞、淮安、白羊、河西、馬廠公社)、太平區、富恆區、平坡區(原平坡、小村公社)、脈地區(原脈地、燒澗公社)、龍潭區(原瓦廠、龍潭、雞街公社),101個大隊合併為62個小公社。
1966年,縣下設公社、鎮,公社下設大隊,鎮下設居民委員會。全縣設1鎮2居委會,11公社65大隊,上街鎮、淮安(原淮安、白羊公社)、東風(原河西、馬廠公社)、太平、富恆、平坡、小村、脈地、燒澗、瓦廠、龍潭、雞街公社。
1984年,縣下設區、鎮,區下設鄉、鎮,區級鎮下設街道辦事處。全縣設區11個,區級鎮(縣轄鎮)1個(上街),設鄉62個、鄉級鎮(區轄鎮)3個(平坡、脈地、龍潭),街道辦事處2個,上街鎮、淮安區、河西區、太平區、富恆區、平坡區、順濞區、脈地區、雙澗區、瓦廠區、龍潭區、雞街區。
1987年撤區建鄉,原淮安區、上街鎮合併設上街鎮,其餘各區改設鄉,原各鄉鎮一律改設為村公所;全縣設1鎮10鄉,65個行政村、2個街道辦事處。
1988年以後,縣下設鄉、鎮,鄉鎮下農村設行政村,城鎮設街道辦事處,全縣設10鄉1鎮,上街鎮、河西鄉、太平鄉、富恆鄉、平坡鄉、順濞鄉、脈地鄉、雙澗鄉、瓦廠鄉、龍潭鄉、雞街鄉;下設65個行政村,2個街道辦事處。
1996年,漾濞彝族自治縣轄1個鎮、10個鄉:上街鎮、雙澗鄉、脈地鄉、富恆鄉、太平鄉、河西鄉、平坡鄉、順濞鄉、龍潭鄉、雞街鄉、瓦廠鄉。縣政府駐上街鎮。
2001年11月,脈地鄉撤鄉設鎮。2001年末,全縣轄4個鎮、7個鄉,上街鎮、河西鎮、平坡鎮、脈地鎮、雙澗鄉、富恆鄉、太平鄉、順濞鄉、龍潭鄉、瓦廠鄉、雞街鄉。
2005年,漾濞縣撤銷上街鎮和河西鎮,設立蒼山西鎮,鎮政府駐原河西鎮下街(省政府2005年10月24日批准);撤銷脈地鎮和雙澗鄉,設立漾江鎮,鎮政府駐原脈地鎮政府駐地(省政府2005年12月24日批准)。
2006年,漾濞彝族自治縣轄3個鎮、6個鄉,蒼山西鎮、漾江鎮、平坡鎮、富恆鄉、太平鄉、順濞鄉、瓦廠鄉、龍潭鄉、雞街鄉。共有1個居委會、65個行政村。縣政府駐蒼山西鎮。
2014年,撤銷順濞鄉,設立順濞鎮;同年,蒼山西鎮、漾江鎮被列為全國重點鎮。全縣現轄4個鎮、5個鄉,蒼山西鎮、漾江鎮、平坡鎮、順濞鎮、富恆鄉、太平鄉、瓦廠鄉、龍潭鄉、雞街鄉。
截至2021年3月,漾濞彝族自治縣轄4鎮5鄉65個村委會和1個社區,分別為蒼山西鎮、漾江鎮、平坡鎮、順濞鎮、富恆鄉、太平鄉、瓦廠鄉、龍潭鄉、雞街鄉。
截至2017年底,漾濞縣戶籍人口為105926人,其中:鄉村人口72051人,城鎮人口33875人。按性別分:男性54771人,女性51155人。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漾濞彝族自治縣常住人口為97610人。
漾濞縣是以彝族為主的民族聚居地區,共有彝族、漢族、白族、回族等17個民族。按民族分:漢族34314人、彝族51463人、白族11964人,其他少數民族8185人(2017年底)。
2017年,漾濞縣完成地區生產總值227187萬元,增長10.2%,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61198萬元,增長6.1%;第二產業增加值84761萬元,增長11.5%;第三產業增加值81228萬元,增長12%。第二產業中工業實現增加值65884萬元,增長11.7%;建築業實現增加值18877萬元,增長10.5%。
漾濞縣景區
2017年,漾濞縣完成工業總產值303479萬元,增長8.48%,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完成總產值109151萬元,增長25.96 %;規模以下工業完成總產值 194328萬元,增長0.63 %。全年完成工業增加值65884萬元,增長9.36%,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完成增加值29677萬元,增長17.3%。全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00921萬元,增長27.4%;完成利潤總額 4067萬元,增長154.98%;完成利稅總額6998萬元。全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完成銷售產值105949萬元。共有房地產開發企業2戶,全年完成投資 12000萬元,商品房銷售面積25742平方米,減少23.79%。商品房銷售額15165萬元,增長22.01%。
玉碎瀑布
漾濞縣交通以公路為主,經過境內的鐵路---大瑞鐵路,正在建設中。截至2007年末,漾濞縣公路里程達1360千米,其中國道55.5千米、省道24.4千米、縣道234千米。
石羊戲水
截至2017年底,漾濞縣有公共圖書館1個,公共圖書館藏書量40000冊,其中電子文獻 150冊;年末全縣廣播電視人口覆蓋率為92.8%,有線電視入網率達50%。
石門關福國寺
漾濞石門關
佛國寺五鳳樓
百丈岩橋
百丈岩橋位於漾濞縣城東10公里處,在點蒼山西麓,為一斷岩峽谷。兩壁間相距僅數尺,淵深百餘米。
福國寺五鳳樓
福國寺五鳳樓位於黑龍潭公園北端,始建於明代,1983年被公布為雲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楊純緒
佛國寺遺址
蒙朝賢
蒙朝賢,號蒼西子,邑明經。朝賢篤學,教子有義方。歲飢,倡捐鹽米賑孤弱。生平交遊多名士。工詩文,所著有《睡鄉吟》一卷。
阿中立
阿中立,字象山。咸豐壬子科解元,后舉孝廉,著有《星象考》一書。
趙義
趙義,字質民。嘉慶已卯科人。嗜學不倦,為林則徐所器重。居官尤清正,改仕后隱居林泉。著有《仁字集》、《義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