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關鎮

隸屬於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

下關鎮隸屬於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是大理州、市政府所在地,是雲南滇西地區的政治、經濟、交通中心。其前身為雲南省下關市,建市於上世紀50年代,是雲南最早建市的四個地區之一(昆明,下關,箇舊,東川),后80年代下關市與大理縣,鳳儀縣合併成立大理市,下關成為大理市的下屬鎮。下關國土面積168.71平方公里,城市建成區面積為48平方千米,常住人口約35萬人。

國道G320線,G214線,G56線,G5611線,G5612線交匯於下關,大理火車站也位於下關境內,下關距大理機場僅12公里,可謂是交通十分便利。以及雲南5個國家級經濟開發區之一,滇西唯一一個國字型大小經開區——大理經濟開發區也位於下關境內。

下關鎮在唐代為南詔國龍尾城,因地處要道,曾是“天寶之戰”著名的古戰場。太和城遺址(位於北部的太和村)、《南詔徳化碑》、佛圖寺塔列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大唐天寶戰士冢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19年7月8日,雲南省人民政府對大理市下關鎮和調整鳳儀鎮部分行政區域設立街道的問題作出了批複,同意撤銷大理市下關鎮;從鳳儀鎮劃出滿江、紅山、晉湖3個村委會,在原下關鎮和鳳儀鎮劃出的滿江、紅山、晉湖3個村委會行政區域範圍內科學合理設置街道。

村情概況


下關鎮
下關鎮
大理市下關鎮是大理州、市政府所在地,2008年末人口數約20萬人,其中農業人口36226人,農業戶9830戶,耕地面積11541萬畝,
人均佔有耕地0.32畝,2006年蔬菜種植面積1.48萬畝,產量3.9萬噸,產值1950萬元,全鎮農村總收入達322917萬元,比上年增10%,財政總收入提前4年實現“十一五”規劃目標,達10022萬元,比上年增長36.4%,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3792萬元,同比增長52%,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4513元,比上年增加150元。
下關鎮農業屬典型的市郊型農業,無公害蔬菜,特色花卉產業已基本形成規模,冬無嚴寒,夏無酷暑的氣候,資源對發展蔬菜等經濟作物有得天獨厚的優勢,現有常年蔬菜地已被雲南省農業廳認定為無公害蔬菜生產基地,實現農業現代化和可持續發展作出典型示範。
堅持“政府營造環境,企業創造財富”的理念,“用優秀項目促發展,以專業市場帶繁榮”的工作思路,充分發揮區位優勢,切實加大招商引資力度,深化企業改革,努力培植財源,著力增強發展後勁,以非公有制經濟為主導,商貿物流業、服務業、居住業和交通運輸業為支撐的鎮域經濟格局基本形成。

歷史沿革


下關鎮
下關鎮
1958年建城市服務公社,1962年設下關街道,1983年設立下關辦事處(1992年改下關街道)、市郊區(1987年改市郊鄉)。1998年6月,撤銷下關街道、市郊鄉,合併設立下關鎮。1997年,下關街道面積12平方千米,人口9.7萬,轄龍尾街、中丞街、菜園巷、啟文街、西大街、人民街、鴛浦街、文化路、龍溪路、關平路、蒼山路、小花園、興國路、人民南路、泰安路、一號橋16個居委會;市郊鄉面積138平方千米,人口2.8萬,
轄龍泉、玉龍、大關邑、荷花、溫泉、福星、金星、文獻、吊草、大麥地10個行政村。2005年,將原七里橋鎮洱濱、太和、劉官廠、大庄4個行政村劃歸下關鎮管轄。

自然資源


下關鎮
下關鎮
下關鎮地處大理州政治、文化、經濟中心,是滇西物資集散和交通樞紐的重鎮。本鎮西依蒼山,東有洱海,年降水量695.3㎜、年均氣溫15.1℃,晝夜溫差小,環境污染少,山林、水、風、地熱礦等自然資源豐富。
國土資源:全鎮國土面積235.211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12298.59畝,基本農田保護面積18420畝。
山林資源:林地面積149497.5畝,其中公益林116445畝、商品林3305.5畝。詳細情況為自留山23394.1畝、四荒山1210.2畝、均山6112.0畝、其他形式的有11412.4畝。以上山林的產權,結合該省的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按不同類別已劃分到戶,並以權證的形式將以固定山林權。
水資源:以洱海水資源為主,加之年降水的儲蓄,該鎮水資源豐富,全鎮水域面積200畝,水資源面積100平方公里,主要水庫有向陽水庫,庫容16萬立方米,大小不等的水塘有9個。境內主要河溪有金星河、福星后河、陽南河、亭溟溪、莫殘溪。
風力資源:常年有風,最大達六級以上。
其他資源:中藥材資源、野生菌、稀有植物品種、野生動物、洱海水產品資源、地熱礦、熱礦水等。

社會


基礎設施

下關鎮堅持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加強了農田水利、能源、交通等基礎設施的建設。極大地改善了農民群眾的生產生活條件。
下關鎮
下關鎮
水利基礎設施建設:轄區內現建成大庄、前進、小關邑抽水站5個,小(Ⅱ)型水庫1座,總庫容16萬立方米,小水塘有9個,給農業生產提供用水。雞舌箐引水渠、紅旗渠引水渠為城鄉提供優質源水。投資10萬餘元建成了吊草吳家村人畜飲水工程,農村安全飲用水達98%。
五通情況:全鎮行政村均已實現通路、通水、通電話、通廣播電視,自然村也基本實現五通。
能源建設:全鎮建有沼氣池1708口、完成“一池三改”150個,安裝太陽能4381個。
集貿市場:全鎮建成大庄集貿市場、北區集貿市場、太和集貿市場等19個。
鎮區街道情況:鎮區主幹道均已硬化,硬化率達100%,主幹道排水、路燈安裝、行道樹栽種等配套設施均已完善,能正常使用。
環衛設施:全鎮現有新舊公廁72座、垃圾填埋場1個、垃圾坑50個、垃圾桶476隻、配備垃圾車4輛、垃圾清運人員79名。

文化教育

下關鎮
下關鎮
下關鎮現有初級中學五所:下關一中初中部,下關四中(分新校區和老校區),下關五中,下關六中,下關育才中學。學校教育設施配有遠程教育、運動場、微機室、圖書室、多媒體報告室,初中普及率達100%。
下關鎮
下關鎮
全鎮有16所小學,佔地面積79873平方米,校舍建築面積29490平方米。現有144教學班,在校學生4524人。在職在編教師259人,本科學歷20人,佔7.7%,專科學歷149人佔57.6%,高中中專學歷85人佔32.8%,初中及以下5人佔1.9%。中職教師144人佔55.6%,初職教師106人佔40.9%,見習及其他9人佔3.5%。每所學校配有“三網合一”班班通,兩所學校配有微機室,五所配有電子備課室、多媒體報告室,學校遠程教育、運動場、圖書室、實驗室均色配齊。小學入學率、鞏固達100%。小學附設學前幼兒班14所,有27個班973個學生,教師27人。幼兒園5所,有31個班,幼兒1199人,幼兒教師81人.
下關鎮文化站,2001年6月竣工,建蓋了文化體育活動中心綜合樓,總投資160多萬元,總面積1860多平方米。
全鎮組建成立了27個文化室,業餘文藝隊76支,洞經古樂8支,有省級老藝人3人,龍獅隊6支,彝族打歌隊2支。為了打造特色品牌,2005年11月再次組建了下關鎮金花管樂藝術團,共有50人,金花管樂藝術團成立后,曾頻頻出現於州市各種會議、禮儀等慶典場所,共演出78場。下關鎮文化站舉辦各類文藝培訓班396期,培養人才達39600多人次,共舉辦大型文體運動會7屆,中小型文藝活動400多場。

經濟


下關鎮
下關鎮
下關鎮下關鎮是大理州、市政府所在地,是大理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轄區面積168.71平方公里,下設10個居委會14個村委會,56個自然村,123個村民小組,全鎮農業人口36735人,勞動力有22660人,外出務工勞動力8365人,
下關鎮
下關鎮
耕地面積12058畝,人均耕地0.33畝,當年糧食總產653.4萬公斤,人均糧食178公斤,農民人均純收入達4513元,由於下關鎮地理位置特殊,農民多以打工為主,全鎮經濟收入多樣化,各種產業多元化,第一產業以無公害蔬菜,大棚蔬菜種植為主,以畜牧業為輔助,建立了4個進口奶牛規模養殖場和多個本地奶牛規模養殖場,第二、三產業發展良好,以建築、運輸、商飲、服務業為主。
2006年底全鎮財政收入突破億元大關達到10020萬元,農村經濟總收入達322917萬元,其中農業收入10757萬元,林業收入375萬元,畜牧業收入6516萬元,漁業收入1085萬元,工業收入3818萬元,建築業收入62459萬元,運輸業收入19656萬元,商飲業收入131387萬元,服務業收入42313萬元,
其它收入10188萬元,鄉鎮企業發展良好,企業個數3882個,比上年增15.5%,從業人員18072人比上年增22.1%,總產值172634萬元。營業收入224759萬元,比上年增10%,鄉鎮企業的發展解決了我鎮失地農民的生產、生活問題。

特色產業

大庄蔬菜
大庄蔬菜
下關鎮全面推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優化農業產業布局,提高農產品的產量和質量,已發展特色優質和有市場競爭力的常年無公害蔬菜11700畝,冬早蔬菜3100畝,年產各種商品菜5.5萬噸,林果經濟持續發展,已掛果核桃面積200畝,紅梨基地。櫻桃園等經濟林果已形成規模,以珠海樂園花鳥市場為龍頭,在全鎮原來1000畝花卉的基礎上,形成以蘭花。杜鵑花“三花和園藝綠化為主的花回卉產業基地。
發展商貿物流業,做大做強專業市場,鞏固已形成的市場體系,對文獻大理建材城,金星天馬裝潢材料市場,金星傢具市場,金山合鋁合金市場等各大專業市場,加強管理,引進資金,鞏固市場佔有份額,增強市場競爭力。
結合大理市發展旅遊城市的思路,大力發展第三產業。根據市場需要對沙壩魚,洱海魚,大麥地彝家土雞,龍尾小吃等地方特色餐飲業,帶動旅遊業的發展。

人口民族


人口衛生

下關鎮
下關鎮
下關鎮下關鎮總人口187189人(其中農業人口有3萬餘人),轄區人口20多萬人。聚居著白、漢、回、彝等21個民族,人口自然增長率為1.93%。
現有醫療服務體系:轄區內有州市直屬各大醫院和私立醫院30多個,鎮屬醫院有中西醫結合醫院1個。每個村委會有1個衛生所(金星村除外),共有13個衛生所,病床共有90個,擁有各級醫務人員174人,其中衛生技術人員166人,占醫務人員比例為95%。2006年傳染病發病率為萬分之24.84;“四苗”覆蓋率為98%。
全鎮已婚育齡婦女37837人。採取各種節育措施人數是:男女節扎5859人,放置宮內節育器25029人,皮下埋植6人,口服及注射避孕藥382人,使用避孕套2470人,外用藥62人,採取其它措施36人,綜合節育率89.7%,長效節育率81.6%,葯具率7.7%。流動人口總數24262人,其中已婚育齡婦女5940人,領取《獨生子女父母光榮證》20597人,其中2007年領證583人,比2015年同期減少140人,減幅為24%。
全鎮13個衛生所都完成了村級標準化衛生室建設。於2005年底成立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管理委員會,發放了8萬多份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宣傳資料。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戶數有13931戶,共計35896人,參合率為148.71%.

文化


人文地理

下關鎮不但是滇西的現代化重鎮,又是一個有著豐富歷史文化遺跡的城鎮。其前身龍尾關古城始建於唐朝,其地處進入南詔國都的咽喉地帶,曾是南詔與唐朝抗爭的古戰場,“天寶之戰”即發生在此。下關鎮文化遺產豐富,擁有3個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太和城遺址、《南詔徳化碑》、佛圖寺塔;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個:大唐天寶戰士冢;州、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4個:將軍洞(含大青樹)、龍尾城遺址、大展屯東汗墓遺址、大理州人民政府辦公樓。鎮內有21個少數民族,主要以白族為主,民風民俗豐富多彩,使人目不暇接。
下關鎮
下關鎮
太和城遺址
南詔故都太和城遺址,位於大理市下關鎮太和村,地處下關(南詔時期的龍尾關)至大理之間的蒼山佛頂峰麓,南距下關6公里,北與大理古城相隔7公里。這裡是大理壩子中蒼山與洱海之間陸地距離較短的咽喉要地,是由龍尾關進入大理古城的必經要道。太和城西倚蒼山險要,東臨寬闊的洱海天塹,是蒙舍詔進一步奪取大理河蠻之地,全面統一六詔的要塞,是南詔建國初期的首選都城。
《南詔徳化碑》
《南詔德化碑》,於南詔贊普鍾十五年,即唐大曆年(公元766年)所刻,碑高3.02米,寬2.27米,厚0.58米。青石質,正書,文字剝蝕嚴重。碑陽刻正文3800餘字,現僅存320字。碑陰刻南詔重要職官題名41行,3000餘字,現僅存556字。李元陽《萬曆雲南通志》首錄原文,1963年,大理縣人民委員會根據萬曆《雲南通志》用大理石另刻全文嵌於碑室壁上,以供參觀者賞識。《南詔德化碑》是唐代南詔政權遺留下來的“雲南第一大碑”。
佛圖寺塔
佛圖寺塔
佛圖寺塔
佛圖寺塔,現當地俗稱為蛇骨塔,位於大理市下關鎮陽皮村北側的佛圖寺前,地處大理蒼山斜陽峰麓,北鄰陽南溪,南距下關三公里,東距214國道約500米。
大唐天寶戰士冢
一、萬人冢
大唐天寶戰士冢俗稱萬人冢,位於下關天寶街西段南側。唐天寶十年(751年)及天寶十三年(754年),唐玄宗派鮮於仲通及李宓兩次率兵18萬人征討南詔,皆全軍覆沒,李宓戰死。閣羅鳳收殮唐兵屍體埋葬於此,稱“萬人冢”。
二、千人冢
下關鎮
下關鎮
千人冢,位於大理市下關鎮舊鋪村東,地石曲村西,320國道南側。為一直徑8米,高2.5米的圓形土丘,同是唐天寶年間陣亡戰士冢墓。大唐天寶戰士冢(包括萬人冢、千人冢)1995年9月,被大理市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一批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7年12月,被大理州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一批州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3年11月,被雲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四批省級重點保護單位。
將軍洞(含大青樹)
將軍洞位於大理市下關鎮境內蒼山斜陽峰麓,南面是山澗,北面為緩坡,西面為斜陽峰,東面為上村。將軍洞又稱將軍廟,始建於明代,明嘉靖二十九年(公元1550年),李姓族裔呈請建廟,是為“唐李公之廟”,李宓被尊為利濟將軍,奉為上村本主。
1985年9月20日,將軍洞被大理市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一批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廟前大青樹(榕樹)植於將軍洞門樓前南側,清代種植,至今樹榦粗大,直徑約2米,樹高20米。
如今的將軍洞,建築格局已較為完整,加之環境清幽,香火異常旺盛,已成為大理地區重要的宗教場所。
龍尾城遺址
龍尾城又名龍尾關、下關,位於下關西洱河北岸,西起天生橋,東至大關邑村,由蒼山斜陽峰南坡向東延伸,城南有天然護城河——西洱河。龍尾城遺址是南詔古城遺址,是南詔都城的南大門,有重要的歷史價值。
1985年被大理市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一批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8年被大理州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一批州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2年被大理市人民政府劃定保護範圍和建設控制地帶,並設立標誌碑、說明書,1993年拍攝了該文物保護單位的錄像資料,使文物保護單位得到了有效的保護和管理。
下關鎮
下關鎮
大展屯東汗墓遺址大展屯東汗墓遺址位於下關北郊大展屯村西20米處。1983年當地農民取土時發現此墓,大理州文管所進行發掘清理。該墓為南北向,墓分墓道、前後墓室、耳室、通道。墓磚為菱形幾何紋,是典型的汗磚紋飾。出土了圓形陶質水田模型一件,陶屋模型一件,以及陶倉、陶盆、陶佣殘足實物。1985年被大理市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一批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9年立標誌碑,1992年立說明碑。
大理州人民政府辦公樓
大理州人民政府辦公樓位於大理市下關人民南路與幸福路之間,坐南向北。辦公樓以典型的三層蘇式建築門樓為中心,向東西兩翼延伸,呈東西對稱的二層磚混樓房,為蘇式建築與大理民居建築相結合的產物。佔地面積2100平方米。該樓建於1957年,1958年1月1日正式投入使用。大理州人民政府辦公樓自建樓至今,已有四十多年。其間歷經了建州以來的十一屆政府,見證了大理白族自治州歷史的發展,是大理州建州的標誌性建築。2003年被大理州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三批州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交通


下關鎮現有一個一等火車站,隸屬於昆明火車站,建於1999年,位於大理市蒼山路261號,是廣大鐵路終點。現在廣通-大理鐵路正在進行複線化改造,預計2018年左右改造完畢后通車,屆時,昆明到大理的時間將縮減到2個小時左右。大理站連接昆(明)廣(通)大(理)鐵路,大(理)保(山)瑞(麗)鐵路,祥(雲)臨(滄)普(洱)鐵路,大(理)麗(江)香(格里拉)鐵路,可謂是發展前景廣闊,這些鐵路都通車以後大理站將一躍成為滇西第一樞紐站,為大理經濟社會發展起到更大助推作用。大理東站有可能成為昆局下屬新機務段。現在大理已開到昆明的火車,一天4趟和到麗江的火車,十分便利。
下關鎮現在有4個客運站,分別是大理興盛客運站(環城南路風車廣場),大理快速客運站(環城南路和龍溪路交叉口),大理客運北站(大麗路),大理東部客運站(巍山路)。其中大理興盛客運站為主要的長途汽車站,裡面有發往保山,昆明等地的長途汽車,其餘三個站主要負責近距離客運任務。
大理機場
大理機場
大理機場位於洱海東南岸,東靠群山,西臨洱海、點蒼山,距州府“魅力城市”——大理市東13公里,總佔地面積3539畝。1992年8月2日國務院,中央軍委批准新建。1995年11月28日正式通航,2007年進行了改擴建工程,2009年擴建工程完工正式投入使用,大理機場航站樓10050平方米,登機橋3個,停機坪10個,飛行區等級為4C,是雲南省內重要的支線機場、旅遊機場。大理機場目前有飛往北京、上海、廣州、深圳、昆明、西雙版納、成都、重慶、鄭州、長沙、南京、杭州、天津、西安和武漢的十五條航線,每日進出港航班32至40班,預計還將開通往廈門、瀋陽、溫州、青島、大連及香港、新加坡、台北等

獲得榮譽


2019年9月11日,下關鎮入選“2018中國西部鄉鎮綜合競爭力50強”。 \
上榜“2018年度全國綜合實力千強鎮”。
2019年10月,下關鎮入選“2019年度全國綜合實力千強鎮”。
下關鎮
下關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