梭鱸

鱸科動物

梭鱸原分佈於歐洲的鹹海、黑海、裏海以及波羅的海水系的河流、湖泊,在我國僅分佈於新疆伊犁河水系和額爾齊斯河水系。梭鱸抗病能力極強,生長速度快,肉質細嫩,肌間刺少,營養價值極高,其蛋白質含量超過20.53%,比鱖魚還高,5種致鮮氨基酸含量也高於虹鱒魚,食用效果明顯好於鱖魚,有“淡水魚王”之稱。

梭鱸自然分佈在淡水和鹹淡水水域中。梭鱸的生活環境要求水質清新,透明度高且有微流水,對溶解氧的要求較高,通常不到溶氧低的水域活動。梭鱸為兇猛性魚類,成魚主要以其他小型魚類為食。梭鱸仔魚的開口餌料為輪蟲以及甲殼類的無節幼體,也可攝食人工投喂的蛋黃顆粒。原分佈於歐洲鹹海、黑海、裏海及波羅的海水系的河流、湖泊及等鹽線在7-9‰範圍的海區。

物種簡介


學名:梭鱸(pikeperch)
拉丁名:LuciopercaLucioperca
俗名:小狗魚(新疆俗稱),牙魚
目:鱸形目
科:鱸科
屬:梭鱸屬
梭鱸原分佈於歐洲的鹹海、黑海、裏海以及波羅的海水系的河流、湖泊,在我國僅分佈於新疆伊犁河水系和額爾齊斯河水系。梭鱸抗病能力極強,生長速度快,肉質細嫩,肌間刺少,營養價值極高,其蛋白質含量超過20.53%,比鱖魚還高,5種致鮮氨基酸含量也高於虹鱒魚,食用效果明顯好於鱖魚,有“淡水魚王”之稱。

形態特徵


口端位,略傾斜。上下頜、犁骨與齶骨均具齒,上、下頜及齶骨尚有大犬齒。體被櫛鱗,頰部無鱗或僅上部具鱗。背側灰綠色,成魚具12—13條褐色橫斑。背鰭具黑色縱斑。
歐洲梭鱸
歐洲梭鱸
梭鱸體肥肉厚,體呈梭形,頭小,吻尖,口前位,口間距不大,上下頜有顎齒和
犬齒,鰓部生有銳利的小剌。背鰭較長,分為前後兩部分,尾鰭為分叉的正形尾。腹鰭在胸部稍後於胸鰭。梭鱸的身體淺黃色,腹部呈淡黃色、黃白色或淡青色色調,身體的兩側有大致縱行的黑色不規則色素斑8-12條。體形長,稍側扁;頭小,吻尖;眼較大,側上位,眼間隔寬坦;口前位,稍斜;上頜骨后緣伸過眼后緣,上下頜、犁骨與胯骨有牙,上下頜和顎骨有大犬牙;鰓孔大,側位,鰓蓋膜不與峽部相連;鰓蓋條7,鰓耙呈塊狀,頂端有小刺;體被櫛鱗,頰部無鱗或僅上部有小鱗;側線達尾鰭,側位且稍高;有兩個背鰭,第1背鰭上緣圓形。第3-6棘鰭最長;第2背鰭第1-2鰭條最長;臀鰭較短,始於第2背鰭中部下方,第l鰭條最長;胸鰭橢圓形,側位,稍低;腹鰭胸位;尾鰭分叉。背側呈灰綠色,成魚有12-13條褐色橫斑;腹側呈淡白色;背鰭呈黃色有黑色縱斑;胸鰭與臀鰭呈淡黃白色,尾鰭常有小暗斑。

棲息環境


梭鱸自然分佈在淡水和鹹淡水水域中。梭鱸的生活環境要求水質清新,透明度高且有微流水,對溶解氧的要求較高,通常不到溶氧低的水域活動。因此,梭鱸對水中溶氧的要求比一般鯉科魚類高。適宜梭鱸生長的溶氧量在5毫克/升以上,一般不應低於3毫克/升,其溶氧的危險界限為2毫克/升。pH值變化於7.4-8.2之間。

分佈範圍


原分佈於歐洲的鹹海、黑海、裏海以及波羅的海水系的河流、湖泊,
60年代初,由中亞擴散分佈到我國新疆伊犁河水系和額爾齊斯河水系。
水域範圍
梭鱸原分佈於歐洲鹹海、黑海、裏海及波羅的海水系的河流、湖泊及等鹽線在7-9‰範圍的海區。已成為歐洲很多國家的養殖對象。中國新疆最早於1960年從俄羅斯引進梭鱸至伊犁河-巴爾喀什湖水系及額爾齊斯河水系,1985年發現梭鱸已由中俄界湖興凱湖進入黑龍江流域。1993年以來,梭鱸已先後被移植到山東、湖北、北京、天津等多個省市。
國家地區
分佈於阿富汗、亞美尼亞、奧地利、亞塞拜然、白俄羅斯、波士尼亞赫塞哥維納、保加利亞、中國、克羅埃西亞、捷克、丹麥、愛沙尼亞、芬蘭、喬治亞、德國、希臘、匈牙利、伊朗伊斯蘭共和國、義大利、哈薩克、吉爾吉斯斯坦、拉脫維亞、立陶宛、摩爾多瓦、黑山共和國、北馬其頓、挪威、巴基斯坦、波蘭、羅馬尼亞、俄羅斯、塞爾維亞、斯洛伐克、斯洛維尼亞、瑞典、瑞士、塔吉克、土耳其、土庫曼、烏克蘭、烏茲別克。

生長繁殖


在新疆自治區地處阿勒泰地區的額爾齊斯河及福海縣布倫托海,梭鱸的繁殖季節在每年的5~6月底,北京地區為4月份,當水溫升至8~12℃時梭鱸即可進行繁殖。親魚一般的性成熟年齡為3齡。在人工養殖條件下2齡可達性成熟。繁殖水溫和自然繁殖的習性同加州鱸魚基本相似。
在自然水域中,梭鱸親魚選擇有樹木鬚根、有藻類植物的地方,由雄魚用鰭和身體將樹根、雜草、碎石等物築成魚巢供產卵,然後將成熟的雌魚趕到魚巢進行發情產卵,產卵受精后雄魚在魚巢附近守護,直到孵出魚苗。
也可以在親魚培育塘進行自然繁殖。在親魚培育塘用棕樹片設置人工魚巢,魚巢個數比雌親魚多10~20%,魚巢沿著池塘四周設置,魚巢設置在距池塘邊50cm的水下30cm左右的地方,但又不能貼近池底,防止污泥復蓋魚卵。受精卵可在原塘孵化,也可以移到水泥池或清過塘的池塘中孵化,移走粘有受精卵的魚巢后要補充新的魚巢。
梭鱸的性成熟年齡在原產地雌性為3-5齡,雄性為2-4齡。在廣東1齡即成熟。繁殖水溫下限為7℃,上限為20℃,最適水溫12-18℃。梭鱸為一次性產卵魚類。自然水域中,在繁殖季節雄親魚選擇適宜的生態環境,用鰭和身體將植物根須、沙礫等築成相當於體長2倍的產卵巢,然後將成熟的雌魚趕進魚巢進行繁殖。受精卵卵粒淡黃色、具黏性,卵徑1.1-1.6毫米。雌魚產卵後由雄魚護巢,雄魚用鰭扇動水流增加溶氧和清除泥沙,並驅趕靠近魚巢的雜魚,直守護到孵出魚苗。尾重2-3公斤的雌性親魚懷卵量為30-40萬粒。梭鱸的繁殖習慣同加州鱸基本相同。

池塘養殖技術

梭鱸俗稱十道黑、牙魚,在分類上屬鱸形目(Pericformes)、鱸科(percidao)、梭鱸屬(Lucioperca),是鱸科重要的經濟魚類之一。2003年4月,順德區從新疆引進梭鱸魚苗8000尾進行成魚池塘養殖,經過1年的試養,魚種成活率達92%以上。現將試驗情況總結如下:

池塘條件

試驗地點選擇位於順德區杏壇鎮北沙村,池塘是經過重新整治的、連片的、高標準池塘,其進排水方便,水源水質較好,排灌合理。池塘面積6畝,池塘深3m,池水深2.5m~2.8m。

魚种放養

養殖魚苗來自新疆額爾齊斯河水系,尼龍袋充氧空運,總數8000尾,規格為體重15g/尾~20g/尾,體長5cm~6cm。池塘在魚苗放養前用生石灰進行清塘消毒。魚苗放養時,不要急於打開充氧袋,可將充氧袋置於池塘中,使魚苗適應溫差的變化,待袋內溫度與池塘水溫相差2℃時再打開充氧袋,用3%的食鹽水消毒魚苗10分鐘後放養下塘。

養殖管理

1.養殖模式有主養和混養2種養殖方式,本試驗以主養模式為主,放養密度1200尾/畝,搭配放養鱅魚30尾/畝以為調節水質。
2.飼養管理梭鱸是天然水域中的掠食性魚類,對水質的要求很高,應注意水質的調節,特別是溶解氧的含量,當水體溶解氧低於4mg/L時出現浮頭現象。一般在珠江三角洲地區,養殖梭鱸的適應溫度為0℃~30℃,最佳溫度範圍15℃~25℃。因為梭鱸是冷水性魚類,池塘每隔10天加註新水30cm,同時排出廢水,以控制水質,保持池塘水質的清爽。盛夏季節池塘水溫較高,遠遠超過梭鱸的適溫上限,可採取在池塘上方搭建遮陽棚、遮陽網等設施降溫,或在池塘水面養殖鳳眼蓮等,也要注意減少拉網操作以避免掠擾魚體。
飼料為鮮活的餌料魚,在選擇餌料魚時要考慮放養魚苗的規格對梭鱸的適口性,並在放養梭鱸苗種前5天先放養餌料魚。梭鱸體長4cm~5cm時開始以餌料魚為食。也可以馴化梭鱸攝食冰鮮魚,冰鮮魚的投放方法與養殖鱖魚相似,但投喂餌料魚的規格與鱖魚相比要求稍小。放養梭鱸魚苗的規格要求整齊,因此,生產中每隔1個月拉網檢查魚體生長情況1次,分級飼養,以保證梭鱸規格的相對整齊,且在餌料魚投喂不足時避免出現“互殘”現象。如果餌料魚適口並供應充足,梭鱸魚種經過1年的養殖可生長至體重0.05kg/尾~0.75kg/尾。

病害防治

梭鱸在魚苗或養成階段,抗病能力較強,不易患病,且在順德地區試養中尚未發現有病害出現。在養殖過程中,可以每隔半個月內服1個療程的大蒜素,並利用生石灰、漂白粉等定期對水質、魚塘進行消毒,重點是防治車輪蟲和指環蟲類。

產量和效益

至2004年4月,經過1年的養殖,6畝池塘產量3.3t,平均畝產0.55t;實際銷售價格70元/kg,總收入23.1萬元,扣除塘租、苗種、電費和飼料等費用16.62萬元,利潤6.48萬元。

幾點認識

1.天然水域中,雌性梭鱸3年~5年性成熟,而雄性梭鱸2年~4年性成熟,但在珠江三角洲地區,梭鱸從魚苗到養殖成商品魚,僅一年半時間就已性成熟。據初步分析,可能與水溫、飼料和環境的變化有關,也有待於進一步研究。
2.養殖梭鱸要求水質清新,溶解氧充足。養殖時,要求水體溶解氧含量高一些,在養殖密度較高的情況下,為經常注換新水,應設置水泵,且4畝~5畝的水面應具備1台功率為1.5kW的增氧機,以保持池水有較高的溶解氧。
3.無論是主養還是混養,要注意減少梭鱸的“應激”反應。在池水溶解氧不足、水質較差、水溫較高時,梭鱸極易誘發“應激”反應而導致疾病的發生和死亡,故一般魚塘也不宜套養梭鱸。
4.起捕時,梭鱸的鰓蓋及鰭條張開,為其防衛反應,極易刺傷魚體,所以操作要小心,盡量減少魚體受傷而誘發其它疾病的發生。
5.在珠江三角洲地區養殖、繁殖梭鱸均獲成功,目前,塘頭價格約70元/kg~80元/kg,且預計在2年~3年左右價位仍然較高。在苗種價格相宜、養殖條件適合時,預測具有廣闊的開發前景。
基本內容
俗名:牙魚
產地及產期:
分佈於波羅的海、黑海以及裏海等水系,前蘇聯在1957-1958年人工移入巴爾喀什湖,我國僅見於新疆。
介紹:
亦稱狗魚鱸。
鱸形目(Perciformes)鱸科(Percidae)若干淡水食用魚與游釣魚的統稱,分佈在歐洲與北美洲。雖較鱸瘦長,但仍擁有鱸科的特徵,即具兩條背鰭。與鱸同屬肉食性,成魚主要以它魚為食。歐洲梭鱸(Stizostedionlucioperca或Luciopercalucioperca)見於歐洲東、中、西部(引進該處)的湖泊與河川;體綠或灰色,通常帶黑紋;一般長達50∼66公分(20∼26吋),重達3公斤(6.6磅)。北美梭鱸包括見於清涼湖、河的鼓眼魚(S.vitreum)和見於湖泊及多泥質河川的北美凸鱸(S.canadense),兩者體色雜黑,原產於北美東部。北美凸鱸體型較小,通常長不超過30公分,重不超過1公斤;鼓眼魚體重雖罕逾4.5公斤,但最長可達90公分,最重可達11公斤。
口端位,略傾斜。上下頜、犁骨與齶骨均具齒,上、下頜及齶骨尚有大犬齒。體被櫛鱗,頰部無鱗或僅上部具鱗。背側灰綠色,成魚具12-13條褐色橫斑。背鰭具黑色縱斑。
兇猛性魚類,生活於淡水及半鹹水水域,捕食小魚。體長可達500-1300毫米,重約8-12千克。

保護現狀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2008年ver3.1)——無危(LC)。

主要價值


梭鱸蛋白質(鮮質量比)為19.94%;梭鱸的粗脂肪含量少。肌肉中17種氨基酸的總含量:梭鱸(19.40%)>河鱸(18.09%)>加州鱸(17.99%),必需氨基酸(EAA)含量:梭鱸(7.08%)>加州鱸(6.58%)>河鱸(6.55%),鮮味氨基酸含量梭鱸(7.42%)>加州鱸(6.84%)>河鱸(6.83%)。梭鱸是肉質鮮美、營養豐富而且經濟性狀好,是值得推廣的養殖品種。
梭鱸肌肉厚實,味道鮮美,口感好。其含肉率高,人體必需的磷、鈣等微量元素和肌肉蛋白質含篷較高。組成蛋白質的氨基酸總量、必需氨基酸的質和量也較高,其中必需氨基酸的含量與雞蛋蛋白質標準相當,明顯高於WHO/FAO標準。其蛋白質含量超過21.03%,比鱖(17.56%)高,5種致鮮氨基酸含量為9.31%,高於虹鱒(9.11%),食用效果好於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