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福社區

福建南安石井鎮西福村下轄社區

因駐地西福村而得名西福社區居委會。清代屬三十八都福臨鋪,民國時期屬東洛鎮,一九五○年屬晉江縣第三區、第四區,一九五六年屬東星鄉,一九五八年屬東海公社,一九六一年屬城東公社為西福大隊,一九八四年改稱城東鄉西福村委會。

行政區劃


人口、土地面積:社區面積2.1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186人,598戶,12個居民小組
西福社區系豐澤區城東街道的一個社區,位於豐澤區城東街道北側,與國立華僑大學、福建省一級達標城東中學為鄰,有便捷的交通環境;324國道從社區西側經過、福廈高速公路泉州入口處距離社區100米;5分鐘可以到達泉州汽車東站;10分鐘可到泉州火車站
下級政區:西福自然村、16個村民小組

社區風貌


村民歷來重視文化教育。明、清期間,就有村塾,即私塾,用以教育村中子弟。一九二八年,即創辦鶴山小學,距今將有八十年的歷史,培養了一批又一批的家鄉人才。新中國成立后,組織了文娛小組,南音小組,車鼓隊、高蹺隊,配合各時期的政治中心任務進行宣傳演唱,還幾次到市裡參加區組織的踩街活動,活躍了村民的文化生活。西福背山靠海,福泉古大道從左側經過,自古以來,就是個風景秀麗、交通便利的好地方。原村貌地形呈眠牛狀,西福祠堂大門對聯為:“西周鉅鹿光先世,福地眠牛裕后昆”。下聯就把西福“眠牛”的地形嵌入。

歷史人文


西福魏氏始祖魏九郎乃唐朝名相魏徵的廿三世孫,入元,無兵攻陷興化城,魏氏族人舉義反元,蒙難。魏九郎逃入泉州,在晉江縣東門外前林村肇居,后遷西福,西福村即有魏姓。在魏氏入住之前,已有顏姓、吳姓、陳姓、邱姓等族姓聚居。后因戰亂及時疫,逃的逃、死的死,至時朝中後期,除魏氏一部分人堅持留下艱辛發展外,其餘各姓因人丁式微皆搬遷外地。村中至今留有顏厝廳、顏厝井、吳厝埕、陳厝墓、邱公媽宮等古迹。從此以後,西福僅存魏姓一族居住,經過幾百年的繁衍發展,現居住本村的居民已達二千一百人左右,成為城東的一個大姓。魏九郎墓原葬在華大校園,保護完好,二○○一年獲批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現遷城東社區碗密自然村后的鳳冠山。西福魏氏家廟建於明永樂年間,雄偉壯觀,保護完好,也於二○○一年獲批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並列入福建省及泉州市的名祠。明朝中期以後,西福魏氏人文蔚起,明、清之間,先後有十來人中進士及舉人,在家廟立有牌匾。

建築景觀


建築景觀可分為舊村與新村兩部分,其建築結構體現了不同時代的時代特點。舊村,是清末民初建築的古大厝,自上而下約有八九排,每排有十來座三開張或五開張的古大厝,間隔有序,層次分明。屋脊對屋脊,排列整齊,排水溝的設置暢通科學,一般有二米多寬,或明溝或暗溝,都便於疏通。現在站在村前,觀賞這些建築,整齊壯觀,實合人嘆為觀止!舊村中矗立著大小不一的洋樓,約有十來座,那是抗戰前及抗戰後海外華僑在家鄉建設的洋樓。新村,有數十座的現代化建築的樓房,這些是村民因改革開放後生活提高,或國家建設動用舊宅遷建形成的,給西福顯得煥然一新的新面貌。為了擋風,先人還在村后的風口處,種下榕樹,現枝繁葉茂,已有三百多年的樹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