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火山岩
次火山岩
次火山岩:多數人認為次火山岩與所在地區的火山岩常是同一岩漿源的近於同時形成的產物,與火山熱液成礦作用的關係非常密切。次火山岩具有下列特點:①與火山活動同期或稍晚形成;②分佈於火山岩地區;③次火山岩的成份和岩石特徵,與火山岩相似。
次火山岩是岩漿噴發作用後期的殘漿呈超淺層侵入。由於晚侏羅世和早白堊世火山活動強烈,次火山岩分佈頗廣,有大小次火山岩體39個,出露面積150平方公里,均呈小岩株、岩瘤、岩牆產出。岩類繁多,以酸性次火山岩為主,還有中性或中酸性次火山岩。
晚侏羅世次火山岩 中性次火山岩的次輝石閃長岩僅見安溪三洋一處,呈小岩瘤產出,侵入於南園組第三段的熔岩之中。中酸性次火山岩岩性有次英安岩和次石英閃長玢岩,見安溪紫雲山、石古、羅內,永春歡山,德化后宅等岩體,呈岩株及小岩瘤產出。酸性次火山岩岩性有次花崗斑岩及次流紋岩,有永春石鼓尖、紅山、格后、山兜、大尖賽,安溪大福春、太華廟、銀場、上山林、尾園尖、珍山、紫雲山、蓮花山,德化雪尾尖、前勒甘等岩體,呈岩瘤或岩株產出。
鑒別次火山岩與火山岩、普通淺成岩的主要標誌有以下幾點:
①一般的淺成侵入岩常與大的侵入體伴生,而次火山岩主要分佈於火山岩地區,與火山岩同屬一個構造控制,它侵入於火山岩系之中或其附近。在時間上是在火山活動過程中或略晚,間隔不太大。
②次火山岩的產狀和火山岩不同,大致有層狀、脈狀、似層狀、鍾狀、透鏡狀、環狀、柱狀或筒狀等,大小不等,有時呈小型岩株及岩頸。與火山岩的接觸關係,有的界線不清,逐漸過渡,有的則比較清楚。但接觸帶的烘烤及蝕變現象一般不明顯。次火山岩與火山通道為同一岩漿源,因此產狀上與相應的火山岩密切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