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5條詞條名為石牛山的結果 展開

石牛山

福建省德化縣石牛山

石徠牛山位於福建省德化縣水口鎮境內,因山上有一巨石似牛而得名。主峰海拔1782米,以峰險、石怪、樹奇、洞幽而聞名,是國家4A級景區,是國家地質公園和森林公園,是國家是福建省旅遊勝地。

2003年石牛山被國家林業部授予“國家森林公園”稱號,2005年9月被國土資源部授予“國家地質公園”稱號,是我國第四批國家地質公園。

2016年,德化啟動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創建工作,把石牛山景區作為全縣的龍頭核心景區,並於2017年7月啟動石牛山景區改造提升工程。整個景區的開發建設以政府為主導,總規劃面積達106平方公里,歷時3年,累計投資6.5億元,以“國家5A級旅遊景區”標準建設。

地理環境


石牛山
石牛山
石牛山位於福建省德化縣東部,海拔1782米。主峰海 拔1782米,是我國兩處古火山放射狀爆發口之一,石牛山因山上一石似牛而得名。該山是個典型完整的放射狀的火山塌陷盆地,這一中生代火山形成的山峰,構成豐富多姿、奇妙無窮的岩石山洞。是火山口保存較好的活標本,國家4A級景區,國家地質公園和森林公園。

自然資源


石牛山素以峰險、石怪、樹奇、洞幽聞名,有龍泉洞、飛鳳石、老龜征途等景點百來處。山崗石林遍布,成片的原始紅豆杉與數十種國家珍貴樹種鬱鬱蔥蔥,山中名觀——石壺祖殿是閩台兩地的道教聖地,流傳著甚為廣泛的神奇故事。

改造后開園


經過三年的緊張施工,2020年8月8日德化石牛山景區正式開園迎客,為遊客乘索道、觀瀑布、登主峰提供全新的體驗。
2016年,德化啟動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創建工作,把石牛山景區作為全縣的龍頭核心景區,並於2017年啟動改造提升工程。
華麗轉身的石牛山景區,亮點紛呈,可謂“一步一景,步移景異,時時不同”,上可登石牛頂峰,下可享岱仙綠水,集親子、科研、探險、觀光、休閑、娛樂功能於一體。今後,石牛山還將以創建5A級景區為目標,進一步整合沿線溫泉、漂流、農家樂等資源,不斷挖掘和豐富旅遊新業態,完善景區軟硬體設施,規範景區管理服務,全面提升景區的核心競爭力,打造成華東地區乃至全國皆知的“天下第一牛山”。

主要景點


主峰海拔1782米,素以峰險、石怪、樹奇、洞幽聞名,極頂看日出,雲蒸霞蔚,是看日出的絕佳地方,2001年元月1日6時47分,福建省第一縷新世紀曙光就照耀在頂峰“演法台”上。復旦大學著名學者蔡尚思教授譽之為“天下第一奇石山”。

石壺祖殿

石壺祖殿位於水口、南埕兩鄉交界處。宋紹興間(1131~1162年),張慈觀、章朗瑞、肖朗慶三位道人在此治魈魅,後人尊稱為“張公聖君”(法主公)、“章公真人”和“肖公聖君”。南宋時在紫霄洞(又稱石壺洞,俗稱頂岩)塑像祀奉,后遭雷擊,洞石崩塌,明代,遷建於今址,稱為石壺寺。民國時期寺毀,1984年以來,進行重建。張公聖君在台灣頗有影響,台灣宜興縣再興宮和蘇澳鎮晉安宮等宮宇均有奉祀,1988年以來,台灣各地信士先後組團到石壺寺尋找張的祖殿和遺跡。
石牛山是張慈觀羽化前與其道友選定的福地。石壺祖殿張公法主弘揚的道教文化在南宋期間就傳遍八閩大地,它是山水文化與道教文化融為一體的道教勝地。石壺祖殿,原址紫霄洞,又名石壺洞。傳說南宋乾道四年(公元1168年)張慈觀(即張公法主,下同)在德化蕉溪石鼓岩煉性,見石牛山夜火閃爍,知有魈魁作祟,遂聯同肖明、章敏兩道友到石牛山降妖伏魔。張慈觀見石牛山懸崖摩雲,氣勢磅礴,山清水秀,為天下難得之福地,便對章敏說:“你在石壺修鍊,我他日化身九龍潭,顯在石壺,萬法歸源,得其所也。”

石牛山主峰

石牛山主峰海拔1782米,因主峰巨石像一頭仰天長嘯的牛而得名,被譽為“八閩觀日第一峰”,是中國兩處放射狀古火山爆發口之一。主峰多為岩石坡面,山勢陡峭,在此既能縱覽群山、登高望遠,也是觀看石牛山獨特三大景觀日出、雲海、佛光絕佳之地。從石壺殿到山頂,分佈著許多形狀各異的巨石,有法網、石交椅、飛鳳石等,這些石頭是水蝕花崗岩石蛋地貌和崩塌堆積地貌構成的,是石牛山特有的地質奇觀。.

超長索道

最新建成的總長度為7168米的超長索道,是福建最長的索道,高差1088米(相當於近400層樓高)。這數字聽起來特別吉利順耳,“1088,要你發發”乘坐索道沿途可飽覽石牛山的險峰、怪石、森林、竹海、瀑布等眾多景觀。
該索道斜長6888米,高差1080米(石牛山主峰海拔1782米),是華東地區最長的索道,也是全國最長的國產脫掛索道。
石牛山索道將原有的岱仙瀑布景區與石牛山景區連接成為一個大景區。索道起點位於岱仙瀑布景區附近的遊客服務中心,終點在石牛山主峰檢票口,全長7.168公里,沿途設立支架46座並帶有中間轉角站,設計運行速度6米每秒,每小時單向運量可達1450人,配有131個做工精美的進口水平行進吊廂。
遊客可從石牛山下搭乘索道,在中間站下車前往遊覽岱仙瀑布和體驗具有321米落差以及52米懸挑長度的玻璃觀景平台,也可以直接乘坐索道直達上站去參觀千年古剎石壺祖殿和登頂石牛山主峰。

岱仙瀑布

景區內岱仙瀑布總落差約314米,單級落差184米,雄偉壯觀,被譽為“華東第一瀑”,是福建唯一的雙瀑。晴天,陽光直射,水簾發光,彩虹若隱若現,似巨幅珠簾下垂,像綵綢飛舞,蔚為壯觀。

玻璃觀景台

瀑布斜上方是新建設的玻璃觀景台——天空之心,站在上面可俯瞰岱仙瀑布全景,有“人在空中走,景在腳下游”的美妙體驗。這座懸空高度達314米的觀景台位於岱仙瀑布斜上方,外挑懸空長度約52米,面積520平方米。
觀景台外挑懸空長度約52米,總面積520平方米,這兩個數字都與“520”有關,有“我愛你”的寓意。觀景台懸空高度達314米,與此前數字共同構成“1314520”,象徵“一生一世我愛你”。

心形棧道

瀑布兩側是懸崖棧道,棧道整體呈一個愛心形狀,蜿蜒盤桓在崖壁上。心形棧道全程3000米,高差314米,是中國唯一的心形立體環瀑棧道。

橡皮艇竹筏漂流

北緯25°的神奇——石龍溪橡皮艇漂流,全程5公里,有69個彎,88個急流點,落差36米,歷時2個小時。該漂流資源優勢非常明顯,在華東六省一市中,罕有其匹,獨佔鰲頭。專家稱讚該漂流是“生態最優美、溪水最清澈、漂流最刺激”的生態旅遊區。
岱仙溪竹筏漂流全程近7.5公里,因漂流沿岸生態環境良好,水流清澈,驚險刺激,被稱為“閩中第一漂”,漂完全程大約要1.5個小時。

地質博物館

石牛山地質博物館是以石牛山的地貌演化、岩石礦物等為主要內容,集科普、趣味互動為一體的現代化、多功能、高科技地質博物館。博物館分為三個展區,第一展區是自然資源展區,第二展區是大地寶藏,第三展區是4D體驗區,遊客可以通過其中的4D影院系統了解石牛山的地質演變過程。

石壺祖殿和石壺洞

石壺祖殿和石壺洞是一處將山水文化與道教文化融為一體的道教聖地。作為張公法主的發源地和閩台兩地著名的道教聖地,每年閩台及東南亞各地數千個宮、觀、殿、岩,到石牛山石壺殿尋根、謁聖、進香祈福的海內外道教信徒絡繹不絕。

苔蘚海

石牛山景區氣候溫和濕潤,雨量充沛,水熱條件適宜,相對濕度高,使得石牛山有著豐富多樣的植被群落。據研究,這些苔蘚距今有9000萬年,是史前苔蘚的百科全書。除了青苔,山中還有大量不同品種的植物和珍稀草木。

福運金牛

重修的祖殿東側小山坡上有頭福光萬丈的金牛,遊客沿花紋元素登高台階可得“福祿壽喜”祝福,金牛底座設置成轉盤,遊客可根據自己的吉時轉動牛的方向,再圍繞金牛轉行,可完成“牛轉乾坤,人轉錢來”的祈福體驗。

天下第一牛館

以“牛”為主題的綜合藝術館,展覽了全國優秀大師的陶瓷、書畫作品,以“牛”和“石牛山景區”為主題,工匠精神充盈其中,瓷雕精美、日用瓷靈動,白瓷典雅、陶藝質樸,百態千姿、牛氣衝天,是獨具魅力的牛與瓷融合的文化藝術。

石牛山酒店

山下石牛山酒店是以德化傳統民居建築元素結合現代工藝材料設計施工。酒店總建築面積為17876平方米,客房共計213間、約358個床位,餐位540位。有雙標、單標、豪華套房、親子房、情侶房等多種房型可供選擇。
石牛山山上度假酒店總建築面積4100平方米,另有15幢別墅,是福建省內海拔最高的度假酒店。建築景觀及內部裝修圍繞牛人牛事,輔以康養修道、注入德化白瓷文化元素,以及石牛山的石元素和福文化主題。有雙標、單標、棋牌室、套房、觀景房5種房型可供選擇,可同時容納200人就餐。後山建設有720米游步道,可供遊客休憩、有氧運動。環湖岸邊還設置了三處觀星亭台,環湖游步道可供遊客休閑散步。
在酒店裡,還可品嘗到水口鯰魚、排骨飯、過飢草湯、苦菜湯等當地特色美食。
中共福建省委舊址(坂里)位於德化縣水口鎮東南的石牛山麓,與永泰、仙游交界,海拔900多米,四面群山環繞,溝壑縱橫,地勢險要,是一個環境條件極為惡劣的偏僻村落。1943年,在國民黨頑固派大肆“圍剿”革命根據地時,為隱蔽積蓄力量,中共福建省委從閩北轉移到閩中,同年12月,閩中工委書記林大蕃及游擊隊20多人來到毛厝、坂里。1944年正月下旬至二月間,省委機關游擊隊陸續來到坂里。在坂里牛寮坑困狗形山上,蓋起了18座竹棚,開了2個操場。省委機關轉移到坂里后,在德化大溪、永雁和南安八都等地建立了幾個據點,使閩北、閩東北、福州、永泰、大田及閩中地區的莆仙、晉南惠等根據地聯結起來。這一時期,坂里村曾成為全省革命活動中心。省委機關在這裡召開省委會議,進行整風文件學習,創辦《頑強鬥爭者》刊物。游擊隊奇襲莆田縣涵江交通銀行所繳獲的偽幣,也是帶到坂里,由省委分別發送給閩北、閩東北和福州等地區的地下黨組織,還曾在這裡用電台同中共中央聯繫過一次。並組織毛厝、坂里村的群眾進行抗丁、抗稅的鬥爭。省委機關在坂里住了4月,於1944年6月,才分3批轉移到仙游東湖。
德化毛厝黨組織和坂里革命群眾不怕犧牲,不畏艱難,確保了省委機關和游擊隊指戰員的安全,為黨和人民立下不朽功勛。為紀念這段歷史,2002年7月,泉州市委市政府決定重修省委舊址、恢復省委舊址部分原貌並開設陳列館。
省委舊址(坂里)修建工程於2002年8月動工建設,省委舊址陳列館於2003年6月竣工並正式開館。陳列館位於水口鎮昆坂村坂里,佔地7000平方米,建築面積500平方米,中共福建省委新紀念碑高3.68米。

神話傳說


石牛山
石牛山
石牛山加上人們賦予種種的神話傳說,使這一自然景觀增添了迷人的色彩。很多岩石上留有神奇的,有的直削懸立如碑坊,如城門,有的如筆架、如卧榻、如花朵、如飛鳳等各種動物。這裡洞群密布,大小多達一百多處,洞中有洞,迂迴曲折。相傳南宋紹興年間,永泰道人張自觀、仙游道人肖朗瑞和閩清道人章朗慶曾在此斗魈魅。
岩石上數十處的腳印、指印以及劍插石、鐵砧石、洗劍泉、石面盆、演法台等遺跡。山麓的石壺古寺,始建於明崇幀庚辰年(164O年), 1939年兵亂中燒毀,近幾年來已由僑胞、本縣鄉民集資修復。寺前有龍池,池內卧著石牛,在水中似沉似浮,形態逼真。石牛山還留有古代“一天門”、“二天門”、“三天門”、“長生塔”、“石壺福地”、“洞天”、“大客台”和一些字跡模糊不清的摩崖詩刻和字刻。
來歷的傳說
石牛山
石牛山
據說,周代楚邑苦縣有一位清正的御史官姓李名乾,娶妻洪氏名嬰敷。洪氏夫人懷胎12年之久,臨盆時又遇難產,聖母娘娘攀樹之枝,便剖左腋而產下一個黃面鵠首的男孩子,李御史心裡越想越高興,就把他取名為李耳,號伯陽,因懷胎12年才生下來,出生后黃面,因此,又把他叫做“老子”。
傳說,老子一生下來左手指天,右手指地就開口說:“唯道獨尊”,到了第九天就長成九尺身材的漢子,雙眼方瞳,長眉,鼻子生雙柱,聰慧穎悟,以三十六法心理性,究忠盡孝。後來做了周朝守藏史的官,又出任周室柱下史,周昭王時駕著青牛西出函谷關,函谷關令尹請他著《道德經》五千餘言。有一年七月的甲子日,有人看到老子是個大耳長須,童顏鶴髮,氣宇超凡,仙風道骨,身騎青牛之上的仙人,手執雲帚出遊東瀛,把青牛放在東海之濱,自己駕雲到東瀛州去了,有一天,老子急於回太清宮,忘記了收回青牛。後來青牛見不到主人,就在海濱的一個小山頂上,仰首向天長叫,叫一聲小山就升高一寸,它想藉此山直接通達天上太清宮去見它的主人。因此,一聲一聲地叫,叫了六萬聲,這個小山升高了六萬寸,這時叫得聲啞口渴,當它鳥瞰山下時大海不見了,腳下儘是層巒疊嶂,再往天上一看,離天大約還有三尺三,因此,它又張口想再叫,可是口太渴發不出聲來,沒有聲音山就再不升高了。青牛的口也合不上了,從此,它就變成一頭張口向天長叫的石牛。後人見此座山似牛,又儘是石頭,人們就把它叫做石牛山,其牛頭向天張開的牛嘴成為石牛山風景點的一絕。

旅遊信息


一日游:
A線:桃仙溪竹筏漂流---岱仙瀑布景區---省委舊址景區---石牛山主峰景區
B線:岱仙瀑布景區---石壟溪橡皮艇衝浪---陶瓷文化---購旅遊商品
二日游:
A線:第一天:桃仙溪竹筏漂流---岱仙瀑布景區
石牛山
石牛山
第二天:石牛山主峰景區---陶瓷文化---購旅遊商品 B線:第一天:岱仙瀑布景區---石壟溪橡皮艇衝浪
第二天:石牛山主峰景區---陶瓷文化---購旅遊商品
C線:第一天:桃仙溪竹筏漂流---岱仙瀑布景區---省委舊址景區
第二天:石牛山主峰景區---陶瓷文化---購旅遊商品
紅色之旅(一日游)
遊程:德化縣城---岱仙瀑布景區---坂里省委舊址景區---石牛山主峰景區---返程
地質科普游(二日游)
遊程:德化縣城---坂里省委舊址景區---石牛山主峰景區---石壟溪橡皮艇衝浪---返程
觀光朝聖游(二日游)
自駕游線路
線路一:廈門出發,經集美、同安、南安、永春、德化,進入水口鎮
線路二:福州出發,經永泰進入水口鎮。
線路三:三明出發,經永安,德化,進入水口鎮。線路四:南平出發,經永泰,進入水口鎮。
線路五:泉州出發,經南安、永春、德化,進入水口鎮。
線路六:漳州出發,經廈門、集美、同安、南安、永春、德化,進入水口鎮。
自駕路線:從泉州出發:泉南高速公路—泉三高速德化連接線—行駛13點1KM—S203—行駛3點7KM—龍湖橋右轉—瓷都大道—丁溪橋右轉—X346—潯南路—霞坂橋—右轉進入X349—S203—行駛9點8KM—終點
徠從廈門出發:廈門-瀋海高速-泉三高速-德化連接線-石牛山主峰。
從福州出發:福州-福詔高速-梧桐連接線-石牛山主峰。

發展歷史


石牛山
石牛山
石牛山
石牛山
德化縣位於福建省中部、泉州市北部,土地面積2232平方公里,轄18個鄉鎮202個村(社區),人口30.66萬。境內山多、水足、礦富、瓷美,素有“閩中寶庫”之稱。森林資源豐富,有林地面積257萬畝,森林覆蓋率達77.3%,森林蓄積量1038萬立方米,占泉州市總量的51%。水電資源充足,全縣擁有電站155座,總裝機容量24.77萬千瓦,小水電裝機容量位居中國前列,被授予“中國小 水電之鄉”榮譽稱號。
礦產資源豐富,擁有高嶺土、煤炭、石灰石、泥煤、葉蠟石、金、銅、鎢、錳等礦藏40多種,其中高嶺土、鐵礦石、石灰石遠期儲量均在億噸以上,黃金儲藏量20噸,位於全省前列。
陶瓷生產歷史悠久,是中國陶瓷文化的發祥地和三大古瓷都之一,中國最大的工藝瓷生產和出口基地、中國十大主要陶瓷產區之一,2005年陶瓷產值40.81億元,納稅2.20億元,佔全縣納稅額的44.30%。1993年李鵬總理題詞“德化名瓷,瓷國明珠”,1996年以來先後被國家有關部門和協會授予“中國陶瓷之鄉”、“中國民間(陶瓷)藝術之鄉”、“中國瓷都德化”等稱號。
“大城關”發展戰略不斷深入,城關建成區面積8.5平方公里,居住人口達17.77萬人。科技工作成效明顯,1999年以來連續三次被授予“中國科技進步先進縣”榮譽稱號。教育質量不斷提高,高考每萬人口上本科線人數連續五年位居泉州市首位。社會治安綜合治理不斷加強,群眾社會治安滿意率連續保持全市前列。此外,衛生、計生、環保、民政等社會各項事業也得到了顯著的發展。
2005年,全縣生產總值51.26億元,財政總收入5.3838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4776元。1996年以來連續被評為“福建省經濟發展十佳縣”,綜合經濟實力位居福建省各縣(市)第13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