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史料庫

電子史料庫

《電子史料庫》是國內迄今為止規模最大的中國古代文學作品全文資料庫。該史料庫充分吸收了古籍研究整理的成果,選目精審,版本可靠。史料庫文獻基本涵蓋了中國古代文學史所涉重要作品,有1億5千萬字,隨文插配的數千幅珍稀圖片,有助於理解文學作品的內涵,拓展讀者的閱讀空間。

簡介


史料庫設計方案新穎,解決了多數據之間的複合關聯等技術難題,結構合理,文字處理規範,符合國家有關標準;檢索功能強大,速度快捷,準確性高,採用了較為先進的防盜版加密技術,界面美觀,操作簡便。該軟體獨創的動態聯機字典、詞典,功能實用,技術先進,能突破紙本書註釋的局限,較好地解決了古籍閱讀中的文字障礙。本項目是數所高校和專業文化公司聯合科研攻關的結果,這是一種新的合作模式,提高了項目水平,實現了優勢互補和資源的合理利用,加快了研製進度,節省了研製經費。鑒定委員會一致認為:該軟體已達到國內領先水平。該成果的完成和投入使用,標誌著中國古代文學教學研究手段現代化已進入一個新階段,代表高校教學改革的一個新方向,並將對高校文科教學改革產生深遠的影響。

原則


《電子史料庫》從立項開始就確立了“高起點、高質量、新技術、新思路”的原則,專門成立了課題攻關組和學術指導組,從方案設計開始,認真組織書目挑選、版本確定、數據錄校、插圖選配、軟體設計等每一個環節,使《電子史料庫》成果整體達到了國內領先水平。
2002年3月,由傅璇琮費振剛張燕瑾等十多位專家組成的評審委員會,對《電子史料庫》建設方案進行了認真的評審,專家們對史料庫建設方案給予了高度評價,認為該項目是一項系統整理中國古代文學典籍的宏大工程,是利用現代信息技術轉化古籍整理和研究成果的重要形式。所選書目充分吸收了近現代古籍研究的成果,涵蓋了中國古代文學教學所需的基本文獻,內容豐富,體例完備,具有廣泛的應用前景和進一步深度開發的潛能。
2003年9月,該史料庫參加了教育部2003中國首屆高等教育軟體展。其間絕大多數的教學軟體都是多媒體課件,文學史史料庫以一種全新的思路出現在展覽會上,它以設計新穎、內容豐富、界面優美、功能強大等優點,從眾多以多媒體課件為主的展品中異軍突起,使參觀者耳目一新,引起了不少高等院校的關注。

先進性


《電子史料庫》的先進性、科學性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電子史料庫》所選先秦至晚清600多部古籍文獻,涵蓋了20世紀以來數十種中國文學史中所提及的重要作品,其中既有《全唐文》這種上千萬字的皇皇巨著,也有《遊仙窟》這種短篇小文,既有隨處可見的“四大名著”,也有一般書店難覓蹤影的“一人永占”。史料庫選目工作由趙敏俐鍾振振、萬光治、劉剛等四位專家擔綱,反覆權衡,分類編排,並數次徵求專家意見,形成了一個能滿足高校教學科研等多方面用途的大型文學作品庫。

《電子史料庫》書目確定后,課題組對所選書目逐一排選版本,按照“優中選精”的原則,對入選的文學作品逐一確定所用底本,從源頭上保證史料庫的權威可靠。在電子化過程中,所有文檔均列印成紙本,按照圖書出版流程,嚴格實行三校三審,使數據準確率達到了出版質量。

《電子史料庫》大大提高了檢索速度。在任意範圍檢索一個字 詞 平均不到一秒鐘。在檢索內容時使用者可以自由確定檢索範圍和條件,其檢索範圍既可是一卷書,也可是一部書或若干部書,使每部書都達到逐字索引的效果。強大快速的檢索可大大提高研究人員查找文獻的速度和質量,也可滿足讀者跳躍式閱讀的需要。

傳統的註釋僅限於個別疑難生僻字詞,並且一般只在第一次出現時加註。通過電子技術,可以實現全程註釋,即通過建立專用字典、詞典、資料庫,用軟體實現對文學作品的每一個字,每一個詞加以註釋,以實現“字字可查”、“句句有注”的最優目標。為方便閱讀,《電子史料庫》還附有歷代帝王紀年表,干支次序表,漢字偏旁部首表,六十四卦等多種附表,供使用者隨時查閱。新思路的引入,新技術的採用,大大提高《電子史料庫》的方便程度,增加了使用價值。

社會影響

不久前,來自全國40多所院校的50多位代表共聚京城,圍繞中文系教學改革與古籍電子化這一主題展開討論,認為《電子史料庫》的成功研發,為高校中文系師生提供了一套完整準確的中國古代文學原典,打開了中文系科研和教學改革的新路。會議期間,與會代表共同提議成立“高校文科電子信息資源中心”,以實現資源合理配置和信息共享。目前,從首都師範大學得知,已有十多所院校有意參加“信息資源中心”,《電子史料庫》在高校教學改革方面所起到的示範作用,已經有了初步的顯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