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普查檔案
人口普查檔案
人口普查檔案指在國家人口普查工作中直接形成的有價值的歷史記錄。主要包括兩部分:一是人口普查工作中形成的調查統計材料、表冊;二是領導和組織人口普查工作中形成的文件材料。
人口普查是世界各國所廣泛採用的搜集人口資料的一種科學方法,是提供全國基本人口數據的主要來源。人口普查檔案指在國家人口普查工作中直接形成的有價值的歷史記錄。
主要包括兩部分:
①人口普查工作中形成的調查統計材料、表冊。如人口普查登記表、計算機編製的各種數據帶、各種手工匯總表和機器匯總表等。
②領導和組織人口普查工作中形成的文件材料。如關於人口普查工作的指示、決定、通知、規定以及普查辦法、實施細則、會議文件、工作計劃、總結、報告、來往函電等。
人口普查登記表是直接向居民調查的原始記錄,是人口普查的第一手材料,是匯總、整理人口普查資料的依據。
人口普查檔案反映國家人口和人口構成的具體情況,是一個大規模的國情信息庫,是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合理分配和有效利用勞動力資源,安排人民物質和文化生活,制定關於人口、勞動、文化教育、社會福利、家庭婚姻、民族等政策和規劃的重要依據,也是研究人口學、社會學、經濟學、醫學、未來學等不可缺少的資料。中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其人口普查成果也是研究和發展世界人口學的重要依據。
國務院決定,中國在2000年11月1日零時進行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這次普查是一次重大的國情國力調查,涉及3億多戶家庭、12億多人口,國人關注,世界矚目。國家為這項被喻為“和平時期最大的社會動員”的工程投入600萬工作人員。
早在公元前4500年,西亞的古巴比倫王國就舉辦了全國性調查,按族登記人口。中國是世界上最早進行人口統計的國家之一,也是惟一有長期不間斷人口資料記錄的國家,當時人口統計主要用作徵兵、徵發勞役和賦稅的一種依據。據《後漢書》記載,公元前2200年,大禹曾經“平水土、分九州、數萬民”。當時“數萬民”的結果是1355萬人。
1928年,中國政府頒布了《戶口調查統計報告規則》,進行人口調查。但由於當時的政府幾乎沒有進行任何組織和技術上的準備,普查失敗了。此後在1937年、1938年、1941年和1946年又多次提出了人口普查的計劃,由於抗戰、政權更替等原因都擱置了。
新中國成立后,相繼在1953、1964、1982和1990年進行了四次人口普查。在1953年7月1日零時開始的第一次人口普查是為了配合各級人民代表大會的選舉、為制定國民經濟第一個五年計劃提供依據而進行的。當時的普查項目包括本戶地址、姓名、性別、年齡、民族、與戶主關係等6項。這是中國歷史上首次採用全面的、比較科學的調查方法獲得完整準確的人口統計數據,中國有史以來第一次查清了全國人口的底數———58796萬人。這次調查用算盤匯總數據。
為制定第三個五年計劃和長遠規劃,政府在1964年7月1日零時開始了第二次人口普查。“二普”在原有的六個普查項目上增加了“本人成分”(這是“二普”特有的、充分反映當時的時代特色的項目)、“文化程度”和“職業”三項,普查項目增加到九項,人口也增加到70499萬人。
結束十年內亂后,1982年7月1日零時開始的第三次人口普查受到聯合國關注。為了解中國的國情國力,聯合國不僅派來專家參與調查,還資助每省一台電子計算機。“三普”首次使用電子計算機進行數據處理(“一普”和“二普”都是手工匯總),使得普查項目得以增加到19項,誤差率卻小於1‰,符合聯合國的標準。“三普”全國人口101541萬人。聯合國因“三普”的有效數據確認中國為發展中國家,減少了中國的會費。
1990年7月1日零時,第四次人口普查開始,目的是檢驗“七五”計劃執行情況,制定“八五”計劃。普查項目有21個,總人口是113274萬人。與前三次普查設立普查登記站的辦法相比,“四普”改為主要由普查員入戶點查詢問、當場填報。
最近10年,中國人口增長的絕對量較大,人口遷移流動量急劇增加,人口的老齡化問題日趨突出,這些新情況新問題,不僅直接關係到當前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全局,而且對21世紀中國現代化建設事業的進程也將產生重大深遠的影響。為此中國決定進行第五次人口普查,普查項目增加到49個,普查的標準時間是2000年11月1日零時。
中國政府網2009年5月6日公布了《國務院關於開展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的通知》。通知指出,根據國家普查項目和周期安排的有關規定,國務院決定於2010年開展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人口普查主要調查人口和住戶的基本情況,內容包括:性別、年齡、民族、受教育程度、行業、職業、遷移流動、社會保障、婚姻生育、死亡、住房情況等。人口普查的標準時點是2010年11月1日零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