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頜須魚級常規潛艇
美國海軍研製的常規動力潛艇
長頜須魚號潛艇是美國海軍建造的最後一批常規動力潛艇。該級艇水面排水量2145噸、水下排水量2894噸;艇長66.8米,寬8.8米,吃水8.5米。動力裝置採用3部4800馬力的柴油機,2部3150馬力的電動機;其水面航速15節、水下最大航速21節。艇艏裝有6具533毫米的魚雷發射管,可發射MK48反潛魚雷。該級艇一共只建造了3艘:長頜須魚號、紅大馬哈魚號、北梭魚號。前2艘艇被部署在美太平洋艦隊,而後1艘則部署於美大西洋艦隊。
摸索階段
![長頜須魚級常規潛艇](https://i1.twwiki.net/cover/w200/m6/b/m6bfb3e82e3c41e5a1ff43ac32dddff23.jpg)
長頜須魚級常規潛艇
傳說義大利藝術大師兼發明家達·芬奇最早進行了關於潛艇的設計。最早見於文字記載的潛艇研究者是義大利人倫納德,他於公元1500年提出了“水下航行船體結構”的理論。1578年,英國人威廉·伯恩出版了一本有關潛艇的著作--《發明》。
德雷爾的潛水船被認為是潛艇的雛形,所以他被稱為“潛艇之父”,此後百年間潛艇的發展進入了“慢車道”。直到1724年,俄國人葉菲姆·尼科諾夫製造出了又一艘潛水船,這艘船用橡木、松木板、皮革、粗麻布、樹脂、鐵條、銅皮等材料製成。此後,潛艇的發展又一次進入停滯期。 1620年,荷蘭物理學家科尼利斯·德雷爾成功地製造出人類歷史上第一艘潛水船,它是人類歷史上第一艘能夠潛入水下,並能在水下行進的“船”。它的船體象一個木櫃,木質結構,外面覆蓋著塗有油脂的牛皮,船內裝有作為壓載水艙使用的羊皮囊。這艘潛水船以多根木槳來驅動,可載12名船員,能夠潛入水中3-5米。
戰爭催生
新式武器的發展往往離不開戰爭,戰爭的迫切需要可以迅速催生出各種新型武器,潛艇也不例外。在1776年的美國獨立戰爭中,潛艇第一次登上了戰爭舞台。
富有愛國熱情的美國耶魯大學畢業生戴維特·布希內爾在華盛頓將軍的支持下,開始研究用潛水船打擊英軍的方法,潛艇發展史上著名的“海龜”艇就這樣誕生了。
“海龜”艇外形酷似海龜,艇內空氣可供駕駛員呼吸半小時;在艇的上部還裝有2根通氣管,上浮時打開,下潛時關閉,從而可以補充新鮮空氣。為了控制潛艇的上浮和下沉,艇內設有壓載水艙,用手泵控制水櫃內的水。為應付緊急情況,艇內裝有一塊90千克重的鐵塊,危急時刻只要拋掉鐵塊,潛艇就可以迅速上浮。“海龜”艇的運動通過水平和垂直方向上的兩個靠人力驅動的螺旋槳來控制,武器則是掛在艇體外面的一個重約68千克的炸藥包,攻擊時要將其掛在敵艦外殼上,這也是一艘設計得很完備的水下兵器。
遺憾的是,“海龜”艇的攻擊沒有獲得成功。1776年9月7日,歷史上第一次潛艇攻擊開始了,這次攻擊由上士埃茲拉·李來執行。他駕駛著“海龜”艇成功地潛到了英國戰艦“鷹”號的尾部,接下去的工作就是用鑽頭在敵艦上穿孔以便固定炸藥包。然而,他打鑽的地方正好是一塊金屬板,半個小時之後他仍然沒有鑽透敵艦,只好上浮返回。雖然“海龜”號沒有取得戰果,但它揭開了潛艇實戰的序幕,從此人類的戰場也從陸地、水面發展到了水下,“海龜”號也以其與現代潛艇相同的設計原理而贏得了世界上“第一艘軍用潛艇”的美名,在世界潛艇發展史佔據了一席之地。
再接再厲
![長頜須魚級常規潛艇](https://i1.twwiki.net/cover/w200/ma/a/maa3ba1a10dbc217b0f74290ad59cda7f.jpg)
長頜須魚級常規潛艇
“鸚鵡螺”號在試驗中取得了成功,但在實戰中卻沒有效果,於是,法國海軍部長趕走了富爾頓。一怒之下的富爾頓來到英國,在英國首相威廉·皮特的支持下繼續進行試驗。雖然“鸚鵡螺”號在表演中成功擊沉了雙桅戰艦“多羅西”號,但在皮特死後,富爾頓的嘔心之作又被保守的英國人拒絕了。
雖說“鸚鵡螺”號命運多舛,但它不失為潛艇發展史上的一件傑作。無論從艇體材料還是各種設備來說,它都已超過了“海龜”號,在很多方面已接近了現代潛艇。尤其是它首次在潛艇上使用了水平舵,能夠操縱潛艇保持或改變在水中的深度,大大改善了潛艇的操縱性。
19世紀中葉,德國人威廉·鮑爾根據富爾頓的設計改進位成了“火焰“號潛艇,其動力裝置與自行車很相似,是用腳踏輪來帶動螺旋槳轉動。在一次試驗中,由於操縱裝置失靈,“火焰”號一頭扎向海底。鮑爾沒有驚慌失措,他告訴同伴,在海水灌滿艙室后,艇內的空氣壓力就會上升,等到與艇外海水壓力相同時,我們再打開艙蓋逃生。結果,鮑爾及其同伴安全地浮出了水面,開創了潛艇歷史上艇員逃生並且獲得成功的先例。
初露鋒芒
1861年,美國南北戰爭爆發。為了打破北軍對南軍的封鎖,亞拉巴馬州的霍勒斯·亨萊於1963年和工程師麥克林、沃森一起研製出了“亨萊”號潛艇。“亨萊”號由一台鐵鍋爐改裝而成,長約18.29米,如同一支細長的雪茄。它的推進裝置是一種象轆轤似的手搖曲柄,八名水手在一名指揮官的統一口令下同時搖動曲柄來推動潛艇,其速度可達每小時4海里。“亨萊”號裝有壓載物和壓載水艙來控制潛艇的浮沉,艇內的空氣可供艇員們短時間呼吸,要補充新鮮空氣只有冒險上浮到水面上。“亨萊”號的武器為一枚魚雷,用一根60.96米長的引線拖在艇體的後面。
由於“亨萊”號是用鍋爐改裝的,所以存在著長寬不相稱的先天缺陷。首次試航和第二次試航,“亨萊”號都被波浪掀翻,艇員幾乎全部罹難。第三次試航由亨萊本人親自擔任艇長,算是順利完成了。但第四次試航時,厄運再次降臨,包括亨萊在內的所有艇員全部遇難。在屢屢失敗后,“亨萊”號做了一定的改進,並在艇首安裝了一枚撐桿水雷,其後的幾次試航都獲得了成功。
1864年2月17日夜,“亨萊”號在燈光的指引下向北軍輕巡洋艦“休斯敦”號駛去。9點左右,“亨萊”號到達了離“休斯敦”號僅10米的地方,指揮官狄克遜海軍上尉下達了攻擊命令。“亨萊”號上的撐桿水雷慢慢地伸了出去,在離“休斯敦”號彈藥艙不遠的地方轟然爆炸,隨後便是接連不斷的爆炸聲。攻擊成功了,“休斯敦”號被擊沉,230人喪命,這是人類歷史上潛艇第一次實戰勝利。不幸的是,由於攻擊距離太近,“亨萊”號被“休斯敦”號舷部大洞的水流緊緊吸住無法逃脫,因而成了後者的殉葬品,釀成了一出同歸於盡的悲劇。
“亨萊”號潛艇的最大缺陷是縱向穩定性差,其後果是造成了致命的潛艇縱傾。當艇體在水下時,縱傾會突然改變深度,使潛艇超過下潛極限;當潛艇在水面時,縱傾又會使海水從潛艇上敞開的艙口和排水孔中突然灌進艙內。這也是那個時代潛艇存在的普遍難題,一直困擾早期潛艇的探索者們。
![長頜須魚級常規潛艇](https://i1.twwiki.net/cover/w200/me/5/me598a65d2b34c12b32f4380db4a55032.jpg)
長頜須魚級常規潛艇
![長頜須魚級常規潛艇](https://i1.twwiki.net/cover/w200/m1/2/m12659aac9722ce3abc6468892f12017c.jpg)
長頜須魚級常規潛艇
一般認為現代潛艇誕生是瑞典人諾德費爾特與英國人加萊德使用設計建造的“諾德費爾特-1”號開始的。這艘潛艇於1881年開始建造,1885年下水。它以蒸汽機為動力,當潛入水下時,鍋爐熄火以剩餘蒸汽作為動力。該艇還裝有魚雷發射裝置。“諾德費爾特-1”號是當時比較大,也是比較成功的潛艇。霍蘭在“霍蘭-II“型取得了成功后,又製造了更為先進的“霍蘭-III”型,這種潛艇採用水面以汽油內燃機,水下以蓄電池為動力的雙推進系統。該艇機動靈活,操作方便,並裝有多枚魚雷,攻擊力強,後來的潛艇,除了改用些油之外,基本上都沿用霍蘭的設計。1898年,美國海軍訂購了6艘“霍蘭-III”型潛艇,並組建了世界上第一支潛艇部隊。1897年,美國人S·萊克建成了第一艘雙層殼體潛艇,在兩層殼體間布置有可使潛艇下潛上浮的水櫃。
20世紀初,潛艇已具有一定的作戰能力,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各主要海軍國家共擁有260艘潛艇。這些潛艇大多採用柴油內燃機一電動機雙推進系統和雙層或部分雙層殼體,航速和續航力有了明顯提高。第一次世界大戰一開始,潛艇就投入海戰。戰爭期間,潛艇共擊沉艦艇192艘。潛艇在攻擊海上運輸船方面取得了更為顯著的戰果,僅被德國擊沉的運輸船就有1300餘萬噸。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潛艇的戰術技術性能又有很大提高。活動範圍幾乎遍及各大洋,戰爭後期,潛艇裝備了雷達和自導魚雷,這使潛艇的攻擊能力大為增強。德國潛艇還首先採用了荷蘭人發明的通氣管,大大增加了潛艇在水下的續航力和航速。
核動力潛艇-簡稱核潛艇。核潛艇與常規動力潛艇相比,發動機功率和水下航速都大大提高。更重要的是,核潛艇水下續航時間和距離幾乎不受限制,而普通潛艇在水下活動一段時間后就必須浮上水面。從這個意義上說,核潛艇才是真正的潛艇。世界上第一艘核潛艇是由美國科學家海曼·里科弗積極倡議並研製和建造的。他被稱為“核潛艇之父”,1946年,以里科弗為首的一批科學家開始研究艦艇用原子能反應堆。第二年,里科弗向美國海軍和政府建議製造核動力潛艇。1951年,美國國會終於通過了製造第一艘核潛艇的決議。“鸚鵡螺”號核潛艇於1952年6月開工製造,1955年1月開始試般。到1957年4月止,“鸚鵡螺”號有沒有補充燃料的情況下邊疆航行11萬餘公里,其中大部分時間是在水下航行。1958年8月,“鸚鵡螺”號從冰層下穿越北冰洋冰冠,從太平洋駛進大西洋,完成了常規動力潛艇所無法想象的壯舉。這之後,美國宣布以後不同志製造常規動力潛艇。此後,蘇聯,英國,法國和中國相繼製造了本國的核潛艇。
戰備導彈潛艇-是用艇載核導彈對敵方陸上重要目標進行戰備核襲擊的潛艇。它大多是核動力的,主要武器是潛對地導彈,並裝備有自衛用魚雷。戰備導彈潛艇與陸基戰備導彈,戰略轟炸機共同構成核軍事在國核威懾與核打擊力量的三大支柱,並且是其中隱蔽性最強/打擊突然性最大的一種。潛對地戰備導彈分彈道式和巡航式兩類。美國從1947年開始研製“天獅星-I”型巡航潛地導彈,1951年在潛艇上發射成功,1955年正式裝備潛艇部隊,第一批戰略導彈潛艇由此誕生。蘇聯於1955年9月首次用潛艇在水面發射一枚由陸基戰術導彈改裝的彈道導彈,1958年首先在常規動力的Z-V型彈道戰備導彈,成為世界上最早的彈潛艇。1960年7月,美國“喬治·華盛頓”號核潛艇首次水下發射“北極星”A1潛地彈道導彈,這是世界上第一艘戰備導彈核潛艇。1982年10月,中國用潛艇在水下向預定海域發射運載火箭獲得成功。這說明中國擁有自己獨立開發研製的潛地彈道式戰備導彈和戰備導彈潛艇。
![長頜須魚級常規潛艇](https://i1.twwiki.net/cover/w200/m7/f/m7f7fe38c07738c68ab34a7c2684680b5.jpg)
長頜須魚級常規潛艇
總長:長66.8米,寬8.8米,吃水8.5米
“常頜須魚”級常規潛艇使美國戰後建造的最後一艘常規潛艇,共三艘,於1959年-1960年相繼服役。進入80年代,這級潛艇相繼退役,但是由於當代眾多西方潛艇以其為原型,如日本的“渦潮”級常規潛艇,美國的“鰹魚”級核動力攻擊潛艇等,在潛艇發展史上有著重要地位,因此這裡必須加以介紹。
![長頜須魚級常規潛艇](https://i1.twwiki.net/cover/w200/mc/5/mc5cdf248418787fbf964e9d3d3d2ccda.jpg)
長頜須魚級常規潛艇
![長頜須魚級常規潛艇](https://i1.twwiki.net/cover/w200/m5/2/m52874e50b345aceb3ad4c9f82cfa39ca.jpg)
長頜須魚級常規潛艇
有鑒於此,美潛艇部隊司令部1月11日發表聲明稱,部隊這段時間將休整,檢查近期完成的任務和未來發展計劃,評估並研究如何規避風險。檢查和評估結果將逐級向上彙報,最終目的是“提高部隊效率”。潛艇部隊還將利用這些結果“更好地為指揮官提供工具和技巧,培養他們的判斷力以及技術和海事技巧”。至於為何要休整,聲明稱,“很明顯,最近的問題透露出一個共同的原因,潛艇部隊在正常的、例行的行動中出現了錯誤。”美潛艇部隊公共事務官員麥吉恩表示,正因如此,所以部隊應“回到基礎上去,回到實踐中去”。他還表示,儘管暫停執行軍事任務,但潛艇的日常訓練和基本練習將不會中斷。《美國潛艇100年》一書的作者王新森曾當過潛艇軍官,他得知美國潛艇全部停止活動的消息時覺得有些意外。王新森向《環球時報》記者介紹說,如果某個型號的飛機發生了事故,這個型號的所有飛機都會停航接受檢查。同理,潛艇全部停止活動,說明訓練和使用中頻繁出現問題,出現了人員傷亡,而且可能是人為失誤造成的。不過他認為,美軍以前也可能這麼做過,只是沒有報道而已。
冷戰結束后,美軍的潛艇無論是質量和數量都是世界第一,無人抗衡。而且,與另一個超級大國爆發戰爭的可能幾乎不存在了,美軍的潛艇成為一種戰略力量,不再是防範恐怖襲擊的利器,所有潛艇停下來踏踏實實休整幾天,美國是完全有把握的。如果美國攻打伊朗,不上潛艇也行,因為伊朗的海軍比較弱,與美國差得太遠。美國攻打伊拉克時曾用核潛艇發射過巡航導彈,如果真要打伊朗並且要使用潛艇,由於美軍是全球性的軍事部署,訓練水平和戰鬥水平又非常高,部署潛艇到伊朗附近可以在很短時間內完成。綜上所述,美國完全可以安心停下來,給潛艇部隊搞一次安全教育。(《環球時報》)
美國方面的消息稱,美方將向台灣提供的是一種改進型“長頜須魚”級潛艇,該潛艇類似於美軍“紅大馬哈魚”號潛艇,將由諾斯羅普·格魯曼公司與德國霍瓦茲(HDW)造船廠合作研製。諾·格公司設計採用“長頜須魚”級潛艇的船體和德國HDW造船廠的耐壓船殼以及先進設備(如不依賴空氣的動力裝置)等。這種改進型潛艇排水量為2644噸,最大航速為21節,配有6枚魚雷或導彈發射管,最大航程為19000海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