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子村

山東省青島市城陽區城陽街道轄村

從城陽區政府駐地沿著寬闊筆直的正陽路往西走,走過308國道高架橋下的大轉盤,映入眼帘的是一道紅花掩映、綠色蔥蘢的亮麗風景線,正西是正在施工的正陽路跨越膠濟鐵路高架橋,路南是一排排拔地而起的高層居民住宅樓,路北是車流、人流如潮般進出,各種建築材料琳琅滿目的青島市城陽建材批發市場,這裡就是古文化氛圍和現代城市化氣息皆濃郁的城陽區城陽街道城子村。2002年,全村實現國民經濟總收入13.6億元,同比增長37%,人均純收入5869元;村級可支配財力3700萬元,同比增長223%;上交稅金787萬元。成為城陽區經濟發展和農村城市化先進村,青島市文明村莊。

歷史沿革


公元前221年,秦統一中國后在城陽置琅琊郡不其縣,建不其城。公元30年,漢光武帝在不其縣境內置不其侯國。公元596年,隋廢不其縣併入即墨縣。明永樂初年,王氏從青州葯溝東遷時,看好交通便利、西鄰膠州灣、北有墨水河的不其城,便在不其城內建村定居,初名城子疃,后演化為現名。明、清時期,城子屬即墨縣城陽社,1928年後屬即墨縣城陽鎮,1961年後屬嶗山縣城陽鎮,1996年屬城陽區城陽鎮,2001年屬城陽區城陽街道辦事處。
一提起城子村的歷史,村裡的老人們都能如數家珍般講述不其城、東城頂、皇姑庵、古漢墓群、石橋廟等的故事,講述乾隆皇帝、明兵部尚書黃嘉善、祭酒官周如砥、戰國大將伍子胥與城子村結下的不解之緣。城子村以其豐厚的文化底蘊,成為城陽古文化群落的代表。1977年被山東省革命委員會列為省級首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城子遺址”,位於村東北100米處的高台地上,這裡原為古不其城的東北角,當地人稱“東城頂”。該遺址東西長200米,南北寬100米,西、北兩面為斷崖,內有1米多厚的灰褐色文化層斷續暴露在外,含有豐富的文化遺物。
1963年文物考察對採集到的文物有:單孔扁平石斧、長形扁平石鏟、半月形雙孔石刀、長方形帶孔礪石、石錛、石鑿、石鐮、石矛、石網墜、骨針、骨鏃、蚌鋸等。出土石器均通體磨光,刃部鋒利,作工精緻。陶器以灰陶、黑陶為主,紅陶次之。所出土陶器均系輪制,胎質堅硬,造型優美。經專家考證,確認該遺址屬龍山文化類型遺址,距今約有4000多年的歷史。皇姑庵位於城子村東南,不其路以北。此處原為一突出地面的高台,東西長約250米、南北寬約50米、高約2米。
據歷史記載:不其城內秦建不其縣署於西漢太始四年(公元前93年),漢武帝幸不其時東遷,原址改建為行宮。東漢建武六年(公元30年),伏湛改建行宮為都署。1979年在夯土台地時發現了秦代紋飾獸面半瓦當、西漢黃綠釉的雲紋園瓦當、東漢篆書“千秋萬歲”掛黃綠釉的園當以及秦複線三角磚。這些發現表明該遺址確曾有過宮殿式建築。《後漢書·後記》載:“恆帝三女,皇女華延熹元年封陽安長公主,適不其侯,畏國將軍伏完。完,伏湛五世孫”。陽安公主是漢獻帝的皇姑,居住於都署。公元214年,“曹操殺皇后伏氏,滅其族與二皇子”,不其侯位被撤,皇姑遇難。後人立庵祠之,遂稱皇姑庵。據《即墨縣誌·冢墓》載:“城陽,古不其城,古冢八個,相傳為伏湛八代之墓。”

交通


公共交通

正陽中路設有城子站,途徑的公交車901、902、120、767、768路;
綉城路設有城子社區站,途徑的公交車有117、912、767路。

經濟


綜述

2003年5月,城子村順應經濟市場發展潮流,以建材批發市場為載體,組建起“青島企城集團有限公司”,確立了“以市場建設為龍頭,以房地產開發和舊村改造為重點,加快招商引資步伐,壯大經濟勢力,增加村民收入”的發展思路,在全村規劃形成旅遊業、商業、服務業的二、三產業格局,使全村向著富裕、文明的小康社會邁進。
建設
建國前,城子村多數村民吃不飽、穿不暖,有的被迫流離失所,人均糧食僅有60公斤。建國后,隨著集體經濟的發展,村民口糧實現自給自足,人均年現金收入200—300元,生活水平在逐年提高。自1961年城子村接管城陽鎮辦聯合窯廠后,村莊便著力於大辦工副業生產。1970年後,相繼辦起機修廠、軋花廠、紙箱廠和建築隊。1972年和1981年,全村投資100多萬元,建成外貿土產貨場和糧油貨場,從事貨物儲存和整理加工,集體經濟大發展,村民經濟收入大提高。1988年,城子村的農村經濟總收入就達1458萬元,人均純收入1087元,跨入城陽鎮富村行列。
1994年,青島市城陽區設立。城子村黨支部一班人依託蓬勃興起的城陽新區城建設和優越的交通、地理優勢,團結帶領全村3000多村民,在全村1.5平方公里的黃土地上創造出一個又一個的輝煌。經過3年的建設,2000年在村東正陽路南建成5層高磚混結構居民樓11座,眾多村民以優惠價購買到夢寐以求的嶄新樓房,喜邀親朋好友慶賀遷新居,村莊也因此獲得良好的經濟效益,打響了全村致富的第一炮。1999年,城子村以市場建設做為經濟發展的新突破口,在村后興建了以陶瓷為主的大型綜合性建材批發市場。市場規劃佔地460畝,計劃投資1.6億元,分三期實施。一期工程已投資5300萬元,建築面積4.7萬平方米。該市場1999年8月開工建設,全村廣大黨員、幹部、群眾齊上陣,將坑窪不平的村后“蛤蟆灣”用20餘萬方土石填平,一舉建起青島城陽建材批發市場,12月26日舉行了隆重的開業典禮。城陽建材市場主要經營建築陶瓷、衛生潔具、鋼材、木材、膠合板、傢俱、廚具等十幾類上千個品種。該市場“您只要安心經營,剩下的事情由我們來辦”的承諾及兌現,吸引了廣大業戶紛至沓來,其中溫州業戶在該市場投資1300多萬元。迄今,市場建設及配套設施累計投資1.2億元,總建築面積12萬平方米。吸引了香港、福建、浙江、廣東、臨沂和德國、韓國等國內外裝飾、裝潢材料大商戶700多家加盟市場。建材批發市場的建立,帶動了私營企業和個體業戶的建立和發展,在市場周邊形成了以市場為中心的第三產業密集區,拓寬了勞動力就業空間,促進了城陽第三產業的發展。2002年,市場從業人員已達1600人,實現交易額16.7億元,連續3年保持“青島市十大商品市場”、“青島市重點商品市場”、“青島市規範化管理達標市場”和“青島市創建文明經營區活動先進單位”、“青島市重合同、守信用單位”等榮譽稱號。
為加快農村城市化建設,2002年城子村抓住城陽區正陽路西擴的機遇,拆除民房508戶,投資6700萬元,建成高層居民樓15座,總建設面積10萬平方米。投資670餘萬元建成省級規範化學校——正陽路小學,夯實了教育事業的萬年大計。為村民辦理了養老保險,投保率100%。全村“五好家庭”、“十星級文明戶”創建率超過76%,有5戶家庭被評為青島市“五好文明家庭”。

文化


文物古迹

20世紀50年代文物普查時,城子村內有古墓6座,稱為古漢墓群。在最高的3座中,伏湛墓位於墨水河畔“二鋼”駐軍西牆外,高約10米,佔地半市畝。1964年平整土地時,被夷為平地,有部分古陶、彩陶等文物出土流入民間。另兩座是梁王墳,俗稱皇帝墳,在308國道西側城子遺址內,南北排列,相距50米,北面一座高6米,南面一座高4米。古漢墓群有許多神奇的傳說,至今廣為流傳。

非物質文化遺產

大通宮,曾名玉皇閣,俗稱石橋廟。位於城子村北墨水河西岸的高埠上。此廟址地理位置優越,東有墨水河曰“青龍”,西臨高埠石崮曰“白虎”,前盤岩石稱“朱崖石”,后依丘陵曰“玄武”。
廟設中心位置,人都謂之風水寶地,致數百年香火不斷。據傳玉皇閣為唐代所建,由袁天罡、李淳風選址,清末易名“大通宮”。大通宮西面是明祭酒官周如砥的墓地,墓前曾羅列著石馬、石羊等雕像,周圍栽種看松柏。“玉皇一閣於其上危級重局詹下各有循欄有倒座寬敞周密可以習靜可以樂賓閣下建三殿一殿龍虎一殿山門與鐘樓矗立相連中為甬道高爽直截西為丈寶廚廂等房凡四十餘楹與東北古城參互角立松柏榆柳繁花茂竹蔭森蔚蓋東南山海間一偉觀也……”明進士第光祿大夫、太子太保、兵部尚書黃嘉善所撰的《不其觀碑文》中記載了對石橋廟況由衷地讚歎。自建廟之日起,每年的農曆三月初三日、四月十六日至十八日、十月二十五日是石橋廟會,各地民眾、善男信女趕會者、進廟燒香祈禱者絡繹不絕。商賈貿易、北方皮貨、南方廣貨、江浙竹器無奇不有,人山人海,熱鬧非凡。
1946年後廟會漸次衰落。1962年,石橋廟被闢建為中學,歷經三十載,廟宇建築毀壞嚴重,唯正殿、兩配、兩廂和廟前24孔橋古韻猶存。1991年中學撤併后,石橋廟閑置無人管理,但觀望人群不絕如縷,有識之士備加關注。2001年,城子村遵照上級主管部門的有關指示精神,承擔了石橋廟的保護責任,在社會各界募捐40餘萬元,正式啟動石橋廟修復工作。至2002年,已先後投資260餘萬元,恢復了石橋廟的千年古韻,並被列為區級和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