溈山鄉
湖南省寧鄉市下轄鄉
溈山鄉,隸屬於湖南省寧鄉市,地處寧鄉市西部山區,是湖南旅遊景點之一,也是有名的茶葉之鄉。溈山自然風光秀麗,歷史文化遺址眾多,密印寺、大溈凌雲、蘆花瀑布等構成了有名的溈山三十六景與新溈山十景。同時,溈山也是世界罕見的富硒富鋅地質區,所產茶葉、豆腐、魚等產品品質獨特,麥飯石、硅礦石等礦產資源也較為豐富。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溈山鄉常住人口為13260人。
2020年7月,全國愛國衛生運動委員會重新確認溈山鄉為國家衛生鄉鎮。
溈山鄉地處湖南寧鄉市西部山區,距縣城92公里,與安化、桃江二縣毗鄰,是湖南旅遊景點之一,也是有名的茶葉之鄉。村級區劃調整后轄6個行政村總面積42.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435.58公頃。溈山因舜帝之子溈到此而得名。溈山鄉地理特殊,為長沙特有的高山小盆地地貌,同時也是寧鄉市地勢最高的地方,最高海拔1200多米,年平均氣溫比長沙市區低10度左右。因常年雲霧鎖山,素有“千山萬山朝溈山,人在溈山不見山”之說。
溈山鄉共轄12個行政村,129個村民小組,3090戶,11159人。總面積42.8平方公里,耕地435.58公頃,為長沙特有的高山小盆地地貌,最高海拔1100多米,常年雲霧鎖山,素有“千山萬山朝溈山,人在溈山不見山”之說。2003年,溈山鄉圍繞“旅遊興鄉、茶業立鄉、科技富鄉”的總體發展思路,將“強基礎、抓造血”作為工作重點,強力實施“一府一路一校一園一寺”五個一工程,以人為本,搶抓機遇,共完成農業總產值2400萬元,鄉鎮企業總產值7055萬元;實現招商引資到位鄉外資金1280萬元,財政總收入235萬元,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750元,比上年增長13.5%。
溈山自然風光秀麗,歷史文化遺址眾多,有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兩個,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十餘個。大溈雲、蘆花瀑布、仙女朝貢等構成了有名的溈山三十六景與新溈山十景,其中作為佛教南禪五大宗派之一溈仰宗發祥地的密印寺更是海外馳名。該寺於807年(唐憲宗元和二年)由著名禪師靈佑祖師開創,佔地面積100餘畝,規模宏大,建築雄偉。其中主殿萬佛殿為兩層宮殿式大殿,高30米,內供佛三尊,四壁嵌有磚雕貼金佛像12182尊,是我國佛寺中的奇觀。
溈山優美的自然風光吸引了眾多文人客來此,留下了寶貴的文化遺產與動人傳說。密印寺現常住佛教人士百餘人,每年有廣東、香港、日本、澳大利亞等國內外近萬名香客來此膜拜、尋根問祖。唐宋明清時期,溫庭均、劉長卿、陶之采、陶汝鼐等涉足或隱居溈山,他們的山水情懷與千古詩文為溈山作了高品位的詩化墊基。“一代詩僧”齊己出生於溈山,后出家同慶寺,留下了詩作十卷800餘首。唐宰相裴休篤信佛教,死後葬於此。溈山是世界罕見的富硒地質區,土壤中富含硒、鋅等十多種微量元素,所產溈山土特產口味獨特。溈山茶自唐代起即為歷朝貢品,1988年更被評為全國十大名茶之一。溈山豆腐、臘肉等均是溈山的傳統美食,溈山擂茶更是溈山的特有風俗小吃,已有幾千年的歷史。
(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
總人口 | 9945 |
男 | 5222 |
女 | 4723 |
家庭戶戶數 | 3095 |
家庭戶總人口(總) | 9848 |
家庭戶男 | 5167 |
家庭戶女 | 4681 |
0-14歲(總) | 2005 |
0-14歲男 | 1000 |
0-14歲女 | 1005 |
15-64歲(總) | 6932 |
15-64歲男 | 3689 |
15-64歲女 | 3243 |
65歲及以上(總) | 1008 |
65歲及以上男 | 533 |
65歲及以上女 | 475 |
戶口本地住在本地 | 9776 |
14823人(2017年)。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溈山鄉常住人口為13260人。
在獲有機茶認證與自營進出口權的基礎上,2003年,溈山茶葉成功出口到歐洲,再攀發展新高。2003年,溈山鄉茶業產值突破2000萬元大關。同時,溈山山泉水廠、溈山硅礦石廠、賽悅石材廠等一批項目相繼竣工投產,給溈山工業經濟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全年工業共完成固定資產投資近800萬元,新引進企業2家,技擴改3家,實現工業總產值4460萬元。
衛星地圖
溈山鄉通過確立“旅遊興鄉、茶業立鄉、科技富鄉”的總體發展思路,實現了鄉域面貌的大大改觀。溈山大道全面建設,旅遊集鎮已然成型;溈山茶葉成為省級著名品牌,湖南溈山旅遊區成立,水、電、路等基礎設施進一步完善。全鄉以項目為平台、以招商為依託,走特色立鄉之路,實現全鄉茶葉面積達8000畝,茶葉年產值過億元,旅遊人數年均突破50萬人,農民人均收入達到5000元,真正將溈山打造成為長沙的旅遊新鄉與茶葉強鄉。
該鄉以“三個到位”為手段,切實落實“村為主”,加強基礎工作,溈山鄉計生工作進入全縣先進行列。以優化重點工程建設秩序為中心,以打擊地下“六合彩”為重點,強化責任機制,健全群防網路,營造了良好發展環境,綜治工作獲“全縣紅旗鄉鎮”稱號。通過在溈山鄉群眾中深入開展創“十星”級文明戶、在各部門開展文明單位創建活動,溈山鄉共評選出“十星”戶270戶、“十星”標兵戶30戶、創先進村3個,接龍村被評為縣級文明村。以“佛教文化節”成功舉辦為標誌,統一戰線工作蓬勃發展。建整扶貧工作成效顯著,繼續創全縣先進。教育工作擠入全縣先進行列,衛生工作成功戰勝了“非典”。2003年,溈山鄉綜合目標考核名列全縣第七位。各項工作真正實現了齊頭並進。
集鎮建設
借黃祖溈公路建設契機,全面啟動了40米寬的溈山大道建設。認真落實宗教政策,解決了10多年以來密印寺一直決而未行的38.9畝紅線圖問題,計劃投資1億元的密印寺修復建設已完成一期工程的鐘鼓樓與圍牆。裴休墓投資近10萬元按原貌修復。投資300萬元、佔地近20畝的九年制綜合學校完成了征地,砌好了圍牆,後勤樓正在籌建。政府機關大樓建設征地15畝,已投入10萬元做好規劃,建設正穩步進行。
財政投入近30萬元,完成了按照“三區一園、三路一橋、一廣場一風光帶”的旅遊小城鎮總體規劃及評審。投入近5萬元,完成了溈山集鎮鳥瞰圖、平面圖設計。征地近10畝,集鎮垃圾填埋場、垃圾池已投入使用。2003年,小城鎮建設共完成投入近500萬元,集鎮功能得到了進一步完善,規模不斷擴大。
農業發展
農業
溈山小龍潭水庫座落在黃材水庫上游的溈水鄉雙龍潭村,1978年建成,集雨面積36平方公里,水庫總庫容220萬方,正常庫容145.7萬方,設計灌田300畝,實際灌田44畝,水庫電站設計裝機1630千瓦,實際裝機1630千瓦,是一座集防洪、灌溉、發電等綜合效益於一體的小一型水庫。
水庫下游灌溉涉及溈山鄉雙龍潭村。該村農田總面積為283畝,屬水庫灌溉的為該村毛屋、葛坪、胡家、金獅、嚴獅5個組共44畝農田。水庫發田、漂流用水,最後均全部流入黃材水庫。
溈山鄉人民政府為進一步開發溈水旅遊資源,引進了岳陽天馬旅遊公司在小龍潭水庫下游開發漂流項目,該項目建成投入運行。由於寧鄉縣遭遇50年來罕見的夏旱,受旱面積極大,水庫、山塘、河壩蓄水普遍偏少,因此造成了漂流用水和農用灌溉用水上的突出矛盾。對此,寧鄉市查明情況后,縣防指責成溈山鄉政府按照確保人畜用水,保證灌溉用水,從緊供水的原則召集水庫受益村,小龍潭電站、漂流公司等有關單位研究制訂小龍潭水庫用水調度方案並下發了緊急通知。
漂流
溈山漂流無論是兩岸風景的優美程度,還是河道的驚險刺激程度,在國內都是一流的;特別是在漂流河道的中部,有一段長約一公里的連續險灘區,幾十個大落差和特大落差接二連三的展現在遊客面前,考驗著遊客的心理承受極限,其驚險性和趣味性在全國都是極少見的。
2020年7月,全國愛國衛生運動委員會重新確認溈山鄉為國家衛生鄉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