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梁群
呂梁群
呂梁群,20年代我國地質學者王竹泉、孫健初等(1928)認為震旦紀石英砂岩(霍山砂岩)之下是一套與五台系相當的變質岩。主要分佈在呂梁山主峰一帶和及北的婁煩縣、嵐縣、方山縣一帶。此外,在嵐城鎮以北鳳子山一帶亦有出露。
地層名稱: 呂梁群
地層名稱(英文) Luliang Gr
階代碼: Ar3 - Pt1
地區代碼: 7
命名: 北京地質學院山西大隊1960年命名
20年代我國地質學者王竹泉、孫健初等(1928)認為震旦紀石英砂岩(霍山砂岩)之下是一套與五台系相當的變質岩。1960年沈其韓等認為呂梁山前寒武系構成一個以太古宙赤堅嶺片麻岩為核部的大背斜,赤堅嶺片麻岩之上為元古宙地層,東西兩翼基本對稱,自下而上分為岔上組、兩角村組和袁家村組①。1959—1961年北京地質學院山西大隊在本區進行1:20萬區域地質調查過程中將震旦系漢高山砂岩之下的早前寒武系劃分為界河口群、呂梁山群、野雞山群和岔上群,其中前三者為太古宙,後者為元古宙。其中呂梁山群指赤堅嶺和關帝山一帶的片麻岩,其內未分組。1967—1971年山西省地質局區調隊在測制1:20萬離石、靜樂幅地質圖過程中將該區早前寒武系分為界河口群、呂梁群、嵐河群、野雞山群和黑茶山群。呂梁群自下而上分為赤堅嶺組、杜家溝組、近周峪組、裴家莊組、寧家灣組、青楊溝組、橫尖組、社堂村組和長數山組等10個組(山西區調隊,1972)。1975年南京大學實習隊首先對上述層序提出異議,認為這是一個倒轉層序。1979年山西省區域地層表編寫組沿用了1:20萬離石、靜樂幅地質圖的劃分方案。只是把下部3個組合稱為下亞群,中部3個組合稱為中亞群,上部4個組合併稱為上亞群。1983年裴李宣把原呂梁群中的長數山組劃歸到界河口群,又將西川河—箭嶺以北原呂梁群的杜家溝組、近周峪組、裴家莊組和寧家灣組單獨劃分出來,命名為袁家村群。而呂梁群只保留了南川河以西原呂梁群各組地層。並將袁家村群置於呂梁群之上,二者為不整合接觸②。1984年山西省地質礦產局區調隊五台系斷代總結中在認定南京大學提出的原呂梁群實為倒轉層序的基礎上,將原呂梁群上部的4個組劃歸到界河口群,使呂梁群地層由10個組減到6個組③。《山西省區域地質志》(1989)基本沿用了山西省地質礦產局區調隊五台系斷代總結的劃分方案,同時在青楊溝組和寧家灣組之間新建周家溝組。並把呂梁群改稱為呂梁超群,下分3個群。下呂梁群包括青楊溝組、周家溝組;中呂梁群包括寧家灣組、袁家村組;上呂梁群包括裴家莊組、近周峪組和杜家溝組。本條目採納《山西省區域地質志》對呂梁群組的劃分方案,但仍採用呂梁群一名,共劃分為7個組。
呂梁群主要分佈在呂梁山主峰一帶和及北的婁煩縣、嵐縣、方山縣一帶。此外,在嵐城鎮以北鳳子山一帶亦有出露。由下至上各組岩性描述如下:1.青楊溝組底部為石英岩和(石墨)二雲片岩;中部為黑雲二長(斜長)片麻岩、角閃斜長片麻岩,夾有斜長角閃岩,其上為黑雲淺粒岩及黑雲淺粒岩和黑雲變粒岩的互層;上部為透閃大理岩和白雲大理岩;頂部為淺粒岩夾石英岩。2.周家溝組混合岩化強烈,地層幾乎呈殘留體狀出露。本組中部含鐵礦層,由鐵英岩、鐵閃石英岩、鎂鐵閃石岩、透閃岩等組成,它們夾於斜長角閃岩中。去除混合岩化影響,本組下部和上部為一套黑雲變粒岩、斜長角閃岩和斜長角閃片岩。在弱混合岩化區為斜長角閃岩和角閃片岩。3.寧家灣組下部以絹雲千枚岩、石英片岩為主,上部以斜長角閃片岩、角閃片麻岩為主。在寧家灣村南、寺頭南山坡本組中夾粗晶大理岩。4.袁家村組主要由鐵英岩、綠泥千枚岩、陽起片岩和千枚岩組成。5.裴家莊組以絹雲千枚岩為主,夾變質砂岩、石英岩。石英岩多位於本組上部,底部石英岩相對穩定。6.近周峪組本組底部由變質礫岩、長石石英岩、變質粉砂岩和凝灰質千枚岩組成,中下部主要為透閃片岩和綠泥片岩,上部為變質玄武岩。7.杜家溝組以變質流紋岩為主,夾多層角閃片岩、(角閃)黑雲片岩。本群中的袁家村組和周家溝組都產多層鐵英岩,特別是袁家村組,它是呂梁山區主要鐵礦床賦存層位。呂梁群下部變質程度較高,為角閃岩相,且混合岩化作用較強。中上部變質程度較低,為綠片岩相。呂梁群至少經歷了兩次褶皺變動,早期為近乎平卧的大型復向斜,以後又經歷了軸面陡立、走向北東的褶皺疊加。青楊溝組下部的原岩為碎屑沉積岩,上部為碳酸鹽岩。周家溝組的原岩以基性火山岩為主夾硅鐵沉積建造。寧家灣組下部的原岩為碎屑沉積岩,中部為泥質沉積岩,上部為火山凝灰岩夾基性熔岩。袁家村組的原岩以泥質沉積岩為主,夾硅鐵建造和少量火山凝灰岩、基性熔岩。裴家莊組的原岩以泥質岩為主,夾粉砂岩和硅質岩。近周峪組底部的原岩為碎屑岩(礫岩、砂岩、粉砂岩),中上部的原岩為基性火山岩。杜家溝組的原岩主要為流紋岩夾泥質、凝灰質沉積岩或基性火山岩。整個呂梁群可歸結為3個由沉積岩到火山岩構成的沉積-噴發旋迴。由變質沉積岩的特徵可推斷,呂梁群的沉積盆地早期為淺海-濱海相,中期為淺海相,晚期為深海相。呂梁群上部近周峪組中7個基性火山岩樣品的Sm-Nd等時線年齡為2469±150Ma,這7個樣品加上杜家溝組兩個變質流紋岩樣品得到Sm-Nd等時線年齡為2471±64Ma(張其春等,1988)。呂梁群與其下部的界河口群為不整合接觸,其上被嵐河群不整合覆蓋。本群可與五台山地區的五台群進行對比。
呂梁群目前還缺少可靠的同位素年齡數據。故本條目把呂梁群的時代歸屬做存疑對待,即或新太古代,或古元古代。沈其韓等,1960,山西呂梁山(中段和北段)前寒武系地質初步觀察(內部報告)。裴李宣,1983,也談呂梁群的解體和釐定,山西地質科技,No.2。徐朝雷、徐有華,1984,山西各山區五台系層序重新釐定與對比,山西區測。
編撰者: 耿元生
作者1: 山西省地質礦產局
年份1: 1989
系名: 太古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