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缺素症

玉米缺素症

玉米生理病害是玉米產區常見的病害。引起玉米生理失調的原因多,主要是由營養物質氨、磷、鉀或微量元素供應缺乏,或受環境因(如氣溫、水分)等的影響,特別在大面積上表現植株普遍發病,造成減產。

癥狀


缺氮

中後期葉片由下而上發黃,先從葉尖開始,然後沿中脈向葉基延伸,形成一個“V”字形黃化部分,邊緣仍為綠色,最後全葉變黃枯死,果穗小,頂部子粒不充實。

缺磷

葉尖、葉緣失綠呈紫紅色,後葉端枯死或變成暗紫褐色,植株矮化,根系不發達,雌穗授粉受阻,籽粒不充實,果穗少或歪曲。

缺鉀

下部葉片的葉尖、葉緣呈黃色或似火紅焦枯,後期植株節間縮短,易倒伏,果穗小,頂部發育不良。

缺鎂

幼苗上部葉片發黃,葉脈間出現黃白相間的褪綠條紋,下部老葉尖端和邊緣呈紫紅色,甚至枯死,全株葉脈間出現黃綠條紋或矮化。

缺鋅

白苗、死葉,有“白花葉病”之稱。葉片具淺白條紋,逐漸擴展,中脈兩側出現1個白化寬頻組織區,中脈和邊緣仍為綠色,有時葉緣、葉鞘呈褐色或紅色。

缺硫

植株矮化、葉叢發黃,成熟期延遲。

缺鐵

上部葉片葉片脈間失綠,呈條紋花葉,心葉癥狀重,嚴重時心葉不出,生育延遲,甚至不能抽穗。

缺硼

嫩葉葉脈間出現不規則白色斑點,逐漸融合成白色條紋,幼葉展開困難,嚴重的節間伸長受抑,不能抽雄及吐絲。

缺鈣

葉緣白色斑紋並有鋸齒狀不規則橫向開裂,頂葉卷呈“弓”狀,葉片粘連,不能正常伸展。

缺錳

幼葉脈間變黃,形成黃綠相間條紋,葉片彎曲下披。

病因


缺氮

有機質含量少,低溫或淹水,特別是中期乾旱或大雨易出現缺氮症。

缺磷

低溫、土壤濕度小利於發病,酸性土、紅壤黃壤易缺有效磷。缺氧

缺鉀

一般沙土含鉀低,如前作為需鉀量高的作物,易出現缺鉀,沙土肥土、潮濕或板結土易發病。

缺鎂

土壤酸度高或受到大雨淋洗后的沙土易缺鎂,含鉀量高或因施用石灰致含鎂量減少土壤易發病。

缺鋅

系土壤或肥料中含磷過多,酸鹼度高、低溫、濕度大或有機肥少的土壤易發生缺鋅症。

缺硫

酸性沙質土、有機質含量少或寒冷潮濕的土壤易發病。

缺鐵

鹼性土壤中易缺鐵。

缺硼

乾旱、土壤酸度高或沙土易出現缺硼症。

缺鈣

是因為土壤酸度過低或礦質土壤,pH5.5以下,土壤有機質在48mg/kg以下或鉀、鎂含量過高易發生缺鈣。

缺錳

pH大於7的石灰性土壤或靠近河邊的田塊,錳易被淋失。生產上施用石灰過量也易引發缺錳
3、玉米缺素症有什麼發病規律?
玉米生長中後期乾旱或大雨後淹水,土壤沙質,缺少有機肥,或土壤板結,根系生長受阻等都有利於病害發生。
4、怎樣防治玉米缺素症?[圖4]玉米缺鎂
一是施足基肥,生長地肥料足,可重點施拔節抽雄肥,葉面噴施磷酸二氫鉀后7天噴施天達-2116糧食專用型,改善植株營養;二是雨後開溝排水,乾旱后及時澆水、中耕鬆土,有利於根系生長發育。按照癥狀補足卻乏元素。

防治方法


(1)根據植株分析和土壤化驗結果及缺素癥狀表現進行正確診斷。
(2)採用配方施肥技術,對玉米按量補施所缺肥素。提倡施用日本酵素菌漚制的堆肥或腐熟有機肥。
①畝產高於500kg的地塊,畝施尿素35-38kg、重過磷酸鈣20-23kg。畝產400-500kg的地塊,畝施尿素25-35kg、重過磷酸鈣17-20kg。畝產300-400kg的地塊,畝施尿素17-24kg、重過磷酸鈣12-17kg。畝產400kg以上的地塊,每畝還應增施硫酸鉀12-16kg。②玉米生長後期氮磷鉀養分不足時,可於灌漿期畝用尿素1kg、磷酸二氫鉀0.1kg(或過磷酸鈣1-1.5kg浸泡24小時后濾出清液、氯化鉀或硫酸鉀0.5kg),兌水50-60kg噴霧。當發現有缺乏微量元素癥狀時,可用相應的微肥按0.2%的濃度噴霧(硼肥濃度為0.1%)。每7-10天噴施一次,噴施時間晴天效果較好,若遇烈日應在下午3時后噴施。陰雨天氣應在雨後葉片稍干后噴施。注意肥液要隨配隨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