饒娥

饒娥

唐朝的時候,在離樂安河虎山潭不遠的小村,住著一戶饒姓人家,祖祖輩輩打漁為生。到了饒績手裡,家中已一貧如洗,開元初年父輩蓋起來的茅屋因無錢翻修,已經歪斜。安史之亂的爆發,連年戰火不斷,田園荒蕪,民不聊生。饒績賣掉一籃名貴的“虎山鯿魚”,還換不回半斗稻穀。妻子積勞成疾,一病不起,與世長辭。只留下他和幼小的兒女瓊貞相依度日。

唐寶應元年(762年)某日,饒娥之父饒績因捕魚時船覆落水,沉入江中,下落不明。饒娥放聲痛哭,來回於江邊尋找父屍,晝夜不停,寢食俱廢。鄉人鄰里,苦勸無效。連續三天,水食不進,痛不欲生。第4天饒績屍首浮出江面,鄉鄰認為饒娥的孝行感動了天神,才使饒績屍首浮出。此刻饒娥立意隨父而去,未幾而終。

饒娥的傳說


出生

饒娥
饒娥
小時候天真活潑,溫柔可愛,且孝敬父母,村裡人非常憐愛她,喚他饒娥。母親去世后,饒娥對父親更加孝敬。每天天剛亮,她就為父親煮好了粥。帶著小黃狗幫父親把漁網漁叉漁簍送上小船,目送著父親和小舟消失在虎山的背後,她才匆匆回來,坐上布機,紡織葛布。她想用自己的巧手幫著父親把這個家重新振興起來。

感動河神

唐寶應元年(762年)的一天早晨,饒娥醒來,順手推開窗戶,只見東邊虎山頂上瀰漫著霧氣,不知為什麼,她的心裡感到很悶。她怕驚醒了父親,輕輕地來到廚房。她知道缸里已經沒有米,但還是揭開了缸蓋,面對著黑乎乎的缸底,她難為無米之炊。想到父親整天勞累也要跟她一樣挨餓,眼淚就像斷了線的珠子一樣直往下淌。忽然,一隻溫暖的大手搭到了她的肩上,父親已經站到了她的身旁。她再也控制不往自己,一下子撲在父親懷裡抽泣起來:“都是女兒無能,不能幫爹爹分擔憂愁。”
饒績用葛布巾幫孩子抹去臉上的淚水,說:“女兒,爹虧待你了。待爹今天多打一些魚,砍上一擔柴,換回米來,家裡就有吃的了,爹還要給你扯上幾尺絹。”
說罷,饒績到門后收撿了漁具,掮上禾擔就要走,小黃狗緊緊地跟在他後面。
饒娥勸阻父親:“可能要變天了,爹爹還是不要去了。”
饒績看了看陰沉下來的天空,猶豫了一會兒,還是要去。
“爹爹慢走。”饒娥從小罈子里找出兩團南瓜干,又幫父親的酒葫蘆里斟了一些酒,說:“爹爹,外面涼,你帶上暖暖身子。”
父親走後,饒娥又拿起機梭織起布來。
饒娥祠
饒娥祠
過了一個多時辰,天空卻越來越暗。
突然,一陣狂風啪的一聲把窗戶吹開,窗外,虎山上烏雲密布,風暴就要來臨。
饒娥心急如焚,急忙跪到觀音菩薩像前,心裡暗暗地祈禱菩薩保佑父親平安。
一道閃電之後,雷聲夾著山風的呼嘯滾滾而來,暴雨如注。
饒娥坐在布機前,下意識地摸著機梭,再也沒有心思織布。
小黃狗突然哀號著從柵欄里鑽進來,靠到饒娥的身邊。
饒娥摸摸小黃狗的前額,說:“是不是有人打你了?”
小黃狗一急,連叫幾聲,聰明的眼睛里流下了淚水,它立起身,一口把饒娥手中的梭子銜到嘴裡,扯斷了棉紗,就往暴風雨中跑去。
饒娥知道出了什麼事情,她哽咽著上氣不接下氣地跟著小黃狗一直跑。
老天好像生怕淋著了這位可憐的姑娘,雨點一下子收斂了。
來到渡口,只見黃濤洶湧,河面上沒有一個人影。急流衝擊著虎山的峭壁,發出雷霆般的咆哮。茫茫大河,爹爹你在哪裡?饒娥已經聲嘶力竭,昏倒在青石板上。
不知過了多少時候,饒娥隱隱約約地感到像是有人在撫摸自己的手。她吃力地睜開雙眼,身邊只有小黃狗。
小黃狗見饒娥醒了,又哀叫起來,它拽住饒娥的衣襟用力扯。
饒娥又跟著小黃狗往渡口下游的河灘上跑去。跑了兩里多路,小黃狗停了下來,它朝著對岸直叫。
饒娥抹去眼中的淚花,順著小黃狗朝著的方向望去,只見對岸原來裊娜亭立在山崖邊的柳樹已經被洪水淹沒了一半,幾塊船板漂浮在樹梢上。她定睛一看,那搖搖晃晃的破烏蓬上,有自己親手縫補的白底藍花的葛布。
饒娥明白,它是山洪突然暴發,父親一下子來不及躲避,水流湍急,小船一下子撞碎在虎山上了。
“爹爹、爹爹.....你在哪裡?”饒娥放聲大哭,“可憐你,爹爹,風雨出外為女兒,虎山葬身命好慘.....”
饒娥的哭聲驚動了鄉親們,村裡人都來到河灘上。
老婆婆抱著淚如泉湧的饒娥,心痛地說:“孩子,你別哭傷了身子。”
老伯伯召集了村裡所有的漁船,往上游直找到銅山港口,往下游找到蓮湖洲,想盡一切辦法打撈,怎麼也找不到饒績的蹤影。
河水慢慢地變得平靜下來,天漸漸黑了,鄉親們都勸饒娥回去。可是饒娥執意不肯,後生們與姑娘們都留下來陪她,月牙兒悄悄地從虎山坳里冒出來,饒娥無聲的淚水流淌在沙灘上,與同伴們的淚水匯在一起,在淡淡的月影下,整個沙灘都變得晶亮晶亮。
饒娥哭了三天三夜,鄉親們尋找了三天三夜.....饒娥從老婆婆的懷中醒來,她奄奄一息,眼裡流出的不是淚水,已是血水,她掙扎著坐了起來,大聲喊道:“河神,河神,還我爹爹.....還我爹爹.....”
剎那間半空響起一個霹靂,大片大片的烏雲彙集到一起,白晝一下子變得如同黑夜,大雨傾盆。
約莫一個時辰,大雨突然停了,天空重現出亮色。一個後生指著河面說:“大家看,那裡什麼?”
一陣波濤湧上沙灘,浮出一個人來,那個後生眼尖,跑上前去:“是饒叔,饒叔!”
饒娥立了起來,顫顫顛顛地衝上前去,撲倒在父親身上,又號啕大哭起來:“爹爹,爹爹,你帶兒走,你帶兒走.....”
姑娘們含淚戲阻饒娥,饒娥漸漸地哭聲越來越小,忽然,連最後的一絲聲息也沒有了.....
老婆婆蹲下去,抱起饒娥,心痛地為她揩雲臉上的淚水,幫她合上雙眼,說:“苦命的孩子,你感動了河神,為你送回了爹爹,你就同你爹爹一起去,世世代代照顧你爹吧.....”

淚灘雙月奇觀

饒娥死後,人們把那塊河灘稱作“淚灘”,把饒娥居住的小村改名為淚灘村。每年中秋之夜,每逢月白清風的中秋夜,可見水中兩個清晰的月影碰撞,隱后復現,循環往複,奇幻異常,堪稱今古奇觀。這一奇景就是著名的樂平十景之一“淚灘雙月”。古往今來,很多名人到此觀賞,無不為之叫絕、傾倒。

饒娥祠

人們為了紀念這位只活了14歲的孝女饒娥,為她建立了饒娥祠,中唐著名的文學家柳宗元為饒娥撰寫了《饒娥碑記》,宋朝廷賜頒“顯孝”匾額。饒娥祠前的桂花樹已有千年,經歷了歷史的風風雨雨,它開得格外茂盛,香溢百里。

饒娥山


饒娥山只是一座很普通的山,位於風景秀麗的樂安河畔。1200多年前,因為民女饒娥感天動地的孝行,唐德宗李適欽准由官府撥銀修建饒娥廟,欽賜“天下至孝”牌匾,並命時任禮部員外郎的大文學家柳宗元為其撰寫碑文;宋代皇上賜封其“顯孝”牌匾,地方為饒娥建廟、立祠祭祀。饒娥孝道流傳至今而不泯,饒娥山因此得名並出名了。
唐代以來,饒娥譽為全國第一孝女,成為尊老敬老的典範被廣泛傳頌。近日,記者來到饒娥故里樂平市接渡鎮淚灘村,探訪這位傳奇孝女的傳奇故事。
石階留下

動人傳說


饒娥
饒娥
樂平市驅車20公里,在青山掩映下,嶄新富有朝氣的小村落展現在記者眼前。淚灘村共有90餘戶人家,其中絕大多數都已經外出打工,目前村內青壯年在家的僅有2人,其中一人還是村小組組長。地處大山深處的淚灘村有著2000多年的歷史,這造就了他們安土重遷的性格,在這麼封閉的大山深處,賺到了錢的村民大興土木造新房。
饒娥祠位於淚灘村不遠的饒娥山半山腰,為祭祀唐代孝女饒娥而建。沿著那條長滿美麗記憶、而又被先人的足跡打磨得溜光圓滑的山嶺石階,記者彷彿進入時光隧道,耳邊響起饒娥失去父親的慟哭聲。石階的一頭連接饒娥祠,一頭連接樂安河碼頭,相距不到50米,14歲的民女饒娥在1245年前上演了一場驚天地泣鬼神的孝行。
由於無人專門看護,饒娥祠顯得很破敗,祭祀台上,刻了一副木雕:一個年輕女子在織布,旁邊一隻狗咬著一隻木梭。這個尚未編成戲劇的故事,其實是一件真人真事的寫照。村民告訴記者,後人為了紀念這位孝女,於唐大曆五年為她塑像立祠,始稱孝娥廟,俗稱饒娥祠。唐文學家柳宗元,宋丞相馬廷鸞,樂平縣令魏仲兕,鄉賢李士會等皆勒碑碣。饒娥祠歷一千二百餘年,曾幾經興廢。原祠長為十丈,寬為三丈,祠內設有饒娥神位,神鍾,香爐等,祭祀台上高懸饒娥故事的木雕,這是死者的榮耀,是樂平鄉民的驕傲。現祠僅存三丈見方的前半截,木雕等珍貴文物毀壞於“文革”期間。
如今的淚灘村,以程姓為主,村民程持春掌管村譜的收錄工作。“饒姓在淚灘村只有一戶,就是饒娥父女。兩人死後,村裡再也沒有饒姓人。”程持春告訴記者。

饒娥故事


版本之一

程持春提供的這本發黃的村譜上記載:相傳唐代寶應年間,接渡虎山腳下住著相依為命的父女二人。父親饒績捕魚為業。一天,隨饒績出門的狗,突然跑回家中,對著正在織布的饒娥哀哀戚戚地悲鳴不休,然後一口咬住織布梭將饒娥引到江邊。饒娥這才知道父親不慎落水身亡。饒娥頓時悲慟欲絕,痛哭三天三夜,哭聲使得河裡的魚蝦浮了上來,天上的鳥墜入河裡,最後饒娥氣絕身亡。鄉親們被饒娥的至孝所感動,聚集錢財,買了棺木,將父女二人葬在虎山腳下。消息傳到官府,饒娥迅速成為封建社會的孝悌典型,《唐書》為其作傳,唐代大文學家柳宗元為她撰寫誄文,敘述饒娥生前事迹,表示哀悼,相當於今天的致悼詞。宋朝廷頒賜了一塊極顯榮耀的匾額,上面鏤著“顯孝”二字,此後歷朝歷代都把饒娥尊為孝女大力宣揚,並且給她建廟立祠,饒娥慟哭的地方被命名為“淚灘”相沿至今。

版本之二

樂平縣誌記載:饒娥(公元749—公元762年)女,字瓊貞,唐代長城鄉(今接渡淚灘村)人。饒娥自幼喪母,與父饒績相依為命,十歲時就會做飯、洗衣、織布,勤儉孝順。其父以耕種為生,兼操捕魚。一天,饒績在江上捕魚,船覆落水,沉入江中,下落不明。饒娥連續三天在江邊痛哭尋找,水食不進,痛不欲生。第四天饒績屍首浮出江面,鄉鄰認為是饒娥的孝行感動了天神,才使繞績屍首浮出。父死後,饒娥決意隨父而去,並絕食而終。

版本之三

接渡鎮廣泛流傳的另一個版本是:相傳唐寶應壬寅年(公元762年),有一天,當地農夫饒績乘船去河對岸砍柴,途中突然遇暴雨狂風,船被刮翻,人被淹死。其14歲的女兒饒娥聞訊后,急忙趕到河灘。慟哭了三天三夜,直哭得眼腫嗓啞,血淚滿灘。后在鄉親們的幫助下,饒娥將父親的屍體就近安葬。為表孝心,饒娥終生未嫁,鬱鬱而終。

歷史人物


孝行吸引歷代文人墨客
樂平清代名人石景芬,字志祁,號芸齋,樂平縣涌山鎮人,生於清嘉慶六年(公元1801年)。二十三歲進京應試,中道光壬午科(公元1822年)進士。殿試時,道光皇帝發現石景芬的字寫得端莊秀麗,十分欣賞,親自點他為翰林。當時樂平重修唐代孝女饒瓊貞的祀廟“饒娥祠”,樂平知縣請石景芬書寫唐代文學柳宗元所作《饒娥碑記》,以供石刻。他為弘揚孝道這一傳統美德,工工整整地繕寫了《饒娥碑記》全文,請名匠用青石版刻成。成為家鄉一件珍貴的文物,也是一件書法藝術品。
所幸的是,上世紀80年代,樂平市在組織大批人員對歷史文物古迹進行普查時,發現了為全國第一孝女——饒娥撰寫的《饒娥祠》碑文,並加以保管。
歲月淹沒了饒娥墓,如今饒娥墓址無法確定。根據樂平縣誌記載,宋代理學家程時登為饒娥寫的墓碑書有《題唐顯孝饒娥墓》,內容是:悠悠孤憤倚中流,飽閱川陵四百秋。水際叢祠猶昨日,人間抔土幾荒丘。故鄉愛說饒饒姓,往事空傳柳柳州。滿目夕陽凝睇久,桐花飛落釣魚舟。松陰庭戶枕清波,小立碑亭校舊訛。一念綱常行宇宙,幾番風雨起山河。世間如此丈夫少。天下從渠女婦多。倚遍欄桿千古意,登臨不敢更高歌。
宋代文學家范仲淹曾題詩曰:“有唐孝女名饒娥,哭得亡靈上碧波。古波清風明月夜,令人不忍聽漁歌。”

民間


官方隆重祭祀“孝神”
忠、孝、節、義被儒家奉為人倫的綱常,其思想觀念在民間有極深的影響。但在民間,忠、孝、節、義的一些觀念畢竟還是打了不少折扣的。例如忠君的思想就淡薄很多,這一類“神”,除了官方倡奉的以外,民間自發供奉的就很少,但是,民間唯獨對“孝”的思想和行為十分崇尚。
據民間傳說,唐宋年間,當時有漁村的地方都有饒娥的紀念小廟,後人也有“鄱湖女神”之說。散見於鄱陽湖各地的“娘娘廟”,乍聽其名,還以為是供奉王母娘娘或九天玄女娘娘,進入廟內一看,才知供奉的竟是孝女饒娥。饒娥廟成了人們所景仰的地方神,可見民間對這位孝女的崇尚。
唐代以來,地方官員定期到饒娥祠,隆重祭祀饒娥孝行。到了宋代,更加盛行。公元1246年,宋理宋趙昀同時加封曹娥為純懿夫人,饒娥為德懿夫人。1274年,饒娥死後500多年,時任右丞相的馬廷鸞(樂平人)親赴饒娥廟主持歲祭大典。這是規格最高的祭祀活動。既是政治家、又是文學家的馬廷鸞親寫祭文:日吉兮辰良,芳菲菲兮滿堂。蕙餚丞兮蘭籍,奠桂酒兮椒漿……我生之初尚無為,我生之後唐世衰。有父溺死兮誰者憐之,呼天與地兮涕漣濡。至險不測濤與風,至幽不仁魚與龍,至孝不昧感慨通。愚公老矣山為平,精衛藐然海為傾。枕吾戈兮縛爾纓,猛志毅兮妖氛澄。昊天克鞏兮靡人弗勝,涌娥之烈兮搖我心旌。愛國名臣馬廷鸞在《饒娥廟祀神歌》中,他既傾情推崇饒娥的至烈至孝,文中又流露出國之安危的淡淡憂愁,文中結尾更有一股超然正氣,表達自己為國為民不畏艱難,鞠躬盡瘁的凜然決心。
馬廷鸞一生著述無數,然這篇《饒娥廟祀神歌》卻傾注了他全部的人生情感,也因之成就了《饒娥廟祀神歌》成為他一生的代表作,無論是文學性還是藝術性,他的其他作品都無出其右,被譽為“宋之離騷”。
莫讓饒娥銷聲匿跡
從柳宗元這篇碑記來看,其內容與浙江曹娥碑的故事相類似。饒娥與曹娥,同以孝道而馳名,都成了當時人們所景仰的地方神。
曹娥、饒娥兩大古代烈女,其相似處頗多。一姓曹,一姓饒,音相似;兩人都名娥;兩人都十四歲;曹娥的故事發生在端午節,而饒娥的故事發生在中秋節;故事發生的情節幾乎一模一樣;兩人身後所得到的待遇也基本相似;曹娥廟、饒娥廟都經過無數次興廢與異地重建。曹娥廟在北宋、元、明、清、民國都進行過重修重建,最後一次是1984年開始,1987年基本完工,並闢為旅遊點向公眾開放,現已成為浙江省的精品旅遊點。
令人痛心的是,饒娥廟在唐、南宋、明、清時也進行過重修與重建,但最近100多年間卻無人過問,任其消亡。原來膾炙人口的饒娥,如今鄱人卻幾乎無人知曉,也使世人只知有曹娥,而不知有饒娥,這不僅是饒娥的悲哀,也是贛鄱歷史文化傳承的一大悲哀。□

饒娥廟祀神歌


作者:馬廷鸞 年代:宋
我生之初尚無為,我生之後唐世衰。
有父溺死兮誰者憐之,呼天與地兮涕漣洏。
至險不測濤與風,至幽不仁魚與龍,
至孝不昧感即通。豈人之靈兮,
不若厖之雄。惟天地之無窮兮,
哀吾生之弱齡。往者吾不及兮,
來者吾不獲觀其敗與贏。愚公老矣山為平,
精衛藐然海為傾。枕吾戈兮縛爾纓,
猛志毅氣妖氛澄。昊天克鞏兮靡人弗勝,
誦娥之烈兮搖我心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