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寂

詞語

空寂,漢語詞語,意思是空曠寂靜;佛門;佛法

引證解釋


⒈空虛寂寞。
唐·劉知幾《史通·史官建置》:“苟史官不絶,竹帛長存;則其人已亡,杳成空寂,而其事如在,皎同星漢。”
宋·葉適《黃子耕墓誌銘》:“余觀子耕了外物成壞,猶影像空寂。”
清·姚鼐歸舟》詩:“老翁萬事投空寂,只寫清詩處處留。”
⒉空洞枯寂。
宋·葉適《存齋銘》:“性因物迷,心與事往;必謹司之,勿抑勿放;勿趣有為,勿墮空寂;是故無存,執妄為得。”
明·王守仁大學問》:“蓋昔之人固有欲明其明德者矣,然惟不知止於至善,而騖其私心於過高,是以失之虛罔、空寂,而無有乎家國、天下之施。”
⒊幽靜冷落。
宋·洪邁《夷堅乙志·殯宮餅》:“中夜空寂,不妨過我。”
老舍駱駝祥子》九:“就是腳下這座大石橋,也顯著異常的空寂,特別的白凈,連燈光都有點凄涼。”
秦兆陽《老羊工》:“在這空寂得怕人的大山裡邊,有時候,他是多麼希望有個人來跟他說說話兒啊!”
⒋佛教語。謂事物了無自性,本無生滅。
楞嚴經》卷五:“我曠劫來,心得無礙;自憶受生如恆河沙,初在母胎,即知空寂。”
唐·劉長卿題虎丘寺》詩:“久迷空寂理,多為繁華故。”
明·方孝孺《答鄭仲辯書》之二:“顧來日之漸短,悼往事之可悔,於是覽佛氏空寂之音,而有當於心,遂委身而從事焉。”
⒌指佛法,佛門。
宋·陳善《捫虱新話·王韶悔殺伐》:“王韶在熙河多殺伐,晚年乃出知洪州,頗多悔恨,棲心空寂,冀有以洗滌之。”
明·陳汝元《金蓮記·彈絲》:“長厭繁華,每欲投身於空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