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麻子

菊科苦苣菜屬植物

苦麻子花學名苣蕒菜。苣蕒菜俗名為取麻萊、苦麻子,是我國食用歷史悠久的一種野菜。多年生草本植物,頭狀花序徠,種子上有白色冠毛結成的絨球,黃色花朵,花開后隨風飄到新的地方孕育新生命。

物種簡介


味苦,可食用,降火

形態特徵


葉子邊緣光滑,葉片很薄。頭狀花序稍大,同型,舌狀,含多數舌狀小花,通常80朵以上,在莖枝頂端排成傘房花序或傘房圓錐花序。總苞卵狀、鍾狀、圓柱狀或碟狀,花后常下垂。總苞片3-5層,覆瓦狀排列,草質,內層總苞片披針形、長橢圓形或長三角形,邊緣常膜質。
花托平,無托毛。舌狀小花黃色,兩性,結實,舌狀頂端截形,5齒裂,花藥基部短箭頭狀,花柱分枝纖細。
瘦果卵形或橢圓形,極少倒圓錐形,極壓扁或粗厚,有多數(達20條)高起的縱肋,或縱肋少數,常有橫皺紋,頂端較狹窄,無喙。冠毛多層多數,細密、柔軟且彼此糾纏,白色,單毛狀,基部整體連合成環或連合成組,脫落。
苦麻子
苦麻子

生長環境

乾旱沙土地。苦麻子,適應性較強,廣泛地分佈於海拔500—4000m的山坡草地乃至平原的路邊,農田或荒地上,耐旱也較耐寒,在北方乾旱地區、沙丘及其他沙質地上也見有生長。它在海拔3300—4000m高寒的青藏高原亦可適應。在中國東北和內蒙古等地區,返青較早,而在晚秋季霜凍后亦可短期存活。山苦蕒為根櫱型草本。

分佈範圍

分佈於東北、華北及西北地區。生於路邊、地旁、庭園等地。生於路邊、田野。我國大部分地區有分佈。主產河北、陝西、山西、遼寧、吉林、黑龍江、山東等地。

栽培技術


繁殖方法

苦麻子主要靠地下匍匐莖繁殖,也有靠種子播種繁殖的。4月初野生苦麻子嫩芽破土時,刨其地下根莖,用高壓水槍沖洗掉泥土,按照匍匐莖上節間的長度用鍘刀截成5-10厘米的短節。苦麻子的地下匍匐莖是肉質莖,容易失水萎蔫,短截后要及時栽植,以防失水過多降低成活率。定植時,在分割好的地塊內沿南北方向開深10厘米、行距15厘米的淺溝,將苦麻子地下根莖短節按株距5厘米平放在溝底,然後覆土將溝填平,澆定根水。澆水5天後,待地面不粘鞋時鋪一層麥草,保持地表濕潤,以防地錶板結影響幼苗出土。地表覆蓋麥草后要及時抽樣檢查,如有60%幼苗已破土生長,要及時揭取草簾,使幼苗見光生長。

種植方法

(1)埋根栽培種源較多的地方,於3月中旬~4月初到野外挖野生苦麻子的根莖,母根去掉老葉,主根留5~8cm,保留頂芽,立即在畦內定植,溝深以2.5~4cm為宜,根系順溝擺放,根芽向上。栽后立即澆水,水滲下后覆薄土,以不露母根為度。
(2)種子栽培為爭取早上市,春季土壤解凍后應立即播種,一般3月初~3月中旬進行。壟上開平行溝2條,溝深1.5cm,溝底距壟肩2.5cm,溝間距5cm,種子播於溝內,播后覆細土,土層以0.5~1cm為度,每667m2用種0.3~0.4kg。播種后要及時噴水並保濕。約12~15天出苗。
苦麻子
苦麻子

田間管理

用種子栽培的,齊苗後於2~3片真葉時間苗,株距5cm。及時中耕、除草。苦麻子喜土質疏鬆,整個生長期要中耕4~5次,第1次中耕宜深,以後漸淺,以免傷根,雨後要及時中耕,防止土壤板結。乾旱缺水時,纖維增多,品質變劣,因而乾旱時要經常澆水,土壤含水量以35%~40%為宜。間苗后追肥1次,每667m2施純氮10~15kg,以後每採收1次,追肥1次。

採收

苦麻子萌芽力極強,既可採收嫩苗,又可採摘嫩梢。當苗高8~10cm,8~9片真葉時開始採收。
徠(1)掰葉採收掰葉採收有利於苦麻子延長生長期和供應期,每隔6~7天,用手掰取外葉數片,保留足夠的內葉和心葉。
(2)整株採收用小刀沿地表1cm平行下刀,保留母根,割取嫩莖葉。母根可連續發出莖葉,25~30天採收1次,一季可割5~6茬,以第2、3茬產量最高。採收后1周內不宜澆水。

留種

選擇地勢高燥,排水良好的地塊作留種田,播種后35~45天間苗,行距30cm,株距10cm。結合澆水追肥2~3次,划鋤4~5次,初花期用0.2%磷酸二氫鉀及微量元素溶液進行葉面施肥,促使種子發育良好,到10月中旬,瘦果顏色變黑后即可採種,晾乾、揉搓、篩凈后裝袋置陰涼處貯藏備用。

主要價值


苦麻子味苦,性寒涼。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利濕排膿等的功效,主要可以治療咽喉腫痛、疥疔腫毒,、急性菌痢、急性腸炎、肺膿瘍、急性闌尾炎、咯血、便血、崩漏等病證。《神農本草經》認為,苦麻子苦寒,主治五臟邪氣、厭谷、未胃痹、久服,可以安心、益氣,輕身、耐勞。也有一定的降血壓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