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築先

原山東省第六區行政督察專員

范築先(1881年12月12日-1938年11月15日),男,漢族,中國國民黨黨員。原名金標,又名奪魁,曾用名仙竹,山東省館陶縣(今屬河北省邯鄲市館陶縣)人,著名民族英雄、抗日烈士、愛國將領。

范築先早年從軍到北洋陸軍。辛亥革命后,任陸軍第八旅旅長。1931年回山東,先後任第三路軍參議,沂水縣、臨沂縣縣長,因為官清廉受到臨沂百姓擁護。1936年任山東省第六區行政督察專員、保安司令兼聊城縣縣長。抗戰時期留在魯西北地區組織群眾抗日。武漢保衛戰期間,兩次進擊日佔濟南以牽制日軍。1938年11月率部在聊城抗擊日軍,兩日城陷,700多名將士大部分戰死,范築先自盡殉國。

2014年列入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體名錄,成為邯鄲市唯一列入人選,其靈柩安葬於邯鄲市晉冀魯豫烈士陵園。

人物生平


范築先出身貧農。1890年(9歲)進入南彥寺村群眾集資的義學學習,深受義學先生張文彬的賞識,由於范築先歷次考試成績都在全校名列前茅,張老先生便鼓勵他繼續學習,成為國家所需要的人才。13歲時因父親病故而輟學務農。

北洋時期

范築先舊照
范築先舊照
1904年,加入北洋軍第四鎮,當備補兵、副兵、正目。后調入天津北洋陸軍講武堂炮兵科深造,以優秀成績畢業。后被提升為哨官、炮兵連長。深感民族危機嚴重,清政府腐敗無能;喪權辱國,漸發民主主義革命的思想,立志富國強兵,建立民國。因此,擁護辛亥革命。
1913年後,任中央陸軍第四師炮兵營長、補充團長、師參謀長和第八旅旅長。后因厭惡軍閥混戰,拋棄高官厚祿,辭去第八旅旅長職,回鄉隱居,效法古代志士仁人,希圖追求探索一條振興國家的道路。

北伐戰爭

1926年,國民革命軍出師北伐,毅然復出,投入馮玉祥部下,表示其革命的決心,被馮委任為高級參議、漢中鎮守使署參贊。
1930年中原大戰中,任馮部第一路軍參謀長。
1931年回山東,任韓復榘第三路軍少將參議。
1932年5月,被任命為山東省沂水縣縣長,第三路軍指揮部軍法處處長。任上生活儉僕,關心民眾,深得當地百姓的愛戴和尊敬。
范築先紀念館
范築先紀念館
1933年11月,任臨沂縣縣長。到任后,以身作則,廉潔奉公,凡要下屬辦的事,自己首先做到。平時衣著儉樸,布鞋便襪,粗茶淡飯,不煙、不酒、不茶。每次到區、鄉視察,從不接受招待,皆到小學與教師同吃同住。上面來人,不備煙,不置酒,更不設宴。其親友來臨沂謀事者,均曉之以理,一概婉言謝絕。在任期間,大力禁煙禁賭,革除陋俗。他先令人將吸毒的種種危害編成歌曲,繪製漫畫,廣泛宣傳,繼之發布命令,對種鴉片及吸毒者從重懲處。他還親自帶人赴各區、鄉檢查,發現鴉片煙苗,一律剷除凈盡。對賭博者,亦責令各區鄉派員查緝、嚴懲,並多次親帶隨員四處視察抓賭,使吸毒、賭博之風逐漸絕跡。他還大力整頓吏治,嚴懲惡紳,採取了重新陳報土地、調整稅收負擔、分櫃收稅等項措施,並組織擴街修橋,建立公園,修建醫院,賑濟災民和救濟殘疾人等。
1936年7月,調離臨沂,臨沂城老百姓夾道相送。沿街擺了許多桌子,桌上鋪紅紙,置明鏡一面,清水一盆(喻范築先官明如鏡,清廉似水)。范築先每走幾步,即對相送人群拱手致謝。許多人淚流滿面或啜泣成聲。直至中午,范築先一行才走出長街。
1936年11月,升任山東省第六區行政督察專員,保安司令兼聊城縣縣長。

抗日戰爭

1937年七七”事變后,任山東省第六區游擊司令員,遂發動民眾建立抗日武裝,保家衛國。同時,並與中國共產黨建立了統戰關係。同年10月下旬,日軍進犯黃河北岸,山東省主席韓復榘電令撤退,為其斷然拒絕。並在聊城主持部下開會,通過了給全國抗戰軍民的通電,被全國各大報轉載。
為堅持抗戰,在共產黨的幫助下,領導建立了魯西北抗日根據地,成立了20多個縣的抗日政權,親自主辦軍事、政治幹部訓練班,組建了許多抗戰群眾團體,出版了《山東人》《抗戰日報》《先鋒月刊》《戰線》等刊物,使魯西北成為堅強抗日堡壘。同年11月,日軍騎兵偵察隊竄入堂邑一帶活動,他率部隊到溧水鎮埋伏,全殲入侵的日軍。
1938年3月,率抗日部隊兩次攻入日軍據守的范縣,殲滅許多日軍。雖已年近花甲,但每戰必身先士卒,帶頭衝鋒殺敵。
1938年,徐州會戰期間,為配合中國軍隊作戰,率部阻擊了增援的日軍土肥原師團。后組織了濟南戰役,一度率軍突入濟南市。
1938年6月14日至16日,接受八路軍一二九師副師長徐向前邀請在威縣南關會晤共商抗日大計。

為國捐軀

1938年7月,在東阿縣黃庄阻擊日軍運輸隊,斃敵數十人,繳獲滿載大米的汽車13輛及其他軍用器材。8月,其次子,青年抗日挺進大隊長范樹民在濟南戰役中光榮殉國。為表示與日寇血戰到底的決心,把年僅20歲的二女兒范樹琨任命為挺進大隊隊長,並先後將長子、長女、三女兒都送到延安抗日軍政大學學習,表現了忠於民族,誓死抗日救國的愛國精神。11月初,毛澤東派人捎去給范築先的親筆信,對其表示慰問和嘉勉。11月13日,日軍兩個聯隊從濟南出發,進犯聊城。14日,日軍將其所部六七百人包圍在聊城。率部應戰,打退了日軍多次進攻。15日,日軍在得到大批增援部隊后強行攻擊,雙方血戰多時,他手臂負重傷,裹傷再戰,終因敵眾我寡,城門被日軍攻破。親率余部與日軍展開激烈的巷戰。戰鬥中。身受重傷,不甘被俘,舉槍自戕。壯烈殉國后,舉國哀悼,國共兩黨都為其舉行了隆重的追悼會。中國共產黨在重慶和延安分別召開了隆重追悼會,高度評價了范築先的抗戰業績。
當年12月13日,舉行追悼大會,朱德、彭德懷、吳玉章、董必武以及蔣介石分別送了輓聯。朱德、彭德懷送的輓聯是:“戰事方酣,忍看多士喪亡,顯其忠勇;吾儕尚存,勢必長期抵抗,還我河山。”吳玉章、董必武送的輓聯是:“三友見精神,松道遒,竹身直,梅花亦自清高,格老氣蒼,直到歲寒全晚節;一門盡忠義,夫殉職,妻為民,子女都稱勇武,頑廉懦立,共紓國難紹遺風”。

軼事典故


決不南渡

現年已93歲高齡的趙健民老人,當年擔任過中共魯西北特委書記,曾多次當面向范築先將軍陳述我黨的抗日主張,數次參加范築先指揮的與日軍的激戰。回憶起范將軍那精忠報國的浩然長氣,老人仍激動不已。趙老回憶說,1937年盧溝橋事變后,兩個多月的時間,日軍就佔領了德州等地,山東形勢吃緊,作為國民黨在魯西北最高地方官員的范築先,面臨著何去何從的重大選擇。
范築先1881年生於館陶縣(今屬河北省)南彥寺一個貧苦農民家庭,9歲入私塾讀書,13歲喪父輟學。
1904年因生活所迫,離家從軍。辛亥革命后,歷任中央陸軍第四師連、營、團、旅等職。
1929年後,任馮玉祥部第13軍少將參贊。“九一八”事變后,到山東韓復榘的第三路軍中任少將參議,先後擔任沂水縣、臨沂縣縣長,1936年11月升任山東省第六區行政督察專員、保安司令兼聊城縣縣長。范築先雖然長期在舊軍政界任職,但一直保持著正直廉明、愛國愛民的好品質,很受部下和群眾的尊敬和信賴,他從沂水調任臨沂縣縣長時,曾出現萬眾揮淚送別的動人場景。在日軍入侵的緊要關頭,他積極尋求救亡圖存的道路。在中共魯西北地方組織的努力推動下,范築先真誠地和共產黨合作,走上了共同抗日的道路。日寇入侵山東后,國民黨山東省政府主席兼第三集團軍總司令韓復榘為保存實力,向范築先下達了南撤的命令,范築先率領專署機關人員撤至黃河北岸的齊河縣官莊渡口坐觀形勢,共產黨員姚第鴻等人反覆勸說其拒絕韓復榘的南撤命令。范築先立即召開部署會議,經過激烈爭論,決心返回聊城。他說:“大敵當前,我們守土有責,不抵抗就撤走,何顏以對全國父老?願隨我回去的就留下,不願回去的就渡河南下,絕不勉強。”
1937年11月初,日軍侵入魯西北,臨清、高唐等城鎮相繼失守,形勢驟然危急。韓復榘復命范築先迅速撤退到黃河以南:“黃河以北再無中國軍隊,你如現在不撤,以後就來不及了。”在此緊要關頭,共產黨員姚第鴻、張維翰向范築先反覆闡明抗戰形勢,再次勸說堅持敵後抗戰。范築先看到國民黨軍隊紛紛南撤,依靠國民黨抗戰已不可能,經過反覆考慮,他再次拒絕了韓復榘要其南撤的命令,並向全國通電。通電中說:“裂眥北視,決不南渡。誓率我游擊健兒及武裝民眾,以與倭奴相周旋。成敗利鈍,在所不計,鞠躬盡瘁,亦所不惜。”通電發表后,在全國引起很大震動,極大地鼓舞了魯西北民眾的抗日熱情,先後建起了30多個抗日縣政權,並委派張維翰等11名共產黨員任縣長,抗日武裝發展到35個支隊、3路民軍,約6萬人左右。
1938年10月,黎玉和張經武帶領中共中央派往山東的200名幹部路經聊城,范築先親切接見了他們,黎玉轉交了毛澤東給范築先的親筆信及《論持久戰》一書。毛澤東在信中讚揚范築先在敵後堅持抗戰的貢獻和作用,勉勵其堅持抗戰到底。范築先看了毛澤東的親筆信深受鼓舞,激動地說:“當今之世,要救中國,要想不當亡國奴,唯有聽共產黨的話。”

壯烈殉國

聊城市委黨史研究室主任劉汝峰,從事范築先研究多年,收集了大量翔實的史料,採訪過多位和范築先將軍共過事的高級將領,以及跟隨其戰鬥過的官兵。據他介紹,在創建魯西北抗日根據地的鬥爭中,范築先將軍指揮所屬部隊主動出擊,英勇殺敵,在一年多的時間裡,進行大小戰役、戰鬥近百次,殲滅了大量的日偽軍。
1938年夏天,魯西北境內基本上肅清了日偽軍,政令達30餘縣,軍事勢力範圍更廣,開闢了廣闊的魯西北抗日根據地,支持共產黨人辦起了《抗日戰報》等30多種抗日報刊,建起了20多萬人的群眾組織,經濟得到恢復,群眾生活得到改善,抗戰事業蓬勃發展,有“山東紅了半邊天”的說法。魯西北抗日根據地的發展,引起敵人的恐慌。
1938年11月11日,日軍由濟南、德州、禹城分三路進攻魯西北,中心目標是聊城。
13日上午,范築先召開軍事會議,研究迎擊日軍的作戰方案。與會的多數人認為,在敵強我弱的形勢下,不應計較一城一池的得失,應把部隊轉移到城外和日軍打游擊。范築先同意這一建議,決定把各機關、學校全部轉移到農村,槍支彈藥運到城西南的張爐集,並鳴鑼動員群眾出城,同時任命軍法處處長劉佩之任城防司令,率游擊營和第二支隊的兩個連負責城防,待日軍進攻聊城時,范築先在城外調集部隊夾擊敵人。
14日上午9時,日軍的先頭部隊步炮兵300餘人、汽車坦克10餘輛,在飛機配合下,逼近聊城近郊。此時,各機關、學校的一些人員已陸續撤出聊城,范築先布置完戰鬥任務,正準備和已經撤出城外又返回城內催他出城的共產黨員張郁光、姚第鴻撤退時,國民黨山東省民政廳廳長兼魯西行轅主任李樹春突然乘車從臨清趕來,與范築先商談起整編部隊的問題來,一直到下午4點方才離開。這時日軍的火力封鎖了出路,范築先已經無法出城指揮作戰,遂留在城內和張郁光、姚第鴻指揮游擊營、衛隊營、手槍連、傳令隊等少數部隊守城作戰,以待外援。但在城東關布防的民軍第一路在日軍還未攻打聊城時就放棄陣地逃走,范築先的參謀長王金祥,也趁機以追趕民軍第一路和調集部隊為名,從北門帶著游擊營的一個連溜出城外,整座城池陷入日軍包圍中。
下午4時,日軍首先從南門攻城,游擊營同日軍在南門展開激戰。在日軍爬城的危機時刻,范築先、姚第鴻、張郁光率50餘人趕來增援,連續打退日軍數次進攻,斃傷日軍數十人,守城部隊也傷亡30餘人。
14日黃昏,日軍攻佔聊城東關,隨後在猛烈炮火配合下,由三個方向爬城。范築先、姚第鴻急率傳令隊趕到東門,經過兩個多小時的激戰,打退日軍三次進攻。此時通往各縣的電話線尚未被日軍切斷,范築先用電話令各縣派部隊火速支援。但是在東南方向的第5、6、21支隊均被壽張陽谷東阿的“忠孝團”部分反動武裝所阻止;高唐駐軍由於日軍的圍攻,也不能來援;在大峰山活動的第10支隊2團,接到中共魯西特委軍事部長王幼平“聊城危機,火速來援”的急信后,由團長劉致遠率5個連火速奔赴聊城,但一時還未到達;駐冠縣的第10支隊奉命在金灘鎮阻擊大名的日軍,也不能前來增援。當夜12時通往各縣的電話線被日軍切斷,東關的敵人又開始進攻。范築先和張郁光、姚第鴻急率傳令隊到東門督戰,並令劉佩之從傳令隊、執法隊、武術隊中挑選出30多名戰士,從西門隱蔽突圍。由於日軍機槍封鎖,突圍失敗。
15日拂曉,范築先把司令部轉移到光岳樓下,指揮部隊四門防守。此時,攻城日軍增至700餘人,在飛機配合下,再次向東門守軍發起猛攻。范築先和姚第鴻再次趕到東門督戰。經過激戰,打退日軍三次進攻。戰鬥中,范築先左臂被炮彈炸傷,30餘人壯烈犧牲。上午9時,日軍用大炮平射,將東門轟開后,蜂擁入城。范築先由東城門上退至光岳樓下,繼續組織部隊同日軍展開血戰。在日軍飛機掃射時,范築先的腿骨被打斷,在送往天主教堂醫院的路上,范築先自戕殉國。隨後,守城部隊出現混亂,130餘人從西門突圍失敗,傷亡慘重,剩下的30餘人退至西門瓮城裡和日軍展開肉搏戰,最後全部戰死。
下午5時左右,聊城完全被日軍佔領。在這次聊城保衛戰中,范築先將軍和共產黨員張郁光、姚第鴻及城防副司令鄭佐衡、警察局局長林金堂等守城健兒700餘人壯烈殉國。

後世紀念


1953年其遺骸由聊城移至邯鄲“晉冀魯豫烈士陵園”。聊城建有范築先將軍紀念館,館內立有由鄧小平親筆題寫的“民族英雄范築先將軍殉國處”碑。
1988年,為紀念范築先將軍殉國50周年,聊城市在范築先殉國的地方修建了范築先紀念館,鄧小平為范築先殉國處紀念碑題寫了“民族英雄范築先殉國處”,徐向前元帥揮筆寫下了“范築先與魯西北抗戰”的題詞。
2005年8月紀念抗日戰爭勝利60周年時,抗日將領范築先銅雕像在邯鄲市滏東大街“晨曦園”落成,展示了范築先“誓不南渡,自戕殉國”的雄偉英姿。
2009年5月,范築先被列入“百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人物”候選人名單。
2009年9月30日,館陶縣范築先紀念館竣工開館。
2010年10月,館陶縣范築先廣場建成投用,同時,縣城一條新修建的街道被命名為築先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