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玄經
揚雄著作
《太玄經》,漢代揚雄編撰,也稱《揚子太玄經》,簡稱《太玄》、《玄經》。揚雄撰《太玄》,將源於老子之道的玄作為最高範疇,並在構築宇宙生成圖式、探索事物發展規律時以玄為中心思想,是漢朝道家思想的繼承和發展。《四庫全書》為避康熙皇帝玄燁之名諱,改為《太元經》。
《新唐書·藝文志》作十二卷,《文獻通考》作十卷。其書模仿《周易》體裁而成。分一玄、三方、九州、二十七部、八十一家、七百二十九贊,以模仿《周易》之兩儀、四象、八卦、六十四重卦、三百八十四爻。其讚辭,相當於《周易》之爻辭。《周易》有《彖傳》、《象傳》等“十翼”。作補充說明,《太玄經》亦作《玄沖》、《玄摛》等十篇做補充說明。“玄”,如字形,意為螺旋式“輪迴”,是自然規律的形態一般性構架。源出《老子》“玄之又玄”。
《太玄經》以“玄”為中心思想,揉合儒、道、陰陽三家思想,成為儒家、道家及陰陽家之混合體。揚雄運用陰陽、五行思想及天文曆法知識,以占卜之形式,描繪了一個世界圖示。提出“夫作者貴其有循而體自然也”、“質干在乎自然,華藻在乎人事”等觀點。《太玄經》含有一些辯證法觀點,對禍福、動靜、寒暑、因革等對立統一關係及其相互轉化情況均坐了闡述。認為事物皆按九個階段發展,在每一首“九贊”中,皆力求寫出事物由萌芽、發展、旺盛到衰弱以至消亡的演變過程。東漢宋衷及三國吳人陸績曾為《太玄經》作注。晉人范望又刪定二家之注,並自注贊文。另有北宋司馬光《太玄經集注》、清人陳本禮《太玄闡秘》等。
《太玄經》是作者在精研《周易》的二進位后演繹而出的三進位體系。充分地詮釋了“天,地,人”的互動理念。是世界中最早的三進位體系著作。該書在當世不為人理解,並以語言笑話作者,可作者不予理睬,還笑著說後世將大顯光彩。並繪有玄圖一副,因歷代印刷技術而沒流傳於世。
深入研究《太玄經》對現代眾多領域將會有巨大的幫助。就像計算機是在二進位的基礎上發明出的科學產物一樣,《太玄經》這個闡述三進位的理論體系,同樣會對人類社會作出重大貢獻。如:
“紅色,黃色,藍色”,“政治,文化,經濟”,“上,中,下”,“商家,中介,客戶”,“質子,中子,電子”,“力量,敏捷,智力”,“脫氧核糖,磷酸,鹼基”等等。
玄首序
馴乎玄,渾行無窮正象天。陰陽,以一陽乘一統,萬物資形。方州部家,三位疏成。陳其九九,以為數生,贊上群綱,乃綜乎名。八十一首,歲事咸貞。
《玄首序》註釋
馴乎玄,渾行無窮正象天。
註釋晉·范望:馴順也;玄,天也;渾行,渾天之義,渾淪而行也。無窮謂晝夜不休,無窮已也。玄正,取象於渾天,故言正象天也。
陰陽(土比)參,以一陽乘一統,萬物資形。
註釋晉·范望:參者,三也;(土比)者,比也,以陰陽相次而三,三相乘轉為九矣。資者,取也。陰陽相參以為三方,一陽即一方也;一統則天統也。舉一方一統,則二方二統可知也。三統相承,以主萬物,故萬物取形於是也。
方州部家,三位踈成。
晉·范望註釋:踈,大也。言陰陽乘三統為方州部家,大數則三統之位,乃大成也。
陳其九九,以為數生。
晉·范望註釋:言三方一位,乃運為八十一首,陳列乎其中,故言九九以數生也。
贊上群綱,乃綜乎名。
晉·范望註釋:贊,九贊之辭也。群綱諸陽也,陽動則陰從,言諸綱動於上,乃綜理眾首之名性,故言乃綜乎名也。
八十一首,歲事咸貞。
晉·范望註釋:貞,正也。八十一首周流一歲之事,侯司八節各得其正,故言“咸貞”也。
玄測序
盛哉日乎,炳明離章,五色淳光。夜則測陰,晝則測陽。晝夜之測,或否或臧。陽推五福
以類升,陰幽六極以類降。升降相關,大貞乃通。經則有南有北,緯則有西有東。巡乘六
甲,輿斗相逢。歷以記歲,而百穀時雍。
中:陽氣潛萌於黃宮,信無不在乎中。
初一:崑崙磅礴,幽。測曰:崑崙磅礴,思之貞也。
次二:神戰於玄,其陳陰陽。測曰:神戰於玄,善惡並也。
次三:龍出於中,首尾信,可以為中庸。測曰:龍出於中,見其造也。
次四:庳虛無因,大受性命,否。測曰:庳虛之否,不能大受也。
次五:日正於天,利用其辰作主。測曰:日正於天,貴當位也。
次六:月闕其摶,不如開明於西。測曰:月闕其摶,賤始退也。
次七:酋酋,火魁頤,水包貞。測曰:酋酋之包,任臣則也。
次八:黃不黃,覆秋常。測曰:黃不黃,失中德也。
上九:顛靈氣形反。測曰:顛靈之反,時不克也
周:陽氣周神而反乎始,物繼其匯。
初一:還於天心,何德之僭,否。測曰:也還心之否,中不恕也。
次二:植中樞,周無隅。測曰:植中樞。立督慮也。
次三:出我入我,吉凶之魁。測曰:出我入我不可不懼也。
次四:帶其鉤鞶,錘以玉環。測曰:帶其鉤鞶,自約束也。
次五:土中其廬,設其金輿,厥戒渝。測曰:廬金戒渝,小人不克也。
次六:信周其誠,上亨於天。測曰:信周其誠,上通也。
次七:豐淫見其朋還於蒙,不克從。測曰:豐淫見朋,不能從也。
次八:還過躬外,其禍不大。測曰:還過躬外,禍不中也。
上九:還於喪,或棄之行。測曰:還於喪,其道窮也。
礥(賢):陽氣微動,動而礥礥,物生而難。
初一:黃純於潛,不見其畛,藏郁於泉。測曰:黃純於潛,化在嘖也。
徠次二:黃不純,屈於根。測曰:黃不純,失中適也。
次三:赤子扶扶,元貞有終。測曰:赤子扶扶,父母詹也。
次四:拔我不德,以力不克。測曰:拔我不德,力不堪也。
次五:拔車山淵,宜於大人。測曰:拔車山淵,大位力也。
次六:將其車,入於丘虛。測曰:將車入虛,道不得也。
次七:出險登丘。或牽之牛。測曰:出險登丘,莫之代也。
次八:車不拔,骭軸折。測曰:車不拔,躬自賊也。
上九:崇崇高山,下有川波其人有輯航,可與過其。測曰:高山大川,不輯航不克也。
閑:陽氣閑於陰,礥然物咸見閑。
初一:蛇伏於泥,無雄有雌。終莫受施。測曰:蛇伏於泥,君不君也。
次二:閑其藏,固珍寶。測曰:閑其藏,中心淵也。
次三:關無鍵,舍金管。測曰:關無鍵,盜入門也。
次四:拔我輗軏,小得利小征。測曰:拔我輗軏,貴以信也。
次五:礥而閑而,拔我奸而,非石如石,厲。測曰:礥閑如石,其敵堅也。
次六:閑黃垁,席金笫。測曰:閑黃垁,以固德也。
次七:跙跙,閑於遽篨,或寢之廬。測曰:跙跙之閑惡在舍也。
次八:赤臭播關,大君不閑,克國乘家。測曰:赤臭播關,恐入室也。
上九:閑門以終,虛。測曰:閑門以虛,終不可實也。
少:陽氣澹然施於淵物謙然能自韯。
初一:冥自少,眇于謙。測曰:冥自少,不見謙也。
次二:自少不至,懷其恤。測曰:自少不至,謙不誠也。
次三:動韯其得,人主之式。測曰:韯其得,其謙貞也。
次四:貧貧,或妄之振。測曰:貧貧妄振,不能守正也。
次五:地自沖,下於川。測曰:地自沖,人之所聖也。
次六:少持滿,今盛后傾。測曰:少持滿何足盛也。
次七:貧自究,利用見富。測曰:貧自究,富之聘也。
次八:貧不貧,人莫之振。測曰:貧不貧,何足敬也。
上九:密雨溟沐,潤於枯瀆,三日射谷。測曰:密雨射谷,謙之敬也。
戾:陽氣孚微,物各乖離,而觸其類。
初一:虛既邪,心有傾。測曰:虛邪心傾懷不正也。
次二:正其腹,引其背,酋貞。測曰:正其腹,中心定也。
次三:戾其腹,正其背。測曰:戾腹正背,中外爭也。
次四:夫妻反道,維家之保。測曰:夫妻反道各有守也。
次五:東南射兕,西北其矢。測曰:東南射兕,不得其首也。
次六:準繩規矩,不同其施。測曰:準繩規矩,乖其道也。
次七:女不女,其心予,覆夫諝。測曰:女不女,大可丑也。
次八:殺生相午,中和其道。測曰:殺生相午,中為界也。
上九:倉靈 之雌,不同宿而離失則歲之功乖。測曰:倉靈 之雌,失作敗也。
上:陽氣育物於下,咸射地而登乎上。
初一:上其純心,挫厥鏩鏩。測曰:上純其心,和以悅也。
次二:上無根,思登於天,谷在於淵。測曰:上無根,不能自活也。
次三:出於幽谷,登於茂木,思其珍榖。測曰:出谷登木,知方向也。
次四:卽上不貞,無根繁榮,孚虛名。測曰:卽上不貞,妄升也。
次五:鳴鶴升自深澤,階天不作。測曰:鳴鶴不作有諸中也。
次六:升於堂,顛衣到裳,廷人不慶。測曰:升堂顛到,失大眾也。
次七:升於顛台,或拄之材。測曰:升台得拄,輔拂堅也。
次八:升於高危,或斧之梯。測曰:升危斧梯,失士民也。
上九:棲於菑初亡后得基。測曰:棲菑得基后得人也。
干:如人鑽乎堅,鉿然有穿.
初一:丸鑽鑽於內隟厲。測曰:丸鑽於內,轉丸非也。
次二:以微干正,維用軌命。測曰:以微干正,維大諫微也。
次三:箝鍵挈挈,匪貞。測曰:箝鍵挈挈,干祿回也。
次四:干言入骨,時貞。測曰:干骨之時,直其道也。
次五:蚩蚩,干於丘飴,或錫之壞。測曰:蚩蚩之干錫不好也。
次六:乾乾於天貞馴。測曰:乾乾之貞,順可保也。
次七:河戟解解,遘。測曰:河戟解解,不容道也。
次八:赤舌燒城,吐水於瓶。測曰:赤舌燒城,君子以解祟也。
上九:干於浮雲,從墜於天。測曰:干於浮雲,乃從天墜也。
狩(爻守):陽氣強內而弱外,物咸扶而進乎大.
初一:自我匍匐,好是冥德。測曰:匍匐冥德,若無行也。
次二:熒狩狧狧,不利有攸往。測曰:滎狩狧狧,多欲往也。
次三:卉炎於狩,宜於丘陵。測曰:卉炎丘陵,短臨長也。
次四:狩於酒食,肥無譽。測曰:狩於酒食,仕無方也。
次五:狩有足,託堅榖。測曰:狩有足,位正當也。
次六:獨狩逝逝,利小不利大。測曰:獨狩逝逝,不可大也。
次七:白日臨辰,可以卒其所聞。測曰:白日臨辰,老得勢也。
次八:蚤虱之狩,厲。測曰:蚤虱之狩,不足賴也。
上九:全狩,絭其首尾,臨於淵。測曰:全狩之絭恐遇害也。
羨:陽氣贊幽,推包羨爽,未得正行。
初一:羨於初其次迂塗。測曰:羨於初后難正也。
次二:羨於微,克複可以為儀。測曰:羨微克複,不遠定也。
次三:羨於塗,不能直如。測曰:羨於塗,不能直行也。
次四:羨權正,吉人不幸。測曰:羨權正,善反常也。
次五:孔道夷如,蹊路微如,大輿之憂。測曰:孔道之夷,奚不遵也。
次六:大虛既邪,或直之,或翼之,得矢夫。測曰:虛邪實夫,得賢臣也。
次七:曲其故,迂其塗厲之訓。測曰:曲其故,為作意也。
次八:羨其足濟於溝瀆,面貞。測曰:羨其足,避凶事也。
上九:車軸折,其衡抈,四馬就括,高人吐血。測曰:軸折吐血,不可悔也。
差:陽氣蠢辟於東,帝由羣雍,物差其容。
初一:微失自攻,端。測曰:微失自攻,人未知也。
次二:其所好,將以致其所惡。測曰:其所好,漸以差也。
次三:其亡其亡將至於暉光。測曰:其亡其亡震自衛也。
次四:過小善善,不克。測曰:過小善,不能至大也。
次五:過門折入,得彼中行。測曰:過門折入,近復還也。
次六:大跌,過其門,不入其室。測曰:大跌不入誠可患也。
次七:累卵業嶪,懼貞安。測曰:累卵業業,自危作安也。
次八:足累累,其步躟躍,輔銘滅麋。測曰:足累累,履過不還也。
上九:過其枯城或櫱青青。測曰:過其枯城,改過更生也。
童:陽氣始窺,物僮然咸未有知。
初一:顓童不寤,會我蒙昏。測曰:顓童不寤,恐終晦也。
次二:錯於靈蓍,焯於龜資出泥入脂。測曰:錯蓍焯龜,比光道也。
次三:東辰以明,不能以行。測曰:東辰以明,奚不逝也。
次四:或后前夫,先錫之光。測曰:或后前夫,先光大也。
次五:蒙柴求兕,其得不美。測曰:蒙柴求兕,得不慶也。
次六:大開惟幕,以引方客。測曰:大開惟幕,覽眾明也。
次七:修侏侏,比於朱儒。測曰:洙侏之修無可為也。
次八:或擊之,或刺之,修其玄鍳,渝。測曰:擊之刺之,過以衰也。
上九:童麋觸犀,灰其首。測曰:童麋觸犀,還自累也。
趙客縵胡纓,吳鉤霜雪明。
銀鞍照白馬,颯沓如流星。
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
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
閑過信陵飲,脫劍膝前橫。
將炙啖朱亥,持觴勸侯嬴。
三杯吐然諾,五嶽倒為輕。
眼花耳熱后,意氣素霓生。
救趙揮金錘,邯鄲先震驚。
千秋二壯士,烜赫大梁城。
縱死俠骨香,不慚世上英。
誰能書閣下,白首太玄經?
作者介紹
李白(701年2月28日—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中國唐朝詩人,有“詩仙”之稱,是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漢族,祖籍隴西郡成紀縣(今甘肅省平涼市靜寧縣南),出生於蜀郡綿州昌隆縣(今四川省江油市青蓮鄉),一說生於西域碎葉(今吉爾吉斯斯坦托克馬克)。逝世於安徽當塗縣。其父李客,夫人有許氏、劉氏等四位,育二子(伯禽、天然)一女(平陽)。存世詩文千餘篇,代表作有《蜀道難》、《行路難》、《夢遊天姥吟留別》、《將進酒》等詩篇,有《李太白集》傳世。公元762年病卒,享年61歲。其墓在安徽當塗,四川江油、湖北安陸有紀念館。
註釋譯文
⑴這是一首描寫和歌頌俠客的古體五言詩,是李白樂府三一首中的一首。行,這裡不是行走的行,而是歌行體的行,等於說“俠客的歌”。
⑵趙客,燕趙之地的俠客。自古燕趙多慷慨悲歌之士。《莊子·說劍》:“昔趙文王好劍,劍士夾門而客三千餘人。”縵,沒有花紋。胡纓,古時將北方少數民族通稱為胡;纓,系冠帽的帶子。縵胡纓,即少數民族做工粗糙的沒有花紋的帶子。這句寫俠客的冠帶。
⑶吳鉤,寶刀名。霜雪明,謂寶刀的鋒刃像霜雪一樣明亮。
⑷颯沓,群飛的樣子,形容馬跑得快。
⑸這兩句原自《莊子·說劍》:“臣之劍十步一人,千里不留行。”這裡是說俠客劍術高強,而且勇敢。
⑹信陵,信陵君,戰國四公子之一,為人禮賢下士,門下食客三千餘人。
⑺朱亥、侯嬴都是信陵君的門客。朱本是一屠夫,侯原是魏國都城大梁東門的門官,兩人都受到信陵君的禮遇,都為信陵君所用。炙,烤肉。啖,吃。啖朱亥,讓朱亥來吃。
⑻這兩句說,幾杯酒下肚(古詩文中,三、九常是虛指)就作出了承諾,並且把承諾看得比五嶽還重。
⑼素霓,白虹。古人認為,凡要出現不尋常的大事,就會有不尋常的天象出現,如“白虹貫日”。這句意思是,俠客重然諾、輕死生的精神感動了上天。也可以理解為,俠客這一承諾,天下就要發生大事了。這樣與下文扣得更緊。
⑽這兩句是說的朱亥錘擊晉鄙的故事。信陵君是魏國大臣,魏、趙結成聯盟共同對付秦國,這就是合縱以抗秦。信陵君是積極主張合縱的。邯鄲,趙國國都。秦軍圍邯鄲,趙向魏求救。魏王派晉鄙率軍救趙,后因秦王恐嚇,又令晉鄙按兵不動。這樣,魏趙聯盟勢必瓦解。信陵君準備親率家丁與秦軍一拚,去向侯嬴辭行(實際是試探侯嬴),侯不語。信陵君行至半路又回來見侯嬴。侯笑著說:“我知道你會回來的。”於是為信陵君設計,串通魏王寵姬,盜得虎符,去到晉鄙軍中,假託魏王令代晉鄙領軍。晉鄙生疑,朱亥掏出40斤重的鐵錐,擊斃晉鄙。信陵君遂率魏軍進擊秦軍,解了邯鄲的圍。
⑾揚雄曾在皇帝藏書的天祿閣任校刊工作。《太玄經》是揚雄寫的一部哲學著作。
書中的俠客島上有二十四個石室,每個石室內均有石壁,而每個石壁上均刻李太白『俠客行』一句,最後一室即刻有“白首太玄經”。傳說此二十四石刻隱藏著一部絕世武功,俠客島的龍、木兩位島主請武林各名宿參悟之而不得,最終目不識丁的主人公把石壁上詩句的一筆一劃想象成蝌蚪狀文字,反而得解,並習得了名為『太玄經』的絕世武功。
《太玄經》·十卷(編修勵守謙家藏本)
漢揚雄撰,晉范望注。《漢書·藝文志》稱揚雄所序三十八篇,《太玄》十九。其本傳則稱《太玄》三方、九州、二十七部、八十一家、二百四十三表、七百二十九贊,分為三卷,曰一、二、三與太初曆相應。又稱有首、沖、錯、測、摛、瑩、數、文、掜、圖、告十一篇,皆以解剝元體,離散其文,章句尚不存焉。與《藝文志》十九篇之說已相違異。桓譚《新論》則稱《太玄經》三篇,傳十二篇,合之乃十五篇,較本傳又多一篇。案阮孝緒稱《太玄經》九卷,雄自作《章句》,《隋志》亦載雄《太玄經章句》九卷,疑《漢志》所云十九篇,乃合其章句言之。今章句已佚,故篇數有異。至桓譚《新論》則世無傳本,惟諸書遞相援引,或訛十一為十二耳。以今本校之,其篇名、篇數一一與本傳皆合,固未嘗有脫佚也。注其書者,自漢以來,惟宋衷、陸績最著。至晉范望,乃因二家之注,勒為一編。
雄書本擬《易》而作,以家准卦,以首准彖;以贊准爻,以測准象,以文准文言,以摛、瑩、掜、圖、告准系詞,以數准說卦,以沖准序卦,以錯准雜卦,全仿《周易》。古本經傳各自為篇,望作注時,析玄首一篇分冠八十一家之前,析玄測一篇分系七百二十九贊之下,始變其舊,至今仍之。其書《唐·藝文志》作十二卷,《文獻通考》則作十卷,均名曰《太玄經注》。此本十卷,與《通考》合,而卷端標題則稱晉范望字叔明解贊。考玄測第一條下有附註曰:此是宋、陸二家所注,即非范望注也。蓋范望采此注意,自經解贊,儒有近習,罔知本末,妄將此注升於測曰之上,以雜范注,混亂義訓。今依范望正本,移於測曰之下,免誤學者。已下七百二十九測注並同云云。考望自序,亦稱因陸君為本,錄宋所長,捐其所短,並首一卷本經之上,散測一卷注文之中,訓理其義,以測為據。然則望所自注,特其讚詞。其他文則酌取二家之舊,故獨以解贊為文。
今概稱望注,要其終而目之耳。卷端列陸績《述玄》一篇,據陳振孫《書錄解題》為範本所舊有。又列王涯《說玄》五篇,又列《釋文》一卷,則不知何人附入。其太玄圖旁、范望序末及玄首、玄測之首尾,凡附記九條,卷末又有一跋,均不署名氏。考序后附記,稱近時林瑀。瑀與賈昌朝同時,則此九條當出北宋人手。又王涯《說玄》之末附題一行雲,右迪功郎充兩浙東路提舉茶鹽司幹辦公事張實校勘,則附記或出於實歟?其釋文一卷亦不著名氏。考鄭樵《通志·太玄經釋文》一卷亦林瑀撰。疑實刊是書時,並以涯之說、瑀之釋文冠於編首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