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影塔
三影塔
三影塔,又名延祥詩塔,位於中國廣東省南雄市城區三影塔廣場北側,建於北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
三影塔坐北朝南,為六角九層樓閣式磚塔,通高50.2米,塔的首層南面有一塊"大中祥符二年三月十四日"紀年磚。整座塔身以規格不等的青磚平卧順砌,塔身為空腹式,各層設有仿木構闌額、普柏枋、角柱與施斗拱。三影塔是廣東省境內保存較為完好的北宋磚塔,具有重要的歷史、科學、建築和藝術價值。
1988年1月13日,三影塔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三影塔,建於北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
三影塔在歷史上曾先後經過五、六次修治。
明朝正統十一年(1446年),三影塔重修。
1981年,原南雄縣文化部文物局和廣東文化廳對三影塔進行了全面修葺,整個修葺工程至1986年全面竣工。
2016年,三影塔重修,2017年重新對公眾開放。
三影塔坐北朝南,為六角九層樓閣式磚塔,面寬和層高尺寸層層收分遞減。通高50.2米,塔的首層南面有一塊"大中祥符二年三月十四日"紀年磚。首層為副階,六條檐柱,覆蓮形石柱礎,六面三十朵斗拱出挑。磨磚砌須彌座,直徑8.95米。整座塔身以規格不等的青磚平卧順砌,黃泥漿粘合。塔身為空腹式,各層設有仿木構闌額、普柏枋、角柱與施斗拱。以稜角磚和撥檐磚疊澀出檐,檐上頂部覆蓋鐵紅色琉璃瓦面,各垂脊端卧有陶塑貔貅,挑梁檐下系一鈴鐸。塔頂為六角攢尖式,上為塔剎,由鐵鑄覆盆、寶瓶、九層相輪和銅鑄寶珠組成。
三影塔外觀九層,內分十七層,每層為六角形內室,內壁四面設有佛龕,佛龕形式仿印度佛教徒修行的支提窟,石窟內密布的龕洞是專為佛教徒面壁打坐用。外壁六面各設一壺門,每層壺門通迥廊平座,且置圍欄一周,可登高遠眺。
三影塔
三影塔設計規律,收分得當,比例優美,造型規整,挺拔秀麗,工藝精湛。
三影塔前,有一對紅砂岩獅子,是在1983年於延祥寺遺址中發掘出來的。石獅為蹲式,左雄右雌,兩獅頭首互應,造型生猛,雙目有神。
名字由來
據《南雄州志》載,北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異人建塔。其影有三,因立三影堂,其影陰晴俱見於壁間,二影倒懸,一影朝上,故曰"三影塔"。因塔旁原建有延祥寺,故又稱延祥寺塔。
選址理念
三影塔選址基本符合風水塔的選址原則,該塔位於雄州子城東南方,背依瑞應山,南濱湞水,河流自東向西環抱城市經塔前而去,正起著收水聚氣、振興文風和鎮水降魔之作用,同時成為州城的重要地標,演著風水塔的角色。三影塔成為古城左翼之護衛。所以民間流傳南雄古城像形狀狹長的巨船,緊靠著滔滔的禎江,船的中部一支桅杆聳人云天,這支桅杆就是三影塔。
傳說軼事
相傳在南朝時期,梁武帝的長子蕭統曾隱居在始興讀書。有一年,始興、南雄瘟疫流行,蕭統為了治病救民,奮起驅瘟。他從始興一直追到南雄的瑞應山(今三影塔一帶),見到一隻貔貅,便抓住它,斬下它的角磨水給百姓治病,很快撲滅了這場瘟疫。百姓得救了,但蕭統卻染上了疫病,於端午節病故。
後人為紀念這位仁慈的太子,便在瑞應山建起一座延祥寺來祭祀他。在寺旁建塔時,又將貔貅塑像置放在塔的各個檐角,寄以驅邪托福之意。
三影塔·貔貅
三影塔是廣東省境內保存較為完好的北宋磚塔,具有重要的歷史、科學、建築和藝術價值。
三影塔的建成與發展,反映了雄州地方文化的興衰和宗教文化的變遷,對考據地方的歷史人文環境和地理環境,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塔上有絕對年代可考的銘文磚,對古塔形制的斷代與發展研究提供了重要參照坐標。塔的形制反映了宋代建築的一些典型特徵,對考據和驗證宋代建築的特徵提供了依據。
1981年,南雄市文化部文物局和廣東文化廳對三影塔進行了全面修葺。拆除了與塔整體風格不相稱的文筆式塔剎,恢復成佛塔的覆盤相輪塔剎,塔身內部則全部用鋼筋水泥砂漿加固,用石灰批盪,還復原了副階。
1988年1月13日,三影塔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三影塔位於中國廣東省南雄市城區三影塔廣場北側。
開放時間
08:00—17:00
門票價格
憑有效證件免費領票參觀,每個開放日上下午各限制50個名額。
交通信息
南雄市乘坐公共汽車即可三影塔;從南雄汽車站沿雄州大道朝西南方向步行,約15分鐘可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