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徒駭河的結果 展開
- 海河流域
- 賈增磊演唱歌曲
徒駭河
海河流域
徒徠駭河發源於山東省西部,向東北注入渤海,位於黃河北岸,屬海河流域,從西南向北呈窄長帶狀流經山東省多個縣市,幹流在山東濱州市沾化區與秦口河匯流后,經東風港於暴風站入海;總流域面積13902平方公里,幹流總長度436.35公里。
聊城市區南四河頭以上為徒駭河上游段,河長90.5公里,河流由源地東北流,在左岸相繼納入來自河南省境的8條排水溝,這些溝是鹼場溝、山柳溝、劉海溝、安堂溝、土塔河、董固溝、理直溝和永順溝。又東北流,在陽谷縣李丙東村西北,新金線河由右岸注入,在東昌府區四河頭,趙王河由右岸注入。
聊城四河頭至沾化壩上村為中游段,河長307公里,該河段經歷代多次疏浚治理,河道較為順直。出四河頭東北流至禹城市南營村南,新趙牛河由右岸注入。
壩上村以下為下游段或尾閭段,河長38.5公里,河槽寬淺。1904年前,徒駭河尾閭段由壩上村東行入洚河,再折向東北經老鴰嘴入海。1904年農曆六月,黃河在利津北岸薄庄決口改道,穿徒駭河由老鴰嘴入海,洚河逐漸堙沒,徒駭河轉經壩上村北行,又西北經套兒河入海。
徒駭河在中國古代傳說中是禹疏九河之一。據《爾雅·釋水》記載,九河是徒駭、太史、馬頰、覆鬴、胡蘇、簡、絮、鉤盤、鬲津。傳說大禹治水的時候,工作十分辛苦危險。有一次,禹帶著大批助手來到如今山東的一條河邊上,剛要測量河水的深淺,突然洪水暴發,數米高的浪頭咆哮著滾下來,一下子就捲走了10多個人。禹的助手們驚駭萬狀,紛紛往高處走避,這才沒有犧牲更多的人。因為古時候首領的助手叫做徒眾,這條河是禹的徒眾受過驚駭的地方,所以後來就把這條河命名為“徒駭河”。又說當時因大禹治理此河時用工極多,又因當時兩岸森林密布,野豬出沒,時有民夫被傷,眾徒一駭重勞,又駭野豬,故名為徒駭。
1591年(明萬曆十九年)所修的《山東臨邑縣誌》載,“徒駭河由山東齊河縣經下口至城東南二十五里,俗名土河”。這是把當時土河冠以《禹貢》“九河”之一的徒駭河的最早記載。
徒駭河
河長436公里,流域面積13902平方公里,其中河南省流域面積602平方公里,河北省4平方公里,山東省13296平方公里。
河道平均比降為0.11/1000。由於流域內地勢向東北傾斜,支流多由右岸注入。
徒駭河是宋代漯川堙沒后逐漸演變而形成。隨著黃河的南徙,為適應地表徑流排泄的需要,在古漯川流域發育了一些新的河流,以前一般都稱土河,即為徒駭河的前身。
“九河”之一的徒駭河,據《漢書》記載,流經西漢成平(今河北省泊頭境內)縣境,與現代徒駭河了不相涉。
徒駭河
清末運河漕運停止后,運河河道逐年淤高,運河以西坡水排泄受阻,內澇頻繁。
惠民縣胡集鎮吉家村徒駭河風景
徒駭河在山東聊城四河頭以上為上游段,河長90.5公里,河流由源地東北流,在左岸相繼納入來自河南省濮陽市清豐縣瓦屋頭、仙庄、鞏營三個鄉鎮的8條排水溝,這些溝是鹼場溝、山柳溝、霍子寨溝、安堂溝、土塔河、董固溝、理直溝和永順溝。又向東北流,在山東聊城市陽谷縣李秉東村西北,新金線河由右岸注入。
新金線河發源於山東莘縣櫻桃園,河長55.4公里,流域面積518平方公里。至山東聊城四河頭,趙王河南來注入。
趙王河源於山東陽谷縣趙升白村,河長51.0公里,流域面積693平方公里。該河段河槽較深,河道較窄,山東莘縣楊寨以下兩岸始有堤防,直至入海口。
山東聊城四河頭至山東沾化壩上村為中游段,河長307公里。東北流至山東禹城縣南營村南,新趙牛河南來由右岸注入。
新趙牛河源於山東東阿縣黃河崖村西窪,東北流經山東茌平、山東齊河,于山東禹城縣南營閘上入徒駭河。河長84.4公里,流域面積1203平方公里。到山東濱縣二十里堡南,沙河西來由左岸注入。
沙河源於山東商河縣商東河,經山東惠民、山東濱縣,河長65.5公里,流域面積837平方公里。該河段經歷過多次疏浚治理,河道較為順直。
壩上村以下為下游段或尾閭段,河長38.5公里,河槽寬淺。1904年前,徒駭河尾閭段由山東壩上村東行入洚河,再折向東北經老鴰嘴入海。
1904年農曆六月,黃河在山東利津北岸薄庄決口改道,穿徒駭河由老鴰嘴入海,洚河逐漸堙沒,徒駭河轉經壩上村北行,又西北經套兒河入海。徒駭河徑流主要來自降水補給,1970年後引黃河水復灌以來,有部分引黃尾水補給。
據1956~1979年同步系列統計,山東境內徒駭河流域多年平均年降水量為605.9毫米,流域平均年徑流深為62.3毫米,摺合年徑流量為8.28億立方米。
徑流的年際變化甚大,根據濱縣堡集閘水文站(控制流域面積10250平方公里)實測資料,最大年徑流量出現在1961年,為25.5億立方米,最小在1958年,為0.339億立方米,最大和最小的比值達75.2。
徑流的年內分配集中在夏季,徒駭河。發源於河南省濮陽市清豐縣瓦屋頭鎮同智營,幹流經河南省濮陽市南樂的閻村、大清、畢屯以下入山東境。
河南省濮陽市境幹流長約15公里,流域面積為707平方公里,有17條支溝匯入此河。
1969年按1964年雨型標準治理,排澇流量為138立方米/秒,按1961年雨型標準,防洪流量為238立方米/秒。
徒駭河古名漯(tà)川(亦名“漯水”、“漯河(tàhé)”),為禹疏九河之一,元代以後稱徒駭河。
徒駭河由來已久,歷經滄桑,是由古代相繼形成的商河、土河(徒河)等河流疏通合併而成。一說,當時因大禹治理此河時用工極多,又因當時兩岸森林密布,野豬出沒,時有民夫被傷,眾徒一駭重勞,又駭野豬,故名為徒駭。
數千年來,故河早湮,形跡難覓。如今的徒駭河並非禹疏之河,而是金元時期開挖並以“徒駭”而冠名的一條防洪排澇河道。
徒駭河源自濮陽的清豐縣瓦屋頭鎮,向東北流經山東的莘縣、陽谷、東昌府區、茌平、高唐、禹城、齊河、臨邑、濟陽、商河、惠民、濱城、沾化、無棣14個縣區,河道全長436.35公里,堤防全長747公里;流域總面積13902平方公里,其中山東省13296平方公里,河南省602平方公里,河北省4平方公里。
惠民縣胡集鎮吉家村
幹流自山東聊城地區莘縣文明寨起,流經山東省的聊城、德州、濱州3個地區13個縣(市),在山東省濱州市沾化縣與秦口河匯流后,經東風港於暴風站入海。
山東聊城地區境內流域面積5189.1平方公里,幹流長度169.26公里。境內徒駭河支流有37條,其中新金線河、趙王河、小運河、西新河、四新河、七里河、管氏河、趙牛河等8條較大,流域面積都在300平方公里以上。
山東齊河縣境內,上游經山東禹城縣在山東大黃鄉二郎廟入境,山東於宣章屯鄉小張村東流入山東濟陽縣。境內左岸長6.5公里,右岸長16.5公里。有趙牛新河、老趙牛河、戚官屯乾溝、六六河、齊濟河、大寺河等6條支流匯入,流域面積1512.55平方公里。
河道現狀:堤距210~260米,河槽上口寬129米,底寬99~144米,平均深7米,防洪水位20.16米,流量955立米/秒。除澇水位18.7米,流量625立米/秒。
徒駭徠河
有人說現山東濱州境內的徒駭河是4000多年前的禹疏之河,其實非然。成書於春秋時期(一說戰國)的《禹貢》記載說,禹“導河積石,至於龍門,南至於華陰,東至於砥柱,又東至於孟津。北過洚水,至於大陸,又北播為九河,同為逆河,入於海。”也就是說:大禹自積石山導河,曲折到山西,陝西的龍門,南到華山的北面,再向東到了三門峽砥柱山、孟津及洛水入河處,然後經河南省浚縣東,東北匯合降水(今漳河),向北流入河北省的古大陸澤(今寧晉、大陸二泊),就此開始分為九河。
因河口段受到海潮頂托倒灌,使河海不分,共同歸入渤海。這就是史稱的“禹河故道《爾雅》記九河的名稱為徒駭、太史、馬頰、胡蘇、簡、鉤盤、鬲津等。徒駭之名的由來是,禹治此河,用工極眾,沿河工難,眾徒驚駭,故名徒駭。西漢人認為此前九河已湮,不可考。東漢河堤都尉許商認為徒駭、胡蘇、鬲津在成平、東光、鬲縣境內,即今德州、滄州之間的二百里內。可見,今濱州之徒駭位於禹疏九河之南,並非禹疏之河。
徒駭河
據《水經注》記載,濟水源出河南省濟源縣之黃河,東經定陶南、濟陽南,又東入海;漯水自南向北出黃河,經聊城西、禹城南、濟陽北、高青北、濱州南,到廣饒北入海。當時,濟水在南,黃河在北,漯水居中。
漯水作為黃河下游的一條支流,在黃河多次決口改道影響下逐步走向湮沒。漢建始四年(公元前29年)黃河決東郡(治所在河南濮陽),泛濫兗(今山東西南部、河南東部)、豫(今豫東、皖北),入平原(今德州東部、濱州西部)、千乘(今濱州南部)、濟南(今濟南到鄒平);漢鴻嘉四年(公元前17年),渤海(治所在今河北滄縣東南)、清河(治所在今清河東南)、信都(今河北省南部、德州北部)三郡河溢。始建國三年(公元11年)黃河又決魏郡(治所在今河北臨漳西南),“泛清河以東數郡”。
黃河這3次決口逐漸造成主流南移,侵佔了漯水流路,由平原、濟南、千乘,又東入海。此流路位於泰沂山北麓,地勢低洼,距海較近,泄水浚利,特別是經永平十二年(公元69年)王景治理后,黃河出現了一個相對穩定時期,於是,漯水全線湮沒,不復存在。
那麼,究竟是何時何流演變成了徒駭河呢?據考證,是漢代開挖的商河和以後出現的土河演變成了今徒駭河。據史書記載,漢鴻嘉四年(公元前17年)黃河決口后,“灌縣邑二十一,敗官亭民舍四萬所”(《漢書·溝洫志》),為宣洩黃河洪水,河堤都尉許商於當年開挖了一條商河,自今高唐起,經禹城、臨邑、商河、惠民、濱城,至沾化分為二支入海。此後,在黃河與商河之間又出現了一條土河。由於商河和土河防洪排澇作用巨大,一直延續到。中葉,商河在惠民南與土河合流,從而形成了現代的徒駭河。徒駭河形成之初,名稱比較混亂,明嘉靖《武定州志》說:“州城南五十里,今稱土河,舊志遂謂即徒駭河故道”,“惠民溝南望徒駭河”。直到清代,有的地方志仍稱徒駭河為“土傷(商)河”。
徒駭河
徒駭河
唐朝末年(公元893年),黃河下游改道,經惠民、陽信、沾化入海,截斷了商河的入海流路。為了排澇,當時的統治者又在高唐以東的黃河與商河之間開挖了一條土河。
金明昌五年(公元1194年),黃河決口,魯北受災嚴重。洪災過後,廣大民眾將商河、土河分段貫通,形成了徒駭河幹流(並以徒駭而命名)。此後,徒駭河下游相繼出現多條支流,主要有沙河、土馬河、付家河、胡營河、江河等。
徒駭河形成后,由於受黃河決口和引黃濟運影響,淤積嚴重,雖經多次局部治理,但效果不佳。清光緒至民國年間,徒駭河幾經治理,至1931年山東全省統一疏浚徒駭河時,沾化縣自壩上村向北開挖了一段新河,下接久山潮溝,由下圈、垛圈庄北,煙袋溝西折而北去,與秦口河匯流后,經套爾河入渤海。
由於徒駭河流經山東、河南、河北三省,自上世紀70年代以來,因沿岸地區人口不斷增長和工礦企業的快速發展,河流受污時常發生,受害最嚴重的是下游幾個縣區。僅2000年以來,徒駭河嚴重受污4次,濱州150公里的河段泛著大量白沫,氣味熏人,河中魚類全部死亡漂浮在河面,河水不能用於灌溉,沿岸地下水不能飲用,沿途群眾叫苦不迭。受害地區組成調查組,多次追查污染源,由於條塊分割及地方保護作怪,使河流受污長期得不到有效解決。
徒駭河
1990年,濱州市遭受了歷史上罕見的暴雨洪水襲擊,暴雨過後,徒駭河洪水暴漲,濱城河段二十里堡閘最大洪峰流量達740立方米每秒,流域內村莊被淹,損失慘重。
1991年,沿岸各級政府對徒駭河進行了大規模的疏浚、裁彎和堤防加固治理,徒駭河濱州段治理河道47.16公里,加固堤防21.6公里。
1993年,山東省把徒駭河治理列為重點水利工程項目,治理了沾化縣壩上閘以下海口段31.3公里,解決了徒駭河對其支流排水頂托問題。
1997年春再次治理,疏浚下遊河道15.86公里,完成清淤土方380萬立方米、各類建築物68座。后又經多次清淤疏浚,徒駭河終於恢復了灌溉、排澇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