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琎

南宋的將領

冉琎,南宋播州綏陽(今貴州遵義市綏陽)人,南宋將領。宋理宗淳祐二年(公元1242年),余玠任四川安撫制置使兼重慶知府,積極準備抵禦蒙古軍南侵。冉氏兄弟聞余玠是位賢能的統帥,便去重慶拜謁余玠,獻保西南計:主張"徙合州城"。他們分析說"蜀之形勢之地,莫若釣魚山,請徙諸此,若任得人,各粟守之,賢於十萬師元也,巴蜀不足守也!"余採納了冉氏兄弟計策,密奏朝廷,任冉琎為承事郎,代理合州知州,冉璞為承務郎,當理合州通判。

二冉卸職不久,釣魚山軍事防禦體系在阻擋蒙軍南下的戰爭中發揮了極其重大的作用。元憲宗蒙哥親率御營軍號稱十萬之眾進攻四川,於南宋開慶元年(1259) 進抵釣魚城。合州軍民依靠堅固的根據地頑強抵抗,相持半年之久,蒙軍糧草不濟,蒙哥急於速戰,傾師攻城。主將汪德成中飛石死於城下。7月,蒙哥心急如焚,親登高坡窺探,被宋軍亂箭所中,被迫下令撤軍,死於重慶北溫泉。亡故后遷葬故鄉綏陽縣城附近,鄉人有祠祭奠。

簡介


冉琎、冉璞是為兄弟,南宋播州綏陽(今貴州綏陽)人。兄弟二人潛心研讀古今圖籍,特別研究軍事韜略方面的書。南宋理宗端平元年(公元1234年),蒙古軍大舉進攻四川,第三年取成都,企圖奪取重慶。二冉前往協助守軍,在釣魚城等戰役立下汗馬功勞。
兄弟二人遷合江於釣魚山,修釣魚城為主體的城堡聯防工事,"以山為壘,棋布星分",建成了青居、大獲、釣魚、方頂、天生等十餘座城池,固若金湯,在後來抵抗蒙古統治者傾國之師的進攻中,歷經大小戰鬥兩百多次,堅持抗戰三十六年,釣魚城工事發揮了巨大作用。宋理宗寶祐六年(公元1258年),蒙古兵分三路大舉南侵,忽必烈攻鄂州,蒙古汗國皇帝蒙哥(元憲宗)親率十萬蒙軍入四川圍攻釣魚城。合州守將王堅憑藉冉氏兄弟修築的釣魚城工事,堅守九個月,擊斃蒙古汗國皇帝蒙哥,打敗了蒙古軍隊,迫使三路蒙軍撤退。宋王朝憑藉釣魚城防禦工事延緩其覆滅達數十年之久。這是中國軍事史上一大奇迹。

兄弟故事


父子孤苦零丁

南宋年間,皇帝昏庸腐敗,朝綱大亂,給了外族入侵之機。同時內亂增多,匪患四起,使生活在黔北高原的綏陽人民也深受其苦。
就在這一時期,播州綏陽縣城郊東北方向有一個叫青山的地方住著一戶姓冉的人家,他們農耕為本,勤勞樸實,夫妻二人澆地耕田,過著極其平凡的生活。一二年後,妻子生下一個兒子,全家人更是無比高興,父親為兒子取名為冉琎。家中後繼有人,冉琎的父親更加勤奮地勞動,他一心一意要為兒子創造出滿意的生活環境。
可惜,天不遂人願,冉琎四五歲時,一家充滿希望,正努力進行打拚時,冉琎的母親卻不幸患上了重病。冉琎的父親帶著妻子四處求醫問葯,可還是沒有留住妻子的性命。妻子故去了,家中少了往日的歡樂,多了一份凄涼,父子二人孤苦零丁,相依為命。

父親續弦

看到冉氏父子凄苦的生活,鄉親們疼在心裡,不時地安慰他們,幫助他們,還託人為冉琎的父親作媒續弦,鄉親們打聽到附近的山裡有一家人戶的丈夫死了,留下妻子一人,於是媒人撮合,讓兩個苦命人生活在一起。
冉琎的繼母進家后,看到冉琎伶俐可愛,丈夫憨厚樸實,決心幫助丈夫撫養好兒子,操持好家務。由於冉琎的繼母持家有方,一個小家又充滿溫馨。不久,繼母給冉琎生了一個弟弟,父親給兒子取名叫冉璞。一家四口的生活充滿了生機。

禍不單行

俗話說,福無雙至,禍不單行,就在冉家的生活充滿甜頭的時候,冉琎的父親也不幸患了重病,賢良的妻子帶著兒子,陪著丈夫四處求醫問葯,可藥石不醫無緣人,丈夫還是病逝了。傷心之餘,妻子擔負起了教子持家的重任,在賢良的妻子的安排下,一家人的生活馬馬虎虎還能過下去。
這時,歷史已進入南宋的後期,朝庭腐敗,匪患四起,綏陽人民也深受其苦。一天,冉琎母子得知土匪將到青山一帶搶掠的消息,冉琎的繼母急忙把家中的東西收拾藏好,然後帶上兩個兒子向深山走去,以躲避土匪的侵害。
土匪都是十分兇殘的,每當他們出動搶劫時,都是無惡不做,見到值錢一點的東西就搶劫一空,見到人舉刀就砍,見到房子就燒,老百姓一聽到土匪二字真是又恨又怕。

逃生

冉琎和弟弟在母親的帶領下跟著鄰居們一起向前逃去,為了走得快一點,也為了讓冉琎少受一些苦,繼母把已經九歲的冉琎背在背上,把自己親生的,年僅四歲的小兒子牽著走。孩子太小了,跑得慢,他們走著走著就和鄰居們走掉隊了,在離家不遠的一塊平緩的坡地上,母子三人被土匪追上了,兇殘的土匪正在氣沒有搶到東西,見著人就想殺人泄氣。一個土匪頭目樣的人走到冉琎母子三人身邊,舉起手中帶血的大刀就向他們砍去,可土匪的大刀卻在空中停住了,因為他發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眼前的婦人領著兩個小孩,小孩子才四、五歲卻牽著自己走,大孩子已八、九歲了卻背著走,他放下手中的大刀,向冉琎的母親問道:“你這個婦人,為什麼把大孩子背著走,小孩子牽著走呢?難道這中間有什麼原因嗎?”冉琎的繼母看到土匪舉起手中的大刀,早已嚇得魂飛魄散,明明是一瞬間就會刀落人亡的,可閉目等死時卻不見了動靜,聽到土匪問話時,才顫顫驚驚地睜開眼回答說:“大王,兩個孩子都是我的兒子,但大兒子是丈夫的前妻所生,前妻不幸亡故,我進門才生了小兒子,不幸丈夫又死了,今聽說大王來了,慌忙帶著他們逃生,我把大兒子背著走,是為了完成丈夫痛愛兒子的心愿,也免去人們說閑話,我生的兒子自己走,別人不會說三道四的,請大王可憐我們母子,發發慈悲,放我們母子一條生路吧。”
人們說,壞人也有做點好事的時候,這個天賜的機緣確實讓冉琎母子三人遇上了。土匪頭子聽了冉琎繼母的敘述,不僅為之感動,並放棄了殺死她們的念頭,還給了他們母子三人一些銀兩,讓他們好好生活,並讓孩子上學讀書。土匪頭目還給了冉琎母親一塊紅布條,讓她每到晚上就掛在家門口,這樣就不會受到土匪的搔擾,因為這是他們的記號,但不準告訴別人。

勤奮讀書

自從有了這塊紅布條,冉琎一家三口得以平安度過匪患的禍害,而冉母則更加勤奮地勞動,供養兩個兒子讀書並長大成人。而冉琎、冉璞兄弟二人更是勤奮學習,得到鄉鄰的稱讚,老師的誇獎,兄弟二人不但學業優秀、學識廣泛,而且還常在一起探討軍事問題。
轉眼間,歷史進入了南宋末期,由於宮廷腐敗,皇帝無能,國力日衰,北方蒙古在蒙哥大汗的領導下卻日漸強盛,當蒙哥發現南宋王朝的致命弊端時,大舉興兵進犯中原,蒙古軍隊大肆入侵中原后,很快佔領了南宋大部份疆土,並在他們佔領的地盤內建立了元朝

二冉出征

就在南宋朝廷軍隊節節敗退,命懸一線之際,四川省合川節度使余玠為保住南宋王朝的一線命脈,在積極組織地方力量和元軍抗衡的基礎上,張貼告示,廣招天下有識之士,為振興南宋王朝而積糧屯兵。當時遵義地區屬四川省,為遵義府,冉琎、冉璞為保家衛國而應徵入伍。因為冉琎、冉璞兄弟二人具有文才武略,從軍后在士兵中漸露頭角,終因“二冉”傑出的才能而得到余玠重用,為了能有效地抗擊元軍,固守合川,冉琎、冉璞二人與余玠共同協商,修築了軍事要塞——合川釣魚城,在當時應是強有力的防禦工事。這一重要防禦工事的構成,抗擊了元軍大大小小的進攻兩百多次,使南宋王朝的歷史延續了長達三十六年之久,創造了世界軍事史上的一個奇迹。
就在元朝軍隊不斷攻打合川之際,由於當時元軍氣勢強盛,蒙哥同時派兵攻克了亞洲的巴基斯坦、伊朗、伊拉克,攻克了歐洲的俄羅斯、匈牙利等六大地區,而這一切戰爭的勝利,都是蒙哥大汗運籌帷屋取得的。外圍戰鬥捷報不斷,可元朝新政區小小的一個合川卻久攻不下,蒙哥大汗決定親征合川。但由於冉琎、冉璞出謀獻策,余玠率眾英勇抵抗,終於在一次戰鬥中擊斃了蒙哥大汗。這一次戰鬥不僅為釣魚城解了危,也迫使元軍從歐、亞兩洲撤兵回朝,這一壯舉,創造了古今中外戰爭史上的一大奇迹,使“二冉”名垂千古。

豐功偉績

由於“二冉”為南宋創建了豐功偉績,為當地人民維護了安定的生活秩序,因此,當地人十分敬重“二冉”,並在冉琎、冉璞亡故后,自願捐資修建了“二冉”廟,以永遠銘記“二冉”的功德。
如今,歷史雖已遠去,但人民不會忘記為人民做出過貢獻的人,新中國成立后,我國著名文學家、歷史學家郭沫若先生曾在《釣魚台訪古》一詩中寫道:“魄奇蒙哥尚有城,危崖拔地為回蒙,冉家兄弟承粼階,蜀郡山河壯軍兵,川載孤軍撐一天,千秋共柳宋三鄉。”
清代詩人王作孚《到蒲老場訪冉琎墓》一詩中也曾寫到:“名士誰留土一堆,荒山大冢長蒿菜,若非史書當年筆,誰識先生此夜台,千古智愚同一夢,緬懷芳躅不須哀,蒲老場頭尋往事,釣魚城畔憶賢才。”
冉氏兄弟亡故后,其遺體運回故土綏陽安葬,據說冉琎曾葬於蒲場鎮七甲壩,后遷至綏陽縣城附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