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翼中
原廣東省參議會首任會長
林翼中,1887年生,廣西合浦人。原名家相,又字翼宗。1905年加入同盟會。著有《蘇俄現狀一瞥》、《廣東地方紀要》。
林翼中,名家相,字翼宗,后改翼中,以字行,廣西合浦縣白沙鎮油行嶺村客家人。香港崇正總會理事長。畢業於廉州中學。1905年加入同盟會。辛亥革命時率眾在廉州起義響應。后入讀廣東高等師範。1915年畢業后從事中學教育。曾參加討袁驅龍(濟光)運動。1925年任國民革命軍第十一師政治部主任兼師黨部執委、秘書,參加第二次東征。1926年任肇慶市政局局長、廣州特別市黨部改組委員兼組織部長。次年隨陳濟棠去蘇聯考察。回國後任黃埔軍校政治總教官,廣州特別市黨部指導委員會常委、黨部執委兼宣傳部部長,廣東省政府委員兼民政廳廳長,國民黨第四屆中央執委。1932年任西南政務委員會委員、國民黨中央執委會西南執行部委員、廣東省黨部執委等。1935年任國民黨第五屆中央執委。次年隨陳濟棠赴歐洲遊歷。1937年歸國后,歷任國民黨中央執委會常委、三青團中央團部幹事兼海外團務計劃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央訓練團指導員、內政部禁煙委員會常委、農林部政務次長、監察院監察委員、廣東省臨時參議會第二屆議長、國民黨第六屆中央執委。抗戰勝利后,參與創辦私立珠海大學,曾任廣東省參議會首任會長、監察委員等。建國前夕移居香港,任珠海書院監督、崇正總會副理事長。1984年11月20日在香港病逝。著有《蘇俄現狀一瞥》、《廣東地方紀要》。
民國元年春,南北和議告成,將校團改遷惠州,適奉父命再求深造,乃入廣東高等師範學校(廣東大學、中山大學前身,校長唐萱,號重庭,民二去職,轉任監政,著有“唐重庭回憶錄”)治傳科物。二年夏,討袁軍失利,袁系廣東舊軍副使龍濟光(子誠)由梧入粵,誅鋤異己,羅侃廷、陳濟棠等奉命返穗,秘密運動,謀除龍氏,林翼中密參其事。四年夏,高師畢業,高師故例,每屆畢業,前列二人,例得留校中任中小學教員,以殊績當其選;八月,楊度(皙子)等承袁意組“籌安會”,鼓吹帝制,由楊度任理事長,通電各省徵求會員,派遣代表來京,旋高師校長參加“籌安會”誘林翼中領學生勸進會代表北上,聞訊,不待實習完畢,藉敝返鄉,以拒其謀,任教廉州中學堂。五年春,廣西響應雲南舊國軍起兵討袁,出兵梧州、欽廉,林翼中與同志發動宣傳,謀為響應;四月,粵督龍濟光被迫宣布廣東獨立;袁氏去世。
十年,任出席“廣東省教育會議”代表,至廣州出席會會,會議其間,為友人強邀至省立第一中學(簡稱一中,前身為廣雅書院、廣東高等學堂,其後一中更名為廣雅中學)授課,會後又為友人苦留,任一中教員併兼級主任數年,對黨義之宣傳,不遺餘力,十三年春,駐肇慶粵軍第一師第二旅旅長陳濟棠,移駐梧州,兼梧州善後處參謀長,代理處長職務,邀為襄助,遂參內墓,至則商承陳濟棠與第三團團長鄧演達(擇生),在同園設“革命軍人同樂會”,從事輔助軍隊政治工作,又設立“軍士教育班”(主任李揚敬),訓練幹部;秋,特隨陳濟棠赴廣州二沙頭“頤園”晉謁陸軍軍官學校校長兼粵軍總司令部參謀長蔣中正(介石),是為面見蔣公之始。十四年十月,粵軍第一師擴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四軍(正、副軍長李濟琛,陳可鈺),陳濟棠任第十一師(第二旅擴編)師長,林翼中奉總政治部命,任第十一師政治部主任,併兼第十一師黨部執行委員兼秘書;十二月,參與第二次東征之役(東征軍總指揮蔣中正)。十五年一月,任出席中國國民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以渡海平亂,未克參加;春,參與底定南路瓊崖之役;於部隊駐在地,兼任肇慶市政局局長,后又兼廣州特別市黨部改組委員兼組織部部長。十六年春,陳濟棠以國民政府代表名義,赴蘇聯考察,兼洽購武器,林翼中亦以第十—師政治部主任名義,前往考察紅軍政治,一行二十餘人出廣州租專輪直達海參威,轉乘西伯利亞鐵路火車西行,抵蘇京莫斯科時,因四月國內“清黨”事件起,蘇聯政府對陳、林之態度驟變,行動受到限制,既阻轉歐考察,復欲迫之加入共黨,幾經交涉,始能返國,止步后,辭去第十一二師政治部主任職務,撰“蘇俄現狀一瞥,就此行所見,論其政之得失,並應黃埔軍校之聘,任政治總教官,以考察所得,作專題演講,使學員對蘇俄情形得一大體認識,十七年,任廣州政治分會建設委員,又任廣州特別市黨務指導委員會委員兼黨務委員、民眾訓練委員會常務委員、第三屆執行委員兼宣傳部長及民眾訓練委員會常務委員(后連任第四屆執行委員兼民眾訓練委員會常務委員),同年業師廣州國民大學(簡稱“民大”)校長吳鼎新(在民)聘林翼中為民大校董,又自是年起,以迄去世,每朝床前,例必在床上作一句鍾“懶人運動”,計分頭、腹、腰等六部分,視“懶人運動”為長生術(詳見馮炳基《林翼中的懶人運動》)。十八年二月,任中國國民黨廣州特別市黨部執行委員;三月,任出席中國國民黨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以有事於粵,未及參加選舉即行南返;七月,任廣東省政府委員;九月,奉命赴長沙參加由軍事委員會蔣中正委員長召開之軍事會議,先至漢口謁委員長於楊森花園,后隨同乘火車前往長沙;同年加入香港“崇正總會”十九年夏,奉命赴河南歸德謁蔣委員長請示;秋,復奉命赴河南鄭州謁蔣委員長請示,並至蛤蟆石慰勞十九路軍(軍長蔡廷鍇)。
二十年夏,兼廣東民政廳廳長,上任后建議省府月給各縣長特別辦公費,使其足以養廉;十一月,任出席中國國民黨第四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當選為四屆中央執行委員;十二月十四日,任代理廣東省政府主席;同年在香港創辦《新中日報》,聘歐陽百川為總編輯,自兼不署名之社長,此為唯一在廣東九十八縣市中均有讀者之港報,亦為唯一常有廣東各縣市新聞之港報。二十一年春,中央推予成立西南政務委員會,任國民政府西南政務委員會委員;夏,設廣東省地方自治工作人員訓練所,自兼所長(至二十五年秋結束)先後畢業者凡三千餘人);同年在廣州創辦華夏中學,中山大學在石碑建校,任校董(二十四年十月新校行落成禮),併兼勸勤大學校董;又歷兼廣東建設討論會專門委員、國民革命軍第八路總指揮部(總指揮陳濟棠)教導隊政治總教官、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西南執行部委員、中國國民黨廣東省黨部執行委員會委員、廣東省治河委員會常務委員、廣東警官訓練所所長等職。二十二年九月,請當局子廣東軍事政治學校增設政治深造班,迨政治深造班成立,任班主任,該班分為高級、普通兩組,招考高中及大學畢業生,另設特別組,調省參議員自願參加受訓者,授以軍政知識,年半畢業,歷年畢業人數近千人,又設廣東地政工作人員養成所,於南海、番禺等縣市設土地局,成立測量隊四十四隊,同年奉派經星馬至暹羅一行,又與黃麒書在香港創辦德明中學,以紀念孫總理(孫公名文,譜名德明),校名與校訓,均為胡漢民(展堂所書),由林翼中任校長,黃麒書任董事長兼副校長。二十三年一月,自桂返粵,帶同李宗仁、白崇禧等連署粵方對四全會提案;十二日,任“中山文化委員會”委員。二十四年十一月,任出席中國國民黨第五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連任五屆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同年,出巡北江,道出曲江曹溪南華寺,復與虛雲和尚相晤。二十五年六月,陳濟棠就任“抗日救國第一集團軍”總司令,稱兵反抗中央;七月十三日,國民政府令免陳濟棠本兼各職,任余漢謀(幄奇)為廣東綏靖主任兼第四路軍總司令,十四日,余在大庚防地通電就職,率師回粵,十八日,粵空軍投歸中央,陳濟棠聞變,離穗至港,軍、政分交李揚敬、林翼中負責,(陳濟棠主粵八年,有“南天王”之稱,林翼中被譽為陳之“文膽”,時人以陳濟棠麾下“文有林翼中,武有李揚敬,不文不武區芳浦,亦文亦武林時清”)二十三日,余漢謀返廣州,二十九日,國民政府任黃慕松為廣東省政府主席,林翼中辭去省府委員兼民政廳廳長職務,計出長民政,歷時七載,任內增設三縣,並將化猖局易名為安化局(局長陳茂功),另設南山管理局,以定撫受戰爭蹂躪后之民眾,全省近百縣市,巡視殆遍,尚將所歷撰成《廣東省地方紀要》、《廣東省地方自治概要》二書,述其大略;去職后,仍任中央執行委員及內政部禁煙委員會常務委員,旋取道歐洲赴歐美遊歷,遍歷英、德、奧、瑞、比、意、荷、捷諸國,撰有《歐遊瑣記》一書,以日人與德、意勾結,圖奪我國,鯨吞之禍,迫在眉睫,遂罷美國之行,倉卒東歸。
二十六年三月,由歐抵港;春,以無暇兼顧,香港“新中日報”停辦,七月,抗戰軍興;十月,辭去香港德明中學校長職務,隨陳濟棠北上,共赴國難,參加抗日,任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常務委員;十一月,南京設置留守,無實職之中央委員可先行離去,乃經由安徽、江西前往長沙,后達漢口。二十七年七月,由漢口前往重慶,同月三民主義青年團成立(三十六年併入中國國民黨),由蔣委員長兼任團長,林當選為中央團部幹事兼蔣外團務計劃委員會主任委員,旋受命中央訓練團黨政訓練班,任指導員、訓育幹事、駐隊幹事凡八期。二十八年二月,任內政部禁煙委員會常務委員、嘗號集禁煙會議。二十九年一月,行政院(兼院長蔣委員長)決增農林部;三月,行政院國務會議議決任陳濟棠為農林部部長,奉命迎陳氏至陪都就職;七月,農林部成立,任政務次長,以事屬初創,乃詳訂計劃,羅致人才,舉凡水利之發展,品種之改良,牲畜之繁殖,淡水魚之飼養,以及推廣造林,發展林產,保護天然林木,均一一量為推行。三十年四月,舉行全國農林會議,決議后速呈請中央撥給經濟實施,農林行政得以初具規模;秋(此據呈請金“陳伯南先生年譜”;譚成英《海嶠晚獲集》編後言作夏),陳濟棠以夫人莫桂英腎石病複發,割后受寒,病勢轉劇,請假飛港省親;由林翼中以政次代理部務;十二月,“太平洋戰爭起,香港淪陷,陳濟棠未及逃出(翌年初夏,由茂名轉赴重慶),呈請辭職,中國國民黨五屆九中全會以沈鴻烈(成章)替陳濟棠為農林部長,林翼中以部長易人,呈請辭職,不準。三十一年冬(此據林翼中“自傳”。譚成英《海嶠晚獲集》編後言作九月),奉委為監察院監察委員(院長於佑任),辭不就職。三十二年七月,奉國府命,任廣東省臨時參議會第二屆議長(副議長吳鼎新);九月,在韶關主持第一次會議;十二月,開第二次會議,在臨時參議會議長任內,發動民眾參加抗戰曾奉頒景星勳章。
三十四年五月,任出席中國國民黨第六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連任第六屆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八月,抗戰勝利,同月在大柘開第三次會議。三十五年三月,在廣州開第四次會議,同月與黃麒書等赴渝,出席六屆二中全會,同寓余漢謀駐渝辦事處,暇時相與談及大學教育,乃有設立私立珠海大學之擬議,商諸區芳浦、李揚敬(欽甫)諸人,均表贊同,向教育部部長朱家驊(餾先)談及,復蒙讚許,遂發起籌辦珠海大學,成立董事會,公推陳濟棠、區芳浦為正副董事長,黃麒書為校長,負責籌辦;五月,國府還都,因糧荒至南京請願;十月,廣東省參議會正式成立,被舉為首任議長;秋,政府通令全國寺院唪經追蔫戰時亡魂,穗垣官紳士庶,請虛雲和尚主持在凈慧寺(大榕寺)設壇,開壇時以議長身份代表省民上香致祭,迨廣東省佛教會改組,選虛雲法師為理事長,林翼中、林警魂副之,虛雲和尚以佛教會乃世間事,只願負名義上之責,會務交由林翼中代為處理;——一月,主持第一次省議會會議,同月任制憲國民代表大會代表,至南京“國民大會堂”出席會議;十二月,大會通過“中華民國憲法”,由國民政府主席蔣中正代表國府接受憲法,並議定三十六年十二月二十五日為憲法施行日期。三十六年五月,開第二次會議;七月,代表饑民赴京請服;八月十六日,私立珠海大學開辦子廣州東山,設文、理、法商三學院;秋,因邑中人士有欲得行憲國民代表大會代表,乃放棄競選,因為全國省、市議長唯一不任行憲國大代表者;十二月,開第三次會議,同月開選舉監察委員會,獲選為監察委員。三十七年六月,開第四次會議;七月,至上海出席救濟特捐會會;十月,應台灣省市參議會之邀,偕議員二十五人赴台灣訪問;十一月,奉召赴京出席糧食緊急會議,粵省糧荒獲得解決。
三十八年一月,宋子文辭廣東省政府主席,由薛岳(伯陵)繼任,省參議會以國府南遷關係,並未集會,駐會委員會議亦無事可議;十月,於“中山紀念堂”號開大會後,次日即疏散,秘書處隨省府遷海南島,十二日,乘飛機前往海南島,因省府地址一時未確定,各議員暫不前往,稍事.逗留,暫轉香港,十五日,共軍陳賡部開入廣州,同月珠海大學遷校香港,易名為珠海書院,乃由陳濟棠任董事長,在港時。將任參議會議長期間之文稿彙編為《粵參鴻爪》一書,連續主持僑港各界慶祝國慶大會十年,開國紀念大會二年。1952年,任珠海書院監督(董事長陳濟棠)。1954年11月,陳濟棠病逝台北;12月,香港各界舉行“陳濟棠先生追悼大會”,由王正廷(儒堂)主祭,林翼中、陳靜濤,桂坫(南屏)、周壽臣(長齡)等陪祭,林翼中“由甲子(民三十)以還一,追隨卅載,敬撰誄文、輓聯為悼(“載陳伯南先生榮哀錄”頁三十七、六十三),珠海書院由李揚敬繼任董事長。1956年,香港私立專上院校組繼聯合書院(校長蔣法賢,1963年,與新亞書院、崇基學院合組為香港中文大學),是時院長唐惜芬已報請加入,林翼中以慾海自有其歷史,持反對,乃撤銷加入之議珠海之名,始獲保存。1957年,年七十一,友好製備壽箋徵求壽言為壽,蒙總統蔣公頒賜壽言,越數月夫人張又芬因胃癌不治去世。1963年秋,出席“白沙文化教育基金會”(主任幹事黃般若),晤業師唐萱,白頭師弟,相對怡然,以唐師之邀,加入香港“千歲會”始自四十四年重陽佳節,由陳玉泉,盧湘父二老倡議約集),參加“千歲宴”,又參加“世界道德重整運動香港聯誼會”,撰“從儒家道德觀念看卜克門博士所倡道德重整運動四大標準”一文,並將之譯成英文印行,冀世人對我國固有道德,有所認識。1965年6月,於端陽佳節撰“康有為先生詩集”(梁啟超先生手抄)跋;秋,偕香港文教界回國祝壽觀光;同年任“香港各界紀念孫中山先生百歲誕辰籌備委員會”常務委員(主任委員張發奎)、同會永久性事物籌建委員會委員(號集人張發奎),又撰“千歲會”耆年錄跋,以紀念該會創建十周年。1967年,年八十;三月,辭去任職十五載之珠海書院監察職務;秋,總統蔣公題贈“壽”字祝翼中同志八秩大慶,壽翁懸嘉禾勳章攝影留念;同年任“崇正總會”第二十一屆常務理事、副理事長(理事長張發奎),尚以副理事長代理會務,併兼崇正中、小學校監。1968年九月,唐師病逝,年八十有六,敬撰“唐重庭先生墓碑”。1977年八月一日,子桂山輯印《海嶠晚獲集》(譚成英編,內收晚年文稿十編)恭祝“父親大人九秩誕辰”。晚年居家頤養,孫曾繞膝,至娛晚景。1983年9月19日,“千歲宴”雅集舉行二十八周年紀念,林翼中以九十七高齡居首席。1984年11月20日(或作21日上午0時05分)病終港寓,得年九十八,香港“中國文化協會”、珠海書院團體等組成治喪委員會台灣地區行政機構負責人俞國華、台灣地區司法機構負責人黃少谷等自台北來電致唁,二十六日,安葬於香港仔華人永遠墳場。
余粵之合浦人,世居縣東之白沙鄉。甫齔,先府君錫三公授以讀,遞年增訓經史諸書。以日親庭訓,頗能自勵。年十八,入廉州府中學。時值清未,革命風發,余亦參加同盟會。歲辛亥十月,武昌革命起,余與羅侃庭等在廉州舉義,光復廉州城。堪以投降之防軍與收編之綠林同時叛變,廉城被焚掠,乃走依高州蘇慎初。適蘇奉命為陸軍第二師長,隨之赴穗,入北伐將校團受訓。未幾,南北和議告成,乃進廣東高等師範求深造,民國四(1915)年卒所業,自是從事教育於廉州中學省立第一中學者將十年。余性平實,自為學生時,即不敢懈怠;及任學監校長級任,益自策勉,期以身作則,非疾病未尚因事請假。誨人不倦,愧有未能,惟盡其力之所能至而已。民國十三年,故友陳伯南先生任粵軍第一師第二旅長兼梧州善後處參謀長,邀為襄助。曾建議設立革命軍人同樂會,從事輔助軍隊政治工作,設立軍事教育機關,訓練幹部。從陳先生擢國民革命軍第十一師師長,余奉總政治部任為十一師政治部主任,因得參與第二次東征及底定南路瓊崖諸戰役。民國十六年,陳先生銜命赴蘇,余亦以政治部主任名義,赴蘇考察紅軍政治,歸而撰《蘇餓現狀》一書,就所見論其得失。並應黃埔軍校之聘為政治總教官,將考察所得,作專題演講,使對於蘇餓情形得一大體認識。民國十八年任粵省政府委員,二十年兼任民政廳長。余服務桑梓,恆殫心竭慮,以求興革,培育人材,以資治理。誠以縣長為親民之官,首當廉潔自持,乃建議省府通過月給各縣長特別辦公費,每月自三百元以至五百元有差,均由省庫發給,無須報銷,使其足以養廉,惟示以縣政措施,必須遵守法令與下級指示及不得貪污,凡合法便民之事,均由下級負責,至個人過去概不加問。蓋各縣長皆由各方面所推薦,故不能不稍略其既往而嚴責以成效也。又設立廣東地方自治工作人員訓練所,調訓各縣區長副區長參議員先後約三千人;及創辦政治深造班,以訓練兼班軍事之政治人才。其卒業者,擇尤任為縣長,余則任為縣佐或其他職務,均能克盡厥職。又舉辦地政人員養成所訓練地政人員,擇大縣二十縣,先後成立地政局,舉辦地政。余在任期,間常出巡縣視察民間疾苦,遇縣政有煩難則為指示,毋使有廢,頗能收政通人和之效。曾將所歷撰成《廣東省地方紀要》一書,述其大略。深覺縣政之推行,其縣長實心任事而又能與地方人民合作者,治績多可觀。而上級對之固不必過為苛察,第當觀其大體,終勵名實,使之所奮勵,則庶政自舉矣。時當陳伯南先生鎮撫全粵,盜賊熸息,四境又安,載道口碑,至今未替,民國以來所未有也。民國二十四年秋,余解民政廳任,以仔肩得息,乃取道歐洲赴歐美遊歷,先後至英德奧瑞比義大利荷蘭捷克各國,考察其社會風俗庶政,撰有《歐遊瑣記》紀其大概,以資觀摩。其時德意爭霸歐洲甚亟,戰事一觸即發,而日人亦與德意相勾結,圖先奪中國,進而并吞亞洲。鯨吞之禍,迫在眉睫。余以國事至此,已非漫遊異地之時,遂罷赴美之行,倉卒歸國。泊抗日戰興,舉國軍民無不敵愾同讎,攘臂奮起,以禦侮圖存,余亦詣南京共赴國難先是余於民國二十年,在香港創辦新中日報,聘歐陽百川為總編輯,專主其事,余為不署名之社長。此為唯一在廣東九十八縣市中均有讀者之港報,亦為唯一常有廣東各縣市地方新聞之港報,二十六年春,余以赴歐洲考察,無法兼顧,因而停辦。又於二十二年,余與黃麟書先生在香港創辦德明、中學,以紀念國父,余兼顧校長,麟書先生任副校長,至二十六年冬,亦以北下抗日,相與辭職。后國都西移,余又而漢而渝,旋受命在中央訓練團當政訓練班任指導員訓育千事凡八期,同時任禁煙委員會常務委員。適民國廿九年農林部成立,任陳伯南先生為部長,余則蒙蔣總裁(今總統蔣公)特達之知。指調為政務次長,以事屬初創,乃詳訂計劃,羅致專才,舉凡水利之開發,品種之改良,牲畜之繁殖,淡水魚之飼養,以及推廣造林,發展林產,保護天然林,均一一量為推行。凡經二年,曾舉行全國農林會議,接納各方意見,農林行政得以粗具規模矣。民國卅一年冬,余奉命任監察院監督委員,辭不就職。卅十一年復蒙蔣總裁(今總統蔣公)送選為粵省臨時參議會第二屆議長,越三年,正式參議會成立,又被選為議長。議會職表達民意,獻替取否,及培養民主作風,余亦刻意於是,未敢或忽。其於代表民意之責,或可稍告無罪焉。自大陸變色,違難來港,是時。與友人創辦之廣州珠海大學,亦遷來此復校,易名珠海書院,十年前被推選任監督,以迄今茲。年來又面崇正總會設立之崇正學校董事會推舉為中小學校監督,雖終日忙碌,亦頗覺恰然。年前美國人卜克門博士倡世界道德重整,揭櫫絕對誠實,絕對純潔,絕對無私,絕對仁愛。四大標準,作為道德重整之原則,香港亦有此種組織。余承友人之邀,得以參加,以卜氏所倡行者,與我國儒家之遭德本旨,若合符契,因為《從儒家道德觀念看卜克門博所倡道德重整運動四大標準》一篇,就個人觀點,發其大端,並已譯成英文印行,冀使世人對我國固有道德,有所認識,或可為發揚中華固有文化之一助耳。憶余曾任中國台灣中山大學董事,廣東國民大學董事及勸勤大學董事時,雖政事叢集,猶儘力以圖貢獻,期於教育有所裨補。余自肄業高師,本立志終身以教育為事,中因遭逢時會,轉歷仕途,默想平生能為世用者,不過如此。今幸子若孫均能學成自立,且已獲見曾孫,而余仍得以余年致力育才,以備國家社會之用,其亦毋負於初志也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