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音草
爵床科觀音草屬植物
觀音草(學名:Peristrophe baphica (Spreng) Bremek.)是爵床科,觀音草屬多年生,直立草本植物,高可達1米;枝多數對生,葉片卵形或有時披針狀卵形,頂端短漸尖至急尖,紙質,聚傘花序,腋生或頂生;總苞片闊卵形,卵形或橢圓形,花冠粉紅色,花絲被柔毛,葯室線形,花柱無毛,花期冬春。
分佈於中國海南、廣東、廣西、湖南、湖北、福建、江西、江蘇、上海、貴州、雲南。印度、斯里蘭卡、中南半島、馬來西亞到新幾內亞島也有分佈。原產地熱帶東南亞至中國秦嶺。
該種通常做染料。
爵床科觀音草
聚傘花序,由2或3個頭狀花序組成,腋生或頂生;總花梗長3-5毫米,后被柔毛;總苞片2-4枚,闊卵形,卵形或橢圓形,不等大,大的長(1.8)-2.3-2.5厘米,寬8-15毫米,小的2-3厘米,頂端急尖,基部楔形,干時黑紫色或稍透明,有脈紋,被柔毛;花萼小,長4.5-5毫米,裂片披針形,
被柔毛;花冠粉紅色,長3-3.5(-5)厘米,被倒生短柔毛,冠管直,寬約1.5毫米,喉部稍內彎,上唇闊卵狀橢圓形,頂端微缺,
下唇長圓形,淺3裂;雄蕊伸出,花絲被柔毛,葯室線形,下方的1室較小;花柱無毛,柱頭2裂。蒴果未見,(據文獻記載)長約1.5厘米,被柔毛。花期冬春。
路旁、草地或林下。生於海拔500-1000米林下。
分佈於中國海南(海口、澄邁、瓊海)、廣東、廣西(北海)、湖南、湖北(宜昌、藤縣、恩都、陽新、羅田)、福建、江西(九江)、江蘇、上海、貴州、雲南也產。除黔滇外,印度、斯里蘭卡、中南半島、馬來西亞到新幾內亞島也有分佈。原產地熱帶東南亞至中國秦嶺。
觀音草
通常做染料。
據《海南植物志》:該種的嫩枝和葉含桔黃色至橘紅色的染料,曾在印度等地普遍栽培。在海南這種植物並不常見。前人(參閱Journ.Bot.17: 19.1879.和Lingnan Sci. Journ. 5:170.1927)曾報道海口和瓊海有該種植物,但僅見到采自澄邁古東村的一號帶花標本,據採集記載是采自村旁的園籬旁邊。由於中國從未大量栽培,故這號標本究為野生或逸為野生的尚難判斷。
廣州和香港、澳門一帶生草藥鋪所售紅絲線(葯農栽培,來源不明)據觀察即該種,並非槍刀葯屬的槍刀葯Hypoestes purpurea(L.)Schult.(廣州植物志616頁,1956年),其用途據《嶺南採藥錄》載:“治痰火,咳嗽吐血,和豬後腿煎湯飲之,或水煎服也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