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條詞條名為南京北站的結果 展開
- 中國鐵路車站
- 中國江蘇省南京市境內地鐵車站
- 中國江蘇省南京市境內鐵路車站
南京北站
中國江蘇省南京市境內鐵路車站
南京北站,原稱浦口站,位於中國南京市浦口區,始建於清朝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佔地面積20公頃,是中國唯一保存民國特色的火車站,被列為中國最文藝的九個火車站,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華民國三年(1914年),浦口火車站正式運營,是連接平津冀魯豫皖等11省的重要交通樞紐;1968年10月,隨著南京長江大橋通車,浦口火車站停辦客運;1985年,恢復部分客運,並更名為“南京北站”,站場貨運業務不斷擴大,站場規模不斷擴建;2004年10月,停辦客運。
2013年5月3日,該舊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清朝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5月18日,清政府分別向英國、德國銀團借款980萬英鎊;於清朝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開始動工興建津浦鐵路;清朝宣統三年(1911年)築成;中華民國元年(1912年)黃河大鐵橋建成后,津浦鐵路全線通車。
中華民國三年(1914年),浦口站和其附屬建築於竣工交付使用,浦口站成為連接河北、山東、安徽、江蘇等11省的交通樞紐。
1968年,南京長江大橋通車,浦口站的客運暫時停止。
1985年5月,浦口站恢復客運,開通了到齊齊哈爾、成都、蘭州、徐州、新沂和連雲港的列車,並更名為“南京北站”。
2004年10月,浦口站停辦客運業務。
2004年,南京市文物局對浦口站舊址進行環境整治。
2006年,浦口站舊址被列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明確保護對象的有:主體大樓、中山停靈台、貴賓樓、電報房等四處。其餘設施還包括:電廠、高級職工住宅樓、火車輪渡橋、機車倉庫等。
2010年8月18日,南京市規劃局對《浦口站歷史風貌區保護規劃》進行公示,包括10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和歷史建築將被修繕保護。
2013年5月3日,浦口站舊址被列入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2013年10月,南京市政府在此列碑介紹了這座南京重要近現代建築風貌區。
2015年7月,根據《現代快報》報道,浦口站舊址的主樓和售票處會被打造成火車文化展覽館,遊客可以進去參觀,外立面也將改為青磚色。
2017年3月19日,浦口站舊址開始動工改造。
浦口站,為老式英式建築,三層磚木結構,米黃色外牆,紅色大屋頂。伸出直通月台的單柱傘形長廊和連接輪渡碼頭的拱形雨廊,連接著一座3層米黃色的主樓,紅色的屋頂上寫著“南京北站”四個大字,主樓正對面的廣場上還有一座專門為紀念孫中山先生靈柩停放處所建的“中山停靈台”。
浦口站的特點就在於候車大樓、月台、雨廊、售票房、貴賓樓、高級職工宿舍等主體及配套建築,都被系統性地保存下來,堪稱最完整的“百年車站”。房屋頂是青灰色的機平瓦,外立面是土黃色的水泥砂漿粉刷,具有類似“小二樓別墅”的形制。浦口站建築中的月台、雨廊等附屬建築,採用了鋼筋混凝土的結構。
浦口站在經歷了日軍侵華的炮火和“文革”中的特大火災后,主體建築基本保留,其中,站房樓內木結構的樓梯樓板更換了三分之二,現有三分之一保留了昔日的面貌。主樓的候車廳大門關閉,窗戶被墨綠色木板封死。浦口站遺存文物主要包括主體大樓、中山停靈台、貴賓樓、電報房等四處,其餘設施還包括:電廠、高級職工住宅樓、火車輪渡橋、機車倉庫等。
中華民國八年(1919年),孫中山在《建設》雜誌上發表《實業計劃》一文,認為交通運輸必須放在近代工業首位,把浦口站列入建設重點。
中華民國九年(1919年)春,毛澤東送湖南留法學生去上海,在浦口站丟失了一雙布鞋,陷入困頓,幸遇老鄉,解了燃眉之急(斯諾《西行漫記》)。
中華民國十七年(1927年),郭沫若在浦口站中轉渡江,到南昌去尋找革命同志。
中華民國十九年(1929年)5月28日,裝運孫中山先生的靈柩的火車通過津浦鐵路從北平運抵浦口站,在這裡稍作停靠後通過浦口碼頭過江,最後安葬於中山陵。
中華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鄧小平和陳毅由合肥到達浦口站,當夜過江,驅車進駐總統府,迎來南京解放的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