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水魚

深水魚

深海魚(deep-sea fish),分屬十多個科,特徵是口大、眼大,身體某一或某幾部分有發光器。見於大洋深處的硬骨魚綱(Osteichthyes)魚類,通常在600~2,700公尺(2,000~9,000呎)以下。發光器既用於誘捕獵物,也用於引誘配偶。由於深海處很少有光能滿足進行光合作用的生物,所以這些魚類發出的光還有利於這些生物,同時又依靠這些生物提供的有機質生存。

正文


深海魚
水深超過200米的中下層魚類,常稱為深海魚。人們把水深200~3000米稱作半深海,把水深300-6000米稱作深海,而把水深6000米以下的海溝稱作超深海,深海光線昏暗,食物貧乏,壓力大,故深海魚類形態奇特,色彩一般都呈銀色、黑色和紫黑色。

概述


深海魚
deep-sea fish
見於大洋深處的硬骨魚綱(Osteichthyes)魚類,通常在600∼2,700公尺(2,000∼9,000呎)以下。分屬十多個科,特徵是口大、眼大,身體某一或某幾部分有發光器。發光器既用於誘捕獵物,也用於引誘配偶。深海魚在進化過程中為適應壓力極大,極寒冷和黑暗的生存環境而形成了這些特殊習性。深海魚的棲息地是世界上最特殊的。由於深海中的競爭不如岸邊或淺海中那麼激烈,使許多原始類群得以存活至今。最重要的深海魚類群有深海垂釣魚、蝰魚及毛口魚。深海垂釣魚屬角鮟鱇亞目(Ceratioidei),它們誘捕獵物的方法是搖動脊鰭的鰭棘作為誘餌;蝰魚屬蝰魚科(Chauliodontidae),有許多夾狀牙,是可畏的掠食性魚;毛口魚屬鑽光魚科(Gonostomatidae),是世界上數量最多的魚類。
深水魚
深水魚

發光原理


為什麼有些深海魚會發光?
魚的發光器一般有兩種,一種是魚的皮膚里的能發光的細胞,會分泌一種含磷的粘液,磷和血液中的氧接觸就發出光來,有些魚的發光器構造還挺複雜。燈籠魚在頭部的前邊、眼的附近、身體側線下方和尾柄上,有排列成行或成群的圓形發光器,當然,不同種類的燈籠魚,它的發光器的數目和排列位置也不同,有的燈籠魚尾部有一個發光的追逐器,很像汽車的尾燈;有的頭部還有一個特大的發光球,很像中國古代的燈籠。它的發光細胞的外面圍著反光的細胞和色素細胞層發光器的上面和探照燈的結構差不多,有透鏡狀的結構,所以能發出比較亮的光。
另一種發光器是它的裡面有發光的細菌。光瞼鯛的發光器在眼睛的下方口裡面有幾億個發光細菌這些細菌把從魚的血液中得到的能量變為螢光。光瞼鯛的發光本領勝過任何生物,在夜間人們大約從15公尺遠的地方就能看到它發出的光亮。奇妙的是光瞼鯛有層黑色的膜,膜升上來就把發光器蓋住,與手電筒的開關一樣,能使光線消失,這樣就不容易暴露目標了。
在深海這種環境里,發光使深海魚能辨認同類,還可以引誘其他的小魚當食物呢。因為,海里的許多魚有趨光性,看見有亮光就會游過來湊熱鬧。不過,這種特性對魚來說並不是好事,因為人類掌握了魚的這種特性後,他們在漁船上安裝了許多集魚燈,捕魚時,他們將船上的集魚燈全部打開,魚群便聚集過來。有些小漁船則用電筒或火把把魚吸引過來,然後大肆捕殺。
深水魚
深水魚

種類


線鰻科鼬䲁科燧鯛科合鰓鰻科新燈籠魚科燈籠魚科黑頭魚科 紅口仿鯨科稚鱈科海蜥魚科爐眼魚科孔頭魚科
銀眼鯛科寬咽魚科背棘魚科仿鯨科囊頭鮋亞科鮃科
我們常見的深海魚有哪些??
深海魚的品種主要有老虎斑、青斑、粉斑、加力魚、馬加魚、紅利魚等十多種。

分佈


科名:Nemichthyidae線鰻科
地理分佈:大西洋、印度洋及太平洋
深度分佈:中層及深海底棲
特徵:吻部極端延長,成熟雄魚下顎較上顎短且無法閉合。眼大體長具胸鰭,背鰭、臀鰭及尾鰭相連在一起。Labrichthys與Avocettina此兩屬的脊椎骨數在170-220間;而Nemichthys此屬脊椎骨數超過750節
其他:全世界共有3屬9種,而台灣地區目前共發現1屬1種。俗稱線鰻是因體長如鰻一般細長,卻又比鰻的體型細,如線般細細長長故而稱之
深水魚
深水魚
科名:Ophidiidae鼬䲁科
地理分佈:大西洋、印度洋及太平洋
深度分佈:中層及深海底棲
特徵:背鰭較臀鰭長或與臀鰭等長,肛門及臀鰭位於胸鰭末端下方。具鱗,許多種類鰓蓋上有棘。最大的種類Lamprogrammusshcherbachevi(希氏軟鼬䲁)可以長至2m
其他:全世界共有47屬218種,而台灣地區目前共發現5屬7種。此科的分佈極廣,可由100m至2000m海底皆發現其蹤跡,在深海的種類甚至眼睛退化至全無或只剩皮瓣痕迹,外型變化眾多但皆為底棲性魚類,屬於廣布性的一科
科名:Trachichthyidae燧鯛科
地理分佈:大西洋、印度洋及太平洋
深度分佈:深海底棲
特徵:具眶蝶骨,腹鰭1硬棘,軟條6-7;背鰭硬棘3-8,軟條10-19;臀鰭硬棘2-3,軟條8-12。腹部鱗具鱗脊。種間的鱗差異頗大,部分種類具有發光器,最大可長至55cm
其他:全世界共有8屬44種,而台灣地區目前共發現3屬3種。此科的魚分佈深度由100m-1500m。在某些地區(如澳洲)此科的其中一種具有相當的魚類資源,為重要的漁獲對象,一次捕獲量甚至達到數百公噸,但在台灣地區目前僅捕獲到體型較小的種類,對於其魚類資源仍有待開發
科名:Synaphobranchidae合鰓鰻科
地理分佈:大西洋、印度洋及太平洋
深度分佈:中層及深海底棲
特徵:鰓孔位在身體下方介於胸鰭之前,少數幾種胸鰭退化。脊椎骨數110-205
其他:全世界共有9屬30種,而台灣地區目前共發現4屬8種。合鰓鰻顧名思義鰭兩邊的鰓孔雖然是分開,但鰓外部的皮瓣相連接,像兩個鰓合在一起而稱之
科名:Neoscopelidae新燈籠魚科
地理分佈:大西洋、印度洋及太平洋
深度分佈:深海底棲
特徵:體側扁,上顎骨細長且由三塊軟骨組合而成,不具眼下骨。臀鰭起點遠離背鰭。部分種類具有發光器。大多為圓鱗而Solivomer此屬為櫛鱗,而Scopelengys此屬不具鰾,其他皆有鰾。脊椎骨數29-35節最大可至30cm。
其他:全世界共有3屬6種,而台灣地區目前共發現1屬3種。此科的魚與燈籠魚科的魚極為相似,兩者大多都具有發光器,而此科的魚較大且體色偏紅,可與燈籠魚科作一區別。
科名:Myctophidae燈籠魚科
地理分佈:全世界
深度分佈:中層及深海底棲
特徵:脂鰭是由一盤狀軟骨支撐,具眼下骨。臀鰭起點在背鰭下方或略后。頭部及身體具有整排或幾組的發光器,僅一種不具。多數為圓鱗而其中四種為櫛鱗,皆具鰾,脊椎骨數28-45。
其他:全世界共有31屬225種,而台灣地區目前共發現5屬17種。此科魚種類頗多,但體型偏小約為5cm左右,為海洋中其他肉食性魚類重要的捕食對象。已有許多研究證實其具有每日垂直遷移的情形,遷移距離甚至超過數百公尺,丰度分佈日間最多在300至1200m間;而夜晚最多在10至100m。
科名:Alepocephalidae黑頭魚科
地理分佈:大西洋、印度洋及太平洋
深度分佈:深海底棲
特徵:齒小而鰓耙多且長。鰓蓋骨鰭條數5-13.許多種生活在超過1000m的水層。
其他:全世界共有17屬95種,而台灣地區目前共發現2屬3種。此科的特徵在於頭部與身體的顏色不同,較為常見的種類即是頭部呈現黑色俗稱油魚的黑頭魚。
深水魚
深水魚
科名:Rondeletiidae紅口仿鯨科
地理分佈:大西洋、印度洋及太平洋
深度分佈:深海底棲
特徵:頭部箱型,皮膚表面光滑。側線是由14-26組垂直的感覺孔組合而成。尾部軟骨3塊,脊椎骨數24-27。
其他:全世界共有1屬2種,而台灣地區目前共發現1屬1種。此科不具鱗片,側線感覺孔呈現縱向排列為其特徵。
科名:Moridae稚鱈科
地理分佈:全世界
深度分佈:底棲
特徵:背鰭一或二少數為三,臀鰭一或二。下顎須有或無,若具齒齒細微。鰾與耳石相連以收集聲音。
其他:全世界共有18屬87種,而台灣地區目前共發現3屬5種。此科為底棲性魚類,分佈由淺海至2500m皆有分佈。此科的魚腹面常具有發光器,而呈現黑色。
科名:Diretmidae銀眼鯛科
地理分佈:大西洋、印度洋及太平洋
深度分佈:深海底棲
特徵:無側線,背鰭及臀鰭不具棘。背鰭軟條24,臀鰭19-22軟條。腹部具鱗脊。脊椎骨數20-32,最長可達37cm。
其他:全世界共有3屬4種,而台灣地區目前共發現2屬2種。
科名:Eurypharyngidae寬咽魚科
地理分佈:大西洋、印度洋及太平洋
深度分佈:深海底棲
特徵:鰓孔小,與吻端距離長於與肛門的距離。鰓條骨數5,內臟遊離骨數6。口非常大,齒小,胸鰭亦不明顯。
其他:全世界共有1屬1種,而台灣地區目前共發現1屬1種。背部具有發光器,無垂直遷移的現象。
科名:Halosauridae海蜥魚科
地理分佈:大西洋、印度洋及太平洋
深度分佈:深海底棲
特徵:前上頷骨及頷骨具齒,背鰭在肛門前,且具9-13軟條無硬棘。凹陷狀的側線延伸整個身體,而鱗片較大的側線孔在身體兩側,約為30個側線鱗數。
其他:全世界共有3屬15種,而台灣地區目前共發現1屬1種。
科名:Ipnopidae爐眼魚科
地理分佈:大西洋、印度洋及太平洋
深度分佈:深海底棲
特徵:眼小或退化成盤狀。無幽門垂,背鰭軟條8-16,臀鰭軟條7-19,胸鰭軟條9-24。鰓條骨數8-17,脊椎骨數44-80,Bathypterois此屬中18種具有延
長之胸鰭、腹鰭與尾鰭。
其他:全世界共有6屬29種,而台灣地區目前共發現1屬2種。此科的魚屬於底棲性魚類,會利用延長的腹鰭及尾鰭站立在海底,而呈現三角形,故另有俗名稱之為三角魚
科名:Melamphaidae孔頭魚科
地理分佈:除地中海及北極海外其他海洋
深度分佈:深海底棲
特徵:背鰭具有1-3個小棘,胸鰭1硬棘,6-8軟條。尾鰭前端具3-4棘。具圓鱗,鱗大但易脫落。無側線或只有1-2個側線孔,脊椎骨數24-31。
其他:全世界共有18屬87種,而台灣地區目前共發現1屬1種。眼部具有眶蝶骨,
科名:Notacanthidae背棘魚科
地理分佈:大西洋、印度洋及太平洋
深度分佈:深海底棲
特徵:側線隆起在兩側,鱗小,每列至少50個以上。一些種類的腹鰭具有3個似硬棘的鰭條。以底棲性動物為食(如多毛類及腔腸動物),亦以浮遊性甲殼類為食。雌性的數量大過於雄性數量,較大的狹首形幼魚可能歸屬於此科。
其他:全世界共有3屬10種,而台灣地區目前共發現1屬1種。
深水魚
深水魚
科名:Cetomimidae仿鯨科
地理分佈:大西洋、印度洋及太平洋
深度分佈:深海底棲
特徵:表皮不具鱗,眼小或退化成痕迹。鰓耙3或4,無發光器,僅在肛門周圍,背鰭及臀鰭底部具凹陷的組織。脊椎骨數38-59。生時體表顏色褐色或橘紅色。
其他:全世界共有9屬20種,而台灣地區目前共發現1屬1種。
科名:Setarchidae囊頭鮋亞科
地理分佈:大西洋、印度洋及太平洋
深度分佈:深海底棲
特徵:鮋科的魚背鰭具硬棘11-13,有些具有毒性,而此亞科的特徵在於側線是連續的凹槽,體披圓鱗,下眼眶脊不明顯。
其他:全世界共有3屬5種,而台灣地區目前共發現2屬2種。此科的魚屬於鮋科下的亞科,而淺海的鮋科及俗稱的石狗公或石頭魚,其肉質鮮美是高經濟價值的魚類,但深海的鮋科賣相及肉質皆不佳,故無經濟價值。
科名:Bothidae鮃科
地理分佈:大西洋、印度洋及太平洋
深度分佈:底棲性
特徵:大多種類兩隻眼睛在左側身體。鰭不具硬棘,背鰭起點在眼上方或前方。背鰭和臀鰭接不與尾鰭相連接,肛門在盲側。卵黃具一個小油球,多數種類具經濟價值。
其他:全世界共有21屬154種,而台灣地區目前共發現12屬27種。此科魚類的分佈很廣,為淺海地區重要的魚類資源之一。但在深海的種類肉質較軟,易腐爛不易保存,因此食用的價值不高。

相關詞條


生物 魚類

參考文獻


http://baike.baidu.com/view/617648.htm
http://iask.sina.com.cn/b/10463698.html
http://www.zskp.cn/article/detail.htm?id=17110
http://hi.baidu.com/fzcskycn/blog/item/f6f842544017c757574e00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