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

北宋魏野創作的七言絕句

《清明》是北宋詩人魏野(一說王禹偁)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這首詩寫作者在無花無酒,孤獨一人,蕭然無味的清明節時,從鄰家乞來新火,作者卻依然在窮困之中專心苦學,表現了寒士過清明時的凄涼及獨特的過節方法,和作者生活的貧苦。

作品原文


清明
無花無酒過清明,
興味蕭然似野僧。
昨日鄰家乞新火,
曉窗分與讀書燈。

註釋譯文


註釋

⑴興味:指意趣與興緻。
⑵蕭然:清凈冷落。一作“都來”。
⑶鄰翁乞新火:向鄰翁乞求新火。新火,唐宋習俗,清明前一日禁火寒食,到清明節再起火,稱為“新火”。

譯文

沒有花供我欣賞,也沒有酒供我消愁,我就是如此凄涼地挨過這清明佳節。私下裡揣摸,我的意態與趣味,竟然等同於那山野小廟中青燈禮佛的老僧。昨天送走了寒食,我向隔壁老翁求來了新火,今天天曚曚亮,就趕快點著了窗前讀書用的油燈

作品鑒賞


清明是古人十分注重的節日,宋人每逢這天,家家賞花飲酒,出外踏青,熱鬧非凡。詩人本來就與花與酒有不解之緣,這天更該
清明
清明
縱情歡樂一下。可是魏野這年的清明卻過得很不堪,家貧沒有酒,買不起花,也沒有興緻出外去賞花,只好躲在家中,孤苦伶仃,他內心的凄楚可想而知。詩人要想把自己的一番寂寞清貧表現出來,可一下子又找不到適當的句子,想到無花無酒只是脫離凡塵、六根清凈的苦行僧該過的日子,便拈出“野僧”二字來作譬喻,滲透了心中無可奈何的基調,又帶有幾分不忿與調侃在內。畢竟,詩人是很想和許多人一樣,有花有酒,瀟灑快樂地過好清明節的。
前兩句集中寫出了自己的孤單貧困,后兩句轉而在苦中尋覓樂趣,尋找安慰。清明在寒食的后兩天,寒食節照例要禁火,到清明前一天重點新火。唐宋時朝廷有清明日賜百官新火的例行恩典,而平民百姓則通常是一家鑽木取火,分給親戚朋友們用。詩人孤單一人,沒有人贈新火,為圖方便,就向鄰家老翁求得火種。求來火種當然有其他多項用途,可詩單單強調,今天一清早,就趕忙用這火點燃了讀書用的油燈。“讀書燈”三字一出,就把前面似老僧般的愁苦掃到了一邊,表現出自己非同一般的意趣。詩人對無花無酒的清明如何打發,也從這三字中找到了答案。同時,“曉窗”二字,又包有多種內涵,一是說自己愛惜光陰,刻苦讀書;同時也是說碰到佳節,百無聊賴,無從發泄自己的愁悶,只好早早起床,借讀書來暫時打發時間,醫治自己不平的痛楚。
這首詩,寫寒士過清明時的凄涼及獨特的過節方法,選取了典型的事例,稍作點染,就把自己的清苦總結出來,也把自己的情趣表現了出來,用筆十分傳神。魏野是宋初隱士,《宋史》說他“為詩清苦,有唐人風格,多警策句”。他這首詩就寫得很清苦,密切符合隱士身份。《宋詩精華錄》稱讚魏野“有名閑富貴,無事小神仙”、“數杯村店酒,一首野人詩”,“皆能本色”,真應該把這首詩也包括進去。

作者簡介


這首詩作者有兩種說法,一說為王禹傅。據宋謝維新《古今合壁事類備要》卷十六則認為作者是魏野,《宋詩紀事》卷十從之。
王禹傅(954-1001),字元之,北宋濟州巨野(今山東巨野)人,為宋太宗朝進士,曆數官,因正直敢言,屢遭貶謫。其詩歌風格自然平易,有些詩歌在內容上反映了民間疾苦。
魏野(960-1019),字仲先,陝州陝(今河南陝縣)人,北宋詩人不求聞達,曾隱於陝州東郊,手植竹木,鑿土為洞,
魏野
魏野
稱“樂天洞”,洞前自築草堂,終日彈琴賦詩,號草堂居士。宋真宗聞其名,遣使往召之,他抱琴越牆而逃。后無疾而卒,詔贈秘書省著作郎。他善於做詩,內容多反映山中隱居生活的情趣,其詩據事直書,平易質樸,多警策句。有《草堂集》十卷,后其子魏閑重編為《巨鹿東觀集》七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