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獵首的結果 展開

獵首

獵首

獵首(headhunting),又稱獵頭,中國古籍作馘首,指將人殺死後砍下並收集頭顱的一種習俗。許多古代文明都曾流行過獵首的做法,有史籍記載的包括:古代中國人、台灣少數民族、日本人、阿富汗的努里斯坦人、古印度的阿薩姆人和那加蘭人、緬甸人、婆羅洲人、印度尼西亞人、菲律賓人、密克羅尼西亞人、美拉尼西亞人、紐西蘭毛利人、亞馬遜平原地區的印第安人、奈及利亞人、歐洲的凱爾特人和賽西亞人,等等。獵首的做法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還在太平洋戰場出現過,但到今天已經在全世界範圍內基本絕跡了。

行為討論


在人類學界,獵首行為在社會中的角色一直是一個討論的熱點課題。當代學者普遍認為,獵首行為是曾經在社會群體和個人的等級制度的形成、強化和維持過程中扮演關鍵角色的一種儀式。一些人類學家提出的理論認為,獵首行為源於宗教觀念中“靈魂棲於頭顱中”的看法,而獵首則是為了帶回並最終征服敵人的靈魂。在人類學著作中,獵首行為出現的直接原因包括羞辱對手、統計戰功、完成某些儀式、維持星象平衡、展現陽剛、勇猛、嗜血和威信等等。

各地行為


古代中國
據河南殷墟出土的甲骨文記載,商代時中國便有獵首的風俗。商人把俘獲的異族的酋長當作人牲斬首祭祀祖先之後,用其頭蓋骨刻上文字以記事,作為戰勝的紀念,稱為“人頭骨刻辭”。
到了春秋戰國時期,獵首行為在中國大規模興起。在屈原《楚辭》中的《國殤》、《禮魂》篇中都有民間獵首習俗的記載。秦國在商鞅變法后規定,士兵的軍功一律以斬獲並帶回的敵人首級多少來計算。這一規定使得秦軍的士氣大為增強,其兇殘程度也令各國士兵聞之而膽寒。有觀點認為,獵首行為在秦滅六國的戰爭中起了重要的作用。這種計算戰功的方法也一直在中國流傳下來,直到冷兵器時代結束后才基本消失。著名的獵首事例有:三國蜀將關羽被孫權俘虜並處決后,首級即送予曹操等等。
台灣
獵首行為曾經在台灣當地少數民族中非常普遍,除雅美族(達悟族)外幾乎所有當地民族群都曾有獵首傳統。在漢人大規模移民台灣的早期,由於頻繁與當地少數民族發生各種糾紛和衝突,漢人常常成為少數民族獵首的對象。少數民族的獵首傳統在台灣日據時期的1930年代后逐漸消失。
東南亞和美拉尼西亞
東南亞和美拉尼西亞的許多南島民族中都有獵首的傳統。人類學文獻中對近代菲律賓易隆高族、沙撈越的伊班族和巴拉灣族、加里曼丹島(婆羅洲)的達雅族、美拉尼西亞的瓦納族、蘇拉威西島西南部的馬普倫多族等部族的獵首習俗有較詳細的記載。在這些部族中,獵取敵方首級多數為一種宗教儀式,而非戰爭行為。獵首通常標誌著部族成員對己方戰死者哀悼的結束。參與獵首行為可作為部族男性成員成年的標誌,部族首領會依據獵取首級的多少對部族成員進行獎賞。
肯尼思·喬治(Kenneth George)在對馬普倫多族的考察中發現:他們的一年一度的“獵首”行為已經演化成以椰子代替真實頭顱的一種純宗教儀式,稱為“pangngae”。該儀式在每年水稻收穫的時節舉行,其目的包括展現不同部族文化間的分歧和辯論,顯示男性的陽剛之美,分發公共物資,以及抵制外來文明對馬普倫多族文明的同化等等。
菲律賓易隆高族的獵首傳統於1930年代被當時管轄菲律賓的美國當局廢止。而沙撈越地區的獵首行為則在1830年代被詹姆斯·布魯克爵士勒令禁止。
紐西蘭
紐西蘭的土著毛利人在部族衝突中一般會用挖去頭蓋骨然後用煙熏的方式保存敵人的頭顱。如今不少毛利人部族正試圖追索流散於世界其他地方博物館的他們祖先的頭顱。
亞馬遜地區
居住在今天厄瓜多、秘魯和亞馬遜平原地區的舒阿爾族有獵取人頭后脫水作為祭品的習俗。今天舒阿爾人出售給遊客的紀念品中就包括這些祭物的仿製品。而在一些邊遠地區的舒阿爾部落中,獵首現象仍未絕跡。
凱爾特人
古代歐洲凱爾特人的獵首行為也與宗教相關,但具體目的至今不明。古羅馬人和古希臘人均有關於凱爾特人將私敵的首級用釘子釘於自家牆上或懸掛於馬脖子下的的習俗。蘇格蘭的蓋爾人將這一習俗延續了很長的時間,可能在皈依基督教后才被擯棄。在日耳曼人和伊比利亞人部族中亦有獵首習俗,但原因至今仍未能查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