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錦藻

劉錦藻

劉錦藻(1862年—1934年),原名安江,字澄如,浙江吳興(今湖州)南潯鎮人。南潯首富劉鏞次子,承繼於從父劉鏘。清光緒元年(1875)他中秀才,十四年(1888)中舉人,二十年(1894)進京趕考,與南通張謇同榜甲午科進士及第,並一起參加殿試,張謇中了狀元,倆人成為摯友。劉澄如先生一生涉及經商、從政與文獻研究,特別是在實業方面子承父業,並使家族產業進一步擴大,蜚聲江南。著有《清朝續文獻通考》400卷,為《十通》之一,在中國文獻學上佔有重要地位。

人物關係


人物簡介


1888年(清光緒十四年)舉人,1894年(光緒二十年)進士。次年,在海島教會侵佔湖州尊經閣、顏魯公祠、曹孝子祠房屋中,曾率地方縉紳向美國按察使署據理力爭,使教會佔地陰謀不能得逞。1901年(光緒二十七年)出資助賑陝西災民,依例授四品京堂候補銜。同年寫成《清朝續文獻通考》400卷進呈,賞內閣侍讀學士銜。1925年出巨資修復清東陵,溥儀贈“溫仁受福”匾額。70歲壽辰時,溥儀又贈以“鳳池耆碩”匾額。湯壽潛總理浙江,劉錦藻囊助建設滬杭鐵路,任董事兼副理。還在杭州入股浙江興業銀行,在上海設大達輪埠,在南潯與別人合資舉辦潯震電燈公司。此前,為紀念其亡兄劉安瀾,於1885年(光緒十一年)建造一座幽雅花園,以趙孟頫蓮花庄之意,取名小蓮庄。又奏請光緒皇帝恩賜聖旨,於小蓮庄側建造規模宏大的劉氏家廟。在南潯、上海、青浦及上虞等地購有大量莊田,僅義莊登記在冊的,就有1萬餘畝。劉家曾以莊田收租所得,為劉氏家族辦家塾,創義舉,濟族人。

人物生平


仕途

劉錦藻
劉錦藻
1875(光緒元年)藻中秀才,1888年(光緒十四年)中舉人,1894年(光緒二十年)進京趕考,與南通的張謇同榜甲午科進士及第,並一起參加了殿試。張謇中了狀元,劉錦藻則為兩榜進士。他與張謇從文墨之交,成為摯友。時有蕭山湯壽潛,1892年(光緒十八年)進士,與張謇同為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等創設的“強學會”會員,交往密切,經張謇的介紹,劉錦藻與湯壽潛也交上了朋友,從此與南潯結下了緣。1898年(光緒二十四年)“戊戌變法”(即百日維新)失敗,慈禧太后臨朝專政,清查“強學會”,湯壽潛從北京潛回杭州。適清廢科舉,劉錦藻倡議潯溪書院,常課外,並授經史、時務、策論,推舉湯壽潛來南潯主講新課,出任潯溪書院山長(相當於院長)崇尚新學。在劉錦藻的引薦下,湯壽潛也結識了龐萊臣、周湘齡、蔣汝藻、張鈞衡等鎮紳。

從商

1905年(光緒三十一年)7月,為抵制英美商向清政府以鐵路借款為誘餌,企圖掠奪蘇杭甬鐵路與浙贛鐵路之權,湯壽潛與劉錦藻約浙江紳商在上海集議,拒絕英美借款,決定在浙江自造鐵路,創辦浙江鐵路公司。舉湯壽潛和劉錦藻為正副總經理,龐萊臣、周湘齡、蔣汝藻、張鈞衡等當選為董事,並投了資。以劉錦藻為首的南潯財團,成了浙江鐵路公司的支柱,積極參予保路運動。1907年(光緒三十三年)11月,為抵制外國銀行侵佔金融市場和開發地方經濟,劉錦藻與湯壽潛倡議浙江鐵路公司集資100萬元,在杭州創辦浙江興業銀行,為浙江第一家商業銀行,發行鈔票,流通市場,劉錦藻、龐萊臣、周湘齡、張鈞衡都投了資。劉錦藻還參與倡議在杭州舉辦高等工業學堂,設建築與機械兩科,培養工業技術人才。
劉錦藻承父業,經營淮鹽,設揚州鹽場,為淮鹽的大鹽商。在通州設墾牧公司,在上海設大達輪船公司和碼頭,還經營房地產,揚州設有經租帳房,杭州、莫干山均有別墅。並廣開當鋪,在南潯投資潯震電燈公司,開設劉振茂綢緞局。

藏書

經商之餘,性喜藏書,他曾任職於內閣,頗得內閣大庫藏書之便,通籍后開始網羅典籍,其藏書處曰“堅匏庵”,不乏善本。出遊則攜書相隨,晚年在青島有“靜寄廬”,收藏古籍已具規模。現揚州市圖書館,仍收藏著當年劉錦藻的部分藏書。他最大貢獻則是在學術方面,進入中年以後,淡泊於做官,沉溺於清朝史料的整理和旅遊。他獨自窮20多年之功力,於1921年編成了一部多達400卷的《清朝續文獻通考》,上接《清文獻通考》,下至清末民初,網羅考訂清一代文獻,博征群籍,一朝典章制度,燦然大備。“嘉業堂”藏書,始於劉錦藻,其子劉承干,繼承父業,成為藏書大家。

慈善事業

他關心社會慈善事業,1895年(光緒二十一年),美國南監理會教士韓明德(美國人)在湖州海島圍地建教堂(海島堂)侵佔尊經閣、顏魯公祠,曹孝子祠等房地50餘畝,湖郡邑紳累經交涉無效,后訴訟上達京師總理衙門,均以涉外關係,未獲結果。劉錦藻與韓教士曾有交往,約張弁群同訪,據理洽談,退地問題獲得解決。他在南潯創建義倉俗稱積穀倉,貯備稻穀,救濟貧民。特別在興學方面,對地方曾作了貢獻。1916年(民國五年),他在積穀倉內創建孺嫠小學,為一所正規的私立初級小學,供孤苦兒童免費入學。1929年(民國十八年),他把孺嫠小學歸併南潯中學,開辦南潯中學附屬小學,還捐款5000元作為基金。他在劉氏義莊置莊田,設家塾,供本族貧寒子弟免費入學。又從義莊收益中提成作為興學經費,制訂了切實的興學辦法:
(一)津貼學費方面:
凡在義莊所設兩等小學就讀的,其學膳費家庭負擔確實困難的全免。有願人其它學校讀書無力負擔者,凡人初小每年支錢12千文,高小16千文,中學40千文。
(二)升學送川資方面:
梵谷等小學畢業送考外地中學的支錢2千文;中學畢業送考高等學堂的支錢10千文;省校畢業送考京師大學堂的支錢30千文;官費出洋留學,去東洋的支錢40千文,去西洋的加倍支付。凡留學回國,進京應試的支錢40千文;送考海陸軍及師範實業的均按比例。
(三)獎贈畢業方面:高等小學
畢業最優等的獎贈12千文,優等、中等10千文;初等實業同。中學堂畢業最優等及優等的20千文,中等15千文;初級師範、中等實業同。高等學堂畢業最優等、優等、中等30千文。大學堂畢業分科列最優等者80千文,優等60千文,中等50千文;選科最優等者60千文,優等、中等50千文;海陸軍及留學畢業赴京考取者,仿上例議贈。(以上系按1895年(光緒二十一年)生活標準擬定)。

建園林

南潯西郊有古“掛瓢池”,1885年(光緒十一年),劉錦藻在池畔築屋以厝伯兄劉安淵(紫回)之柩,后以掛瓢池改建為園林。以蓮池為中心,沿池補栽花木,點綴假山、曲橋,布置亭榭樓閣,名“小蓮庄”。1924年(民國十三年)又擴建內園,鑿池栽芰,疊石成山,松徑一灣,楓林四匝,拾級登山,頗有杜牧《山行》詩意。據劉錦藻《小蓮庄記略》說:“因趙雪松(孟頰)有蓮花庄,額之曰小蓮庄”。並在西側建義莊曰劉氏家廟。現小蓮庄已列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著作

1901年(光緒二十七年),劉錦藻向清廷出資助賑陝西災難,依例授候補四品京堂。同年寫成《續皇朝文獻通考》400卷進呈,賞內閣侍讀學士銜。後來上海商務印書館匯印《九通》時,將《續皇朝文獻通考》增入,成為《十通》。其著述尚有《南潯備志》三卷,《堅匏庵詩文鈔》四卷,《雜著》二卷,《律賦》一卷,《楹聯》一卷、《堅匏庵集》、《絅宦尺犢附楹聯》、《葭州書屋遺稿》等。
2017年,在劉錦藻後人處又發現了他的《自編年譜》未定稿。此稿記事自清同治元年壬戌(1862)起,迄於民國二十二年(1933),即劉錦藻逝世的前一年。據劉承干寫於1942年的《先學士公自編年譜跋》稱:
年譜為先公未定之稿,卷端識此稿多信筆直書,宜大加修節云云。且書為行草體,間有不易辨識者,培餘 弟因迻錄一過見示。竊念未定之稿,既未敢刻布,而所闕甲戌一年,又未敢僣補,因紀是歲崖略如此,以志絕筆之痛雲。
稿中現有劉承幹校訂筆誤多處,但內容未作絲毫改動,在原稿尚未發現之前,這個稿本應可認為是記錄劉錦藻生平要事最詳盡、可靠的一個本子了。
劉錦藻《自編年譜》未定稿(劉培餘謄錄,劉承幹校補)
劉錦藻《自編年譜》未定稿(劉培餘謄錄,劉承幹校補)

逝世

劉錦藻於1934年(民國二十三年)9月20日(八月廿七日)病逝上海寓所,終年七十三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