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巧玲

寧夏回族自治區人民醫院眼科醫師

楊巧玲,女,1968年畢業於寧夏大學醫療系,隨後被分配到靈武市瓷窯堡醫院,1972年調入自治區人民醫院眼科后開始從事眼科手術工作。

個人簡介


楊巧玲,女,主任醫師,眼科主任。1968年畢業於寧夏大學醫學系、中華醫學會眼科學分會委員、寧夏醫學會眼科學分會副主任委員、寧夏醫學雜誌常務編委。《兒童白內障人工晶體植入術》分獲自治區科委、衛生廳科技成果三等獎。《晶體超聲乳化治療白內障》獲得自治區科委科技成果獎

專業特長


眼底病、視網脫落、青光眼等眼科各種疑難疾病的診治。

主要成就


楊巧玲從醫35年,楊巧玲共完成各類眼科手術3000餘例,先後獲得了“全國省級醫院十佳醫生”、全國“三八”紅旗手等榮譽稱號。她所帶領的自治區人民醫院眼科分別被評為全國和自治區“青年文明號”集體、“文明窗口示範單位”、“巾幗建功示範崗”、“全國殘疾人康復工作先進集體”等。

人物事迹


楊巧玲的工作單位
楊巧玲的工作單位
挑戰黑暗——記共產黨員、寧夏眼科學科帶頭人楊巧玲
她,一個年近花甲的老人,在30多年從醫生涯中,始終保持著共產黨員的先進性,時刻發揮著共產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用自己精湛的醫術和高尚的醫德,為數千名眼疾患者帶來了光明,在平凡而神聖的工作崗位上奏響了一曲曲挑戰黑暗的壯麗凱歌,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譜寫出人生絢麗多彩的詩篇。
她就是寧夏回族自治區人民醫院眼科主任、自治區眼科學科帶頭人楊巧玲。憑著自己對醫學事業的熱愛,不斷向眼疾治療技術的高峰攀登。
1968年,充滿青春活力的楊巧玲走出寧夏大學醫療系的大門后,就與征服眼疾疾病結下不解之緣。在自治區人民醫院眼科,面對簡陋的醫療設備和只能從事簡單眼疾疾病診治的現狀,楊巧玲憑著自己對醫學事業的熱愛和解除眼疾病人痛苦的決心,在長期的臨床實踐中,通過不斷學習、探索和實踐,攻克了一個又一個高難度眼疾手術難關,不斷向區內和國內眼疾治療技術的高峰一次次攀登,逐步積累了診治疑難複雜眼病的豐富經驗。她將白內障手術由冷凍轉為新型囊外摘除及人工晶體的植入,並從傳統的大切口逐步轉化到小切口,使手術成功率及術后視力的提高向前邁進了一步。玻璃體切除術是代表眼科臨床醫療水平的標誌性手術,1995年至今,她帶領科里年輕醫師已完成了後節玻璃體切除手術近500餘例,使許多盲眼患者恢復了光明。她還帶領全科同志根據網膜脫離不同情況選擇冷凍、環扎、外加壓、玻璃體切割及氣體填充、硅油填充等不同的術式,使網脫的治癒率達85%以上。她率先開展側壁開眶行眼眶腫瘤摘除,先後成功完成了血管瘤淚腺混合瘤等複雜手術,大大減少了病人外轉手術治療,既解決了患者因長途勞累等諸多的不便,也給患者及單位節省了開支……由於她技術精湛,深受患者的信賴,眼科的服務範圍和對象已擴展到陝、甘、內蒙古等周邊地區,就連上海及東北等地的患者也慕名前來找她診治。
工作中的楊巧玲醫生
工作中的楊巧玲醫生
眾多眼疾患者在她的精心診治下重見光明,她的醫術造詣逐漸被國家醫學界和社會所公認。她曾經被選派參加了全國防盲醫療隊,擔任寧夏醫療隊技術負責人,從此,她的足跡踏遍了整個寧夏山川和周邊部分省區的山村。期間,在陝西省定邊縣醫院裡,她遇到了一位因啤酒瓶爆炸,造成一兩歲男孩右眼球破裂的患者,按傷的程度要摘除眼球,為了保證孩子的眼眶能正常發育,面對簡陋的醫療條件,楊巧玲果斷決定縫合眼球。沒有手術用的細線,她將粗線仔細地拆成細線;沒有顯微鏡,她用肉眼精心縫合了孩子的眼球。孩子的父親帶著已十幾歲的孩子來到自治區人民醫院找到她,經她檢查,眼眶發育良好,便介紹他到上海的一家醫院做了眼睛整容手術。孩子的父親感動地說:“多虧了楊醫生呀,要不孩子的眼就會留下終身的殘疾。”在這期間,楊巧玲盡心竭力開展防盲工作,共完成了1200多例白內障摘除及人工晶體植入術,未發生一起醫療事故。
楊巧玲酷愛自己所從事的醫學事業,為了挽救病人將要失明的雙眼,解除患者的病痛,她一心撲在工作上,忘記了自已是孩子的母親,是丈夫的愛妻。有一年的年三十晚上,寒風刺骨,風雪交加,剛到家的她,正準備給家裡人做年夜飯時,突然醫院來電話說有幾個小學生在放炮時,炸傷了眼睛,她二話沒說,就趕了20多公里的路回到醫院。在她的精心醫治下,幾個學生的眼傷得到了及時的救治,學生的家長感激得不知說什麼好。深夜,當她拖著疲倦的身子趕回家時,孩子及家人全在沙發上睡著了。楊巧玲常說:“一個醫生,她的天職就是解除患者痛苦,救死扶傷,這是沒有任何條件可講的,同時醫生僅僅做好本職工作是遠遠不夠的,必須像待親人一樣,關心病人,愛護病人。”
楊巧玲,始終把樹立良好的醫德醫風放在第一位,她信守“以病人為中心,一切為病人著想”的服務理念,當一些無依無靠的病人住院時,她們像家人一樣對其細心照料,當病人家境貧困無錢醫治時,她們毫不猶豫地慷慨解囊。1999年10月,眼科住進了貧困山區涇源縣吊庄一名叫惠彩虹的患兒,患兒雙眼患先天性白內障,但住院第二天,惠彩虹的父親就要為她辦理出院手續,原因是無法交夠手術費,眼看5歲的小彩虹即將失去最後一次重獲光明的機會,永遠生活在黑暗中,她毅然做出決定,減免了小彩虹的手術費、護理費,並在她的倡導下,眼科醫護人員還為小彩虹捐款800餘元,並送她衣服、各種營養品,在生活上給予格外的照顧。當拆除紗布的一瞬間,小彩虹頭一次看到了光明,看到了藍天、白雲,看到了這美麗的世界,她高喊著:“我的眼睛能看見了,叔叔阿姨們,我謝謝您們給我帶來了光明!”小彩虹及父母感動得熱淚盈眶,淚水向斷了線的珍珠,掉個不停。
長期的從醫生涯讓楊巧玲領悟到:一個人是難以做好工作的,要靠大家的共同努力,要靠專業技術水平的不斷提高。因而,在工作中始她終依靠團結全體醫護人員,同心協力開展每項工作。為了使眼科事業後繼有人,她把主要精力放在培養年輕技術骨幹人才上面。她甘當人梯,每次科里拓展的新業務和新技術,她都毫無保留地教他們看,幫他們做,手把手地傳授給年輕醫生。同時,每年她都根據每個年輕醫生的技術特長,尋找機會,分專業的將他們送出去進修、深造,在她的傳幫帶下,一批年輕醫生已逐步成長為科室里的技術骨幹,該院眼科分別被評為全國和自治區“青年文明號”集體,“文明窗口示範單位”,“巾幗建功示範崗”,“全國殘疾人康復工作先進集體”等。
在從醫的35年曆程中,楊巧玲懷著對黨的事業的無限忠誠及對廣大眼疾病人的關愛,把全部心血和汗水無私地奉獻給了寧夏的醫療衛生事業,多年來,她共做各類眼科手術3000餘例,先後獲得了“全國省級醫院十佳醫生”,全國“三八”紅旗手等榮譽稱號。
現已60高齡的楊巧玲,並未放棄對自己所從事的事業的追求。她正帶領全科醫生,利用準分子激光技術向治療近視遠視、散光眼疾的國際先進水平邁進。正像眾多康復的眼疾患者對楊巧玲專家的讚譽一樣,她是用自己一生的奮鬥,給千萬個在黑暗和模糊世界里掙扎的病人帶來光明和希望的使者。